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22年贵州哪些地方搞坡改梯工程?

云南近期批复新建工程项目,不久即将动工

欢迎登记和报备本地工程建设优秀团队或资质公司,欢迎建筑施工现场需要专业分包或专业施工团队找我。

二手机械&设备买卖

    全书生动展示了2018年贵州深入实施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在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是近来年贵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群像的精品佳作。

    本书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分“基层干部”“专家技师”“第一书记”“政法先锋”“开路先锋”“健康卫士”“文化骑兵”“生态英雄”等篇章,集中推出了2018年百余名涵盖贵州扶贫、教育、科技、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具有很强时代性、真实性、代表性、群众性的先进典型事迹。

    值此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动员和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广泛凝聚奋发有为、奋力赶超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发布2018“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振奋了亿万中国人民奋发的豪情。“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五步工作法”狠抓落实,“四场硬仗”捷报频传,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脱贫攻坚连战连胜、成效卓著。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持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年来,为进一步在全省营造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脱贫攻坚英雄辈出的良好环境,省委宣传部牵头,持续推动“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宣传工作向深度发展、广度延伸。通过广泛挖掘推荐、层层筛选评价和深入宣传推广,我们从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集中推出了203名涵盖扶贫、教育、科技、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具有很强时代性、真实性、代表性、群众性的先进典型。
    他们扎根基层、拼搏奉献,用实干担当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他们守岗尽责、锲而不舍,于平凡工作中书写不凡业绩与人生;他们情寄桑梓、致富创美,为乡村振兴同步小康夯牢基础加油助力;他们夙兴夜寐、鞠躬尽瘁,把拳拳赤诚永远镌刻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紧跟时代、敢为人先,承前启后推动着一个又一个生动实践花开贵州、香溢神州。
    他们,是矢志脱贫的黔中英才,是贵州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杰出代表,是引领带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攀高的楷模榜样。他们用行动、用汗水甚至用生命深刻阐释并充分证明:“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当前,贵州脱贫攻坚迈人决战决胜冲刺阶段,突破贫中之贫、艰中之艰,化解特殊困难群体难题,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化,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省委、省政府始终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吹响了向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号角,迫切需要更多的先进典型扎根基层、只争朝夕、苦干实干,迫切需要将他们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全省上下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强劲力量。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贵州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抢抓新时代的历史新机遇,奋力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谱写新篇章,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报答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深切关怀和特殊厚爱。
    我们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向“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对标看齐,把学习先进的激情内化为攻坚克难的品格要素,外化为后发赶超的强大动力,转化为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坚定信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决夺取2019脱贫攻坚冲刺之年的根本性胜利,坚决夺取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全面胜利,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把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变成生动现实,努力创造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贵州奇迹。

    “扶贫不单单是把贫困群众从大山里搬出来,更重要的是搬走老百姓心头上的落后观念。”――这是来自“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工作者”、毕节市扶贫办规划统计科科长马萍的心声。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马萍就一直从事农村工作,29年的扶贫之路让她深有感触:“改变贫困,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才能看到脱贫的希望;决战贫困的征程中,才能收获最美的风景。”
    “山一家,水一家,扶贫要去每一家。”29年来,马萍在这样说,也一直在这样做。扶贫,要“扶”,首先要“知”。扶贫,要“知”,身必先“行”。
    马萍有一个被同事们总结出来的习惯,只要有出差任务,她总会争取去最偏远的地方,这不只是马萍的工作态度,其实还另有原因。她这样解释:“扶贫就是要真正深入到最贫困的地方,去那里才能采集到最真实、最准确的统计数据,也才能给扶贫的决策提供最可靠的参考。”
    从1995年开始,马萍参与到贵州省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建设检查统计工作中,为了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她翻山越岭,几乎走遍了毕节试验区涉及工程的每一条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下乡走村串户晚了来不及回来,就在当地村里借宿,住在农户家,那样的日子虽然苦和累,但很充实。”马萍笑着回忆说。
    1998年,马萍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称号。那时的省级表彰对于一位基层工作者来说十分难得,但是省级表彰的荣誉并没有让马萍就此自满不前。
    2011年初,毕节市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农户识别及信息录入工作,为了让识别结果和信息更加准确,马萍和同事们深入到基层抽查、核对信息。为了保证抽查的全面和客观,他们必须深入贫困户。对于贫困面很大的毕节来说,两家被抽查的贫困户之间有时相距数十里,且不通路,交通只能靠走,于是。以土豆、干粮在路上充饥也在那一段时间成了马萍的工作常态。
    精确、精细地做好每一项统计,是马萍给自己提出的工作要求。她认为,不干不会知道扶贫数据的真实、客观对脱贫有多么重要,精准扶贫对数据的要求更是必须真实、客观。
    2016年12月,马萍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石门乡农户家中走访,核实农户信息,了解帮扶情况。在大量实地走访中,马萍发现单纯用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标准来衡量是否贫困,往往不够准确。特别是在贫困人口、贫困村摘掉“贫困帽”的工作中,家庭收人只是干巴巴的数字,以此来衡量一个家庭是否贫困,往往会失之片面。
    “单靠数字是不能让脱贫农户心服口服的。”马萍这样总结道。
    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为解决这一难题,马萍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达到她心里想要的那个“精准”,客观地统计数据的目的就是让贫困和脱贫这两项标准能够切合实际状况。渐渐地,马萍发现一直困扰她的问题根源在于“不能以数字统计数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涪柳铁路贵州段最新消息202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