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工业上缺少工业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区别会怎样?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从复杂的运算和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现在很多部门引进了计算机,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谐,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早在1981年召开的第10次世界计算机教育普及大会上,一批学者预见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对社会造成深远影响,呼吁人们要高度重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故用“计算机文化”作为大会的主题。这些年来,基于计算机特别是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正像传统意义的文化一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首先,微型计算机走进办公室、家庭而且随着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计算机文化的传播;其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已从单一的文本信息扩展到由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所组成的一体化信息。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听说读写等功能,而且许多情况下计算机比人类完成得更快、更好。(1)信息处理是计算机文化的信息内容。计算机实际上是一种自动的信息处理机。(2)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计算机文化的丰富内涵。计算机可以处理各种文本、语言图像图形等信息。(3)信息处理过程的自动化。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是由程序控制“自动”完成的。(4)“网络计算”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文化的重要特征,计算机网络化是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超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使计算机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随着各类存储器性价比的提高,使人们有能力将大量信息(如图书、档案资料、影音数据等)压缩在磁盘或光盘上,使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长期保存和反复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具有视觉、听觉和说话的能力,使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方式与计算机交流信息。多媒体技术为人与计算机之间建立更为默契、更加融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计算机互联网缩短了物理上的距离。用户坐在家里就可以与国内外的任何地方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

计算机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工业中,计算机也得到了相应的应用,这就是工业计算机。所谓工业计算机,简单的来说,就是把计算机应用在工业中,也正是因为应用在了工业中,工业计算机和普通的计算机有了不同的特点。
工业计算机的用途不用,它主要用于工业控制、测试等方面。一个工业计算机的典型应用是通过标准的串行口(RS232/485等串口)获得外部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内部的微处理器的计算,最后通过显示屏或者通过串行口输出,这样,在工业计算机上,我们就实现了一个计算的过程。很明显,这和普通的计算机的娱乐、办公、编程方面的应用是完全不同的。
高性能的工控单板机
另外,工业计算机的组成部件不同。工业计算机工作的场合不同,也必然导致了其构成的部件和通用计算机不同。比如说工业计算机可以没有显示屏,可以拥有多个串行口,其CPU是专用的工业控制的CPU,所用的系统板面积很小。以上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反映了两种计算机组成上的差别。由于工业控制的恶劣环境,经常需要特种的部件来构成工业控制用的计算机。比如,在一些情况下需要比较宽的工作温度,不少工业计算机能够在零下20度到80度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另外一些情况下需要稳定性更好的器件,比如说抗强干扰的器件。这些特点都是和工业计算机的用途密切相关的。也正是因为功能五花八门,不同的工业计算机也有不一样的接口,通用性较普通计算机差。
工业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普通计算机不同。工业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比较单一,主要实现一个特定的功能,而且由于工业计算机通常采用速度不是非常快的处理器,使得程序的编写要求比较高。工业计算机通常采用仿真环境来开发程序,并采用脱机运行的方式。而普通计算机拥有大量的通用的应用程序,处理器的速度非常快,软件的开发系统也完全在机器上面,无需其他环境的支持。
工业计算机的接口
事物都有两方面,工业计算机还是和普通计算机有更多相似的特点。比如它们虽然使用的CPU不同,但是这些CPU还是相同的产品系列,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两种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基本相同,不少工业计算机是通用计算机的简化版本;并且不少工业计算机拥有和普通计算机相同或者相兼容的接口。
下面我们以一个数据采集系统为例子来说明如果研发一个工业计算机的实际过程。首先我们调查我们所需要开发的目标,通过这个目标,我们选择一个工业计算机的典型结构,选择工控使用的CPU、外围电路等。然后选择仿真器、调试器,在PC机上开发出主要的控制程序。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设计采集信号的程序、分析信号的程序、存储的程序等。最终我们把编制完成的程序刻录入工业计算机上的ROM中,然后去掉外围的仿真器和调试工具,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业计算机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现在,工业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业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器件之一,它有计算机的特点,也有工业设备的实用性,会在未来的自动化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工业计算机是一种专门用于控制和监测工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设备。这种计算机采用坚固的设计,可以适应工业环境中的恶劣条件,如高温、低温、灰尘和振动。它们通常配备各种接口和板卡,以适应不同的工业控制需求,如PLC、DCS、SCADA等。工业计算机在...
点击进入详情页本回答由上海雏凤提供需要满足工业环境的特殊需求,例如较强的emc防护能力、多串口、支持冗余备份等等。
工业控制计算机第1篇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技术;应用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属于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现代化控制系统,可使工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更多功能,而计算机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因此,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当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使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效率得以提升,促进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1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交互性及可操作性特点。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运用,可使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实现相互连接,从而可使数据传递系统得以构成。所以,在整个系统中不同设备之间可实现相互代替以及替换。其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备开放性特点。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运用,可使其具备开放性及公开性特点,其中对于开放性特点而言,其表现主要为能够使全部设备与系统连接,从而使各个相关设备均能够保证运转正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依据实际工作需求,对接入设备及系统进行合理选择,具有较强灵活性及便捷性。第三,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智能化特点。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可使系统总线具备智能化特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在利用传感设备的基础上,对于现场各个相关设备,现场总线可进行分析及监控,同时在此基础上可实现自动化控制设备,从而可对设备运行状态实行实时监测,对于系统运行过程中所出现故障可及时进行处理。第四,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精确性。相比于普通调节器而言,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运用,由于计算机具有较强数值运算能力,可对偏差最大程度地进行缩小及控制,从而保证在元件老化及噪音等因素不会对控制精度产生影响,可使系统精确性得到较好保证[1]。
2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
对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而言,其属于通过数字运算进行操作的一种电子系统,其基础为可编程存储器,其主要在系统内部存储程序中进行运用,从而可实现控制及运算,同时还能够以数字以及模拟模式对不同机械以及各种生产过程中实行控制。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与其特点以及功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所具备优势主要就是具备较高可靠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相关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具有较强适用性,另外系统设计及构建相对均比较方便,工作量相对较小,在后期维护方面相对也比较方便,比较容易对其进行改造。除此之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重量比较轻,体积比较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产生能耗比较低,比较容易使用,因而在自动化系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2.2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
数字控制技术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自动化技术,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数字及符号进行利用,从而在工业生产中对实际生产过程过程实行编程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为能够使数字控制技术得以较好应用,需要对专门计算机设备进行利用,以数字状态向相关设备发送操作命令,从而使设备能够依据预先设计程度执行工作。在数字控制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软件技术属于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关键部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动化控制,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数字控制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可使系统运行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另外,在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以及对设备进行维修过程中,利用数字控制技术可将AI故障诊断出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运用,可使远程诊断以及远程监控得以实现。另外,利用所建立数据库,还能够检修以及维护系统,对相关故障进行修复,并且能够在漏洞进一步扩大之前将零件更换,使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及稳定性得以最大程度保证。
2.3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
分散控制系统属于多级的一个计算机系统,其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途径就是通过通信网络。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即过程监控级与过程控制级,对控制、通讯以及计算机与显示等四种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在分散控制系统中,通信网络属于核心内容,系统中网络节点为工程师站,其功能主要为对分散控制系统实行组态,从而保证分散控制系统始终均能以最佳状态进行工作。另外,对于分散控制系统而言,其具备比较全面的控制功能,可依据实际需求利用网络与性能较高计算机实现连接,在此基础上使高级控制能够得以较好实现,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对较好运行[2-3]。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快发展,在社会上很多领域内均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为能够保证系统得以更好运行,使系统功能得以更好实现,应当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其得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庆芳.论计算机控制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5).
[2]李岷,孙凤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1).工业控制计算机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工业现场;生产;应用
我国工业在工业革命以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工业生产中渐渐融合计算机控制技术,取得了可喜的工业成绩。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现场生产中的应用对整个生产环节实现了结构上的优化,同时也提升了生产的安全和效率性,成为了工业现场作业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融合了包括自动控制及电子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它主要以计算机的计算功能为运行载体,结合模糊控制技术、PLC编程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单片机技术实现自动化控制及生产目的[1]。计算机技术本身的不断改革与进步为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优化提供这更多的实施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仅局限于航空航天控制,在工业电力、印刷及冶金等方面都有更更高的应用价值。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现场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本身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的显著特点,在工业生产线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工业生产中的人力和物力,还能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生产的安全可控,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获取更高的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控制系统功能不断更新完善,我国作为工业大国,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现场生产的不断应用已成为我国稳定增长,调整结构的助推器。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断重视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在市场与科技的潮流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成为工业生产应用技术的主流。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势成为必带动未来工业生产自动化、提升工业自动化技术效率的有效手段[2]。此外,伴随另一大科学――传感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工业自动化将以强效的网络智能传感技术为助推力量:依托计算机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将实时、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现场动态信息,并杂第一时间内和共享,在计算机计算功能的辅助下,工业现场控制及时与高效的生产目标将不难实现。将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系统将为工业自动化生产与控制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我国工业的结构升级和全面振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现场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在工业现场自动化生产与控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通过数控、编程、分散控制及传感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数控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中的数字控制技术NC是采用数字和符号的形式对工业生产的程序实施远程控制。数技技术的核心是软件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实施自动化控制及诊断,还可利用数据库维修控制系统,检查故障并更换零件,保障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二)编程技术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编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其以存储器为基础执行控制和运算,主要应用于数字模式的输出和输入机械生产过程。编程技术不仅功能完善、适用性强,其重量轻、容易改造的优势也广受工业工程生产的青睐。
(三)分散控制技术
分散控制技术DCS属于多级计算机系统,它通过通信网络对工业生产过程实施过程监督与控制,是通讯、控制、计算机及显示灯4C技术的集合[3]。DCS的网络节点为工程师站,负责对DCS的组态,保证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四)传感器
传感器是工业现场生产中自动检测和自动化生产的关键应用技术,通常由转换元件和敏感原元件组成,具备智能化、微型化合数字化的特点。传感器的使用性能决定着企业自动化生产的质量,没有传感器对工业现场生产的监控就失去了工业自动化实现的基础。
四、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各个工业现场生产领域的应用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发动机试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发动机测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前面对主要技术功能的介绍克可知,计算机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收集和整理现场接收到的信息,并传递给控制器,对工业实验参数进行调节,设计实验并预先编制程序。计算机控制系统会根据系统收集和处理的信息,通过屏幕显示给发动机操作人员。在发动机以不同速度运行时,传感器会记录下发动机振动幅度、运行转速及噪音值等运行参数。在控制器对参数的调节后,计算机控制系统将整理出控制器调节后的参数,进而整理出发动机的特性。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操作下,发动机试验一改以往操作人员较慢的记录及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为发动机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液压挖掘机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于液压挖掘机中,可明显降低燃料消耗和生产成本。计算机自动减速控制系统可以降低发动机停止运行时消耗的燃料。液压挖掘机中的发动机操纵杆处于中间位置时,计算机控制系统会根据此信号自动判断为减速状态,随后将信号传递至电磁阀,液压缸伸展,尽管此时燃料手柄并没有退回,但液压挖掘机的发动机已开始减速。这可避免挖掘机停下卸料时造成的燃料和燃油损失,节省成本。当计算机控制系统运用于液压挖掘机铲斗时,也可实现自动控制。一般来说,当经验较少的挖掘机操作人员在平整地面从事挖掘作业时,并不能够准确控制铲斗的倾斜角度。但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帮助下,液压挖掘机的铲斗会预先保持在设计好的倾斜角度,这样大大提高了挖掘作业效率。除此以外,还可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提高挖掘机操作的可靠性和舒适性。例如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能够对挖掘机的液压油流量、温度及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参数的变化调整液压挖掘机的运行状态,对可能产生的故障进行预报。挖掘机驾驶室内温度的自动调节及远距离控制对提升挖掘机驾驶员的舒适性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纺织机械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工业纺织机械中的很多环节也有应用。例如在梳棉机中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对梳棉机吸尘的风压、风量的控制,能极地影响加工出的棉条质量。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梳棉机风量、风压的及时监测和调整,能有效优化纺织物的质量。将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于纺织物后期的质检过程,不仅检测时间长,还能充分检测出以往人工检测检测不出的诸多瑕疵。随着纺织工业中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的逐渐普及,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及数字图像技术实现纺织物自动检测已成为可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和自动化为目标的工业现场生产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呈现出高昂的势头,伴随网络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控制系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功能支撑。本文就计算机控制系统概念及其在工业各领域的现场生产应用作了相应探讨,希望对读者在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工业生产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培顺.计算机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两化融合,2010,(11):159.工业控制计算机第3篇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控制 计算机控制技术 应用路径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因此,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工业领域面临的问题。工业自动化成为当前工业行业发展的趋势,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作用突出,尤其是NC、PLC等先进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更加倾向于精密化和灵活化,凸显开放性的特点。
1 对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在工业生产领域,涉及石化、建材等诸多领域,在工业制造行业,自动化技术彰显综合性,更强调对计算机、电子设备以及相关理论的综合利用,在根本上实现对工业生产制造整个过程的动态化和智能化的监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工业生产资料的有机配置,完善对工艺流程的优化,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根本上提高工业生产的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成本支出,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工业自动化技术中,主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硬件、软件以及系统技术三个组成部分。在硬件系统中,对于硬件系统,主要是各项设备和仪器等。系统技术主要是各种集成技术。软件是指软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主要包含管理、控制以及测量等软件类型。三个组成部分各自执行不同的职责,相互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实现对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在自动化技术的支持下,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制造能力,实现对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
2 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目的是实现对参数的有效控制和收集,依托计算机硬件,结合软件,达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也就是说,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整个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软件控制算法、硬件以及上位机操控软件构成。在整个系统中,计算机突出的能力就是对数据的高速运算和处理能力,有助于对命令的操作和执行,利用对目标的控制,实现对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目的。计算机控制需要相应的辅助构件。上位机操控软件的功能是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进行数据库建设,一旦发现异常,进行有效控制。信息交互过程中国,主要是借助有线和无线通信模式。也就是说,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完成对操作目标的优化。
3 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工作原理的介绍
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的构成部分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控制的功能,需要进行相关的数字和模拟转换设备。在现实的工业制控制中,主要的模式是进行实时控制,对控制的可靠性要求比较高,但是,没有针对速度进行指标性的要求,需要满足及时性即可。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个过程,首先,对相关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对控制对象的即时数字进行检测,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而后将其迅速传输给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中心。其次,进行实时决策。借助计算机的软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结合控制规划,完成对下一阶段控制方案的制定。再次,对控制任务的执行和完成。在完成决策之后,将其传输给控制系统,对信号进行解说,分配任务,执行控制操作,完成自动化控制的任务。在实际操作和控制中,三个流程需要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缺乏实际的要求,实现对异常的有效控制和处理。
4 对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的介绍
4.1 对数字控制的分析
数字控制是自动化的一种模式,主要是借助对符号和数字的编程,完成控制。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计算机设备,经操作指令进行发送,使得设备在接受命令之后,依据设计进行程序的运行。数控中,软件是核心,影响较大,只有保证数字控制技术的先进性,才能保证设备具有较高的自动化运行水平。借助数字控制,也能够实现对故障的有效诊断和监控,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实现对系统的有效维护,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本质上讲,控制器是计算机,专门为工业生产研发。其基础工作为数字运算,核心为编程存储器,主要工作方式的数字和模型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实现对工业生产和相关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这一控制器运用在工业生产中之后,优势明显,操作简单,性价比较高,可靠性强,应用范围较广,便于维护和检修。
4.3 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分析
分布式控制在整个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属于中型系统类型,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达到对生产的管控。其基础为计算机运行的速度的提升以及微型计算机的应用,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与计算机的发展关系密切。
4.4 对计算机传感器的分析
对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其主要依赖的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以及传感设备,传感设备的作用十分突出。其主要特点是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精密化,决定工业产品的质量。借助传感器,计算机实现控制作用,达到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形成对设备运行状况的掌握,保证自动化孔系统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工业生产的品质。
结束语:
综上,对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彰显复杂性,涉及大量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控制难度较高。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保证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要强化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强化技术研发,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与工业化生产,促进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邓悦.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03:73+76.
[2]胡松楠.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1:35-36.
[3]黄丽娜.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1:181工业控制计算机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工业;生产;应用;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各个科技领域迅速发展,现代工业以计算机为基础,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工业化的机械式人力劳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而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让现代化工业生产不仅得到了发展,也让现代工业部分或全部由机械化转向自动化,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而且提高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技术研发能力,使现代工业飞速发展。
1计算机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的拓展,快速推动着许多工业类的企业向生产自动化、现代化前进。现在众多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计算机,结果较大地提高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效率。计算机在企业工业化生产控制与经营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
在现代工业中,许多企业在工业生产中主要运用计算机的集散型的控制系统来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
1.2工业生产的化验与质检
在工业生产中,传统型工业生产经常会遇到工序繁琐且数量多、连续性不强的特点,要实现生产过程中稳定又高质的产量,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室得到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合理的配方及精准的检验数据,运用计算机统计技术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规律。因此,现代工业生产中从过去传统型把关式质量管理逐步转向科学管理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都离不开计算机。
1.3工业生产的系统仿真
工业生产中,传统的工业生产对人力及物力的耗损较大。在现今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业生产已经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一个展示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学模型后,用计算机处理这个模型,即可全程模拟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现代工业生产中如果还需进行其他实验,通过计算机改动相关的参数即可实现。现代工业生产中计算机的系统仿真技术还能被企业用来给职工做系统的培训,利用其系统模仿展示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快速提高职工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1.4现代工业的其他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互联的大时代茁壮成长。计算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除控制、实验、管理应用外,还极大地促进了工业产品的宣传推广。随着数据信息不断发展及通讯的工具的成熟,计算机互相网作为第5种媒体——数字媒体,已被现代工业企业广泛应用。现今传统媒体不仅费用高,又受到地理、时间等众多因素的约束,而网络宣传的费用是低廉的,回报却并不逊色,不仅有每天24小时全天候的广告窗口,还能提供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和众多潜在的商业伙伴。工业企业快速打开面向全世界的窗户就是依靠拥有自己的网络站点,网站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广泛性、高效性为现代工业带来了不容质疑的效益和效率。
2计算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控制系统指利用计算机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系统,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5个发展方向。
2.1实现最优控制技术功能
计算机控制理论的最优控制在现代工业企业中得到应用。在航空航天科技、军事及其他现代工业体系中已经运用最优控制,例如火箭升空、导弹发射、雷达检测、生物工程系统中细菌数量的控制等。用传统的最优控制技术来控制工业生产中流量、压力、温度和液体已经不合适,必须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最优控制,才能优质、高效。
2.2实现自适应、自学习和自组织系统功能
现代工业生产中要保持原本的特性,必须在数控加工上应用自适应控制技术,通过检测机床主的负载,运用计算机的专家系统对采集的主负载信号和相应的刀具及工件材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快速算出机床最佳的进给速率在数控加工过程中的运用,从而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并在加工过程中稳定、连续、自动地控制进给速率,同时依据切削状况变化实时调节刀具进给率,实现动态刀具保护功能。工业生产中,计算机自适应控制系统通过工业生产得出输入输出数据,对辨识模型参数不断修正,参数变得更加精准,使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最终调整成最优状态,实现加工过程的优化。
2.3实现系统辩识功能
现代工业中估计系统行为的重要参数是通过辨识建立数学模型,作为控制理论中的一个分支,从而展示出模仿工业生产的系统模型,再通过计算机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推测系统输出未来变化以及设计控制器。工业生产中对系统进行分析确定输出信号是通过输入时间函数和系统的特性,从而改变控制输入,使输出满足工业生产的规定的要求。计算机系统辨别在建筑热湿过程、水电能源等都有应用。
2.4实现集散型控制功能
现代工业中工业控制系统及集散型计算都通过以微处理器为中心的分布式信息综合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具有分散控制和集中综合管理的分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设计。它具有组态方便、配置灵活、便于实现生产过程的全局化等特点。石油化工行业新建的大型石化设备均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工业企业中作为石化企业的第一套集散控制系统是上海高桥石化公司炼油厂,用于常减压装置生产控制。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系统,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尤其是近些年的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众多技术的突破较大地改变了计算机控制技术,从而也不断地推动着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现代生产工业中应用的持续发展。现代工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高级控制策略、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使工业生产不断有新的进展。现在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在航天事业、轧钢工业、煤炭业、纺织业、治金业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事实证明,计算机在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更好地对现代工业生产进行控制与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现代工业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鹏.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4):125.
[2]孙旭光.浅谈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3):129.
[3]邹明哲.工业自动化改造及其运用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2(6):308.工业控制计算机第5篇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工业控制计算机第6篇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六)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工业控制计算机第7篇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需建立起了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六)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工业控制计算机第8篇
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实施电算化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手工记帐与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一致的,控制的本质内容也是一致的。
因此,要实施好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就要着重分析会计电算化与手工记帐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
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
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
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1.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二r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
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1.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2根据以上变化,笔者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后所改进的会计电算化控制的具体办法进行总结归纳,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2.1加强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素质。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当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所见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而且这些会计人员操作很慢,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之东流,造成财务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使会计电算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必须首先培养电算化人员的会计和计算机专长,两者缺一不可。
2.2建立和加强计算机环境的安全控制。
在会计电算化中,主要财务数据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遭到损坏,将使计算机中保存的会计资料永久丢失。
因此要建立计算机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安装,装有财务数据的微机不能同时上互联网等。
2.3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工作才能保证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软件维护是指当单位会计业务发生变化时进行的软件修改和软件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进行的排除修复工作,硬件维护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的检查修复,以及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的调试等工作。
会计部门应设立系统维护岗位,设立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维护工作,根据不相容原理,该人员不得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2.4建立上机操作控制制度,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保障会计资料的安全、准确、完整,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内容包括:
①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进入机房的人员不能随意操控用于电算化工作的计算机。
②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如需离开,应退出工作界面,等回来后重新进行登录。
③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
④数据录入员对输入的数据如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
⑤对于外来的移动存储介质,在应用前必须进行杀毒处理。
⑥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应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
⑦要做好数据备份,包括每13工作完成后进行备份、周备份、月备份等。
2.5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下的档案除了与传统会计下相同的纸制会计资料,如打印输出的各种帐簿、报表、凭证外,还包括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光盘及其他存储介质,这些档案的管理与纸制档案的管理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为防止发生损害,应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一般包括:
①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
②采取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的磁盘介质应贴上保护标签,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防磁的地方,最好进行双备份或三备份,并存储于两个空间位置不同的地方分别保管。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