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东湖校区预计如何实现双一流?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高层次人才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带头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整体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近几年来,各类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两院院士作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顶尖人物和最高学术权威,更是高校人才引进重点发力的对象。9月,河南工业大学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担任粮食科学与加工技术方向“首席科学家”。这是继7月份全职引进罗德平院士、聘任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谢剑平、李培武担任“首席科学家”后,学校院士引进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像河南工业大学一样,不少发展势头迅猛的“双非”高校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冲刺“双一流”。实力“双非”,获强援院士校长,掌舵领航大学校长是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少数”,是高校奋楫扬帆,抵达世界一流的核心力量。今年以来,多位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院士担任非“双一流”高校校长,承载着广大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殷殷期待,引领学校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2年2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出任深圳大学校长。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卓越学术水平的毛军发院士,上任不久便对深大未来发展,提出坚持“三步走”战略:2025年,深圳大学将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拥有中科院院士、清华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知名校友等多重标签的李亚栋,于今年6月担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在就职一个月后的学校振兴行动大会上,李亚栋院士用长达80多页的报告,为安徽师范大学定下了未来发展的目标:经过5年建设,力争跻身全国师范院校前5名。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标准,举全校之力,汇聚校内外资源,打造“化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优势学科群,实现这两个优势学科群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争创一流”、“汇聚人才”、“科教融合”等关键词,是院士校长最为关注的学校发展方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在聘任大会上表示,将坚定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继续深化科教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落实北京大学与山东省战略合作事项,加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大平台建设,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双一流”高校进程。在人才方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徐春明院士提出期望,表示要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千方百计用好人才、关心人才、人尽其才,不断强化人才保障。期待有了院士校长的掌舵,这些高校将会扬起风帆,迎风远航。首席科学家,加快“双一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是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已开始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以“领袖型科学家+创新团队”的模式,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铸造引才“强磁场”。其中,不乏“双非”高校。今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成立松山湖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聘任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首席科学家韩德民院士,通过依托韩德民院士团队,大力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化研究与创新应用,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相融合,助力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同为医药类大学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在7月迎来了王琦院士担任名誉校长,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作为中医药领域首屈一指的领军人物,王琦院士积极为学术发展如何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出谋划策,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提出了思路,助力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上锻长板、补短板,厚积薄发。“首席科学家”之于高校学科建设是“挑大梁、当主角”的存在,通过培养或引进一批既能深入专业探幽微,又能把握国家战略需求的“首席科学家”,可以为高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打造科研高地,创新人才引育,实现高校和人才互相成就的同时,不断跑出“双一流”建设加速度!除了以上“双非”,还有很多高校都在院士引进方面下大力气,其实是为了弥补“自产”院士的不足。毕竟培养院士对于部分“双一流”高校都显得捉襟见肘,“双非”高校更是如此。“双非”高校,培养院士有多难?新中国成立以来至现在,我国院士人数加起来不到3000人,可见其含金量之高。院士名额的稀缺和候选人数量的庞大,决定了一所高校能出院士必定是非常艰难的,尤其对先天资源禀赋不足的“双非”高校而言,自主培养出一位院士都是值得载入校史的大事。从近10年增选两院院士的情况来看,来自高校的408位院士中,有368位来自“双一流”高校,占比达90%,几乎快被“双一流”高校覆盖了,留给“双非”高校的机会是少之又少,来自“双非”高校的院士仅有40人。而在“双非“高校中,首都医科大学算得上是“一枝独秀”,共有4位院士产生。河北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陆军工程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各增选院士2人,其余28 所高校中仅有1人当选。其中,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在院士增选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不难看出在“双非”高校中,院士多出自行业特色高校。如医药类的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农林类的湖南农业大学等;轻工业类高校如大连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建筑类高校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位院士的历程可以发现,当选院士需要付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也有多位院士有过候补“陪跑”的经历,可见高校自主培养院士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而想成功引进院士其实也并非是一件易事。“双非”高校,引进院士有“法宝”对于很多“双非”高校来说,一直以来可能存在学术科研设备和后期资源项目相对匮乏、引才激励政策投入有限、长远发展吸引力明显不足等问题,这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说有一定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双非”院校克服困难,能让院士接收橄榄枝,大多也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山西农业大学在8月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为学校名誉教授,在聘任仪式上同步揭牌了杂粮联合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致力于增强杂粮生物育种、基础科学研究,促进高产优质杂粮品种的创制、推广和示范。而钱前院士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正好与山西农业大学大力发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的目标不谋而合,在两方的强强联合下,为杂粮种质创新、基因资源挖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直以化工学科闻名的江汉大学,其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作为学校的强势学科,在2018年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之后通过全职引进中国工程院谢先启院士创造了一系列“江汉奇迹”。特别是在2021年,“优势学科+院士助力”模式下的成果逐渐浮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果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谢先启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总体来说,拥有一门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对于“双非”高校来说,是吸引院士加入的一大利器。如果说高校是个航母编队的话,院士是当仁不让的航空母舰,对于“双非”高校来说,无论是已经培养出多位院士、自身实力过硬的高校,还是通过引进院士优化人才结构的高校,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步伐都不会停歇,特别是院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高校科研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学校“双一流”的建设,因此“高校+院士”这一组合,或许可以被更多的“双非”院校借鉴采纳,帮助高校在未来实现多方面的进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纺织大学东湖校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