小米把工厂从印度罚没小米6.8亿美元转移到别国能行吗?

印度,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曾被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然而,近年来,印度政府对外国企业的打压行为却让许多投资者感到失望和恐惧。从小米到TikTok,从沃达丰到特斯拉,无数外企在印度遭遇了税务检查、资产冻结、应用封禁、关税提高等各种困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印度政府的做法又会带来什么后果?本文将为您揭开印度市场的真相。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中国企业是最早进入印度市场的外国企业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企业之一。在手机、软件和ICT领域,中国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青睐。小米连续四年位居印度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TikTok曾是印度最火爆的社交应用之一。中国企业不仅为印度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印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业转移。然而,自从2019年底开始,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展开了一系列打压行动。以小米为例,该公司被印度执法局以逃税、做假账以及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突击搜查,并被没收了4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小米印度公司还曝出,其高管和家人在接受问询时遭到极端威胁和胁迫。除了小米,OPPO、vivo、华为、一加等手机厂商也被指控逃税、非法汇款或违反外汇管理法;TikTok、微信、UC浏览器等互联网应用被禁止在印度运营,理由是威胁印度的主权和安全。这些打压措施导致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遭受了巨大损失,甚至有些企业不得不退出印度市场。其次,我们来看看西方企业在印度的遭遇。西方企业也曾对印度市场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借助印度的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潜力,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然而,西方企业也没有能够在印度市场轻松立足。一些西方企业也曾受到印度政府的干预或处罚。例如,沃达丰、凯恩能源等英国公司因为税务纠纷与印度政府对簿公堂;亚马逊、等美国公司因为电商政策和反垄断调查而受到限制;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公司因为高额关税和基础设施不足而难以进入印度市场。据统计,从2014年至2021年11月期间,共有2783家在印度拥有注册办事处或子公司的外国公司,关闭了在该国的业务。这些外国公司的退出,反映了印度市场的极端复杂和不友好。印度市场不仅存在着高税负、低效率、繁琐审批、腐败严重等问题,还存在着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情绪。印度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虑,试图借助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来替代中国产业链,并推动“印度制造”计划。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也忽视了印度自身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法治环境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我们来看看印度政府的做法会带来什么后果。印度政府打压外企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一方面,外国企业的退出会导致印度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税收收入、技术支持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外国企业的退出也会让印度失去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和合作,降低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如果印度继续走这条路,可能会错失发展机遇,陷入更大的困境。综上所述,印度市场是一场外企的噩梦。印度政府对外国企业的打压行为,既不公平也不明智。印度政府应该改变自己的做法,尊重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为外国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崛起和大国崛起。
最近印度又开始搞事情了,真是应了那句话: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一次,印度把目标锁定到了手机制造业。最近,印度发出一份无赖的质控文书,声称小米“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FEMA)。这一举动,直接就扣押了小米555.1亿卢比资金,约合人民币48.2亿元,这是印度据迄今为止扣押的最大数额。这次的通知,也意味着冻结资金可能会被正式没收。 要知道,小米去年才赚了85亿元,这一下子没收近50亿元,等同于白干了。印度的恶劣行为远远不止这些,最近,印度已经不满足于抢钱了,开始吞噬在印度的外企公司了。印度政府向小米、OPPO、vivo、realme 等中国手机品牌提出要求,在印度运营的中国手机品牌,应当任命印籍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高管职位。并且还要求这些企业中,印度资本的持股比例要占到51%,这几乎就占了一半了。同时,供应商还必须选择印度的制定单位,这不就是霸王条款吗?印度的行为相当于变相“收购”了。这就是明抢企业呀,抢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现在连企业都不打算留给中国了。简直就是印度版杀猪盘,把你们养肥了,再收割。印度因为有廉价的青壮年劳动力,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外资去投资搬厂,尤其是制造企业。印度对此这个行为喜闻乐见,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但这不过是印度政府的“阴谋”,印度只想要养肥羔羊,到合适的时机去宰杀 。所谓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回去的时候回不去了 。小米在印度布局了十多年,赚的钱还没有印度没收的多。当初,印度大张旗鼓的欢迎中企进入印度市场,小米是首批进入印度的中国手机厂商,随后OPPO、vivo、华为等中企均进入印度市场。国外的三星,苹果也看中印度市场的消费潜力,大量的外企涌入印度,给印度市场带来巨大的贸易空间。于是,印度就眼红了,在工厂干活的是印度工人,赚钱的却是你们中企。于是印度官方出手了,疯狂编制各种理由来挑中企的毛病。实话讲,这东西合不合格,还不是印度一句话的事。于是,小米就这样被当成大怨种,被狠狠地宰了一通。印度的行为终会给自己的国家信誉带来影响,外资的投资信心可能会受影响,最终会自己吞下恶果。想去印度投资经营的擦亮眼吧,印度连法都不要,只要钱!对此,外媒纷纷表示:印度脸皮是真厚!
国内手机市场内卷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所以手机厂商们为了抢占国内手机市场,可谓是想尽各种办法。除了提高自身手机的产品力和竞争力以外,很多手机厂商都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避免内卷,那就是出海。老话说得好,正所谓西边不亮东边亮,既然国内市场内卷,那就出去开拓全新的市场。而很多的手机厂商,除了国内市场以外,把重点都放到了同样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度市场,希望靠国内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印度市场,但由于印度市场的特殊性,其实导致印度市场的钱,还真不是那么好赚的。小米48亿元资金可能被没收根据路透社报道,印度执法局在当地时间的9号,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这份声明文字很多,省流一点的说法就是,小米违反了《外汇管理法》,要没收小米被冻结的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就是去年被印度财政部以“未经授权,向外违规转账”的理由,冻结的一笔555.127亿卢比资金,约合人民币48亿元左右。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要知道整个小米集团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也就才32亿元,如今这则声明意思就是,这笔钱印度官方要没收了,如果到时候钱真没收了,那小米今年第一季度直接白干,还要亏上十几亿。其实这不是小米第一次在印度遇到“麻烦”了,早在2021年底,印度官方就以小米“逃税”为理由,要求小米补缴约合6.5亿人民币的税金。但按照小米的说法,小米在印度这笔所谓“逃税”的钱,其实是给高通的专利授权费,按常理来看,专利授权费其实并不应该算是进口商品一样的上税,当然,后续小米有没有交这笔钱,目前各方都没有给出一个定论。不过这48亿元的资金可就太多了,并且从去年开始就被冻结到现在,如今这意思估计就是要“明抢”了。小米自己从去年开始,针对此事发过相关声明,也一直努力在和印度官方打官司,说明情况等等,但现在看起来,事情并没有向好的地方发展,小米这笔钱估计是要“打水漂”了,实属是有点惨了。除了小米以外,像华为、中兴、OPPO、vivo等厂商,在出海前往印度市场的时候,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总能找点理由,来厂商身上“薅羊毛”,这里面涉及的金额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反正突出的就是一个“抢”字。不光是小米,所有的厂商都被印度安排过可能有的小伙伴要开始义愤填膺了,为什么印度官方总是针对中国的这些厂商啊,太过分了!但其实,在“薅羊毛”这件事情上,印度还真是发扬了“人人平等”的精神,像什么苹果、三星、谷歌、亚马逊等等企业,都在印度吃过大亏,所以有很多的厂商,对于印度市场,干脆就直接退出了,就比如去年荣耀就宣布退出印度市场,具体原因大家懂的都懂。对于印度市场,各个厂商确实是又爱又恨,毕竟印度可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市场,一旦发展起来的市场规模,可一点都不会输国内。但问题就在于,印度市场又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本身印度政府会有各种各样的规矩,甚至在一些其他地方邦还要上交“保护费”,才能在当地建厂投入生产,这种情况下,再肥的羊也要被“薅秃”了。而对于小米来说,真的要放弃印度市场,恐怕还真的舍不得,毕竟小米已经在印度市场深耕了9年时间,还在印度建立了多条生产线,专门为了满足印度市场,如果选择退出印度,失去这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就不说了,前期的投入直接功亏一篑。但要是不退出印度,保不齐哪天又会找理由,对小米进行扣押和罚款,到最后还直接亏钱了,真是“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小米现在估计也是进退两难,印度市场这颗“烫手的山芋”,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也给了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们一个警示,想要出海的话,还是要提前摸清楚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免到时候出现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就很尴尬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罚没小米6.8亿美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