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悔猎文言文里的实词有什么?

  导语: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课文李将军列传原文欢迎借鉴!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纪。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 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 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 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 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 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 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 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 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 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程不识 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 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不死。我军 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 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 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 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 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徒右北平死,于 是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 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 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 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 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 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 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 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 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 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宁,羌尝反,吾诱 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 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 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 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 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 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 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 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 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 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 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 禹,有庞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 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 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 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 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 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 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 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 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 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 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 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 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 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 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 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 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 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 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 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 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 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 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 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 逸痛快,都乐意为他去死。我抬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这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 跟随程不识为苦。程不识在孝景帝时因为几次直谏调任太中大夫,他为人清廉,认真执行朝廷的法令条文。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里,而由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统领。这时单于发觉了这个策略,就撤走,汉军都没有立功。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 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 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 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 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转眼之间,李广已在家居住了几年,李广与前颍阴侯的孙子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射猎。有一天夜间他带一名骑 从出去,与人在乡下饮酒,回来走到霸陵驿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骑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 前任的呢!”便让李广住在亭下。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后病死,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霸 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斩了他。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 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 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 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 下。因此,他带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过了不久,石建死,于是皇上召令李广代替石建作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 出定襄,抗击匈奴。许多将领杀敌斩首的数目符合朝廷奖励的规定,因功封侯,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过两年,李广作郎中令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 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李广的军士都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向敌人驰去。李敢 独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冲去,一直穿过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过敌人的左右两翼再回来,他向李广报告说:“敌人很容易对付啊!”这样军心才安定下来。接着李广布 成圆形阵势,所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将要用尽。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发箭,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弩射敌人的裨 将,射杀数人,敌人攻势逐渐减弱。这时天刚黑,将吏士兵都面无人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更加努力整顿军队。军中从此更佩服他的勇气了。第二天,再奋力作战, 博望侯的军队也来到,匈奴军队就解围而去。汉军因疲劳,不能追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收兵回去。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未能在约定日期到达,判处 死罪,出钱赎为平民;李广所立的军功和应得的罪罚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升到禄秩二千石。孝武帝时做到代国 的相。元朔五年做轻车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合于封赏的律条,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间,代替公孙弘做丞相。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名声在李 广之下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封邑,官职在九卿以下,而李蔡作了列侯,职位高至三公。李广部下一些军吏士兵也有的得到封侯。李广曾经与星象家王朔私下交 谈,说:“自从汉朝出击匈奴,我没有一次不在其中,各部队一些校尉以下的人,才能不到中等,由于抗击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并不在人后,却 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想想,是不是做过悔恨的事?”李广说:“我过去 做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诱降了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诈的方法在一天里把他们杀死了。直到现在最悔恨的只有这一件事。”王朔说:“罪祸没 有比杀投降的人再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自己请求出征,天子以为李广年老,不允许;过了好久又答应了他,派他做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塞以后,卫青捉到俘虏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赶,而 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合并,从东路出兵。东路稍微绕远,而大军行军途中水草也少,势必不能集结赶路。因此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部是前将军,现在 大将军竟调开我走东路,再说我从年轻时起就和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机会和单于直接对敌,我愿居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也是密受武帝的告 诫,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派他与单于对敌,怕达不到原来的期望。而这时公孙敖新失掉侯位,作为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对 付单于,所以调开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知道这个情况,亲自向大将军表示坚决拒绝调动。大将军不听,派长史下文书给李广的幕府,说:“急速带领部队按照文书 中的指示去办。”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就出发,他十分恼怒地到军部,带领士卒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从东路进军。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延误了约定与大将军 会师的时间。大将军和单于接战,单于逃跑,没能得到战功而回。大军南归横渡沙漠,遇到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见过大将军,回到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干粮和酒 送给李广,并问李广、赵食其二人的迷路情况,卫青打算上书给天子详细汇报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李广说:“众位校尉没 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现在我自己去接受讯问。”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战,可 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士、 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右将军赵食其独自被送交执法官审处,判处死罪,出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有三个儿子,名叫当户、椒、敢,都做郎官。皇帝和弄臣韩嫣戏耍,韩嫣有点不恭敬的表现,当户就打韩 嫣,韩嫣跑了。于是皇帝认为当户勇敢。当户死得早。皇帝封李椒做代郡太守。当户和李椒都死在李广之前。当户有遗腹子,名叫陵。李广在军中死时,李敢正跟随 骠骑将军霍去病。李广死后第二年,李蔡作丞相犯了侵占孝景皇帝陵园空地的罪,应交执法官吏审处,李蔡也自杀了,不愿去受审,侯国封邑被撤除。李敢作校尉跟 随骠骑将军攻打匈奴左贤王。拼死战斗,夺得左贤王战鼓战旗,斩杀首级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作郎中令。不久,李敢因怨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的父亲 抱恨而死,击伤了大将军。大将军隐瞒了这件事。又过了不久,李敢随从武帝去雍县,到甘泉宫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卫青是亲戚,射杀李敢。当时霍去病正显贵 受宠,武帝隐瞒真相而说是鹿撞死的。过了一年多,霍去病死。李敢有个女儿,是太子的侍妾,受太子宠幸。李敢的儿子名禹,也受太子宠爱,但好利爱财。李氏渐 渐没落衰微了。

  李陵到了壮年,被选拔为建章监,监督羽林军的骑兵。李陵善射,爱士卒。皇帝认为李家世代为将,派李陵统 率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二千多里,过了居延察看地形,没有发现敌人而回来。朝廷拜他为骑都尉,带领丹阳的楚人五千,在酒泉、张掖教练射术,驻屯防 卫匈奴。数年后,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打祁连天山的匈奴右贤王,而派李陵带领射手、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以北约千余里,打算分散匈奴的 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对付贰师。李陵到指定日期撤兵回来,而单于用八万兵围击李陵的部队。李陵部队五千人,兵矢已尽,士卒死亡过半,而所杀伤的匈奴兵也 达万余人。他们边退边战,连战八天,往回走,离居延不到百余里了,匈奴堵住狭谷截断了归路。李陵部队粮食缺乏而救兵不到,匈奴猛烈攻击,招降李陵。李陵 说:“我没有面目回报皇帝了。”就投降匈奴。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残部分散逃回汉朝的四百余人。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向来听说过他家声名,战斗中又见他勇 敢,就把女儿嫁给李陵为妻而给予高贵的地位。汉朝听说这事,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全家都杀了。从此以后,李氏名声败落,而陇西士人曾在李氏门下作过宾客 的,都因而引以为耻了。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 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 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课文李将军列传原文】相关文章: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已基本稳定为类考题:断句、文常、分析内容、简答题和翻译。其中前三为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畅字叔茂。少以清实为称无所交党。初举孝廉辞病不就。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茂才四迁尚书令出为齐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以严明为称。坐事免官。是时政事多归尚书桓帝特诏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陈蕃荐畅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复为尚书。

寻拜南阳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多不称职。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会赦事得散。畅追恨之更为设法诸受臧二千万以上不自首实者尽入财物若其隐伏使吏发屋伐树堙井夷灶豪右大震。功曹张敞奏记谏曰“五教在宽著之经典。汤去三面八方归仁。武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高祖鉴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缇萦蠲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之徒皆疾恶严刻务崇温厚。仁贤之政流闻后世。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群为旧都侯甸之国园庙出于章陵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愚以为恳恳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奸未若礼贤。舜举皋陶不仁者远。随会为政晋盗奔秦。虞、芮入境让心自生。化人在德不在用刑。”畅深纳敞谏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同郡刘表时年十七从畅受学。进谏曰“夫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循道行礼贵处可否之间。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贵于世乎”畅曰“昔公仪休在鲁拔园葵去织妇孙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以约失之鲜矣。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后征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司空数月以水灾策免。明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王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B.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C.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D.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解析】参考原文标点夫明哲之君网漏吞舟之鱼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悦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发屋伐树将为严烈虽欲惩恶难以闻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曹官名汉代郡守有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的政务。

B.黔首战国及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如《孔雀东南飞》“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置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

【解析】黔首是对百姓的称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畅品格高洁多次被人举荐。最初他因孝廉而被举荐以有病为由不接受大将军梁商举荐他后出任齐相太尉陈蕃推荐他因此再次做了尚书。

B.王畅不畏豪党敢于揭发他们。他实施严刑峻法对贪赃一定数额财物而不自首承认的贵戚没收其财物如果隐藏就严惩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他是称职的。

C.王畅明辨是非善于听取意见。功曹张敞劝谏他要以仁爱治民施仁政行教化他深表赞同对于学生刘表的进谏他却认为不妥没有采纳。

D.王畅生活节俭能够以身作则。做南阳太守期间他穿布衣坐陋车矫正郡中豪族们奢侈相攀比的风气与弟子的交谈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

【解析】比起之前逼迫贵戚的太守们原文前后二千石逼惧帝乡贵戚前几任太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而非贵戚被逼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畅深疾之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

(2)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虽以不德敢慕遗烈。

【答案】(1)王畅对此十分痛恨一上任就施展威猛那些豪强有罪行的没有不被追查揭露的。

(2)听到伯夷之风尚的贪婪者变得廉洁懦夫有了志气。我虽然德行不高但也仰慕先人的遗风。

王畅字叔茂。年轻时以清廉朴实为人所称道不与他人交结。起初被举为孝廉以有病为由不接受。大将军梁商特地征召他为茂才四次升迁至尚书令后为齐相。后征召为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所在之处都以严肃精明著称。因事获罪免官。当时朝廷政事多由尚书处理桓帝特诏三公命他们挑选有才能之人太尉陈蕃荐举王畅说他清廉公正有不可侵犯的本色因此他再次担任尚书。

不久又任命为南阳太守。前几任的太守都害怕帝乡的贵戚(因此)多不称职。王畅对此十分痛恨一上任就施展威猛那些豪强有罪行的没有不被追查揭露的。正赶上朝廷大赦事情因此作罢。王畅追悔此事重新制定法令各个贪赃两千万以上而不自首承认的没收(他的)全部财物如果隐瞒赃物便派官吏拆屋伐树填井平灶豪门大户颇为震动。功曹张敞上奏劝谏说五教在宽已经写在经典之中。商汤说网开三面八方归顺。武王进入殷都先除去炮烙之刑。高祖以秦为鉴只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被缇萦感动去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等人都痛恨严刑苛法极力崇尚温和宽厚。仁贤之政流传后世。(那些)明哲之君鱼网可漏吞舟之鱼然后日月星三光照耀于上人物喜悦于下。说起来很远但其效应很近。拆屋伐树将十分激烈虽然是要惩恶却难以远闻。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明施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确实如同折一树枝般容易并无挟山之难。郡为旧都侯甸之国园庙出于章陵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染教化百姓敬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世代隆盛。我以为急于用刑罚不如施恩于民不停地追查犯人不如礼贤下士。舜用皋陶不仁之人便远远离开。随会执政晋盗逃往秦。虞、芮入境谦让之心自生。教化在于德不在于用刑。王畅完全接受张敞的劝谏改为崇尚宽和政治简省刑罚于是教化得以施行。

(南阳)郡中的豪族大多以奢侈相攀比王畅平常是布衣皮褥乘坐破旧车马以矫正这种不好的风气。同郡刘表时年十七岁跟从王畅学习。()劝谏王畅说奢侈但不超过上司俭朴不接近下等依道行礼贵在可与不可之间。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府君)不迎合孔圣人的明训反而仰慕伯夷、叔齐的小操守恐怕是把自己放在世俗之上了吧王畅说以前公仪休在鲁为相拔掉园中葵赶走织妇(与织布的妻子离婚)孙叔敖为楚相他的儿子披着皮毛砍柴。因节约而有过失的很少。听到伯夷之风尚的贪婪者变得廉洁懦夫有了志气。我虽然德行不高但也仰慕先人的遗风。

后被征召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升司空数月之后因发生水灾被免官。第二年死在家里。

(一)文言断句,有“章”可循

1.通读语段把握内容。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后皆莫敢言。(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经过反复通读先抓住要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等等。

文中提到的人物有“上”“何”(根据选文出处“何”指的是“萧何”)“功臣”。

文中的事件综观全段说的是“上”(汉高祖刘邦)以打猎为喻向众功臣说明为什么“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上”为什么这样做依据“上”的说法(“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可见在刘邦看来萧何的功劳远胜于群臣。

这件事的结果“群臣后皆莫敢言”由此可知群臣最后接受了刘邦的观点。

2.确定词义分析句读。

有些词语是属于上句还是下句“句”(句末停顿)还是“读”(句中停顿)需要考生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酂侯”是专名其间不能断“上以何功最盛”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后面应当断“酂侯”是“封为”的宾语当属于上一句。又如“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大小各有差”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他为“读”。

3.利用句式注意结构。

“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应断作“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又如刘邦的设喻“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应断为“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4.注意标志确定范围。

“曰”“云”“言”“乎”等是对话的标志

文段中的“功臣皆曰”“上曰”等。另外一定要注意“曰”后面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的内容只能是“知之”两个字“知猎狗乎”是刘邦的问话不是功臣的回答。

5.常用虚词作为参考。

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

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耶)”等。

如:本段“何也”中的“也”“诸君知猎乎”中的“乎”“狗也”“人也”“功狗也”中的“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中的“至如”都可作为断句的参考。

(二)文化常识,记忆有道

1.立足教材注重积累。

高考试题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实际上大多是课内接触过的。如:

“有司”一词在初中课文《出师表》和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出现过而这也体现了高考在本考点的命题方向上对教材的关注体现了课本学习与高考考查的有效链接。

基于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扎根于教材对课文中和课下注释所涉及的文化常识要多多积累。如:

必修1的《鸿门宴》中涉及座次排序等礼俗方面的文化常识

必修2的《兰亭集序》课下注释涉及天干地支方面的文化常识

必修3的《师说》课下注释涉及古文运动等文学方面的文化常识

必修4的《张衡传》课下注释涉及官职调动和天文历法方面的文化常识

必修5的《滕王阁序》中涉及星宿等天文方面的文化常识。

以上只是做个简单的例举具体的内容有待考生在复习教材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

2.分门别类抓主带次。

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庞杂牵涉甚广所以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分类整理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识记时按照类别进行这样有利于知识链条的建立。高考试题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类别古代官职、人物称谓、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器物服饰等。

在识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这往往是考查的重点。但同时注意虽然其他的内容在以往的考试中出现的次数少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的概率会加大因此不能掉以轻心如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

另外建议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沉迷于“偏”“难”“怪”的内容。“常识”意为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所以“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应该是上述类别中最常见的知识点。

3.强化训练以考带学。

建议多做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练习题这一方面可以自我检测检查平时复习时出现的漏洞以便及时弥补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二次记忆或多次重复记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使之前背诵的内容更加牢固、扎实。

4.掌握方法有效答题。

①巧排除。文化常识涵盖内容繁多答题时我们可以先锁定熟悉的知识点排除已知选项接下来对未知选项的判定便容易得多了。

②扣语境。答题时我们还可以联系考查到的知识点的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结合语境有效做出判断。

③识陷阱。高考文化常识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大同小异干扰手段无外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空颠倒、范围失当、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等。

(三)学会分析,准确概括

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分析上。要学会分析必须从研究试题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命题者设置干扰的常见方法有

1.曲解词义。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错误解释文言材料中的某一词语。

选项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原文“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解析:其中“赍帑金”指的是“发放国库中的钱币”而非“筹措钱款”。

2.夸大其词。命题者在设置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因素。

选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原文“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感而为之传

解析:也就是说杨万里是在李台州去世后与丞相京公交谈时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的。

3.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选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解析:从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以看出“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并非“谢弘微”。故该选项张冠李戴。

4.颠倒事实。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原文“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解析:文意为“黄贞父对同僚说‘根据惯例(这个案子)应当由我来主审我不接受各位也不接受我将用这个疑案来使张汝霖困窘。’”由此可见“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属于颠倒事实。

5.偷梁换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

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选文核心内容在于劝说君王“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即要施行仁政)“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进行了批评。

解析:选项将“重要的不是‘法其服居其室’”偷换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6.时空混乱。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描写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地点上的变换的命题人便在设计错误选项时故意倒置事情的时序或弄混地点从而造成叙述上的混乱。

选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解析: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该选项时空混乱。

7.无中生有。命题人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选项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原文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解析:“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只是说“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故该选项无中生有。

(四)符合要求,准确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雅”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

1.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高考试题中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而往往是只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准确认知。

【例1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在句中“无”“械器”“以”“二敌”“即”“齐”等都不难理解难的是“应”“奉国”“归”。“应”带了宾语“二敌”“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的前一句是“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意思是说小国衡山已遭受齐、鲁二国之“削(侵略)”那么这里的“应”就该是“应对”“应付”的意思。再看“奉国”“奉”是个多义词但既然支配着名词“国”且与下文“归齐”紧密相关则这个“奉”应是“进献下对上送东西”或“送给予”的意思灵活一点翻译“奉国”就是“带领全国”。至于“归”既已“奉国”“归”就是“归顺”“归附”了。于是全句应理解为“(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分析语句的过程。

(2)综观全文求助于上下文。

【例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在句中“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该如何理解首先应明确它与前一句“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后一句“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等的含意是一致的。“读书”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我读书多达三十车与琅嬛福地的藏书一比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二“石彭”句的大意是“即使像石彭与凫毛这样的长寿者他们的所见所闻亦与儿童无异”。再来看画线句“余见小”应是主谓短语《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蟪蛄”乃是“寒蝉”“春秋问蛄蟪”应理解成“蛄蟪”难以知“春秋”这才与上下文相吻合并与《逍遥游》中的文句相契合。所以此句意思是“(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直译句子字字落实。

文言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强调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一字一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常用方法如:

①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②删。那些起语法作用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③换。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的词应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对于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应调整语序,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一致。

对于各种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对于判断句、被动句和各种固定句式,应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去套译。

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区分度高,能有效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考生答题时要谨记“三大纪律”。所谓“三大纪律”是指:审读题干,主抓关键词,做到答是所问;整篇阅读,锁定信息区,重点细部探究;分条陈述,注意赋分值,力求简明有序。“三大纪律”涉及阅读的思维流程及答题的规范,它应贯穿于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始终那么,命题人的命题视角有往往哪些呢?

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

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日:“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予为之字日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子所以异乎众人者,言出而为民信,事行而为世法,其动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良、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位于中而奸臣贼子不敢窃发于外,如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殁,其事已久,闻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龙、稷、契是也。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者,周、孔是也。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 (笔者注:因字数限制,本文引用时文本有删节,下同)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序言分为书序和赠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赠序往往就某一方面对后生晚辈进行鼓励,如《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亦如是。文章开头“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作序意图,下文具体阐释取字用意,关键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义,即“勉励”,教材中有“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篇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题时要善于联想,联系课内外相关知识点。

[参考答案]阐释取字用意,并借此勉励章望之。

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

韩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日:“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日:“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日:“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日:“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日:“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日:“足矣!”以女与王氏。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

[解析]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得意中人。

[参考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拒绝“狂士”征召为官;④虚拟官人身份骗婚。

3.概括形象(性格)特征

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或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对象的同中之异。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籴。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属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璃无罪释之,类如此。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

★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弄清文中写了相关人物的哪些事件。筛选要力求全面,以免挂一漏万。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其对友情的珍视。第二段侧重叙写李君作为干吏的相关史实。或直接叙写,或侧面烘托,突出李君独到的施政能力。

[参考答案]①喜欢交友(或珍视友情);②为政灵活,便宜行事;③多谋善断,秉公断案。

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对于议论类文章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日:“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加以概括。

[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共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才远。

[参考答案]①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寒门之士得志后衣锦还乡前后景况的对比,亦即“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然后点明“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接着从他的出生、仕途、志向等角度进行阐述,得出“非夸一时而荣一乡”的结论。

[参考答案]①出身名门,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②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天下闻名已久;③志向远大,报效国家,心怀天下苍生。

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成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竞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

★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作简要概括。

[解析]方希则以茂才人官,作者与之“形忘乎外,心照乎内”,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数奇”即“不偶”,即命运不好,命途多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数奇,终身未得封侯。方希则落第后,“缙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对晚辈的奖掖、勉励、祝愿、安慰、期盼等。

[参考答案]①对方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②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豁达的赞赏;③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文选》每篇选文后都附有大量后人对选文的精当点评,只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仅仅从应试角度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翻译一些所谓的重要句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文本的艺术匠心、思想精髓、人文价值几乎很少涉及。笔者以为,命题时如引入前人评点,引导考生在解读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才是八大家文选研读的真义。

平甫自少已杰然以材高见于世,为文思若决河,语出惊人,一时争传诵之。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而不得用于世。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选自《曾巩文集》)曾巩,字子固,南丰人。幼警敏能文,甫冠,名闻四方。登嘉祐二年进士第。巩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为文章,上下驰骋,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时鲜能过也。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故不大用云。(选自《曾文定公本传》,有删改)

★明代茅坤认为本序作者借作序与王平甫“以诗文相感慨”(《唐宋八大家文钞》),请结合以上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清代张伯行先生评点本文时说:“迅笔疾书,在子固集中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作者与王平甫有着类似的人生际遇,惺惺相惜,借为其文集作序,抒其自身之悲愤也。明乎此,只要从文中找相关依据佐证茅坤的观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两人文学经历相同,都以文名世,惺惺相惜。王平甫“少已杰然”而“以文能特见于世”;曾巩“幼警能文”,“甫冠”即“名闻四方”;②两人政治际遇类似,都不用于世(不得志),英雄同悲。王平甫“不得其志”(怀才不遇)而借诗抒发自己的愤懑;曾巩“偃蹇不偶”(仕途不顺),遭吕公著谗言而不获重用。

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主观表述题赋分一般设定为3分或4分,考生要根据赋分值揣摩答案要点,答案力求精练,平时在自主阅读文言文本时有意识地从以上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自己组织答案,如此方能决胜高考,笑傲群雄。

我们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窃钩者诛中的钩是什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