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新修正的《教师法》》的规定,对于教师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17-12-07 17:35
来源:
广东公考百科全书
教师招聘
1.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
A.开除
B.批评教育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D.惩罚
1.选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本题选C。
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 )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D.侮辱人格尊严
2.选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本题选C。
3.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 )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填鸭式
B.题海式
C.启发式
D.灌输式
3.选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题选C。
4.学校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教师,可以给予( )。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分或解聘职务
C.撤销教师资格
D.追究民事法律责任
4.选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题选B。
5.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早就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些都说明教师具有( )的义务。
A.保护学生权益
B.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C.尊重学生人格
D.教育教学
5.选B
【解析】教育家黄宗羲和陶行知的话说明,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搞好教学,教好功课,要完成知识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锐意进取,刻苦学习。要使学生学好知识,教师首先必须学好知识。本题选B。
教师资格证
1、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 )。
A.阶段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1.B
【解析】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2、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化”的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B
【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不能理解守恒原理;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无差别原则
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3.A
【解析】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4、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 )。
A.必备条件
B.主要条件
C.次要条件
D.生活条件
4.A
【解析】学前教育要存在和发展,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房屋设施、幼儿教育工具、场所布置等物质条件,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没有这些,学前教育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5、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5.A
【解析】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叫再造想象。
华图教师2018年教材新编出版
免!费!送!
免费预约领取2018新版教材
扫码回复“领书”填写预约信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修正的《教师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