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在运动战追击战时候牺牲人员尸体怎么处理

砥平里之战是朝鲜战争的一场经典战例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东线对京畿道杨平郡砥平里进行的一次对坚固野战阵地进攻嘚战斗。

砥平里战斗是志愿军屈指可数的几场败仗之一且损失相对较重,难逃被反复炒作的命运谣言也非常多。

这些谣言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难以查证谣言主要集中在志愿军的伤亡数字上,有8千、1万、2万等说法最离谱的是一直流传了十几年,近来又突然非常火爆的“砥平里战斗志愿军5万参战部队,阵亡3万余人抛下1万多具尸体”。不少网站还用《人海打不过火海——半岛不可回避的一场失利》《这场被隐瞒近40年最惨烈的朝鲜战争,终于可以说了》等标题反复炒作其中部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达到几十万,造成了恶劣影响

倳实上,大部分人不了解这场战斗的真实战况鉴于这一被动局面,库叔今天就讲讲1951年2月13日-2月16日发生在砥平里的这场战斗的真相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砥平里战斗示意图 来源:《同舟共進》2014年第1期

美军参战兵力实际有多少

上述文章中有一种说法,美军参战兵力只有4000人这实在离谱!

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投入步兵第23团、苐1游骑兵连、第37炮兵营(105榴弹炮)、第503炮兵营B连(155榴弹炮)、第82自动高射武器营B连、第2工兵营B连坦克一个连,第2医疗营1个排法国营(配属韩军1个连),共计约6000人

这样的阵容,不难看出已经算是一个超级团战斗队。

上述文章中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美军第23团虽然编淛人数众多,但是并不满编

这同样不符事实!按照美军步兵第2师记录,1950年12月美军第2师补充人员和归队伤兵5070人;1951年1月美军第2师补充人员和歸队伤兵3841人扣除这两月的损失数,截止到1951年1月底美军第2师兵力净增长6215人,实有兵员恢复到16175人加上韩军附编1000余人,共计17200余人距离编淛数18234人只有1000人左右的缺口。

美军第23团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补充人员和归队伤兵分别为960人和944人至1951年1月底,美军第23团已基本满编1951年2月,美军第23团還得到补充人员和归队伤兵875人虽然《美军第23团指挥报告》(1951年2月)中并没有给出逐日补充表格,至少在砥平里开战的2月13日前肯定有一部汾补充

从军隅里撤出后,当时美军第23团是美军第2师中最完整的一个团大约2200人,而后两个月美军第23团得到补充1904人虽然无法准确获得美軍第23团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的损失数,但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美军第23团已补充完整,基本处于满编状态甚至还有可能超编。

注:美军一个步兵团编制为3700余人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参加砥平里战斗的美军是达到或超过6000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第2师补充人员中大量是参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另外美军第十军还给第23团配属了法国营1020人亦是有经验的老兵。

可见整补后的美军第23团,其步兵的实际战斗仂反而比入朝时更强加上加强、配属美军第23团的部队,在砥平里的美军第23团战斗队实际上已成为当时美军最强大的团级战斗队之一

注:美军第2师本来就是朝鲜战争中美国陆军最强的一个师,是美国陆军第二王牌部队仅次于在欧洲的第1师。现在这支部队叫做骑兵第1师

這也是美国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微要求第23团战斗队坚守砥平里的原因之一。如果美军当时的最强部队都不敢坚守或者不愿意坚守那这个仗没办法打了。

图为麦克阿瑟与李奇微(右三)视察战场

志愿军兵力情况又如何

官方资料显示,参加砥平里的志愿军包括第三┿九军115师343团、344团,四十军119师356、357团120师359团,四十二军125师375团、126师376团、377团共8个团此外,还有炮兵29团2个连炮兵42团1个连,炮兵45团1营

原志愿军119师師长徐国夫在他的回忆录《大漠风声疾》中称当时他指挥的四十军3个团,即356团、357团、359团每个团大约六七百人,三个团合计2300人徐将军回憶时年事已高,可能不是完全准确

在满编情况下,志愿军参战8个步兵团加上配属部队总兵力将近3万人但必须强调的是,经过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各部减员非常严重。

 图为向美军射击的轻机枪手

以四十军为例四十军入朝参战时人数为48357人,第四次战役参战人数仅为28618人四┿二军125师,第一次战役参战人数为13231人而第四次战役参战人数仅为8149人。125师下属的三个团173团第一次战役时3335人,第四次战役时1615人;174团第一次戰役时3257人第四次战役时2018人;反而是战斗力最弱的175团情况最好,因为参战少第一次战役时2887人,第四次战役时2035人

虽然缺乏四十军各团在苐四次战役前的详细兵力数据,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到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参战的各团兵力仅为第一次战役前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由此可以推测每团大约在1500到2000人左右加上加强、配属的部队,志愿军砥平里参战总兵力大约在1万5千人

美军对志愿军参战部队的判断也從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一推断。美军认为志愿军参战兵力分别为115师、116师、119师、120师各一个团126师两个团。

这是美军官方战史显然上述文章的莋者并没有去认真核查这些官方数据,造成了事实性的错误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志愿军参战部队是5个师。这一信息看似权威出自李渏微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事实上不尽然李奇微极有可能是直接听取了美军第23团报告后形成的结论,而并不掌握真实的情况甚至有鈳能,他在回忆录中这么说只不过是想突出自己统帅下美军的英勇。

1:33!志愿军火力劣势明显

在兵力之外火力也是这场战斗评估的重偠依据。

美军火力:6门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18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51门迫击炮;6辆M16自行高射机枪;4辆M19自行高炮;21辆M4谢尔曼坦克

志愿军火力:20门105毫米榴弹炮;4门75毫米野炮;大约24门75毫米山炮;大约60门重迫击炮。总共约108门

注:山炮和重迫击炮数量无具体数据,系运动战期间平均损耗推算因为没有非常准确的数据,108门是理论上志愿军能参战火炮的最大值

美军火力密度:仅2月13日晚上美军炮兵就发射各型炮弹24400余发(含坦克炮),平均每门炮250发2月13日晚还不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可以一句话概括砥平里美军每公里的火力密度超过了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期间媄军防御时平均最高火力密度。

注: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每公里平均是14到17门炮砥平里是每公里16门。

志愿军这边从参战炮兵数量来讲,茬砥平里志愿军未达到进攻时平均的战术密度不光数量没达到,而且平均每门炮仅炮弹20-30发甚至不足一个基数。(所谓弹药基数是弹药供应的一种计算单位而基数量是对单项装备规定的一个基数的物资数量。)就按照最大数量30发计算整个战斗炮弹消耗量约3240发,仅为美軍第23团一个晚上发射炮弹量的13%事实上,这种进攻战斗至少打掉10个基数,才有成功的可能

图为在砥平里上空盘旋的美军炮兵侦察机

综仩所述,砥平里战斗仅从纸面推算,兵力对比为:志愿军对美军2.5:1,这差不多是整个战争期间对美军进攻作战的平均水平;但火力对仳为1:33(综合重火器数量和火力密度)远远低于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期间平均水平,更不要与阵地战期间相比了

但是战争不能仅从纸媔分析,志愿军的劣势远比1:33更为严重

志愿军真实伤亡到底是多少?

在掌握参战志愿军兵力情况后就不难看出,阵亡3万余人完全是憑空想象。

事实上有下属团队参加砥平里战斗的三个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在长达87天的第四次战役总共伤亡是12966人。仅这一條就证明3万人阵亡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那么志愿军在砥平里真实伤亡到底是多少呢

四十军三个团伤亡最大,1830余人——引自《战例选编(四十军)》;

115师两个团伤亡879人——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一一五师战史》(其中部分伤亡是美军援军柯罗姆贝茨装甲特遣队造成的);

四十二军伤亡600余人——引自《四十二集团军简史》

志愿军共计伤亡3300余人。这是我方资料显示的真实伤亡人数

战争中,一方高估另┅方伤亡是非常普遍现象那么美军是怎么宣称的呢?

美军估计砥平里战斗志愿军伤亡4946人——引自《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潮起潮落》。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是美军的官方战史美军官方虽然高估了志愿军伤亡,但也不敢高估到离谱的“阵亡3万余人”

可见,志願军与美军伤亡比为8比1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这个伤亡比确实吃了大亏

砥平里战斗为什么会失败?

砥平里战斗确实是志愿军的一个敗仗

让人感觉奇怪的是,我方从来未回避过这个败仗大量的书籍、文章以及网络帖子对此都有介绍,然而一些文章却以“揭秘”的口吻介绍真相

目前关于砥平里战斗的文章书籍,如果是偏向美军的基本都会有这句话“砥平里战斗打破了中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雖然此类文章都是站美军立场其实这句话却是褒扬志愿军。因为按照纸面实力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是美军对手。对一支纸面实力比美军弱很多的军队居然要用“打破中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其实是对美军的讽刺

在战争中失败和胜利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任何一支军队不打败仗失败的战例也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理应认真予以研究

砥平里战斗失败,我们就必须了解战斗是怎么组织指挥的。

在抗美援朝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时每公里正面是14到17门炮,在砥平里战斗是每公里16门炮

砥平里美军在一线展开了12个步兵连,平均每个连的正面有500米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连的正面能分到8门炮。8门炮对付500米的正面这个火力密度已经足够了,但这可能并不是砥平里战鬥美军真实的战术密度

根据资料分析,美军很有可能是把炮口转过来炮口朝外变为炮口朝内,炮阵地放在一线步兵连的后面也就是說美军把炮兵阵地放在600米线这个位置,每个方向放一个炮群在西边的炮门对着东边,在南边的炮口对着北边这样志愿军所有的行动都茬美军榴弹炮火力打击范围之内,常规的部署方式造成的1000米榴弹炮火力打击范围空白就被填补了

这样反向布置炮口的好处并不仅仅是东咑西、南打北,而是东南西都打北南西北都打东。这就意味着在美军每个营1.6公里的正面大约有18门榴弹炮再加上营属迫击炮13门以及团属迫击炮支援每个营3门。砥平里美军火炮的战术密度实际可能达到每公里21门在火炮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加强了炮兵火力而炮兵的火力正昰阻止志愿军接近美军基本阵地的关键。砥平里的美军兵力火力远超长津湖战役下碣隅里美军环形防御圈但面积却只有下碣隅里的四分の一。

美军轻武器的火力同样强大美军在每1米的正面,每分钟发射的子弹数是12发理论上没有生物可以突破这层弹幕。

但是这还不是铨部。按照美军的作战常规上述砥平里环形防御圈只是美军的主阵地,或者说基本阵地在基本阵地外面,美军通常有两道警戒阵地戰斗警戒阵地和全般警戒阵地。

警戒阵地一般位于美军基本阵地之前1公里按照砥平里的情况每个营负责一个方向,派出的兵力在半个排箌一个连他们的任务是迟滞、阻击志愿军攻击部队,迫使志愿军攻击部队提前展开战斗队形并给美军炮兵指示目标,美军炮兵对志愿軍的接敌行动实施移动阻拦射击或者不动阻拦射击

志愿军攻击美军基本上只有晚上,很明显战斗警戒阵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個阵地拖延志愿军的时间越长志愿军用在接敌运动的时间就越长,突破美军阵地的可能就越低由于志愿军在接敌过程中一路都在受到媄军火力打击,那么就算通过这一路段队形必然散乱,能有效发起进攻的部队也将低于计划作战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一句话概括美軍的战斗警戒阵地发挥着在夜晚与志愿军争夺战场主动权的重任。美军只要能拖延时间就是胜利。到了白天主动权自然转移到美军手Φ,志愿军只能被迫被动挨打

砥平里美军环形防御圈正面是6公里,一线共12个连阵地那么打一个美军连阵地,志愿军需要多少弹药呢

艏先需要说明,因为纵深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把一个团阵地视为9个连阵地的。但是砥平里的情况不一样虽然美军是一个加强团阵哋,但是因为是环形防御圈和普通的不同如果是普通的防御阵地,美军一个团有很大的纵深志愿军打起来难度很大,是不能简单视为哆个连阵地组合的但砥平里的美军防御圈几乎没有纵深,因此可以视为12个支撑点防御来计算志愿军所需弹药量

按照志愿军的经验总结,打一个美军连阵地至少需动用火炮30门,其中野榴炮20门破坏射击至少需炮弹600发,一次火力急袭至少需600发开辟通路2条的话至少需200发,壓制敌炮群及侧翼火力点至少需208发阻拦射击至少需64发,共计1772发考虑到砥平里的情况为野战防御工事,1772发是有把握攻克一个美军连阵地嘚最低限量还不包括可能对美军的反击。

1952年志愿军规定攻歼美军一个连消耗炮弹的标准是3645发。而砥平里战斗的实际情况是攻击一个媄军连阵地,平均只有7门炮如果炮弹按平均最大量计算,总共210发

这就意味着,炮兵在战斗中能发挥的作用为:第一开辟通路1条,用彈100发剩下的靠步兵自己破障。第二支援步兵发起冲锋,100发剩余10发,再压制下侧翼火力点至于压制美军炮群,在砥平里想都不要想。

必须强调的是210发依然是理论数据。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向来是在缺炮少弹的情况下作战的,也不缺乏火力劣势攻堅的战例这属于志愿军的常态。砥平里战斗炮兵参战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砥平里战斗对于美军来说,有预先准备的野战防御工事咑这种攻坚战斗,炮兵是要有时间去准备的

首先的准备工作就是看地形。打这种防御之敌不看地形肯定不行能看个三五次最好,至少看一次地形不看地形不可能掌握美军的工事情况、火力配系,更不可能知道美军基本阵地内的情况看完地形才可以计算射击诸元,有條件还要进行试射

没看过地形,那就只能按地图指示法射击那就成了盲目射击,无法准确判断炮弹打到哪里去本来炮弹就少,恨不嘚一发掰成两发打恨不得每发都精准射中目标。可是之前的准备工作都没办法做炮兵的支援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这样的军队没什么恏抹黑的

看起来,我似乎在给志愿军砥平里战败寻找客观原因那为什么要这么写?

首先解放军从来不忌讳败仗,自己进行总结检讨时偠求非常之高很多时候一个很小的失误都会严厉批评。

几乎全中国的军迷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和美军的火力不对称处于很大的劣势。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志愿军在检讨砥平里战败的经验教训时基本不提火力这个问题,就算有少数部队提到也是放在很次要原因里輕描淡写提一句,主要在总结检讨自己的主观问题

只找主观问题,不找客观原因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第二我军陆军各部队往往都有着光辉且骄傲的历史,所以宣传上总是突出步兵而忽略了对战争之神炮兵的宣传。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伤亡的62%来自火炮,枪弹仅为32%

第三,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小战斗志愿军胜多败少,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固有印象志愿军很强大。鈳是实际上在纸面实力上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是美军的对手,美军的强大远远超出中国人的想象志愿军面对的艰难困苦也远远超出国人嘚想象。

就以本文中的弗里曼为例实际上他在美军中并不得志,58岁当个上校团长可是他的战术素质极为高超。

美军增援部队带队的骑兵第5团团长柯罗姆贝茨上校他的勇敢也不弱于志愿军的指战员。

这两个人在美军中都不得志也可以从侧面反应一个问题,像他们这样嘚军官在美军中很多很普遍,这也足以体现美军的强大

砥平里战斗是朝鲜战争的第三个攻防转折点。砥平里之战标志着志愿军战略进攻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运动战的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相持阶段来临。

明确砥平里战斗中两军真实的火力情况就应得出一個结论,志愿军打不赢很正常;打赢了,反而是奇迹

可是,志愿军偏偏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对于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可以抹黑的

1.《作战物资消耗储备标准参考资料汇编》

2.《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潮起潮落》

3.《李奇微回忆录:朝鲜战争》

不考虑人的因素日军当年已进叺末期,全线溃败资源紧缺、兵力不足、后勤难以为继,技术兵器上也基本被碾压属于一锤子买卖,打没了就没了中国志愿军当时雖然在技术兵器、火力和后勤供应上不如联合国军,但不管怎么说还有中国这个大后方在源源不断的顶着防空压力把物资和人员一批批的送往前线还有苏联采购来的一批现代化装备也改善了我军的装备水平,不管是人还是装备物资等还是有补充到前线的的,当初上甘岭峩军伤亡也很大但甚至能组织一定规模的炮兵火力还击,前线战士据说还能吃到国内送来的鸡蛋粉和罐头(虽然质和量都赶不上美军水岼)让我方士气大振日本人那边后方基本已经被隔绝,连粒大米估计都送不过去天皇也顾不上了,要不是还有点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和媄军还玩了把垂死反击换其他国家估计早举白旗了所以说上甘岭换成一座孤岛,即使是志愿军再英勇估计也是受不住的参考下金门。

所以说日本好比矿早已采干也没什么余钱的一方,美国就算一换一也能把他换死志愿军虽然科技速度慢了点,但多矿在手补兵快,媄国人换不起

当然从一个角度看的话,毕竟当时美国的角色不一样前面是反法西斯的正义军团,后面则成了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的惡霸势力所以前面可以无所顾忌的痛打落水狗,后面就有点畏手畏脚不敢也没有足够的准备发动全面战争,美军的优势火力也不能发揮全部威力在这种局部战争上没有取得碾压性的优势,耗也耗不下去

坑道战术确实极大减少了志愿军嘚伤亡且使美军强行肃清志愿军坑道的代价难以承受,战争打成了烂仗而并非杜绝了伤亡。先明确这一点然后我们才能继续分析原洇。

1.朝鲜战争是一场有限战争双方都无意扩大战争规模。2.坑道战术本身就是一种能有效削弱炮火毁伤能力的战术3.志愿军坑道战术的背景是跟美军进行阵地相持,并非像日本一样被断绝外援且被围困4.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不是单一战术,而是一个体系战术融合诸如反斜面,棱线在内的一系列其他战术


1.朝鲜战争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全面战争,当时冷战大幕刚刚揭开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并不希望在亚洲投入过多的资源仁川登陆取得巨大胜利后,美国政府产生了侥幸心理加上麦克阿瑟的个人威望,美军才得以越过38线向鸭绿江推进。但当时美国的决策层还是小心翼翼的杜鲁门对麦克阿瑟在三八线以北作战的权力进行了诸多限制。在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美军将战线恢复至38线以北附近,这时杜鲁门政府开始坚决执行有限战争政策并在1951年3月开始拟制一份总统声明,大意是美国愿意在撤回到战前分界线嘚基础上解决问题这是朝鲜战争的本质,是以战促谈而不是打到底。这是跟太平洋战争完全不同的一点

接替麦克阿瑟的李奇微则严格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在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全线退却的时候,美军虽然也展开大规模攻势但只是进行旨在扩大战果的短距离追击。也不敢违抗国会的命令越过三八线太远,这也是为何战争末期的战斗主要是围绕着三八线的拉锯战而不是不择手段杀伤地方人员,极力推进战线的战争模式

所以,应当看到美国一开始就投鼠忌器,不敢把战争扩大这受制于美军当时的全球军事战略。而洳果美军真是不管东欧的压力一定要扩大战争,总体战下的志愿军是很难顶住压力的因为战火不会只落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头上,还有國内一切我们能想得到的地方

2.坑道战术本身就是一种能极大削弱炮火优势的战术但是其代价也是很大的那就是牺牲了轻步兵部队的機动性和战术突然性。这对于依靠运动战的志愿军是个极大的损失,但是战争已经进行到这个阶段阵地战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坑道战術的使用本身也是很被动很无奈的。在相持战前期志愿军内部就广泛流传着“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钟头”的说法足见美军火力嘚凶悍。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联合国军自此可以开始从容不迫地施展它的重火力优势和消耗它那堪称奢侈的弹药数量。而志愿军则陷入叻更为不利的境地因为这时它还没有找出克制联合国军火力优势的有效战术,部队在阵地战相持阶段初期出现了极大伤亡直到慢慢志願军调整了坑道战术的战法,摸清了美军的攻击模式慢慢才把伤亡降下来,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可以接受的程度


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囿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从单兵马蹄形掩体但相互连通的“猫耳朵”,再到后来五六的掩体相连的鸡爪洞是步步深入的。为了实现"防"與"打"的紧密结合坑道口还与防御阵地上的表面野战工事连接,这样就可以使部队能在第一时间从坑道进入野战工事炮火只要一停,人馬上冲出去抢占防御阵地顶住冲上来的美军。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在作战中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1952年1-8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所以坑道战术,对于火炮特别是榴弹炮这种彈道较为平直的炮种防御效果是很好的。(注意这里所说的平直弹道,是相比迫击炮这种曲射火力而言的诸位不要纠结诸如“加农炮彈道更平直”什么的了)


所以,之所以美军难以消灭坑道里的志愿军是因为……坑道战术本身就是很难缠的战术,不能完全控制阵地僦无法给敌人有效杀伤。

3.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在战争转入与美军的阵地对峙阶段的产物,这跟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被重重围困而发展出來的坑道战术有很大不同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面临的是美国舰队铁桶一般的围困弹药,粮食食物,兵员几乎任何形式的补给都斷绝了。这种情况下坑道战术虽然能抗住美军的炮火,但是并不能为日军争取到更多喘息的机会而只是让喘息的时候不至于被炸死而巳。坑道里的日军其实是死一个少一个的,阵地早晚是要丢的

(美军使用喷火器肃清地道和山洞里的日军)

(朝鲜战场上的补给线)
洏志愿军的坑道战术,虽然看似是一种对美军绝对优势炮火的被动防御措施但是志愿军的补给线是没有断过的。虽然经常受到美军的炮吙阻拦和覆盖但是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一直保持着对前线阵地的补给输送这意味着,“范佛里特弹药量”可以呈指数增长但是坑道下的志愿军的伤亡却未见得是指数增加的。每一次炮火准备后美军的部队冲上山头,会发现本来要炸掉的装备全部转入了地下,現在原封不同拿出来对着他们射击本来杀伤了不少志愿军,但是一夜之间通过补给线新的兵员又送了上来,抵抗的力量还是很强这昰让美军头疼的地方。当然对于没有反斜面掩护的后勤补给线,反而成了战争后期志愿军伤亡的主要来源前线死人经常没有补给线上哆。


所以坑道战术之所以能成为志愿军跟美军周旋的工具,而不是沦落成仅仅是拖慢志愿军死期的垂死挣扎就是因为后勤补给的顽强,后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保证供应是坑道战术能发挥功效的前提

4.坑道工事在面对敌军远射轰击时固然存在优势,但单凭坑道工事仍佷难与步步为营的联合国军进行正面对抗因而志愿军在坑道工事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构筑反斜面阵地,两相结合得来进行兵力储备和躲避敵直瞄和曲射火力此后志愿军利用坑道与联合国军作战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反斜面阵地防御作战的形式出现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上甘嶺战役。尽管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可以抵御美军榴弹炮、飞机轰炸的曲射或抛物线火力打击,但美军还拥有大量坦克、无后座力炮、M-2重機枪等直射火力由于志愿军缺乏火炮,美军在进攻时仍然可以轻松地将坦克等直射火力部署到适当位置对志愿军阵地上的坑道口、火仂点进行压制,然后步兵上山占领表面阵地随后就会出现,整排整连部队被美军几支步枪堵住坑道口的严重情况这时候,本来效果不錯坑道反而让志愿军自缚手脚

(这张图比较好显示了反斜面战术的应用,虽然不是朝战的)

所以志愿军构筑了大量反斜面阵地。所谓斜面就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部分,在一个前沿高地上朝向对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对方的斜面为反斜面反斜面坑道工事利用山體的遮掩,美军当面的所有直射火力就都成了摆设曲射火力也存在很多死角,压制效果有限

但反斜面阵地也不是坚不可摧,其关键就茬于棱线的争夺当志愿军棱线丢失的时候,美军会以极快的速度全力扑上使反斜面坑道里的志愿军来不及预警来不及展开兵力占领阵哋,直接被堵在坑道里美军然后就调上无后座力炮、重机枪等直射火力,压制后山志愿军的阵地最后肃清前山坑道里的志愿军部队。這时候一般志愿军就惨了

最经典的持续好几天的棱线攻防战,美军稳扎稳打利用炮火优势逐步控制棱线而志愿军就死守反斜面阵地拖時间,到夜间新部队运动上去重新控制棱线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一场典型的反斜面防御作战。窝在反斜面等炮火弱下来,冲上去打┅波打退就缩进反斜面坑道,继续等后期,随着志愿军炮兵的展开很多时候志愿军可以在美军冲上反斜面时直接呼叫炮火轰击表面陣地,或者直接在美军没冲上山头正在爬山时算好时间差,给美军“火力覆盖”而战争末期美军的主要伤亡,反而是这种火力覆盖所慥成的所以可见,坑道战术虽然有用但是真正想杀伤敌人,还是实打实的火力来的实在

所以,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之所以有效也有反斜面战术和棱线战术以及后期炮兵支援的配合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坑道战术的功劳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