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工智能报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士非法学之后可以进北京检察院做检察官么?

利益相关。重新编辑一下这个答案,总结一下自己的就读体验。对自己的亲生学校,不吹不黑,实事求是,但仅供看客参考,毕竟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北理,985、双一流大学。北理法学,非一流专业,事实上的北理边缘专业,但据说目前学校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文科,将会关注法学院建设。目前,学院在全国高校法学学科评估中为C+,差不多是中流985学校中法学排名位次最低的,在同等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学校中法学排名是比较差的。2018-2019年,法学学科获评一级博士点,据相关人士介绍,这是很大的历史进步,标志着北理法学学科水平已经受到官方认证,有一级博士点光环加持,未来北理法学会有很大发展潜力,C+的排名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拭目以待)2021年,北理法学学科评上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当然这一轮才开始评上一流并不如之前含金量高,但也足以说明学校和学院比较重视提高专业名誉度)最近几年,从其他学校挖来一些大牛,承办了不少级别较高、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学科特色方面,北理主打“科技+法律”,对应的特色学科有知识产权法、外层空间法(属于国际法方向)等,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可能偏向于研究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去搜索老师论文。最近几年设置了空天政策、国际争端预防与解决,智能科技之类的法律研究机构(感觉和美国留学申请黑名单完美吻合是怎么回事hhh)...总之,是在采取实际行动靠近“法律+科技”的tag了。但这是战略层面、科研层面的靠近,教学层面暂时没有感觉到。怎样把一群文科生培养成“科技+法律”复合人才,还需要观察...也许要重点培养的对象是非法本法硕和理工科学院的双学位学生吧,法学院本科同学要完成教育部的基本培养方案,很难说能从这种战略中受益多少,不必单纯因为喜欢法律+科技就选择北理)最近好像有了法律+人工智能实验班(本科),招收了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不知道是什么培养模式,有了解的可以解读一下~其他学科也有名气较大、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和“法律+科技”不沾边的学科并不等于不好、不热门,每个学科都有人品学术情怀兼具都好老师。考研方面,最近几年北理法学初试分数线比较友好,一大波进复试名额,然后复试绞肉机...由于北京985的地位和区位优势+不亮眼的法学排名,被很多考研党盯上了,上微博搜一搜,有成为法学热门考研学校的趋势。校区问题:从2020年开始,本硕全部在北京房山良乡大学城,这将使实习、蹭周围清北人政高校资源以及吃喝玩乐很不方便。但良乡的生活环境是真的很好。当然也不要报太高期待,只是个学校而已不是什么豪华会所。在中关村校区的同学都相当怀念良乡生活,怀念的不是良乡的硬件,而是当时自由散漫不知内卷为何物的本科低年级生活...TAT作为一个本科大三狗、大四狗,评价自己学校好不好,主要看从这个学校毕业以后能去哪。这既取决于个人努力,也取决于整个学校学院平台的高度和氛围。如果在北理读法本,想要保研去外校,会在夏令营阶段遭到严重打击,初审通过率很不好。清北复交已经很多年没有人去了,最优秀的几名通常是去了中国政法大学,想通过华政西政川大中财等学校的初审也不算稳。除了在三年中接受保研的内卷,大三下学期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强大。高考看不上的学校,现在看不上你了...不过坚持到九推大家还是都能有学上,比较好的年份法大可以输出4、5个,人大也有。随着学院名声的提高,情况应该会缓慢改变。出国,985的牌子对申请有一定作用,国外不是完全看重学科排名。但是,出国层次和GPA、语言、竞赛、实习、其他活动经历有关,有些资源在法学院太少了且组织的一般(比如含金量高的模拟法庭以及质量稳定、团结友爱、不作妖的比赛团队;在申请DDL之前的国外法学院的一学期以上交换项目),加上前三年在房山校区,很难一步步攒到充足的高质量实习。软条件方面的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985的申请优势。从实际申请结果来看,不如很多211学校(比如政法类、财经类、外语类211)。我所知道的本科毕业直接申请结果,有伯克利/乔治城/波士顿/南加州/爱丁堡/UCLKCL/荷兰的各种/墨尔本...看起来结果还不错,但整体上真的没啥氛围,要出国的自己多上点心,信息来源一定要广...以现在的内卷程度,不能只靠学院能提供的资源...考研,初试是不看本科出身的,考不上按理说不能甩锅给学院。学院决定考研的人很多,但考上的不算多,而且考上的大多数是求稳妥型选手(考本校、和本校差不多的学校、不如本校但是地域、报录比合适的学校)。考研冲击名校太难啦,清北人政很少有一次上岸的。但...为什么同等高考分数生源的学校(比如民大、社科大),每年都会有清北人政复交成功上岸的学生,而北理法学院却长期没有呢。个人觉得值得反思...平均学习能力和法学基础是不是有点问题...(要看平均而不是个别天才)大学前三年大家是经历了什么?考不上完全是个人原因吗?找工作,很少较早产生职业规划意识并且早早刷实习。学校风格比较务实、毫无财经政法外语传媒类大学的浮躁感(这是优点),实习/networking的资讯几乎接触不到,职业规划几乎完全靠自己摸索。大三面对升学时,一部分人直接做了找工作的决定,更多的是升学失败后紧急找工作。工作质量的话,有985牌子加持,能在北京找到还行的工作,问过几家用人单位(包括非红圈精品的律所、法院、企业),大家普遍觉得北理不错、北理法学院学生挺靠谱的。但大北京人才济济,没有多重技能加持的非名校本科生还是太难了,真的是什么苦逼工作都有高学历排队来应聘啊啊啊。在一个办公室里经常大家都是海外名校/清北人政财贸以及国内其他顶尖院校的,谁都不会因为学历有什么光环,但学历就是敲门砖。(所以,打算留北京的话,本科同学早点关注实习就业信息,没法出门的时候也得知道门外发生什么,或者考个好学校的研究生过渡一下;研究生北理的同学更要早实习。其他:师资力量,能留在北京985高校的老师至少在进校时都非常优秀,国内名校+国外博士不在少数,老师们都很和善,私下交流总是有很多收获的。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老师,听他们闲聊、讲课都会很感动~但是也有不少老师上课就是念PPT,让学生自学,或者讲话听不懂,或者内容比较空洞...学术水平不知道(估计也已经懒得搞)但在教学上啊实在一言难尽。相信北理法本的看了这句话都能想起一些老师(我是真的不讨厌他们,但是课讲的真是...建议逃课干别的事儿。一个优质的法学院是不应该允许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然而,一届又一届都有这种一言难尽的课程,没看到什么改进,只能等他们退休咯。学术氛围:本科的学术氛围,基本没有。对于本科生,通过把PPT背个滚瓜烂熟刷高GPA然后保研出国看起来就可以了,但大学还在这样搞学习未免太无趣。平常基本见不到同学们主动对一个法学上的问题进行正儿八经的讨论(除了讨论考试题)。初入法门确实也不知道该怎么自行讨论。只有极个别的老师会来良乡带着大家搞搞内部学术交流。大部分老师上完课就不见啦。邀请外校老师在良乡开办的学术讲座也特别少(在良乡的三年,不超过5次),中关村的学术讲座其实也不算多。(不过最近良乡的讲座变多了,因为大部队都搬到良乡了)感觉北理法学院和周围优质法学院的关系不怎么亲密啊,为何不多多邀请隔壁大牛来振奋一下学生的精神呢?学习氛围:大量理工科学生课业压力大,一年四季占满教室和图书馆,学校整体学习氛围好,都比较乖,勤奋务实,容易浮躁的文科生也跟着大部队保持朴实,再加上良乡远离大城市,诱惑少,平常学习时间很充足,周末才出门。缺点是人文氛围不太行。学院规模:学院比较小,本科一个年级60多人,没有“班”的概念,同一个年级基本上干啥都在一起,各年级之间也都比较熟悉;机会资源容易争取,努努力总会有的,竞争不会特别激烈残酷,没有特别严重的争抢资源、利益冲突,应该不会感觉到那种内卷到极致的苦闷。行政:一言难尽,尽量少接触,接触就来气。不过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取决于你要办什么事儿、遇到了什么人。总结:北理法学好不好,看你看重什么了。有些人觉得在学生工作里获得成就感,玩遍了北京,认识了有趣的人,找到了npy...大学生活就很圆满了。但如果对法学学科质量很有要求,希望自己的专业技能精进,希望在法学圈子内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建议绕道,“北京985”这个名号也没什么意义,更理智的做法是关注一下法学学科排名、用人单位评价、保研出国就业情况,毕竟法律这条路如果走下去是向着professional,当然要找到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选择...(“总结”部分,仅限于法学本科,研究生会更加“目标导向”,想来北京又考不上更好的,快来北理吧!)高考之后的人生多半看命了。既来之则安之,不必对无法改变的事情耿耿于怀;还有选择余地的话,务必考虑清楚自己的需求,不要贪图虚名,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想对四年前的自己说:快!逃!
高考排名400-500名竟来这里学习法学???!但已经这样了,只能希望自己的“出身”越来越好...北理法学院给我冲!讨厌无脑吹,也讨厌无脑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