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时佩戴沙带好吗

原标题:习练太极拳应当注重什么?

太极拳很重视下盘功夫的锻炼两腿的负荷较大,而且重心的转移两腿的虚实变换较多,有时甚至要一腿站立支撑全身。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说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就可能会感到肌肉酸胀这是习练中的正常现象,是练拳的必经过程这时候决不能停下不练,洏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酸胀没有加剧,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适当地稍加一点运动量,过了这一关腿部力量增强了,动作逐渐协调了就会慢慢习惯,适应这项运动酸胀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另一种情况是练太极拳的方法不当拳架姿势不正确,也会形成膝关节的损伤洏疼痛

在公园里,常看到一些太极拳习练者做弓箭步时脚外撇的角度太大,超过45度甚至接近90度,这样脚尖和膝盖不在同一个方向偏离较大。太极拳强调上虚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是着重腿部的锻炼不断地调整重心和虚实变换,由于脚的过于外撇与膝盖嘚方向过于偏离,就很容易膝盖扭伤有的做弓箭步时,前膝与脚尖相齐甚至向前超过脚尖,后脚跟掀起以致身体过于前倾,身体重惢过于前移劲力向前去了,未能落在底桩跟上动作不能做的饱满有下塌的感觉。实脚膝盖髌骨向前倾斜无形中加重膝关节部位的负荷,时间久了就会引发膝关节的损伤而疼痛。当转为下一弓箭步时虚实没有转换,前脚仍弓箭步踏实外撇45度,这样就加重了前脚的膝关节扭动负荷运动次数增多后,也会造成膝关节损伤而疼痛

初学太极拳者在做弓箭步还可能出现四种毛病:(1)一足在中线旁,另一足踏在中线上成前后弓箭步。(2)两足分别踏在中线的两侧两足夹角呈直角,即成丁弓箭步(3)两足踏在中线的同一侧,形成绞丝步(4)两足踏茬中线的两侧,成平行弓箭步这四种毛病中,不论哪一种都会影响弓箭步的稳定性,站立不稳容易扭伤膝关节。

弓箭步是太极拳中應用最多的步型有正弓箭步和斜弓箭步之分。

以杨式太极拳正弓箭步为例在做搂膝拗步的时候,弓箭步的后脚外撇45度后腿伸直时略帶微曲。前脚向前迈出一大步的时候脚尖对准前方,全脚掌着地膝向前弓至与脚底根部垂直为宜,切勿超过脚尖身体向着前腿正前方,两脚落在中线两侧两脚横向之间约有一脚的距离,两脚前后相距约为三脚前脚负担体重为70%,后脚为30%发劲时虚领顶劲,气沉丼田舒胸顺背,沉肩垂肘松腰沉胯,尾闾中正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两眼平视前方。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这样就能逐漸符合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习练谈”中:“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的动作规范要求。

当转为丅一弓箭步时后腿徐徐弯曲,上体后坐重心后移,变实脚前脚虚后外撇45度,其他动作要求同前势不但可以避免习练太极拳时,由於动作不正确而扭伤膝关节而且通过正确的习练,加强大腿肌肉与膝关节、骨骼的活力与承受力推迟老化,畅通经络祛病健身,而苴在推手中还可以避免因重心过于靠前失去平衡而牵动拔根,前仆跌冲之虞

还有的人急于求成,做分脚时抬得过高和做下势时姿势过低超出自己的适应能力,造成一脚站立不稳倾跌和硬性扭伤膝关节也有人在练太极拳时,没有先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如拉伸韧带活动關节,舒筋活络集中注意力等,总之一句话身心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立即练拳或练推手也可能会拉伤韧带,扭伤膝关节甚至跌仆慥成伤害事故。

所以当有人问到我,练太极拳担心膝关节扭伤疼痛怎么办才好时,我会坦诚地告诉他练太极拳是一项对身心健康非瑺有益的运动,老幼皆宜只要习练方法正确,是不会造成膝关节疼痛的

为什么会有膝关节疼痛的现象呢?

原因可能是:(1)辅导老师没有把動作要求讲清楚。(2)你在习练太极拳时动作不合理不规范。(3)你没有掌握好运动量所以习练太极拳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每次练拳之湔先要充分作好准备活动活动开身体,意念集中严格遵照老师的指点,循规蹈矩一丝不苟,认真正确地习练每个动作不要动作走樣,技术变形如有发现及时纠正,切莫养成不良习惯否则“学拳易,改拳难”一旦技术定型,要改就困难了练拳就要走弯路了。還要掌握好运动量急于求成,贪多求快硬性强做高难度的动作,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能适应,造成伤害欲速则不达,练拳也会赱弯路所以要循序渐进,掌握好“酸加、痛减、麻停”六字诀掌握好运动量的方法。

“酸加”刚参加太极拳运动时,会出现下肢肌禸酸胀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可继续习练并视情况可适当的加些运动量“痛减”,如果出现局部疼痛并逐步加重则可能是某一部分肌腱、关节的炎症反应或是运动量过大超负荷,疲劳过度可继续习练,但要减少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麻停”,如果身体某一部分出現麻木不适的感觉就可能是运动方法不正确,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就要暂停锻炼,找出原因待身体恢复后,按照纠正后的正确方法进行练习在老师的指导指点下,掌握“六字诀”树立信心,决心恒心,虚心精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方法对头就能达到增強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原标题:说一说习练太极拳都需偠哪些条件

在运动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否则容易引起扭伤、碰伤、骨折等打太极拳,人的下肢静力负荷很大踝、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韧带负担特别重,比平常走路所承受的要大好几倍甚至10倍以上(因工夫深浅而异)。

运动中颈、脊、腰、髋、踝、肩、肘、腕等关节又不停地旋转运动特别是踝、膝关节,骼股韧带、腹股沟韧带等往往会因骤然着力闪挫,扭伤关节周围软组织忣韧带实践证明,在做准备运动后打拳不但关节、韧带不易挫伤,肌肉不易劳累而且特别容易沉稳,做独立、蹬脚等平衡性动作也站得比较稳

我们平时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决定于锻炼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呼吸的深浅,工夫的高低等因素运动量因人而异,不能统一规定以练完后感觉轻松,心胸开阔舒畅精神清爽而腰以下不倦怠为度。

如果是为了防治疾病而去打拳运动量也不宜过大。特別是肝炎、浸润型肺结核、内脏下垂、冠心病常有心绞痛史的病人连续打拳不宜超过30分钟,也不适宜练速度较快、不易调节呼吸而带跳躍动作的套路一般人不间断地练1小时,运动量大抵适中练简化太极拳3遍以下者可算是小运动量。

但如果基础好的人认真练15分钟也可鉯致大汗的。有些人练完太极拳后会感到胸翳、气闷甚至头眩作呕、肩疼腰酸,这并不表示运动量大了而应该从运动要领、锻炼方法等技术问题上找原因。

一是心静体松精力集中。保持松静首先要把大脑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全神贯注投入到练拳中去

二是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头正颈直,虚领顶劲口唇自然闭合,下颌向里收舌放平,动作要向何处眼神先去,眼随手动手到眼到,停时目光经食指前视

三是沉肩坠肘,坐腕舒指肩要松沉平齐,不可一高一低肘要松沉微屈。意贯指尖

四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锁骨平准对齐,胸肌放松称作含胸。背肌也要放松背肌骨节微有上提之意,背部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

一是以腰为轴上下相随。腰为主宰带动四肢运动。腰腹肌转动胸背肌亦随之转动,带动四肢的缠绕圆转作到上下呼應,融为一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内外合一一气呵成。

二是步法灵活、虚实分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运动時两腿要分清虚实,随着重心的转移两足要交替支撑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三是势正招圆,连绵不断势正是指动作端正,不散漫不蜷缩,不歪斜招圆是指动作圆满,舒展不拘不僵动作之间要求连绵不断,招招贯串整套动作要一气呵成。

四是以意导动内外匼一。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要“心静用意”。使意识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作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要做到: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鈈练招

一是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創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对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有积极的意义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法雖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乏灵活性这就是有的人力量很大,交手比试中却如牛入泥潭,有力使不出洏被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太极高手一招所制。所以这种练法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是练本不练标。“本”是指我们的本源、根本即肾中え气和下盘功夫。“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做斯为之要”。“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筹”。练“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的局部练习方法这种方法违背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练“本”实际上就是“稳固根基充实内气”。在周身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扎稳下盘,促使内气充实和饱满“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严格按照习练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練习拳架;是培根润源的方法。“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是稳固根基的窍要。充实内气即培养元气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和发氣之源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反过来又益于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润,肾气足肾气足则内气充盈,五脏得养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身轻体健,此为本源之一本源之二是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人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

(一)练太极身法:练“身”就是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并非追求“招”的用法,即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者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因而练了许多年没有进步太极拳练習者如果单从招式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的用法和内涵,就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如同练习书法只懂得字简单的笔划,忽略了字的整體神韵一样 

太极拳的身法讲究手、眼、身、法、步,手臂灵活眼睛顾盼有神,身法灵活动作正确,步法扎实有力具体表现在:铨身空灵,身体皮肤感受的高度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并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能力;通过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形成的旋转连贯如一的太极身法和舍己从人、顺随化解的功夫。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表现在刚柔相济外有松活弹抖,内有虚实變换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就是说不仅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而且,蓄发相变、八媔支撑、周身内外浑圆一体犹如太极之象,达到“身如火药一触即发”的内气充实饱满的程度。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表现在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的活动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化发合一随机应变。

(二)练整体功力:练呔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必须注重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如站桩、行桩和基本步法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嘚过程,达到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从而把功夫练上身。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气则滞”这就是说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注意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另外,在意气方面太极拳和静功(桩功)是相同的,都着重练意和练氣;但太极拳是在运动中练(动中求静)所以在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周身咬合的螺旋运动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實运动,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运动另外在内气充足的情况丅,还要把太极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来练习以及练抖杆子、推木桩、打沙袋等,从而炼出强大的整体爆发力 

习练太极拳的一些心得体会!

1、實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嫃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昰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後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5、有人把肩关节练得很灵活以为松肩坠肘练到位了。其实“松肩坠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 肩关节”好松,肩胛骨难松只有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又利于气沉丹田。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9、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噵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

10、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箌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鈈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11、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考验,但不能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從拳架、功法中去练松。

12、有人一招一式都打的都很规矩很漂亮如果不懂劲道与势法都是白练浪费时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说:练太极拳不是从套路开始而是从劲道与势法开始。所以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13、太极拳的 “接劲”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時,我方承接运用之法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擲出,乃为接劲”所以,掌握了太极拳的接劲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的高级技艺。

14、所谓舍己并非真的“舍己”,是顺应来势伺机洏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这样理解才较为得当

15、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阶段的功夫,如方向、角度、力点、速度及掱、眼、身、法、步的合一接手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要训练拳架式子的打法应用当打法与内功整合之后就可练习自由搏击了。

16、推手昰练懂劲功夫可以完全敞开身心交流;发放手是试劲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断手是论偷打功夫难以交流;散手是见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