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族人为什么不能学道士必学的东西

兴扬以道家思想的角度来补充一點老子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你们在拿自己心中的道教去看鲁迅心中的道教,得到的答案和鲁迅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盖起原因在于道教在今天的众人看来是很亲切的,于是大家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在理解道教在理解这句话。认为道家是药店只要不生疒,就不用去找他认为道士手上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也的的确确是现在人对道教的看法但你们要知道鲁迅先生对道教的看法並不是正面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对道教的看法也不是正面的

大家说是实用?可是佛教也很实用鲁迅笔下的和尚也很实用,鲁迅曾拜和尚为师鲁迅师父的儿子也是和尚,他说出了“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佛教进入中国后道教会的很多佛教都会。包括现在嘚佛医禅太极等等,佛教也是很实用的

最高票的答案,包括长生佛教都有,只是佛教的长生需要往生净土基督教也驱魔,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只是大家都觉得这种说法和想的一样,于是最高了但这些真的是鲁迅先生心中的道教吗?

鲁迅曾经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有不少道士对此很喜欢,喜欢拿这句话出来显摆但鲁迅在后面说的是:“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這仅仅是鲁迅先生对道教批判的一小部分,他还说过“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許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道教在鲁迅先生眼中并不是好的。

但鲁迅先生对道家思想是很推崇的如他在论语一年中说:“峩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还有就是他对庄子的推崇:“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鲁迅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爱,这是和他笔下那些:“自己就飘飘然觉得皮色變白鼻梁加高,成为腊丁民族的战士站在野蛮的菲洲了。那就无怪乎看得周围的老百姓都是敌人要一个一个的打死。“的洋奴不一樣的地方

大家现在知道了鲁迅先生对道教的看法,就可以明白兴扬为什么要说鲁迅不是在夸道教是在骂道教。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这些里面谁最穷?谁最弱在现在在当时答案都是一样的道教最穷,噵教最弱小大家都特别喜欢看隐士道士,苦道士不爱看富和尚。我们就是看到弱小的就会喜欢,看到强大的就会讨厌,除非是自巳坐上那个位置就像有些人他不是憎恨特权,而是憎恨自己没有特权

兴扬并不是在凭空猜测鲁迅先生的想法,鲁迅为自己的佛教师父写过一篇文章,名为《我的第一个师父》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说的是鲁迅先生自己的感受:“我所熟识的,都是有女人或声明想女人,吃荤或声明想吃荤的和尚。”这些和尚和鲁迅像所以鲁迅喜欢。我们大部分也穷也喜欢和我们一样的穷的道教,一样不得志的道敎

兴扬前段时间,在知乎发了一些道教经典的经文里面有一句摘自《庄子》:“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作為庄子粉丝的鲁迅,不大可能没看过这句话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什么鲁迅先生喜欢和这种和尚打交道也可以解释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道教在那个时候不富裕佛教在那个时候富裕,耶教的信众在清末欺负其他人闹出了不少教案,这些是道教弱势人们会喜欢弱势,同情弱势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劝善语也是劝的大家从尛接受的价值观,只是很多人做不到而已这点大家可以看看佛教印的劝善经典,很多都是道教的劝善经典如《太上感应篇》,因为这些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其他宗教,一上来直接按照自己的教理劝善相信不少人会觉得有点奇怪,会觉得你凭什么说这个比我父母重要啊你不扯淡嘛。

但我们道教说的是“父母之恩昊天罔极”。

而其他宗教总是有不少观念和人们冲突,信了之后自然远离众人了,皆因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故鲁迅先生有此一说

这个答案也许和大家想的不一样,但想想鲁迅先生当时的情况他面对的境况,也是如此《呐喊》中从回忆童年开始,到最后是最近的一件小事一个人力车夫教鲁迅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鲁迅在当时并不想我们现在想的这样有很多人接纳,反而他是文坛的异类正因为他是异类,所以他一直在批判对于当时,甚至是现在看别人和宗教不一样就生气,见人好就嫉妒的事情进行批判鲁迅在这里说这是中国人的人性,但兴扬觉得这是人类的本性,是绝大蔀分人的本性就像今天这个答案一样,题主问的是为什么鲁迅说人们不憎道士,进而提到懂了这个道理就懂了中国大半?

但没有人去关注鲁迅先生心中的道教一样如果要批判一个人,赞美一个人解读一个人,一定要了解那个人不然廖之千里兮。

只要大家愿意在评价一个嘚时候去了解一个人,这种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的事情会少很多

龙神功2113这种功夫要么成神要么荿魔,是常人不能掌控5261的就4102像尹仲一样,一心想要生仙却没想到成了1653魔,所以童氏一族是严令禁止学习龙神功

像尹天雪也偷学了尹仲的龙神功,这才造成了她多年的疾病一边身体极阴,另一半却极阳有时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杀人的想法这是普通人所不能掌控的

并且童氏一族的族规有一条就是不能杀人龙神功这种功夫刚好和它想违背,有了这种天下无双的功夫很有可能就失手杀囚坏了族规,这也就是为什么童氏的族人不能学龙神功的原因

龙神功是一种可以将使用者变成白龙的奇幻绝技,十分神奇为龙氏先祖龙腾所自创的家传绝技。无敌的龙神功天下至刚至阳的武功,共为九层每层又分为上、中、下。

剧中会此武功的童严(尹仲)不過是偷学来的,而龙博大决战时童严(尹仲)明明有召唤风雨雷电的本事却没有使用,而是冒着身体裂开的危险同样使出龙神功和龙博(童博)对抗,可见龙神功就是一种无懈可击的神技

龙神功可飞行于空中,以龙之威力攻击敌人以此功可以驱毒、疗伤、夺物、保護一切,变化多端威力无穷。

因为龙神功是龙家的家传2113绝学只有龙家5261可以学。

龙神功是一种可以将使用者变成4102白龙的奇幻绝技十汾1653神奇,为龙氏先祖龙腾所自创的家传绝技无敌的龙神功,天下至刚至阳的武功共为九层,每层又分为上、中、下三期以身为龙是最厲害的攻击形势

剧中会此武功的有两人,另一个是童严(尹仲)不过是偷学来的,而龙博大决战时童严(尹仲)明明有召唤风雨雷電的本事却没有使用,而是冒着身体裂开的危险同样使出龙神功和龙博(童博)对抗,可见龙神功就是一种无懈可击的神技

龙神功可飛行于空中,以龙之威力攻击敌人以此功可以驱毒、疗伤、夺物、保护一切,变化多端威力无穷。

本为童氏一族人为了成人神却试圖消灭童氏一族,偷学龙神功后被龙腾用灵镜打成重伤,留下永世无法痊愈的伤口

后冒名潜入御剑山庄,养一血蟒和水银池用来疗傷,后血蟒被童博杀死尹仲只得靠吸人精气存活,后利用童心进入水月洞天后被龙博(童博)封入地狱岩,最终龙博(童博)牺牲自巳使其改邪归正铸造幽冥剑引出第二部故事。

在幼年因童严(尹仲)追杀龙腾后人龙泽夫妇后被奶娘龙雁送进水月洞天时任族长童镇掱中。

龙氏一族唯一幸存者龙泽独子童氏一族族长童镇养子,博学多才温文尔雅,为人热心胸怀苍生大志,最终达到无我境界

龙鉮功是龙家的家传武功,童氏族人是龙家舍命保下的为了报答这份恩情,童氏族人将龙家的一功都极力保护甚至奉为龙神,因此不得學龙家的龙神功

因为龙神功不是童氏一族的武功,不能学童氏一族只能学自己的武功,违者放逐所以尹仲才被放逐

练龙神功容易产苼心魔,心不境者练作恶,所以童氏家族都惧怕龙神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过去一般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的习慣一提到道家,不是想到老子与庄子便是想到神仙与方士,甚之把老庄、神仙、方士三位一体,构成一个迷离扑朔的噵家形态每当大家一提到方士就很自然地依循传统的观念,认为他们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燕、齐之间这批方士,大谈其阴阳不經之说与烧炼神仙丹药之术。因此流传下来,至于秦、汉之际服用方士的丹药就可以成为神仙,做了神仙便可以长生不死的觀念,就普遍地深入人心了对于这种观念的信仰,与追求神仙丹药的风气一直或明或暗地笼罩着中国历史社会,达两千年之久上至渧王,下至平民历来都很普遍地受到这种迷信观念的影响。大家尽管口说无凭其实都是心向往之。在历史观念上我们嘟人云亦云,既然认为方士是战国时期燕、齐之间的产品可是,大家都忘记了问一问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只有燕、齐之间才会囿方士的产生呢?他们学术思想的根据难道完全没有可靠的来源,都是凭空捏造专为欺世盗名而骗人的吗?倘使真是如此这些所谓的方士欺世骗人的谎言与技术,也非常足以自豪了因为他们不但欺骗过去历史上都属于第一流的聪明人,同时他们欺世骗人的遺风居然能够一直维持了几千年,这岂不是一件大有可疑的怪事吗因此,我们就需要把战国时期燕、齐之间出来的这些方士的根源,反复追查一番了

(一)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

讲到上古文化与道术,自魏、晋以后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两种观念,一是相信传统的历史绝对崇古而信古的;一是怀疑古代历史的传说,尽量想在古人留下的文化遗迹里寻找证据,推翻旧说的时代愈向后来,距古愈远疑古的观念也愈加浓厚与兴盛。文化与历史事实上本来是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我们自古以来素来传说的上古历史,往往是与远古史合一的但是对于远古史只有传说,有关远古正确的资料太缺乏所以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如孔子,他在整悝远古与上古文献的时候十分谨慎地删定《书经》,断自唐虞开始关于唐虞以上五帝的传说,只有散见在《大戴礼》与《春秋》的附帶叙述之中了那便是虽然好古而不疑,到底还是需要采取可以徵信的资料因此以虞、夏做为断代的开始。后人再退而求信便以夏、商、周三代做为标准可信的史料。不过到了近代和现代,有的采用西洋文化与史学的观点对此也表示怀疑了,那是另一问题在此暂苴不加讨论。但从孔子开始虽然断自唐虞为准,而在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的传述著作中,仍然存疑存信保留许多自远古与上古相传嘚历史资料,后来就为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全盘接受而且自两汉以来,从事传经注释的儒家学者在他的注经观念中,也有许多地方明贬暗褒地保存这种传统的思想究竟我们的远古与上古的文化史,应该确定是如何如何的我现在站在道家思想的观念来讲,实在很难说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自称为继孔子著《春秋》后五百年来的第一人,而且还是极其崇拜孔子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的思想系统中,了解一下他对于上古文化史的看法他虽然在《伯夷列传》上提到: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書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但非常显然的,他在孔子所传述的六艺以外仍然不能忘情于其他极博的古籍上的传说。所以他在写渧王的世系时就要为五帝作本纪,而且首先提出黄帝比起孔子保存三代可以征信文献的观念,又是另一的态度与看法所以,他在《伍帝本纪》的里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与缙通)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囿间矣。其轶乃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在他的《五渧本纪》里,我们可以看出以他考察所得的结果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是说明民间老前辈们的传說处处都提到黄帝,同时尧与舜的地方,文化风俗的教化遗迹也各有不同之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不但尧、舜的风教各自代表不同的时代与地方的背景,就是尧、舜、禹三代的风教也各自不同,并非完全是一贯的传统的何况夏、商、周呢!

司马迁在《史记》里,虽然提高了历史文化年代的观念然而后人崇信上古传说的,还是觉得不满足所以在唐代,便有司马贞为《史记》作补苴根据噵家传说,又写了一篇《三皇本纪》更从黄帝以上,一再向上高推如果再看更晚的历史学家,他们采用道家对于历史文化演进的观念來讲从三皇以下,至伏羲画卦再降到五帝的开始,少说一点已经有十二万年的历程,多说一点可以远推到一百多万年前。后来宋玳的邵康节著《皇极经世》,创立对历史演变的一种新算法使用他自己得自道家思想的律例,裁定自三皇到唐尧甲辰年止共该为四萬五千余年。我们如要了解道家的文化思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旧说,请看这些所例举的少数资料不知大家作何感想?当然啰!你也鈳以说它为荒谬不经之谈这是你个人思想上的自由,谁也不能随便说一个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回转来采用司马迁的办法虽嘫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的精神再来大体而广泛地讨论一下六艺--五经的资料,便可了解上古文化思想与道家学术的渊源了。不過我们现在只就六艺有关的五经现成资料来讲,既不管它内容考据的真伪问题也无法仔细讨论,只是讲其大略而已有关五经文献的攵化思想,最主要的两部书就是《易经》与《书经》。自汉、魏以后提到五经与文化史,大体都以《易经》做为群经之首因为曆来传统学者,认为中国文字与文化学术的起源都在伏羲画八卦,为有书契的开始《易经》就是从八卦的演变,进为文化学术思想的┅部书它与医药等术书一样幸运,在秦始皇烧书时期被认为是属于卜筮一流的术书,所以没有把它烧毁《易经》学术思想的发展,據历来说有连山、归藏、周易等三种易学的流派,然而连山易与归藏易原始确切的陈迹久已难寻,我们所流传的《易经》只有《周噫》一书,那么没有被秦始皇所焚烧的,就是这部《周易》或是三易统统未烧?其中又是一大疑问了现在暂时不讲这些问题,只是根据《周易》来讲伏羲画八卦以后上古文化演变的路线。

八卦原是以八个符号来表示物理宇宙的图记。其中含有阴阳互变用来归纳萬事万物变化的迹象,因而产生八八六十四卦做为分析归纳人事物理的法则。它与黄帝时代所发明天文上的天干、地支符号与唐虞以後而历夏、商、周的五行术数一样,由上古伏羲时代而经五帝至三代都是各自有其独立的系统,各自代表上古氏族社会的地区文化與时代文化的异同,原来并不一致把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完全综合融会起来加上天神与人事合一的观念与计算方法,因此演变為中国原始的物理理论科学同时又变为神秘而类似宗教性的学术,实在都是两汉学者与道士们的杰作复因此而成为占卜、谶纬等术的灥源,更使易学半明半晦永远入于秘笈之林了。可是我们根据《周易》的研究,却又另外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由上古圣人伏羲所画仈卦的易学,经过周文王的造辞与他儿子周公的解释,把这类原始宇宙物理理论性的学术内涵取用了它大部分的内容,变为发扬人文噵德奠定伦理标准的人文思想了。后来历经五百年左右孔子又继文王、周公以后,研究《周易》更加融会贯通的,用它来说明人事哲学的原则于是,后世言《易经》便有理、象、数的分途之学。以专讲人事道理的通义的就归之于易理的范围,以专究天文、物理、生理等阴阳变化的就归于象、数的范围;讲象、数,独推道家言事理,兼及儒家这便成为魏、晋以后道家学术思想,与修道理论嘚哲学根据换言之,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由科学而哲学的根据,实在是从《易经》学术的源流而来也可以扩大地说,是上接伏羲、三皇、五帝的传统但是,我们在《书经》(《尚书》)所载三代以来的文献中除了一篇《洪范》,提到五行的思想以外实在再找不出更多有关于《易经》的资料,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也就是在讨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必须要追踪寻求周代以上文化来源的問题了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先由西北高原开始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这一系统文化嘚老祖宗大致都上推自伏羲画卦做开始,以黄帝轩辕为中心终以文王演绎八卦的《易经》哲学,奠定自伏羲经黄帝,至于文王一系嘚学术思想发源于西北高原,展开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区的文化我们姑且假定一个名辞,叫它为《易经》学系的文化学术或者称它为Φ国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思想:前者的名称,是以经学做中心后者的名称,是以地理历史做代表它与孔子所搜集编著三代政治历史资料的《书经》(《尚书》)文化,俨然是两个系统因为《书经》所保留政治历史文化的资料,自唐尧、虞舜、夏禹至商汤而至于周代嘚文化,除了经过周公的融会而集其大成制定周代的礼、乐、文教,刑政以外从三代以至于商汤,大致都是起自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嘚文化思想所以我们也可以叫它为《书经》学系的文化学术,或者称它为中国上古黄河中心流域东北方的文化思想

我提出这个对于上古文化,经历三代而到周、秦之际的两大观念也便是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思想是宗奉周室的周制,而因各自秉承宗族文化的传统不一仍然有各自为政的精神存在。再由周代而远推上古前从唐尧、虞舜更加上溯,后从夏禹一直到周代建国显然是各有它承继的体系,因此更可了解中国文化的统一都是秦、汉以后的事实。至于周、秦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所属与燕、齊方士学术的根源,却与上古西北高原文化自有息息相通的关系。如果忘了这个历史演变的陈迹对于道家学术思想,当然就有陌苼或无因而突起的感觉了至于后世以孔子做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偏重于人文道德伦理的文化实在是受周公礼、乐、文教、刑政思想嘚影响,渊源于《书经》的三代文化而来这在孔子之孙子思所著的《中庸》里,也很明显地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便是很好的说明。孔子的晚年学易大体仍然纳于人文的规范,依然是循文王、周公的思想路线而发展

讲到这里,我们順便一说伏羲、黄帝等有关于上古文化学术思想的资料?以供研究者注意:

根据旧史的记载伏羲生在华胥之渚,后来定都于陈所谓华胥,就是陕西西安附近的蓝田县所谓陈,就是河南开封区域伏羲以后的神农,旧史称为炎帝的他出生在姜水,后来便继伏羲而都于陈再迁山东的曲阜。所谓姜水就在陕西的歧山县西。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神农是农业社会时代的领导者。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向黄河上游流域发展的过程。农业社会自然必须步入平原地带为适合,这便是由伏羲到神农时代文明进化嘚必然情形。

至于黄帝轩辕时代文化文明,已经进入初期集成的时期也就是后世判断历史文物,裁定上溯始于黄帝的原因黄帝生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所谓轩辕,就是河南新郑县西北后来因蚩尤的作乱,炎帝神农氏族的衰败黄帝首先发明训练动物,如熊、虤等猛兽作战我们借用一句现代化的术语来说,他建立一支动物的机械化部队在(阪泉)河北保安县,先打垮了暴虐无道的榆罔又在察哈尔涿鹿县东南的涿鹿之野,再打垮了蚩尤因此便受诸侯的推尊为天子,继炎帝神农氏族而治天下

中华民族文化共祖的黄帝,在草昧初创的时代真有无比的伟大,他不但征服了蚩尤平定天下之乱,在他的手里还建立了中国原始自然科学的规范,他发现磁場的功能做了指南车,建立中国天文、数学的规律为古今中外自然科学史上古发明的先锋。他创造占星术、天文仪规作盖天仪,测萣风向以候气象创建历法,以定时间与日月在天体运行的标准同时命大挠作甲子与奇门遁甲之术,建立天文与宇宙物理理论的学术怹研究医药,作《内经》作交通工具的舟车,制定衣服的制度以及确立建筑、货币,与划分土地确定地方政治制度等工作。讲到自嘫科学便使我们有无限的感慨,我们要知道在科学史上,以及科学的学识上向来便以天文学为先锋,数学为基本而我们由老祖宗黃帝手里发明天文与数学以来,素来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科学的先进,但到了近代和现在不要说国内高级学府,没有一个像样的天文系同时也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赶得上时代的数学系,致使我们身为天文、数学的原始先进国家变成完全外行而无知的落后民族,使我们媔对列祖列宗真有无地自容之处,更何况对于中国固有而后来属于道家学术范围的天文等知识,试问真知道的能有几人岂不令人兴歎吗!黄帝不但建立了中国原始科学文化的体系,他同时创造文字发明正音乐乐律的律吕,制作度、量、衡建立政治体制,而且首先設立史官的制度总之,黄帝的功德太多凡是上古一切文化文明的好处,根据旧史上记载的观念统统都归之于黄帝,此所以司马遷所谓:黄帝学者所共术确有原因的。

我们对于黄帝除了根据现成的史料,简单地作了上面的介绍以外且看道家方面,对于黄渧的传说更可了解道家的学术思想,是如何秉承上古传统文化的来源了道家者言,除了如上述所说对于黄帝的伟大,备加推崇以外他们还说黄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位老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后来又到四川峨嵋。广成子才传他的道因此便普遍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得道于峨嵋但要记住,由于这个传说黄帝的功业,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術思想,主要的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的系统。所谓广成子是道家共奉的上古神仙?究竟有无其人姑且不谈,然而道家人物的名号也囷佛家菩萨的名号一样,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的那么广成子,便是集其中国文化大成的意思这与黄帝,学者所共术的观念僦不谋而合了。

黄帝自得道以后活到一百十一岁,共计在位的期间一百年后来因修道有成,便在鼎湖白日飞升上天而做神仙的共祖叻。他是乘飞龙而上天的所以有许多臣子,都攀住龙须跟着飞升,也有少数攀不牢的便在半空中,还坠入间了因此,后来便有攀龙附凤的术语用之于君臣风云际会的颂称。我们听了道家传说这则神话故事式的黄帝史当然是碍难置信。而且司马迁在《史記》上又明明记载帝崩于荆山之阳葬桥山就是陕西桥陵。可是史书上又说: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荿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如果照此一说,对于黄帝的死又是一个谜了。这些我们都可不管无论如何,道家这种说向来便是对于功德永垂人间者的尊崇与封号。凡是德在人心功垂千古的,他们大多都把他列入神仙范围因此影响后世儒家对于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们的庙祀乃至传统文化观念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的精神透过这个观念,我们便可了解道家说黄帝是鼎湖仙詓作为天上神仙共祖的说法,是具有无比的崇敬与仰慕的深情岂可一律视为谬论吗?

我们由伏羲画卦讲到神农而至黄帝,已经大體说明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系统那便是属于《易经》学系的学术思想,由宇宙物理的科学而到哲学的也正是中国原始文化的这一系,後世道家学术思想渊源的系统时代再向下来,便是尧、舜、禹三代的文化了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属于《书经》学系,也便是黄河中心鋶域的东方与北方的思想系统了

帝尧,是黄帝的曾孙生在丹陵,后来迁移到山西太原附近的祁县十三岁,便佐帝挚封植有功而受葑在山东的定陶。到了十五岁复封于河北保定附近的唐县,所以后世便称唐尧十六岁,践天子之位于山西的平阳根据《尚书·尧典》,帝尧为政的第一政务就是整理天文与历法,也便是形成后世文化与历史正朔的观念换言之,帝尧为政的方针在针对农业社會的基础上,仍然着重于天文、历法等属于自然科学的建设用它与人文文化的建设,同时并进的当时辅助帝尧行政的,便是他所选拔嘚虞舜虞舜辅助帝尧,整理天文、历法创建礼、乐、文教、刑政等许多规模与制度,同时又整理自上古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囿关等要务,相似史书所载的黄帝许多施政的方针。可是在这个时代中国有了洪水之患,所谓浩浩怀山襄陵的状况是惨不忍睹嘚局面,先后连续约达一、二十年之久所谓怀山,就是说把高山拥抱在大水的怀里;襄陵是说淹没地面,至于高原的丘陵地帶这样大,而且持续多年的水灾给予中国三代以上的灾祸,它的惨酷不待言而可知。后来经过夏禹的努力开山浚川,才将洪水的災患变成全国的河渠水利,于是夏禹的成绩不但功在当时,而且德及万古因为真正中国文化历史,由上古到大禹治水的成功才算囸式奠定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的坚强基础,有了原始农业经济的成就才能完成夏、商、周三代确实建立中国文化的系统。虽然古代历史的记载,以无上崇敬的笔调写出尧、舜奠定文治的功勋,但详细研究尧、舜史迹以《尚书》的《尧典》、《舜典》做为中心的史料,自然可以看到都是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才能完成尧、舜相承文治的大业。所以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他的确够得上如孔子所說的是无话可说的圣人了。讲到大禹治水以及中国的水患与水利,顺便提醒一句:中国几千年来帝王时代首要的大事,便是对于黄河沝患的防治与长江水利的开发。尤其是黄河水患在历史上,小的水灾至少不出十余年,大的水灾至多不外三十年,必定会成黄河丅游流域的中原地带等区域的灾害历代真正具有救国救民之心,抱有经纶济世之志的学者都想继续大禹治水的功业,要完成大禹未奏铨功的建设中华民族的大计宋代以后,号称儒家的理学家们属于事功学派的,他们都想在全国的河渠水利上下工夫做为实际治平学問的目的。然而河患与水利的开发毕竟没有完成大禹的志业,希望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同学凡做事业,应当效法大禹的精神真能做到為国家民族建立一番伟大的事业与功勋。

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因有平定全国的水灾整治水利的大功德,便受舜的禅让继承天子之位於战国时的韩国,就是山西平阳附近的安邑这便是上古史上有名公天下的禅让时期,也就是尧、舜、禹三代的丰功大德同时,也自大禹以后便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开始。由伏羲画卦经神农、黄帝而到尧、舜以后,大禹是中国上古建国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非常遺憾,也很不幸的在民国初年以后,有些学者无形中受了外国人有意造成侮辱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否认尧、舜、禹的史迹认为尧、舜。禹等并无其人其事;尧是香炉的象征;舜,是蜡烛台;禹是一个大爬虫像这样自己对祖先历史文化,自加侮辱的新观念使我們讲起来,实在大有亲者痛而仇者快的感慨殊不知中国人的点香用香炉,点烛用蜡烛台那是汉、魏以后,随佛教入印度习惯的转變三代以上,香炉与蜡烛台根本没有发明,我们所看到的香炉与蜡烛台的形式都是唐、宋以后的形态,甚之还要迟一点,怎么可鉯把尧、舜、禹三个字的象形硬拉下到千载以后,比做宗教仪式用的工具呢!现在我们约略讲过《书经》文化系统尧、舜、禹前后的簡介,也就是说明这个时期的文化源流都在中原地带,流布在黄河中心流域的东方与北方的情形并且便是附带而简要地说明中国上古囚文文化建立的系统。

至于大禹如何划分九州自有《书经》所保留《禹贡篇》等历史资料,我们不去管它现在要讲的,是道家学术思想如何与三代以上的文化接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当尧、舜建国初期的大事,首先的工作除了建设天文、历法等具有如现代所有科學建国的精神外,同时对于人文文化的建设,也正如《易经》所谓建立一种圣人以神道设教类似宗教而富于哲学的规模,后世道镓、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是由这种历史文化的资料而形成。尤其在大禹治水的阶段除了《书经》等属于正史传记的说法,只是列述许多可征可信的史料外对于怪诞不经的传说,早被删除概不采纳,可是在上古的民间相传后来成为道家与道教的传述里,便大囿不然了道家从《易经》文化系统的立场,传述大禹治水的成功因为他接受上古仙人(隐士)的传授,还得自黄帝所传的河图易学嫃正善于运用阴阳八卦、五行、干支等天文、物理的学问,才能治平了亘古以来的水患所以认为大禹的事功成就,也便是道家正统学术精神的结晶他们相信千古疑书的《山海经》,而且也推崇《山海经》上所记载山林川泽的神异怪物,确是具有神圣的神秘东西这些半类妖魔鬼怪的事物,都被大禹的道力所降伏而且听命于他,被他所用因此他才能奏此大功。总之道家认为大禹的成功,此乃天授也到了道家的学术,再转变而落到道教的手里那就更不同了,道教除了全盘接受道家对于大禹的说法以外认为他即是继承天命嘚圣人,同时也是黄帝以来先圣流传下来,所有神仙法术的继承人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因为擅长符箓等法术他能遣使六丁、六甲等忝上神将,他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凡是一切极尽神秘、怪诞、荒谬的能事也都一齐套在大禹的头上,因此而形成大禹与道家、道教嘚因缘特别深厚。这便是说明春秋、战国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路线,是上接伏羲、黄帝以后《易经》文化系统,与《书经》文化系統融会有关的渊源。

其实自大禹治水之后,使夏代后裔延续天下的治权,达四百余年之久的文化那便是夏代以真正农业立国的文囮。因为他是秉承上古以天文、历法等原始宇宙的学术思想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变换的物理原则,配合农业社会的人文文化因此而形成夏代的文化精神,是崇尚朴素笃实的本质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夏尚忠的文化精神。到了成汤革命灭掉夏朝末代的暴君桀鉯后,建立商汤六百余年的文化一变夏代文化朴实的形态,偏向于天道的观念走入以神道设教,类似宗教的精神因此便形成殷商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殷尚鬼崇信鬼神意志的文化精神。这个属于《书经》文化系统一变再变,一直到了西周文王兴于陕西他承继西北高原传统,《易经》文化的系统参酌古今之宜,演扬易学而成《周易》一书的基本学术思想以后;再经过他的儿子周武王的革命成功周公旦的扩充《易经》学系思想,融会三代以来人文文化与部分承继殷商天道鬼神等的思想,才得完成周代礼、乐、文教、刑政等人文文明的大系换言之,到了周代才算是综合上古以来,所有文化的大成是后来为孔子所赞颂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囮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在《易经》、《书经》以外看到《礼记》、《春秋》中许多属于《易经》学系,也就是后来儒道两家共同宗奉嘚学问如《礼记·月令》等--春秋工制、月令、历法,与灾异、天象示变等的观念有关于《易经》象数的学术思想。

但是我们这里所謂的周代文化,是专指中央天子的周朝文明而言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属于鲁国文化的系统如果研究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思想,那就各有异同并不一致,彼此之间都自保留有他祖先氏族传承的文化精神。例如神农的后裔,封在河南的焦城黄帝的后裔,封在屾东济南附近的祝(长清县)帝尧的后裔,封在河北的蓟(就是清代的直隶顺天府的大兴县)帝舜的后裔,封在河南开封附近的陈(陳州)大禹的后裔,封在开封附近的杞殷商后裔的贤人微子,受封在宋另一殷商后裔的贤人箕子,因献洪范而被尊为不臣之敬受葑于朝鲜。这些诸侯的分封就国都是上古与三代的后嗣,并非一律都是周室的功臣而受到分封的爵赏。这是周朝文、武、周公的德政也便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精神,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伟大的文化思想。其次周室所分封功臣,从其师尚父(太公吕望)为首葑于齐,周公封于鲁等等所谓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同姓者四十余人。这样便是周代分封诸侯而建国的封建局面大有不同于歐洲上古的封建制度,如果把东西两方封建不同的观念混为一谈,必须要加甄辨而且我们不要忘记,由周初分封建国直到春秋战国的七八百年间,中华民族的文字、言语并未统一,诸侯各国的文化学术也各自保有他的传统,等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虽然國家一统,而各地方的风俗、习惯、方言在其同中也各有其异。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的混同局面,在秦、汉之间才得正式完成。

洇此我们读周、秦之际的诸子百家之言凡有关于道家学术思想的典籍,大多都如司马迁所谓: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便是洇为方言的不同文学的格调没有统一,所以便被秦、汉以后自称为儒家的文人一笔勾销,认为不值一顾了其实,道家的学术思想昰偏向于自然科学理论的成分居多,不像儒家的学说是偏向于人文思想的成分为主。凡是近于自然科学的著作必然缺乏文学修辞优美嘚情调,有关人文学术的无论如何浅薄,它与文学毕竟不可划分道家方士学术思想,以及诸子百家有关于原始科学理论的学说僦在这个原因之下,被断送埋没在异端的学术罪状之中达两千余年之久,我们只要留心历史文化的史料这个问题,就会容易明白例如比孔子还早一点的管子,在现在所流传他的著作之中不论真假的成分有多少,即使认为十分可靠的几篇仔细读来,仍然不同于魯国文学的笔调这是代表齐国人文学术思想的一部书,犹如《晏子春秋》一样都具有齐国文学的笔调,在另一方面司马迁说齐民闊达多匿知,庄子在《逍遥游》上也提到齐国的学术思想中有一本怪书,叫做《齐谐》他又自加一句注解说:齐谐者,志怪者也换言之,《齐谐》这本书是齐国人专门集记希奇古怪的奇谭。由此可见齐民阔达多匿知的地方性是由来如此,因此后来中国攵化用来批判不经之谈的评语,便有齐东野语的名辞了其次,例如《墨子》一部书因为墨翟本人,生活长大在宋国他受宋国嘚学术思想影响最深,所以他有类同宗教信仰的崇尚天志而同时又相信鬼神的权能,这些便是受到宋国统殷人尚鬼、信天、文化等思想影响的关系。至于他有苦节劳形、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学说与作风那是继承夏代大禹的精神,可能也有受到宋国的邻封夏禹之後杞国思想的感染。当然我说这些,都是十分可能而且是有理路可寻的事,并非就是定案因为生在两千余年后的今天,高推古代的凊形时间、空间的环境迁变,绝对已非当时的面目虽然大家采用书本的资料作考证,也是不免出于臆测尽信书,不如无书所鉯不能完全作为肯定的理由,至于曾子、子思、孟子、荀卿一系列的思想当然是孔门以后的鲁国文化,与鲁国文学的正统其他如老、莊,是南方楚国文化的情调兵家著作如孙、吴兵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学的进步与升华。另如纵横家、法家、洺家等学大多都是秦、晋之间后起的思想,司马迁所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杂家的学术思想,与秦、晋、齐、楚有关也可以说,便是秦、晋、齐、楚学术思想杂集的回旋阴阳家言,当然就是燕、齐方士学术的源流我们叻解了这个春秋、战国文化学术的大势以后,对于其中如何形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姑且另作讲说。其余如阴阳、兵、农、医、老、莊、杨朱、墨子、名、法、纵横、杂家等综错交罗,互相为用便成为战国到秦、汉以前,统统归入道家学术思想的范围了

我们讲述噵家的文化学术思想,不厌其烦由周、秦以前再向上溯,大而言之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的传统渊源,以及追溯道家文化思想实为源遠流长的主旨;小而言之,也便是说明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就是说明道家的文化学术,乃是继承夏、商、周三代以上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高原的《易经》文化学系。至于战国前后变成南方楚国文化的老、庄思想,是其余波的流荡而已自孔子一系的儒家文化学术,是传承三代以下起于中原与东方、北方的《书经》文化学系,到了战国;秦、汉以前便成为鲁国文化,孔、孟思想的中心所谓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统。总之用于人文社会,有关礼、乐、文教、刑政的学术儒家《书经》攵化系统,犹如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正规军。用于因应时变藉以拨乱反正的,道家《易经》文化系统才是出奇制胜的奇兵,这也便昰中国文化历史上有名的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君师之道扼要的说明。

(二)战国时期北方齐鲁燕宋的文化背景

首先要郑重声明凡是偠研究秦、汉以上的历史文化,千万不要忘记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粗看起来周、秦以上文化学术的形态,固然是继承三代以下嘚一贯传统到了周期,才算完成建立一个人文文化具体的成型但是我们总要不忘历史的发展,不是空中楼阁无因而来的、当春秋、戰国时期,所谓分封建国的诸侯之邦因为各有历史渊源的背景,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以凡是有关构成各国文化的条件,如言语、文字、风俗习惯、政治方式、财经措施、交通形势等等大体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像秦、汉以后的统一我们只要大概没有忘记历史上的记載,自从秦始皇开始才渐使书同文,车同轨才有废邦国而建郡县的统一制度,就不至于把秦、汉以上的地理文化不同的观念随便忽略过去。而且那个时候所谓中央政权的周天子,他为共主的帝王制度既不是秦、汉以后帝王体制的形态,也不是三代以前的情形只要大家研究一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便自然会明白了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专对有关于燕、齐之间方士學术来源的问题因此,先从齐国说起

凡是读过历史的,都知道齐国是太公吕望(姜尚)之后姜太公吕望,是三代以前炎帝神农氏的後裔到他的时候,已经算是东海上人他与祖先的传统文化,与他的学术思想是属于周、秦之际隐士思想的道家一系。他在困穷嘚环境中过了几十年的苦难时间,到了八十岁左右才遇到文王,后来以兵谋奇计辅助武王完成周室革命事业的成功,他是周初道家學术思想的代表者周武王为了酬谢他伟大的功勋,封他在齐建国《史记·封禅书》说: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但是那个时候嘚齐国,并不是好地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可比,而且还存在着原来的地方恶势力所以太公望在受封就国的路上,也有懒得到差接事的意思好在靠一位旅店的老板,启示他一番话他才马上赶去,建立了齐国;当然这个旅店老板,也应该算是隐士之流的人物他到齐国施政的首先要务,便是开发经济财政的资源发展滨海一带的鱼盐之利,所以我们要讲盐务财政史姜太公吕望,应该算是一位祖师爷至于有关太公吕望的学术思想,在此不必多讲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兵家,与谋略家所宗奉的《韬略》一类的书与道家、兵家囲同推重的《阴符经》等,大概就可以得其眉目了;不管那些典籍是否为后人假托太公之名而著的伪书但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兵镓思想,系出于齐这是大概不会有问题的。齐国的文化学术既是秉承大公吕望的道家学术思想而来,所以他与鲁国承周公学术思想的系统就大有异同了。司马迁说过他曾经游历过齐国,以他观察的结果便说:自鲁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玡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间达多慝知,其天性也他所谓慝知,应有两种解释其一:等于现代语所说有深沉保留的智慧,其二:也可以说富于神秘性的知识所以战国时期的方士,如名勋公卿诸侯争相迎致的邹衍等人,都出在齐国秦汉时期的方士神仙们,也多数出在齐国哃时因为齐国,自太公望开始发展了渔业与盐务,所以它在春秋、战国的时期隐然便是当时中国经济、商业的中心地区,等于唐代的揚州清末民国的上海。

文化与财经本来便有不可或分的关系,所以到了春秋时代便有齐相管仲经济政治的思想出现,大讲其仓禀實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至理名言了。齐国因为经济的繁荣文化学术也特别发达,因此而成为诸侯各国之间彼此文化交流的偅镇,所以战国时期的名儒学者大多数都到过齐国,想求发展犹如现在世界各国学者,多数都想到美国求出路天下熙熙,皆为利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如出一辙这也是贤者难免的事。例如孟子、荀卿都与齐国有过莫大的因缘,这岂是偶然的事嗎而且孟子与庄子,都是先后同一时代的人物他们在学说理论上,都大谈其养气、炼气的道理孟子的思想,显然与曾子、子思以后嘚儒家学说大有出入,孟子在《公孙丑》与《尽心》章上的养气之谈俨然同于方士炼气的口吻程序,你能说学术思想可以完全鈈受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吗因为孟子有养气之说,与夫志气之帅也的立论,才引出宋儒理学家的理气二元论如果溯本窮源,放开气度来看那么,对于战国时期燕、齐方士的流风遗韵便不能不使人为之悠然神往了。

至于鲁国人尽皆知是周公的学術思想,是秉承他父亲文王的庭训集成夏、商以来的人文思想,因循改革而形成周代郁郁乎文哉的文明因此,形成鲁国在春秋、戰国时期的文学;也是驾凌诸侯各邦之上因为文学与人文学术,必然是同命的鸳鸯但自然科学与文学,就会大相径庭了鲁国的文化學术,既然是周公的直接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仍以代表周代文化的只有鲁国算是正统的中心,鲁国的诸生保留鲁国的文化,虽然經过秦灰楚火的断灭但是还能传到汉朝立国的初期,可见周公与周代文化的流风遗韵它的源远流长,垂诸后世的价值实在相当伟大。孔子生长在鲁国他由衷地钦佩周公,全盘接受周公的人文文化思想和鲁国的文学造诣,但是他是殷人的后裔他在潜意识中,又承受有殷人崇拜天道的成分可是,他到底是恢弘博大的智者他的认识,见解与兴趣都是综罗多方面的,所以他也崇拜虞、夏的文化思想因此他有《礼运篇》等所记的感言,提到三代以下文化的变迁迹象和《论语》上的对话,涉及齐、鲁之间的文化关系而有齐一變,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的几句话;不过这里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可不是道家的道他是指人文文化的儒者所宗的仁道,这是鈈可以牵强附会的至于他提到当时文化思想的转变趋势,由齐一变而至于鲁、鲁一变而至于道形成齐、鲁文化融会的结果,产生人文攵化的仁道之道那是很好的研究佐证。我们也可由此而窥见文化思想中心地区转移的趋势甚之,对于研究《易经》、《礼记》等有关於儒、道学术思想的通途之学都可求出它在文化历史上演变的关键。

其次我们要讨论的,便是燕国文化思想的根源了因为历来提到噵家的方士,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燕、齐之间,在战国时期突然出现许多方士的问题。燕国在周朝,是处在北方穷边的地區古代幽燕并称,往往用来表示北方边境的称号燕国,是周初分封诸侯而建国的他是与周同姓召公奭之后。召公在周代的历史上鋶传有名的甘棠树下听政的美德,成为历来政治上歌颂与效法的榜样我们可以想见召公有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慷慨不羁的风度他是一個具有政治道德的大政治家。他的德化与政风加上燕国的地理环境,因此便造成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产生游侠、刺客的名都了游侠是隐士的化身,任侠使气与道家方士的炼气、炼剑等方术,又是不可分家的技术又加燕国的地理形势,本來就与齐、晋交杂相错所以他们吸收融会齐国的学术思想,那是顺理成章的必然趋势司马迁作燕世家的结论,便说: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灾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矣.了解了燕国历史哋理的环境,那么对于燕、齐之间多方士,燕、赵之间多侠士的原因也便可以了然于胸了。

再次我们附带地一谈宋国,便可以叻解战国时期阴阳与天道思想发展的成因以及后世道家认为也是神仙的墨子,和他思想的来源了宋国,是在周初分封诸侯而建国的时候因为周室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存亡兴灭的至德,为了尊崇殷商的后裔便封殷的贤人微子在殷的故墟,宋国因此而建国同时,也洇此而保存殷商文化思想的部分陈迹殷商的末代皇帝纣王,固然残暴而不仁但是,殷商的文化也是中国上古文化演进中的主流,确昰源远流长《尚书》所保留的一篇《洪范》,便是留下殷商文化思想的一部分精神殷人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他们崇尚天道、相信鬼神,而且将阴阳、五行的学说披上神秘的外衣拿他与天道、鬼神并论,或者以阴阳、五行做为天道、鬼神的注解那是生有自來,传统悠久在殷人的心目中,是牢不可破的;一变再变因此形成后来道家方士阴阳学说的一系。它与杞国一样在春秋时期,嘟有保留他们祖先文化一部分的传统历史所载,武王革命建国以后将近百年间,还有殷的顽民并不十分降顺,由此可以想见上古氏族宗法社会的精神与信仰的力量了。孔子为了研究殷商文化曾经到过祖籍之邦的宋国,虽然他很遗憾感叹宋国有关于殷商文化的文獻资料,已经无法找到然而他对于《易经》乾坤之理的了解,以及他对于天道与鬼神观念的思想多少还是受了殷代文化的影响。至于墨子类同宗教观念的思想如相信天有意志,相信鬼神有奖善罚恶的权能等等见解那完全由于他生活长大在宋国,承受殷人崇尚鬼神的攵化思想所致同时他著作的文字章法,既不同于鲁国文学如孔子、孟子的文章,而且也不同于齐国文学如管子的文字,近世有人怀疑他是印度人或来自中东的阿拉伯人,那是可资疑笑的一得之见未必可征以为训。

此外在战国时期,秦、晋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便孕育出法家、名家的学术思想以及产生纵横家捭阖权诈,造成谋略之士的温床郑、卫介乎大国之间,环境促使颓废富于风流浪漫的文学情调。齐国由于太公吕望道家思想的影响又受时代的刺激,便多产生军事哲学思想与军事学术的兵家。凡此等等所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根源,都是各有因缘互为影响,并非无因而生笼统一律的。

由于前面的简介我们简单地分别举出春秋、戰国时期,各国文化学术思想的渊源与环境何以后来会造成这些学术思想,一变再变融会交流,就统统入于道家那是秦、汉时期的時代趋势,现在还来不及为它作结论我们前面所说的,也只是列举当时的情势由中国西北部的秦、晋以下,直到东部齐、鲁、燕、赵、宋的文化大势归纳起来,都属于当时黄河南、北的文化区域勉强可以叫它为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学术思想的概略可是必须鈈可忘记的,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字和言语犹如诸侯邦国一样,并未统一所以我们要读秦、汉以上,诸子百家的书便需要留心了解当時著作的方言音辨,以及地方术语与不同章法的文字结构的形式,才会清出眉目大致不会致于尽信书,反被书瞒的过失可惜后世读書的人,多半都受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的著作文章所影响所以多以鲁国文化的文学观点,来衡量其他诸子的著述因此便疑情大起,处處力加否定殊不知这样读书,已经忘记了当时历史文化的背景与当时地理环境的异同了,如果一律纳入于鲁国文章与学术思想的标准真有迷失云月是同,溪山各异的过错虽然毕生力学,极尽疑猜考证的能事而学术见解异同的争端,永无休止实在使人有低徊惆怅,伤感这个断送一生的牛角尖之可怕了

(三)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

已经讲过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大势现在再来讨论当时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我们需要透过这个关键便可了解老子、庄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背景。同时我们鈈要忘记,楚国在春秋、战国的时期不但有它独成一格的文化系统,而且国势与力量的壮大也是与时俱增的,到了战国末期足以与秦国抗衡的便是楚国,后来虽然被秦灭了而楚南公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并非是无因而发的,结果亡秦的果然都是楚人。在那个时期楚是一个新兴的力量,它的文化学术思想与南方好强的民风,都是富有青春新生的气息比之文化传统悠久而古老的杞、宋,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它与齐国有过密切的联盟,更有过文化的交流齐国不若鲁国的保守,所以齐、楚两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的關系上一直都有联系,因此联带而有文化学术思想的交流那也是必然的趋势。

楚国在周成王时,才受封有子男之田本来微不足道,它在春秋战国以前因其祖先不满周室的轻视,便开始自称为南面王正当北方多故,中原多事之秋的夹缝中坐以长大,由此渐渐建竝而成为大国便造成后来在战国末期,有举足轻重的势力虽然他的立国称王,并不如齐、鲁、晋、郑那样的顺理成章但是他祖先的來历,的确是大有来头的他们是帝颛顼高阳之后,高阳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在帝喾的时代曾经命其祖先重黎做过火正,住在南方嘚祝融后来因为命他征诛共工,没有完成使命而受到诛戮因此,便由其弟吴回继承其后这便是他上古家世的简历。吴回生陆终陆終生六个儿子。因为他的夫人是难产所以这六子都是剖腹而生的,其中的老大叫昆吾氏,在夏代曾经做过侯伯,地位相当崇高老陸,叫季莲芊姓,楚国便是他的后裔在周文王时,他的祖先鬻熊曾经做过文王的老师,而且鬻熊的儿子曾经跟文王作过事。司马遷说季莲一系: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最有趣的是其中的老三,叫彭祖他在殷朝,也作过侯伯据说就昰孔子、庄子他们所提过那个长寿八百岁出名的彭祖,也就是后来道家神仙们所推崇的彭篯孔子曾经引他来自嘲说:窃比于我老彭。庄子说他:以久特闻换言之,就是说他是活得特别长久而闻名的上古名人我们了解了楚国的家世以后,知道它在战国时期的各國世家中实在是极其神秘,而且是最富有传奇性的世家

因为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南方诸侯,而且不满周天子对它的微薄早巳有不臣之意。它不受约束地逐渐扩张土地自立规模,并且随时有问鼎中原的意图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有第一流嘚政治家管仲为辅,可是对于楚国也只能分庭抗礼。订盟而去还不敢轻撄其锋。正因为楚国是新兴的年轻国家它的文化思想,没有呔多的传统压力所以它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很年轻而富于飘忽的气氛因此而产生言语文字与北方大有异同的楚国文学,处处具有飘逸、空灵、而富于情感于是连带它们的学术思想,也如文学一样磅礴不羁,思想新颖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楚国的文化仍然具有它祖先祝融后裔的传承,远绍五帝之首黄帝学术思想的余风,加上南方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滚滚长江,与滔滔汉水的天险阻住了北方的势仂,有无数未经开发的深山峻岭处处富有神秘而好奇的诱惑,于是在春秋、战国期间有老子、庄子等道家,属于南方楚国系统的文化思想便应运而生了。老、庄的文辞格调与后来屈原的《离骚》,都是楚国文化同一类型的文学至于有关老、庄思想,由传统道家与喃方文化思想结合的问题就在老、庄的书本中,到处可见在此无暇多谈。

总之我们花了许多时间,讨论齐、鲁、楚、宋等文化的渊源和关系都是为了解决历史上所惯称的燕齐之间方士的学术思想,并非是战国时期无因而生,突然而来实在是从上古传统文化的演變而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士必学的东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