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随测评博主有哪些买东西呢

原标题: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谁来测评“第三方测评”?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然而,市场上检测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以商养测”成风,少数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没想到跟着测评买也踩坑。”近日,为了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宝妈茜茜翻阅了多篇测评笔记,最后下单了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拆开一看,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他们打着专业、中立的标签,通过分析、比对商品质量和价格,给出购物建议。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检测方法、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第三方测评与商家深度捆绑,变相带货,虚假测评……种种操作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款面霜,两家测评结果截然相反“热门防晒红黑榜”“百搭衬衫开箱测评”“网红零食避雷指南”……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输入“测评”进行搜索,发现有600多万篇相关笔记。大到汽车、电脑,小到雪糕、发卡,所涉商品几乎无所不包。据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榜单,去年有1.89亿用户在该平台观看开箱测评视频,超70%用户将测评作为自己消费的重要参考。“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但又缺乏选购的时间和经验,切中痛点的第三方测评由此迅速走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向记者表示,专业、公正的测评值得鼓励。通过科学方法对产品进行横向比较,既能为消费者提供决策参考、降低试错成本,又能对企业构成监督,使好产品脱颖而出。然而,现实情况却有所不同。在经常观看各种测评视频的嘉文看来,眼下的测评行业似乎背道而驰。“6·18”期间,嘉文关注的一位测评博主盘点了12款面霜,通过测试保湿、美白、抗衰老等效果,得出某款面霜“起效成分含量足,性价比高”的结论。而另一位博主则考察产品质地、刺激性、添加剂,同一款面霜又因“有防腐剂,质地厚重易闷痘”而被列为黑名单第一位。面对结果迥然不同的测评,嘉文更迷茫了。由于缺乏标准和门槛,市面上的测评方法五花八门。记者发现,有的机构为凸显专业性,就产品的各项指标出具检测报告;有的机构则以“真实性”为卖点,进行“试用”或“试吃”;还有一些测评仅凭个人好恶对商品做出评判,毫无专业性可言。名为测评,实则营销、带货、变现茜茜发现,这两年,自己常逛的测评平台纷纷开起了淘宝店,很多测评博主也在社交平台上设置商城入口、发布购买链接。结合自己跟着测评买到了问题商品的经历,她不禁怀疑这是“变相做广告,卖啥说啥好”。“测评者扮演的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曾做过测评博主的沈霖向记者透露,“第三方测评”并非公益分享,从业者往往与商家合作捞金。“能获得测评肯定的往往是一些小品牌,而真正品控能力好的大品牌却被各种挑刺。”沈霖表示,一般而言,一线大品牌大多不缺铺货渠道,测评平台难以取得代理权和进价优惠,因此转向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对其大肆吹捧。为了包装合作品牌,测评一般会避重就轻。“只测评该商品的个别优势特点,比如推荐一款清洁力强的洗发水,就仅突出其去屑作用,绝口不提它会使头皮干燥发痒。”沈霖说,更有甚者,将合格品送检以获取认证报告,并在商品页展示,而在实际售卖中却混入瑕疵品。近年来,“以商养测”带来的虚假测评、恶意公关时常引发关注,相关案件时被曝出。2020年,“小红花测评”通过设置不合理的比较条件得出对广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利的检测结果,进而降低竞争对手商誉,最终因商业诋毁被罚10万元。今年3月,一名拥有10万多粉丝的数码博主被查明在未经实际测评的情况下,公开发布一系列针对某品牌多款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负面评价,后被判赔偿8.6万余元。行业需自律,监管要跟上本应独立于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测评”与商家进行利益绑定,不仅无益于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反而形成误导,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助长了不正当竞争之风。北京拙朴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郭朝闻律师表示,如果经营者通过虚假测评方式进行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在测评活动中故意抹黑其他产品,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以广告为目的进行测评,“假测评真带货”,还可能违反广告法。2021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通过互联网媒介,以竞价排名、新闻报道、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或者附加购物链接的其他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规制测评机构,平台守土有责。”郭朝闻表示,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等相关平台应做好引导,不能仅着眼于流量、充当测评行业的“保护伞”。对于注册的测评账号,要加强备案管理和作品上架审核,发现推广营销、贬损对手等行为后,应立即屏蔽违规违法信息,以保障消费者不被误导。盘和林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让测评更加透明。“评测者需公布和品牌的关联关系,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回避。行业加强自律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就此建立完善的投诉响应机制,对消费者反馈的侵权行为及时出手纠偏,引导行业回归公正、客观的初衷。”(部分受访者为化名)本报记者 陈曦【来源:工人日报】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第三方测评可以是一个有用的参考资源,因为它们往往提供了关于产品或服务的独立、客观的意见。然而,在跟随测评博主购买商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了解博主背景:了解博主的专业背景、经验和知识,以确保他们具备评价产品的能力。2. 确认真实性:检查博主是否有收到赞助或其他形式的回报,以确保他们的评价是真实、公正的。3. 比较多个来源:不要仅仅依赖一个测评博主的意见,而是要查看多个来源的评价,以便形成更全面的了解。4. 考虑个人需求:确保所选产品符合您的需求和预算。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可能不同,所以一个博主推荐的产品未必适合您。5. 了解退换货政策:在购买产品之前,了解商家的退换货政策,以便在不满意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处理。6. 关注评论和评分:查看其他消费者的评论和评分,以了解产品的优缺点和潜在问题。总之,在跟随测评博主购买商品时,要保持谨慎并进行充分的研究。这将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并确保选购到满意的产品。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讨论、观察、写实等调查形式和手段,对目标消费者(包括个体和组织)进行全面研究,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帮助企业正确地进行产品定位和目标市场定位,减少企业在产品选择和市场选择上的失误。中研普华集团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通...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中研普华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先看测评,后购买商品”,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消费习惯。只不过,有时能成功“种草”“拔草”,有时却掉进了“坑”里。缺乏测评标准、自立测评标准、测评标准前后不一致;夸大宣传、虚假测评、测评产品与实物不符、做商业性广告……中消协3月21日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市场上具备法人背景的“第三方测评”账号仅占比23.4%,准入门槛低。超九成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过半涉嫌存在商测一体问题。少数“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跟着测评买就稳了? 中消协:“第三方测评”质量参差不齐如今,在互联网平台上,从美食、穿搭、护肤品到数码产品、小家电甚至玩具,可谓“万物皆可测评”。不少测评笔记在封面图留下醒目的评价,诸如“必入”“谁买谁后悔”“不是智商税”等。图源:中国消费者协会与我国现行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企业自主委托的检验检测不同,“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评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主要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中消协调查显示,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作品,大多为数码家电和美妆护肤。“消费者没有选品时间,而市场上的消费品品质参差不齐,通过第三方测评来了解产品优劣,可以减少选品时间,并获得一定的产品知识。因此踩中市场需求的第三方测评迅速走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然而,中消协对抖音、微博、小红书、快手、B站、西瓜视频、微信平台等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以测评之名行带货之实,看似客观中立实则为了利益此次中消协体验式调查发现,一些“第三方测评”存在缺乏测评标准、自立测评标准、测评标准前后不一致等问题。而梳理媒体报道发现,这些情况之前也并不少见,甚至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图源:中国消费者协会一些测评机构标榜权威,但缺乏检测资质。在某社交平台上一则关于婴儿奶粉的测评中,测评机构宣称购买了6款婴儿奶粉,找到业界权威机构进行营养成分分析、有害物质检测等测评。但无论是测评视频还是文章,均未说明到底选取的是哪家“权威机构”。一些测评平台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或推荐。测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以拉杆箱为例,一家测评平台选取了5个品牌的拉杆箱,通过对拉杆性能、噪音、重量、抗压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得出的结论是某品牌旅行箱“价格贵,抗压能力差,坠落易变形,性价比一般”。而另一家测评平台在对拉杆箱的测评中,通过外观细节、拉链使用感受、材质、拉杆、轻便性等方面的测试,得出的结论却是上述同一品牌同款旅行箱“最靠谱”。图源: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外,“以商养测”也让一些测评内容变了味。记者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发现,一些测评报告会在封面图片上标记“赞助”两个小字,还有的测评报告下直接附带“推荐商品”的购买链接或优惠券,“假测评、真广告”屡见不鲜。“测评者扮演的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曾做过测评博主的沈霖向记者透露,“第三方测评”并非公益分享,从业者往往与商家合作捞金。为了包装合作品牌,测评一般会避重就轻。2022年3月,一名拥有10万多粉丝的数码博主被判赔偿8.6万余元,原因是“发布虚假测评损害企业名誉权”。业内人士指出,虚假的测评信息不仅会错误引导舆论,也会侵害生产者及经营者的名誉权,扰乱健康的市场秩序。本案明确了测评言论的合理边界,规制了网络虚假测评行为,对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认为,总体而言,目前互联网第三方测评机构仍处于发展初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机构数量不少,但影响力相对不足,部分机构公正性存疑,难以确保作为第三方测评机构的权威性。二是测评机构发展较快,但商业模式的成熟度相对不足,主要是没有处理好公正性和营利性之间的关系。三是测评机构比较活跃,但规范性相对不足,主要是准入门槛低,监督管理不够。专家:设置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数据显示,10年来,国内数字零售交易规模增长9倍,目前已超过13万亿元。巨大的市场意味着广阔的需求。相对于商家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测评机构应成为合格的“第三方”,而不是属于市场上的“甲方乙方”。消费者信任是测评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公正是测评发展的“压舱石”,这应当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针对“第三方测评”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北京市中闻律师所律师李斌认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协同发力。应明确规定从事“第三方测评”的准入条件,设置基本准入门槛并制定合理的申请审批机制,针对从事商业行为的测评账号进行统一备案管理,强化对测评人员的审核,推进实名制认证,商品信息认证,使测评者和商品信息有源可溯,营造良好的“第三方测评”环境;夯实“第三方测评”主体责任,做到“谁测评、谁负责”;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消费投诉的“绿色通道”。2021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通过互联网媒介,以竞价排名、新闻报道、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或者附加购物链接的其他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范世乾认为,针对第三方测评机构发布的内容,市场监管部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定性、严格执法。“属于广告范畴的,根据《广告法》进行监管,看相关测评内容是否构成虚假广告;若构成不正当竞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处罚;涉嫌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根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予以处罚。”中消协则建议,平台方需进行账号身份认证,强化问题账号审核。如对测评类账号进行身份认证,设置“第三方测评”标签,通过账号标签向消费者进行正面推广,针对未持有相关标签的“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限流或屏蔽。加强对平台内的测评账号建立作品审核、信用投诉、宣传带货管理以及账号粉丝管理等多重监管机制,以保障消费者不被误导。建立“健康账号管理体系”,为测评账号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管理指标。(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刘旋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半月谈、工人日报、海报新闻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评博主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