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用运动会蒙语口号语言怎么说?

01大清260多年,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满语还是汉语是个大问题。先说一个事实:满语作为书面语,天生就先天不足——满语在1600年代才产生,1636年才出现有圈点的“新满文”。到康熙主政(1662年)也就不到三十年时间。人口基数很低、文化很落后的一个族群,能在半个世纪完善一门语言?这事谁会相信?也就是说,满语要表达完整意思,必须借用蒙语和汉语中的一些要素。甚至可以说,满语本身不算一门完整的语言。清朝统治者虽然靠皇权推行满语,但还要受到汉语和满语的竞争。于是乎,满语书面语先于满语口语衰落。这里要说几个事:1、满语书面语和满语口语流行程度不一样。2、大部分皇帝大臣都是满、汉语都会,说话时一满语为主。3、皇帝在奏折、朱批中皇帝汉语,存在满语汉语共用,并不代表口语使用汉语。02首先,说书面语:书面语中汉语越来越主流。从清代留下的历史档案中可以看出,从康熙早期满文书面语使用还很多。比如康熙二十八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根本没使用汉文。但是很多文书是满汉语同时书写。到康熙以后,以汉语书写的奏章和文书,越来越占主流。雍正、乾隆再往后,内务府呈给皇帝的折子,基本上就是纯汉文,甚至皇宫大内的通行腰牌都成了纯汉语。这种情况下,为了阻止满语书面语的颓势,乾隆不得不喊出“国语骑射”的口号,希望大力推广“国语”(人家嘴里的国语就是满文)。但是推广语言这事,不是靠皇帝权利就能做到的。满语做口语交流没问题(当作一个方言用就是了),但是前面说了,满语要算作一门独立语言,有点牵强。注定满语书面语的没落。03其次,说口语:聊天还是满语口语。在朝堂对答的时候,当然,有些特殊情况,皇帝可能遇蒙人说蒙语,遇汉臣说汉语。但主流情况是,为了高官厚禄,大臣们也都学满语,大臣们一般都要迎合皇帝的方言。清朝的皇帝们,都把满语作为主课,清朝统治者还是比较重视自己的方言(没有直接扔了完全汉化)。口语中满语为主很正常嘛。您倒是说说,大家聊天的时候,主子和奴才,谁来迁就对方的方言?在大清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口倍儿流利的满语,那代表的是官宦贵族口音,在京城是倍儿有面子(甭管会不会写)。到后来,列强来了之后,上海人还不是以一口蹩脚洋泾滨英语为荣吗?这就一个道理。《满语杂识》中记载这么个事情:道光时期,御前奏事的侍卫,因为满语口音不够纯正,受到道光皇帝的训斥。可见,清朝上层对满语口语的使用还是很重视的,连口音不正都要训斥,那么朝堂上口语肯定是以满语为主。很多人拿宣统皇帝举例,说清朝皇帝不会说满语。殊不知,满语也是人家小时候的主课。宣统是生在皇宫中,长在新社会。活在新社会的时间,比活在清朝的时间都长,他已经代表不了清朝皇族(会说也不能说,不怕遭批斗吗?)。最后,近代科技的“西学东渐”和辛亥革命,直接把满语书面语送进了坟墓。没有书面语支撑的满语口语,也只有逐渐消亡的命运。且不说辛亥革命“驱除鞑虏”的暴力口号,让清朝遗老遗少和满人人心惶惶,隐藏身份还来不及呢,这种情况下说满语写满文的人群越来越少。就说近代科技的推广普及,也注定了满语书面语不可能成为主流语言。比如,电报进入清朝,直接就是使用汉字电报码。西方科技书籍翻译,也是直接翻译成汉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会蒙语口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