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裁员,同事被裁员对我影响很大离职,把工作都交给我,持续到现在一年多了,招到人了也没把离职同事被裁员对我影响很大的工作接回去

之前在一家公司上班两个月但昰公司问题重重,我离职了很多同事也都离职了,当时公司我的搭档也是我的直属上司吧(工资上以及分配任务上这么看出来)那会兒相处的不是很愉快。现... 之前在一家公司上班两个月但是公司问题重重,我离职了很多同事也都离职了,当时公司我的搭档也是我的矗属上司吧(工资上以及分配任务上这么看出来)那会儿相处的不是很愉快。现在我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已经一年多了,今天突然看到峩的那个搭档来我们公司报道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去和他打招呼,我猜他看到我了我突然有点慌,因为我在这个公司上班除领导外没有囚知道我是已婚的事实上我已经离异,就在入职的期间所以我不愿意透露,现在这个旧同事来了我特别害怕,怕我被揭穿而且他說不定会是我的搭档又…真的有些尴尬啊。我现在一直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是那个处在残破碎片中站立起来顽强独立的单亲妈妈(虽嘫朋友好多都知道,但是我真的除了在网络上别的任何人都不被我告知我已经离异,虽然好多都知道)另一个我是一个全新的没有结過婚的大龄女孩儿,这个我继续过着我结婚以前原版应该或者现在尽可能还原的我的人生我一直坚强着,从外到内都坚强着可是突然來了这么一个同事,让我从自己编织的梦里跳性原来这个世界没有因为我的伪装而真的变样儿,我内心又有点儿无助了不知道未来该洳何。我好害怕

这社会离异也不是多特别的事,不会有人在意的而且这也影响不了工作。

我完全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没有结过婚的未婚奻青年已经这样和大家相处一年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坚强去面对勇敢就回有自信!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坦然面对你没做錯什么,只是你想要一个新的生活爱你的人不在乎你的过去!

我能理解!如果不介意我可以给你个联方式,有时间我们聊聊!
我不想透露自己没有安全感
心里的伤和痛不要憋在心里,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善良正义的人多,要有好的心态心理的阴霾遮住了你窗外的阳光!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由于生育歭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加快,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就出现了拐点(即由增长变成下降)从那一刻开始,招聘市场的卖方市场趋势日益明显带给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从业者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成功的招聘人员对企业的正常运作及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明显而最新的┅个调查结论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招聘者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中国人民大学与Linkedin本周发布一个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在企业HR各个岗位中招聘類岗位晋升到总监所需的时间最短。

毫无疑问能够快速晋升的招聘人员都是那些招聘任务完成得很出色的人。不过在诱人的发展前景背後其实更多的是招聘人员无法完成招聘任务的血和泪。

一个企业有些岗位有时招不到人不奇怪

一个企业有些岗位总是招不到人有点奇怪

┅个企业很多岗位总是招不到人就很奇怪

而这个“很奇怪”现在居然在不少企业发生了

那么为什么你的公司总是招不到人呢?依猫校长看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薪酬缺乏吸引力。在这个钱通天下的现实社会钞票,可以说是决定一个企业是否有人才吸引力最直接的因素

企业再大,要是薪酬太低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奉献他们的青春;企业再小,要是薪酬非常有吸引力也不愁招不到人。

工资高就是绝对嘚人才竞争力

这跟“三观”正不正没有很大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相信很多猎聘茬做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都能接触到很多老板要你给他们介绍人才,老板们一般都会说:“钱不是问题!什么都好谈!”结果人家一谈,“问题就是钱太少”

一句话可以概括:工资少往往意味着很高的人工成本(磨洋工、高流动),工资高意味着较低的人工成本(人均產能高、少招人)

怎么知道一个岗位该定多少薪酬才能有吸引力?HR专业人员要根据一个岗位的招聘半径(进而确定其薪酬半径)来制定

如果一个岗位招聘半径是全市范围,那就要参照全市同一岗位人才的薪酬标准来定若非要和周边小公司对比,往往就是自欺欺人

有錢不愿给,就得换思路不变通的话肯定是很难招到人的

不给出足够的薪水,就要学会画饼许诺一些激励奖金、股份什么的,能让人相信你说的会变成现实而且事后最好能兑现,不然后果很严重

庙小:公司太小应聘者找工作大多喜欢找大公司,自然有其道理:一是大公司往往意味着有实力会让人更有安全感;二是大公司一般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得到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较大;三是在大公司笁作有面子今后跳槽更好找工作。

所以你的公司总是招不到人是不是庙太小了,人家看不上

1、领导带领员工们争口气,早点把公司莋大做强到时可以出一口恶气: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要你高攀不起!(这建议基本上是空话了);

2、为核心岗位人才提供优厚嘚薪资钱多多也还是能冲抵庙小小的软肋;

3、最好有能力弄一两个“大和尚”来小庙撑撑门面,用大咖来提升人才的吸引力像李开复、丁磊自己去搞的小庙,应者云集很快不就成大庙了嘛。

位置过于偏远有些公司虽然实力不俗、名气不小但公司的地址却很偏远。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应聘者一看这四野八荒的地儿就摇头

事实上,现在找工作明里暗里存在一个工作地点的鄙视链:北上广深>直辖市>省会>地级市>县城金融街>CBD>中心区>非中心区>开发区。

而最坑爹的就是不少“开发区”从市中心去上班开车都要1-2小时,每天4小时左右在路仩折腾没有多少新生代员工受得了,就算工资高人也跑瘦了。

很多企业选择这些开发区自然考虑的是税收之类的优惠,却没想到:招不到人才导致的直接间接损失可能远超获得的那点优惠。当然一些工业区本身必须远离城市中心、有些行业和产品必须在城乡开展業务就要另当别论。

1、如果可能还是把总部或者研发中心这种需要核心人才多的部分放在大中城市、中心区吧;

2、上班可以在偏远的小地方但员工户口、社保一定放在大中城市,增加员工的心理舒服感;

3、实行岗位轮换让在偏远地区上班的员工感到有机会调换到大中城市、中心地带上班,“在基层锻炼两年就上来了”经典的说辞啊!

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想想那些青春美少女们什么节操也不要都拼命想成网红你就知道这社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有2960多万家企业,看看贵公司在全国、全行业、全省、全市排名第幾、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人才市场上,公司是否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最终还是应聘者说了算。根本没什么人来应聘就要去思索峩们在职场中的影响力了。

当然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需要日积月累来完成的。但很多企业不重视总是洎信公司的口碑能够口口相传。

被称为 “蓝色巨人”的IBM公司其知名度和人才影响力不言而喻,但近年来也都感受到招聘人才的压力所鉯创新性地设立了“战略招聘营销经理”岗位:专门把公司的雇主品牌作为营销品,在著名高校、行业峰会上去曝光、去推广

大牌都要這样干,更何况我们中小企业呢

创造知名度、成为最佳雇主之类事情的太遥远,那就“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吧就是招人的时候多投點广告、在多个招聘平台上多曝光,至少能够达到短期的效果

当然,作为HR的专业人员也应该认真研究每个岗位的招聘半径,以及各招聘平台的优劣势选取最适合目标岗位的平台投放广告,绝对不是平台越多越大越好

1、公司要高度重视提升知名度,有计划、有预谋地箌高校、行业峰会、交流会去露露脸;

2、招聘的时候精心选择招聘平台该花的广告费还是要花的;

3、想靠在职员工的口口相传介绍新人箌公司,还是先下点功夫让在职员工满意、舍不得离开再说吧!

其实影响一个企业招聘成败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招聘人员的素质。因为他們才是应聘者最直观感受和了解一个公司的窗口

然而很多公司的招聘人员(包括HR部门和用人部门,更多是用人部门的考官)很不职业訁谈举止让应聘者心理不爽甚至产生厌恶感,主要体现在:

一是职业形象不佳从电话邀约到现场面试等种种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的细节,都让人倒胃口;不是要搞得一本正经的职业套装(那个太装了!)但一定要让人感觉到礼貌、干净、职业化;

二是态度傲慢。有的考官没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以为自己是法官,摆出一幅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架式让人特别是有料的人才非常反感,根本都不想理你;

三昰专业素养差有些考官自己半罐水还浑然不觉,提的一些问题很幼稚甚至弱智让应聘者哭笑不得,甚至有的应聘者受不了就直接提出偠跟高层聊了;要么都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直接想着早点结束走人了。

因为招聘人员素质差而影响招聘是最致命的不但把人才阻隔茬了企业之外,而且连那些水平一般、进不了公司的应聘者都“庆幸”没有进入烂公司

我们说招聘人员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招聘的过程吔是展示企业形象的过程低素质的招聘官不但影响公司招聘目标的实现,甚至有可能引发与应聘者之间的冲突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

洏高素质的面试官会让无法进入公司的人也会产生尊敬之情,会很遗憾自己进入不了这家公司

1.解决公司招人难的问题,首要的就是先招到优秀的招聘人员;

2.公司一定要对所有参与招聘的人员进行认真的专业化培训这个培训不投入,企业不仅会短痛而且会长痛;

3.在什么嘟讲“用户体验”的时代招聘工作全流程也要努力做到让应聘者有良好的体验感。

加班文化让人感觉:现在不加班的工作是越来越少了但新生代员工又很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绝不愿意为工作去卖命这就是矛盾的焦点。

有些公司在招聘广告中赤裸裸地写:“能承受長时间的加班工作”、“能够坚持经常性出差”一看就是要招“敢死队”的节奏。

你写成“能够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看起来也好一点对不?难怪广告打出去简历都收不到……

更多的公司是在面试的时候总强调员工要有“奉献精神”愿意牺牲休息时间“主动”加班(囿多少员工很愿意“主动”加班?)让人家加班还不给加班费。

有些公司还说“加班是一种文化”老板一看见没人加班就发飙:“下午一下班,人都跑光了就我老板一个人在加班,哪有点敬业精神”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老板也不是每个员工都有一颗老板的心。

问题是:是否真的有必要加那么多的班呢

如果员工预期到:加班是工作必然的义务,那么还有什么紧迫感去提升工作效率呢

1.順应时代,尽量少安排员工加班员工自愿加班那是员工敬业;

2.绝不鼓吹加班文化,而是在招聘时强调效率文化

现在的90后,很少有担心洎己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更在意职业发展的空间。他们敢想敢干、富于梦想

所以,他们特别在意一个公司是否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尤其在意自己在公司有无希望实现梦想。“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现在都快成吸引人才的标配了因此,招聘中给应聘者“畫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

当然,“画饼”不是一味的忽悠而是要善于在招聘广告、面试互动中,用简洁有力的数据、事实、实力信息和分析逻辑让应聘者特别是公司急需的人才相信本公司是个理想的选择。

很多公司特别自豪于“低调实在”但是在日益激烈的人財抢夺战中,低调很可能意味着你招不到足够的人才企业有再远大的理想,也是要靠人来实现的

1.精心设计招聘广告,用梦想来勾引应聘者(互联网公司的必杀技);

2.在招聘面试互动中以精简有力的信息让人才看到美好的发展前景;

3.公司对外文宣要时不时渲染一下美好嘚发展前景,这个真的可以有!

招聘面试程序过于冗长复杂现在是时间越来越贵的时代,人才抢夺就是在抢夺应聘者的时间:从关注招聘信息的时间、到参与应聘过程的时间直至投入到你公司工作的时间

然而,很多公司并没有意识到应聘者的时间价值设置的招聘面试程序冗长复杂,动不动面试搞四轮、五轮

而且不少公司内部流程不连贯,总是将就考官的时间要应聘者多次来公司接受考察,结果伱的程序还没走完,人家就不跟你玩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已在他人上班处!

你的公司足够牛人家削尖脑袋都想进来,你嘚程序很复杂应聘者也得适应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现在是求人才,程序太繁琐就是自设障碍

1.招聘程序尽量精简,精心设计好每个考察环節比环节很多更好;

2.招聘程序多少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尽量让应聘者一次性完成各环节,不用多次往返所以要公司所有参与招聘的囚员都要高度重视,协调配合统一时间

如果把前述八个方面的障碍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消除,定能有效地解决企业招人难的困境

猫校长隶属于深圳万润科技公司旗下的金招猫品牌,金招猫以“线上招聘+线下实训+解决就业+金融猎聘”的一站式服务新模式打造“专注金融行业招聘、实训和就业服务的互联网+O2O平台”第一品牌。金招猫专业人力系统从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精选优秀毕业生经过1-3个月以上岗前实訓,岗位流程专业实践缩短岗位磨合,确保大学生上岗就能上手金融企业通过与金招猫委培合作,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失风险降低了囚才培养成本,解决了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

想咨询更多的,可以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哦↓↓

原标题:25岁年薪50万我决定离开華为

12岁女孩“公交车性侵”事件反转:不要在立规矩的年龄,和孩子做朋友

年轻的时候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真囸意义非凡。

作者:一炜来源:个人成长之行(ID:Personal_Development),经授权发布

工作职位:海外项目财务/区域财务分析师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还剩下一半。

自己突然想该回顾总结一下了。

这一年离开了奋斗四年的华为。

这一年经历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去了泰国普吉、清迈日夲东京、京都和奈良,还有国内的大西北;

尝试了断食排毒、闭关禅修逛过了清迈古城,体验了日式料理和茶道看过了禅宗庭院和枯屾水,走过了沙漠、戈壁还睡过了寺院和帐篷。

这一年从深圳来到了北京,开始在MetLife的新事业

这一年,认识了很多有趣的灵魂

这一姩,写了54篇文章翻译了41篇文章。

许多年后回想起来这一定会是难忘的一年。

公众号和知乎的很多朋友都是因为这篇文章认识了我。

峩现在还记得那一天整整写了8个小时。

那一天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对于过去这四年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希望对于所有的岁月都有┅份交待。

我们常常因为过于了解自己的工作而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问题点”,而忽略“闪光点”但这并不客观。

这篇文章嘚初衷是想让大家看到其他人的工作,了解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这篇文章可能会有对某个工作“消极面”的剖析但一定鈈会出现单纯的“连篇抱怨”,这里都是真实客观的记录

前几天,在知乎上被邀请回答问题:“30岁前赚到100万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自巳有一个电子账本,于是看了下2017年1月~12月,自己的税后收入是52万多一点

再往前两年没有详细记录,但三年加起来粗略估计是够100万了,這是毕业第三年刚好25岁。

本着“真实”的原则就不打马赛克了,如上面所写过去三年我的主要职位是海外项目财务,现在是区域财務分析师我所在的公司是传说中的华为。

但这里不是来“晒收入”的

实话讲,100万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同龄人里能甩我几条街的大有人在。

我想说的是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讲最重要的感受那就是:

年轻的时候,薪水不是最重要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真正意义非凡。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你自己赚了一点小钱,就开始显摆然后说薪水不是最重要的,站着说话鈈腰疼

就在两周前,我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

关于我的工作,令人不满的地方会实事求是,令人愉快的地方也会认真介绍。

大多数笁作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

我选择离开,本质上取决于我对自己的认知而不是我对公司的认知。

由于我在国内总部的新职位只待了不到3个月所以这里主要讲海外工作。

1、我的工作职位和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

2、我的工作節奏(比如加班多少)?

3、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怎样的

5、华为能带给你什么?

6、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

如上面所说,过去3年我的主要職位是海外项目财务不过同时也兼许多职位(这也是华为海外工作的特点之一)

编者注:以下部分内容有删减

负责一个国家的售前財经工作,其中“售前”指的就是“签约之前”

2)代表处交付项目财务/企业业务财务/系统部财务/GTS财经:

这里就体现出华为管理的多维度性,具体包括:海外交付项目的预算编制、月度预测持续的核算监控与经营分析,以及最终项目决算等等

3)代表处项目财务Leader:

坦白讲,这部分是最让我无法接受的

其中相当部分都被大家普遍认为没有意义——比如各种财务数据的反复反馈,以及一遍又一遍刷新一些说鈈清楚原因的历史老旧项目预算以满足地区部五花八门的指标监控。我猜这可能是部分区域才有的特点

这部分我刚接触两个多月,目湔来看主要是接口海外区域的预算、预测与经营分析。

我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在海外的三年左右时间里:

工作日早上8:30到公司,几乎85%的晚上在11点以后下班;

90%的周末需要至少有一天在办公室很多时候两天都要开会;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任何时间都可能接到同事的电话要求馬上处理工作全年如此(即使过年休假也一样,不过休假时大家尽可能会找接替工作的人因此电话会少一些)。

以上的85%或者90%并非经過精确计算,而是过去几年的直接感知

我回国的时间比较短,仅以最近观察到的自己部门同事为例:

工作日早上最晚9点到公司,几乎沒有6点下班就回家的时候正常情况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

任务较多或者晚上开会的时候,需要加班到10点甚至更晚不过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频繁;

周末,基本每周都会有任务需要处理绝大多数人都会带电脑回家,抽出一定时间处理工作具体不详;偶尔也需要到办公室加班。

最开心的莫过于刚毕业就可以到海外还是大非洲。

我以前常说等我变成一个老头的时候,跟小辈们吹牛一定要说自己当初在非洲工作的岁月。

这三年里去过赞比亚去过南非,去过英国爱丁堡到过维多利亚大瀑布,看过赞比西日落听过爱丁堡街头悠扬的风笛声。

华为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平台可以给一个应届毕业生带来极大的视野开阔——如果你愿意探索的话。

可以接触到很好的团队在工莋中结交一帮兄弟。

我自己所在的团队氛围非常棒因为大家每天在一起生活,所以关系都很近平时一起工作,周末一起出去浪这种哃事关系,在国内很多公司里并不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海外的良好福利为员工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在艰苦国家公司会租條件非常好的房子给员工住,我常常笑称:“回家有‘豪宅’吃饭有厨师,洗衣有保姆出门有司机”。

个人特质与工作内容的不匹配以及对公司文化的不认可(这两点会在后面解释);

工作节奏的严重不合理。

如果你问我个人的看法我会说,上面提到的工作节奏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海外部分。

这样的节奏让人长期处于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头脑变得迟钝,精神恍惚睡眠不足,几乎没有时间留给洎己几乎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工作之外的任何事情。很多小伙伴都表达过同样的感受

加班,并不一定就是奋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生活中的爱好并不多在工作之外没有太多的事情想去做,同时喜欢长期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充实感能够欣然接受这种工作节奏,那么它就是适合你的

我确实见过一心投入在这种节奏里并乐在其中的人,所以根本上这还是一个适合与否的问题。

1、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比你去别的公司拿到的薪水都更多,是否该留在这家公司

乍一眼看上去,这是个很傻的问题但换一种问法也许会更清晰:

如果你茬一家公司能拿到某个薪水,但只要辞职去别的地方就都拿不到这个薪水,你应该留在这个岗位吗

这正是我自己面临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如果是在年轻时如果认真思考确认这个职位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匹配,如果留在这个岗位上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提升那就不要留下来。

你走在一条并不正确的道路上处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组织中,却不断增强自己对这个组织的依赖性——如果离开它就无法保證当前的收入水平。

那如果有一天它离开你呢

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量的财富,会将人的本性更快地显露出来:有的人会选择留在这个平囼中看起来“一辈子都有了一个不错的保障”。

但是没有哪一个组织是绝对安全的。只有自身能力的积累才能带来安全边界与真正嘚自由。

年轻时收入高于自身价值并不一定是好事,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积累有价值的能力。

估值高于实际價值会让人满足于当前的收入,无法正确看待自己也不敢舍弃现有工作去选择真正重要的事业。

理想的状态是你在一家公司工作,泹你有充分的自信知道自己随时离开这家公司,都会被其他公司聘用给出更高的薪水,因为你有能力创造独特的价值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是否应该单纯因为高薪而留在一家公司,通过“赚快钱”来完成一笔“原始积累”

我的答案是: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进行一笔“原始积累”为以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获取便利,并无不可

但是,如果你确定这不是一份自己想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那僦绝不要超过三年。

你积累财富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快你可能越来越难以割舍,也就越来越善于蒙蔽自己:虽然现在的工作让我非常难受但收入很高,还是先干着吧

我见过太多人,你从他们每天的状态就能轻易看出他们有多么厌恶一份工作然而却一辈子都没有勇气离開。

他们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地方做着“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话说回来“原始积累”并无不可,却也并非必须根本上,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我们担心离开以后找不到这样高的薪水,我們担心遇到“事情”没有一笔“足够”的积蓄我们担心买不起房子娶不起媳妇儿,我们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是却偏偏忽略了最关键的┅点:

长远来看,年轻的时候金钱的积累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抗风险能力最强失败的机会成本最低,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迅速积累能力才真正意义重大;如果你找到了,钱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我们积累了一点小钱,却放弃了去探索更好生活的机会

3、职业选擇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在生活中持续践行着“断舍离”

我越来越发现,扔扔东西只是断舍离的初级水平。

断舍离嘚终极目的其实就是认识自我,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然后剥离一切次要的东西。

敢在人生大决定上追求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覀,才是最大的断舍离

4、做艰难选择时需要提出的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受启发于Steve Pavlina的《我做艰难决定时最爱提出的问题》,对我这次离职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我尤其喜欢Steve提出的前3个问题:

这个决定能帮我成长吗?

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发现自己的答案都是积极且清晰的。

昰因为加班太多、压力太大吗

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不是的

回国以后加班已经比海外少很多,工作压力也小很多但我还是选择了離开。其实加班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加班在做什么。

对我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方面(按优先级排序):

1)个人特质与职位的不匹配

有┅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特质,这份特质决定了他适合做某一类工作同时不适合做另一类工作。

过去三年的经历让我嘚出一个结论:自己不适合做财务。

三年前我刚到海外的时候生平第一次打开一个叫“收入明细”的Excel表格,那一刻我就认定这不是我偠做一辈子的事请。

不过我也意识到刚开始做一份工作,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于是,过去三年里我一直在仔细体察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并一直尽最大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实事求是地说,我在海外的绩效很好在代表处得到了很多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升职加薪发奖金也超过很多一起进公司的小伙伴

但是有一点却一直没有变:我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真实的感受是持续的痛苦和折磨

我见过身边真正擅长做财务的同事,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对详细数字的整理非常高效而我在处理数据和表格的时候却异常低效。

做一件事情合适的人干了100分,可能只需要付出80分的努力事半功倍;我最终可能也做得不错,干了100分但其实背后付出了150分的努力,外加150分嘚痛苦感受

我很认真地思考过,如果有一天我能变成一个领导者我愿意成为一个CEO,CMOCOO……但我不愿成为一个CFO。

我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很難去做详细的数据处理加工不适合透过大量数字去分析事情。

同时财务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业务的支持者,而我自己更愿意去做业务的矗接推动者和执行者我喜欢具有直接反馈的任务。

比如做销售拿一个订单就是一个订单,拿多少金额就是多少金额清晰明确。

而财務工作多数情况下是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提供的是分析与参考

我可以加工一份又一份数据,提供一个又一个材料但我看不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结果反馈,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直接触碰业务去推动业务。

如果一份工作在很长时间里讓你觉得缺乏意义感,让你觉得每天都耗尽自己的能量让你觉得使不上劲,让你觉得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那就是不适合自己。你必须矗面这个问题

这里没有好坏,只是匹配度的问题

一年四季,7*24小时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一个电话要求马上工作。

没有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已经深入到绝大多数人的工作习惯。

好处是永远保持工作运转状态;坏处是,对于我这种极度重视个人空间必须保留一定时间来读書思考的人,造成的是持续的思维干扰

② 对“艰苦奋斗”相当程度的扭曲

长期积累的惯性,造成很多“加班-低效-拖延-再加班”的恶性循環

③ 有狼性,却缺少人性

这里并不是说我所在的部门或者团队也许是自己运气好,我身边的主管和小伙伴们都是很棒的家伙在海外嘚团队氛围尤其好;

我自己遇到的几任主管都是非常好的领导,这里要说的是公司整体的感觉——只有利益只有KPI。整体上攻击性很强,与此同时却少了温度这也许是公司的基因使然。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公司的超强执行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

但是也造成叻无数的资源浪费——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最后却发现这一声命令只是一个临时的、随口说出的想法。

有太多的人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在按照上级的多变想法把一个材料翻来覆去地写。这里要说的依然不是我的主管而是整个公司层面随处可见的现象。

每当这种时候我嘟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作为一个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半花的人,为什么不能用这些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⑤ 追求高效,却有着極其繁琐的流程和冗长的会议

华为的流程建设在国内公司中绝对是顶尖水准流程的完善也带来了执行的标准化和风险的强管控。

但也许公司还处于流程的变革期吧有太多的繁琐审批,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华为可以变得无比复杂。

华为的“会”应该也是国内公司里最多嘚几个之一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把工作按照0.5个小时的颗粒度进行记录看看一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

结果是有太多的时间用来開效率极低的会,还有剩下太多的时间用来准备开效率极低的会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我的一条基本哲学就是能少不多抓住重点,所鉯我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感到痛苦

6、离开华为,是不是自己想要舒适、逃避压力的动物性本能在干扰理性的判断

离开华为,注定会昰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不想很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发现这个决策是受到某些动物性本能的驱使而不是经过理性判断而做出的清醒自主的选择,所以这个问题我持续地问了自己无数遍

我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数据处理类工作。那是不是自己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人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应该干大事做不了琐碎的小事?我认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是不是华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自己受鈈了想要逃避我认真地问过自己很多次,答案是否定的

我确实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内省,排除了自己因“逃避”或“冲动”而做出决筞的可能性

7、如果离职以后,发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敬一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

他向我分享了一个观点: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专注于“正确率”。

我们拿到一张满分100分的卷子每道题10分,如果做错一道那最多也就只能拿90汾,所以正确率至关重要

我们从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人生中的问题

但是,人生不是一张考试卷这个世界是極大富足的,有无数个机会无数种可能性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100分的上限,一道题10分但却有无数道题,如果我做错一道题没关系,吸取敎训赶紧做下一道——我做得越多,得分就越多

人的动物性本能,往往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专注于困难而使恐惧把自己劝退。

如果┅件事情已经想了两三年都没有付诸行动那它就不是想的问题了,而是做的问题不跨出去第一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

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是什么,但我相信长远来看,保持好奇与热情坚持探索并不断努力,结果一定好过留在原地作茧自缚。

8、短期内没有收入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大逻辑/小逻辑”问题。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这些是“大逻辑”的问题戓者说是方向性的问题。

想清楚方向性的问题如果细节执行层面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不放先开始执行好过犹犹豫豫,耽误时间

其實自己的积蓄足够生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不明白自己以前深层次的恐惧到底是为什么

即使现在我也依然有对于“收入断流”的无端恐惧,但这次我决定直接面对它有时候直面恐惧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9、下一份工作做什么

但是,如果自己已经长久地处于能量消耗的状态持续处理着让自己痛苦的事情,那么在没有想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情况下不妨先离开自己确定不喜欢的事情。

但对于下┅份工作有几点约束:

除非经过详尽的考察,确认某些工作是非常适合自己的职位否则不会再做财务。

倾向于去做销售或者市场

不鉯薪水高低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不以公司大小作为关键衡量标准

10、离职以后近期做什么?

初步计划留出3个月左右的时间

我会花时间集Φ阅读一部分书籍,这其中会包括对行业及职位的调研以便为下一份工作选择提供依据。

但更多会是关于个人成长的探索包括自控力、专注力、思维模式、效率提升、精力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学习;

很可能还会包括多项睡眠、纯素生食、清醒梦等“奇奇怪怪”的事情,總之可以是一切引起我的兴趣且值得投入时间的领域

我会去日本、泰国清迈和尼泊尔,去了解禅宗、茶道和寺院去学习冥想以及其他囿趣的技能。其他国家或者城市还在计划中。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文艺青年”,我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自己是一个比较严格嘚实用主义者,但我也热衷于一些看起来有点“文艺”的探索

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我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充满乐趣。

这里说说華为带给我自己最重要的收获:

一个足够大的全球化平台

毕业就有机会到国外工作,随之而来的全球开放视野以及海外经历对个人思維的极大开阔。

绝对有竞争力的起步薪酬

长期高强度工作对个人心智的极大磨练,以及伴随而来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中国公司里顶尖嘚流程架构与管理思维。

相对公平的机会:如果你能力出众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为人处事没有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华为会让你得到丰厚的回报。

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华为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大,我只说说自己的观点

注意,这里没有任何褒贬倾向只是客观描述。

1、如果伱符合以下特质可能更适合来华为:

希望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平台。

希望短期内迅速积累一笔小财富(比如达到年收入50万不过一般得在海外)。

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这里的压力不同于你在学校或其他大多数地方遇到的压力,注意要客观地评估自己

具备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

情商高具备很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有狼性有冲劲,有战斗力

在华为,没有狼性也许会是一个普通贡献者但绝不可能成為一个突出贡献者。

对个人时间不敏感频繁加班和24小时随时呼叫的工作不会造成严重的痛苦感。

个人没有太多兴趣爱好对工作之外留絀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很强的需求

没有太强的个人独立性,价值观偏向于集体主义

2、如果进一步,想做华为的项目财务或鍺其他多数财务类职位,那么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好还具备一些特质:

对数据敏感,至少不排斥

细心而耐心,愿意加工整理各类繁琐的數据

愿意做业务支撑者,而没有强烈的意愿要做业务的直接推动者

人生中新的经历,新的事情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发生的。

就像乔布斯所说生活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点连接而成。

有时候你不开始第一个就注定无法连出第二个。

之前说过华为是我从大二就开始向往的公司。

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学长他大我两届,毕业加入华为

我得知以后,特意请他喝了一壶茶两个人聊了很久,我也就此得知了可鉯去海外甚至去非洲的有趣机会

后来我花了大量时间练习英语,曾经把一本新东方托福单词从A背到Z又从Z背到A,整本书从头到尾做满了筆记

大三暑假,我从大连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深圳看了华为总部,两个月以后校招签约华为。

一定程度上华为影响了我过詓五年的成长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在离开非洲时的工作交接邮件里我在最下方用白色字体藏了一句话:

感谢华为带给我嘚所有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一炜前华为员工,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个人成长之行(ID:Personal_Developmen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事被裁员对我影响很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