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一下:重庆联合技工学校建设的怎么样?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的基本办学制度,是技工院校的特色和传统,也是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和办好技工教育的关键所在。重庆市现有技工院校51所,全市技工院校开设专业数124个,开办专业点414个,现有在职教职员工4500余人,企业兼职教师496人,年招生3万人以上,在校生9万余人,与重庆市技工院校开展合作的企业806家。近年来,在人社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重庆市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启动实施“巴渝工匠2020”计划,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内容,保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融合式、联动式、助推式”发展。 

校企合作“融合”起来 

重庆市技工院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课程链与生产链、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其中对接该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点305个,占专业点总数73.7%,建立二级专业系部有13所,立项市级“产教融合”建设项目15个;实施“园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协同育人等项目20余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475个。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了学徒制培训机制和双师互派机制,校企双方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共育技能人才,实现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有近5000余名学生与企业师傅建立师徒关系。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同重庆长安汽车公司等46家知名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汽车技术项目模块化培训过程管理体系及管理方案,培养具有海外市场服务能力和国际汽车技术服务认证资质证书的技师培训师,入选中职协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累计培养30余学生赴澳大利亚、英国留学深造。该校还依托国家级美发技能大师工作室——何先泽技能大师工作室与重庆市美容美发协会共创发型教育研创中心进行技术合作,着力培养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聂凤等美发行业高技能人才。校企融合,共谋发展,共享资源,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校企合作“联动”起来 

打造技工教育联盟。目前,重庆建立了以重庆工业技师学院为首的渝西地区技工教育联盟、以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为首的能源行业技工教育联盟、以重庆机械技师学院为首的数控职业技术教育集团,涉及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近百家,实现校企合作的广度。正因有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优质资源,青山技校实现资源和效益双丰收,该校现有教职员工大多数成为校办企业持股股东,企业年产值达1亿元,学校办学效益十分突出。 

开展订单式培养。该市技工院校采取订单培养模式的学校有27所,订单培养学生6526人。其中特色或扶贫订单班有万州技师学院的“高尔夫班”和“大能手班”,铁路技师学院“地铁班”,工业技师学院“联想班”,工贸技师学院“城口班”,现代职业技师“顶新中职班”等。重庆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依托建工集团这一重庆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平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集团旗下30余家子(分)公司及其他优势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订单班学员进校即进厂,就业有保障。该校在国家级贫困县巫溪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面向深度贫困乡镇加大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2019年秋期首批共招收贫困生27名,大力实施“五免一推”(即免费教材、免费培训、免费考核、免费发证、免费就餐、推荐就业)的技能扶贫培养,让他们实现零成本上学,打消学生顾虑,促其专心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受到帮扶的同学小曾激动的说:“学校和企业合作,让我们这些贫困生有学上,有工作,还不交钱,本来灰暗的人生瞬间有了颜色,我终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赚钱养家了!” 

校企合作“助推”起来 

助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通过“顶岗实习、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重庆市技工院校培养的选手在第42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国家实现奖牌和金牌零的突破,在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共获得6727优胜的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形式好、质量高,年均毕业生3万人,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8%以上。22岁的梁攀是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最年轻的专职教师,也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手。为了攻克“嵌入式编程”这一最难的模块,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拜师学艺”,请教这一领域的企业专家。“虽然是我一个人出征世赛,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身后有着世赛基地的巨大能量,有着强大的专家团队,有着先进装备的基地。”梁攀说。最终,梁攀不负众望,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嵌入式编程”模块比赛中拿到满分,获得了电子技术项目金牌,站上世界技能的巅峰舞台。 

助推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重庆市技工院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先后联合企业新增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现代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物业管理、养老护理、汽车钣金与涂装、航空服务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及占比为重庆主城50.58%、重庆周边26.04%、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19.87%、学校所在区县及周边3.51%80%以上的技校毕业生服务在重庆市及周边区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积极开展电工、车工、建筑施工、汽车维修等几十个工种培训,以及GYB(创业意识)培训、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培训、IYB(改善你的企业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成效显著。如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在今年就为国家电网重庆潼南供电分公司、铜梁供电分公司等培训农村维修电工达800人次以上,其中鉴定合格技师263人、高级技师248人。铜梁区电力公司汤雪松总经理称赞道:“送培技师校、技能有保障!技师培训项目,既能提高电力企业人才的技能水平,也为乡村电网维修和改造保驾护航!” 

该校积极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石油合作,共建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采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9年先后与采气四厂、分公司培训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开展了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和石油基地采气转岗培训,已培训来自云南、广西、四川、贵州、重庆的学员四期210余人,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人资处刘福全处长评价道:“校企共建的特色基地,为高质量开展页岩气开发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队伍保障,也对我们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明确了建设目标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提出重点建设的十个任务,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四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五是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六是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七是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八是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九是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十是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一是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实施新一周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改革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破除“五唯”倾向,完善职业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改革完善职业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允许专业教师按国家规定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二是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实行教材分层规划制度,健全教材分类审核、抽查和退出制度,促进教材质量整体提升。三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合理规划引导专业设置,建立退出机制;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重点任务六项。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五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六是提升服务能力和开放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据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新华社受权于12日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1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共分为19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在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规划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在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规范校外培训。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深化教育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延至今年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办好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就业导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业成果融通互认等作了规定。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解答“产教融合”难题要在“合”上下功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赵秋雁)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2018年年底,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1.7%,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余下的1660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当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振兴司领导同志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参与科研攻关。国家有所需,智库有所应。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全力开展“加强职业教育 助力脱贫攻坚”课题研究,尝试破解“产教融合”难题,努力做到“顶天立地”,在“合”上下足功夫:促进学科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部门合作,发挥团队合力、集体攻坚克难,推动全球合智、促进本土创新。

  “顶天立地”,是课题指导人,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魏礼群对智库研究的一贯要求:“顶天”,就是拿起“望远镜”,从历史的长镜头洞察和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深入研究问题;“立地”,就是拿起“显微镜”,面向实际,察实情、讲真话,以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

  决胜全面小康任务艰巨,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跨学科、时代性课题。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合作,抓住“产教融合”中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行业服务管理等核心问题开展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攻关。

  研究中,我们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座谈,一起探讨真问题,寻求可操作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解决方案。

  其间,课题组分别赴云南、四川、海南、贵州、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山东、山西、重庆等地实地调研、总结典型案例,对职业院校校长、一线教师、家长、学生、企业管理者、员工等深度访谈,合力推进试点工作评估、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规范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与范围,我们在英国牛津召开“第四届中英社会治理现代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发展职业教育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研讨会”,赴英国学徒制研究所、伦敦教育学院等机构交流,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美国职教实践等经验,从而汇集中外专家智慧、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最终,研究成果获得了相关领导及部门高度评价,对相关政策出台起到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作用。

●院校企业双向赋能 产教融合如何走向深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刘兰明;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潘海生)

职教人才培养既要尊重教育规律,也要尊重职业发展规律。职业院校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管理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在校学习,还要考虑学生未来在职场中的需要,要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结合起来。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坚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类型教育的基因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不能关门办学、闭门造车。我国职业教育够适合行业一线的人才需要,就是得益于成功应用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模式。

不同地区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的产教融合模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不同地区由于各自的产业特点和区域环境差异,学校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产教融合模式。

我国正在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将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融入产教融合的盘子当中,让城市、行业、企业各自发挥作用,形成了点、线、面的机制,分别解决了制度、标准和动力的问题。使产教融合从以前自发式的发展变成有组织的系统化推进过程,进入质量提升的阶段。

学校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并及时调整。学校不能有什么老师、有什么设备就办什么专业,一定要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有了社会需求和企业的需求,才有校企合作的可能。并且要根据产业结构和人才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 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产教融合需要解决政策落地的问题,涉及到多部门的协作,不同地方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政策落地千差万别。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破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形成合力。

院校要用企业能听懂的语言跟企业谈合作。职业院校要在一个语境中跟企业谈合作,本着真诚合作、为学生和企业服务的心态,让企业了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良苦用心。明确为企业针对性培养人才的初衷,通过政府为合作项目背书让企业放心,举全校之力参与合作显示院校的办学格局。

产教融合难题何解?亮出北京答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余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霍丽娟)

坚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既是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世界舞台提供智慧和方案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

合力推进产教融合政策落地。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需要政府多个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同步发力,对产教融合政策涉及的财税用地和金融支持等关键环节,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制度措施。职业院校也要利用国家出台政策法规的有利时机,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举措,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进产教融合双向对接。产教融合的育人价值在于把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使专业教学能够不断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既缺少体现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的专业化教学服务组织,也缺乏引入这些市场优秀力量的动力和机制。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激励、行业组织加以规范。

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政府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加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解决企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同时帮助职业学校不断转变观念、调整姿态、改变方法来适应企业的需求。

改变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状。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感,在企业成为学校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同时,职业院校也要提高在职工培训、技术服务方面的能力,尽早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企业参与的动力机制,建立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的长效机制,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改善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环境等,真正实现企业愿意参与职业院校办学,企业能够享受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企业和职业院校互利共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致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服务江苏“网络强省”“制造强省”建设和顺应社会经济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在“双高”建设期间,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每个专业群至少与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共建一个现代产业学院,打造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服务产业发展,当前学校已与华为、CQC、西门子、新华三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共管、共享了一批特色鲜明、模式创新的现代产业学院,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思路,形成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南信模式”。

围绕昆山市“工业强基”的发展要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昆山经济开发区和经开区等7家优质企业共同组建了以现代学徒制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的“昆山学院”,培育出昆山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经过数年的创新探索形成了以“产业园区+学校+企业群”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昆山模式”。

昆山学院采用了“1+1+1”的学段安排,学生在学校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和一年的专业基础教育后,再进行一年的企业技能培养。在此模式下,学校着重完成职业素养类、专业基础类课程;企业则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依据自身条件和资源,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式,这样的模式既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又兼顾了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让多专业对应多企业、多岗位情境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得以实现。系统化的教学组织,保障了跨区域教学实施的完整性,降低了校企分阶段育人中的离散性,提升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运行的结构化水平。

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

通过产业学院整合各方资源,聚焦中小微企业需求,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热点和产业发展需求,学校与中兴通讯、国电南瑞、西门子、上海富欣智控等行业知名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研究机构,开展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项目攻关孵化和为各专业群的技术技能提供支撑。

●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区加强区校协同 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教育部、江苏省共建的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地进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校应区建,以科技创新驱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高新区政策、资金等支持下,依托高新区举办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培养园区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使之发展成为高新区的紧缺人才“蓄水池”、人才成长“加速器”、人才交流“中转站”。支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牵头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微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与产业高度匹配的专业,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与高新区每个产业园对接,创新“一园一院”模式,形成与产业“同频共振”的专业群建设机制。

区因校盛,以职业教育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出台专项政策、安排专项资金,促成有关企业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共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专业人才。支持校企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数字文化产业学院,建设面向行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支持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如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支撑,组建科研助理团队,为企业优化工艺、解决技术难题,并根据岗位需求,开展“本土双元”人才定制培养。建设社区学院,构建面向6个街道、72个社区,跨界别、跨组织、开放式、多元化的居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实打实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区校一体,以产教融合推动经济教育协调发展。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新区与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区校一体化发展,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先导区和长三角开发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把区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开发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案纳入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教育规划与产业规划全面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贯通、学校发展与企业成长全面融通、人才培育与区域发展全面连通。区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围绕“教育与培训”“教育与产业”双循环,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成立学校理事会,高新区党政主要领导任理事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副理事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库”,区教育局牵头建立“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库”,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报告》《行业人才引进动态》《重点产业目录》,为高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区校合力推动政行企校互动,促进政策链、专业链、技术链精准衔接。学校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群,建立产教对话机制;纵通专业硕士、高职本专科、中职教育和中小学职业体验,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梯度;横贯园区街道,推进专业群与园区“同频”、专业与产业“联姻”、教师与企业“结亲”、学生与岗位“配对”;牵头成立长三角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实现跨界融合、跨域合作,努力通过做强开发区职业教育,助推长三角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企校深度融合结硕果

围绕四川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结合德阳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由德阳市人民政府牵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中物院六所)、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四方共同搭建了“德阳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中心”, 并依托首个军转民项目——“空气动压轴承技术”,2017年6月成立了科技公司四川九远气浮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开启军转民项目的建设。

为推动相关技术应用及成果孵化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面向未来同类项目的入驻,特别是确保该首个军民融合项目顺利实施,从项目所需资源整合和资源互动两个维度,依托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德阳市政府,组建了军转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构建了深度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德阳市政府负责牵头协调,提供全方位政策性支持;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四川建院大学科技园提供全方位孵化服务;中物院六所提供核心技术与全面技术支撑;思远重工则负责中心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日常运行和产品市场对接。各方各司其职,定期磋商、统筹协调、协同推动,实现了“政府搭平台、院所送团队、高校建基地、企业促开发”。

二、集中优势资源促孵化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现有科技、产业、人才、环境等创新创业资源优势,为该企业营造良好的孵化环境。一是提供孵化、办公场地。二是提供优质后期保障服务。三是加强研发团队支持。四是创新资源服务。

四川九远气浮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物院六所、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强大的科研能力和管理团队较强的市场开发与资源整合能力,以空气动压轴承技术为核心,专业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以“节能、高速”为特征的高速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环控系统以及其他机械。公司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凝聚所需专业核心人才,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产品开发等融于一体,立志做国内最好的空气动压轴承技术公司,在军用领域、民用领域研发一系列新产品,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及相关学科如高速永磁电机技术、高速驱动变频技术、柔性支撑高速转子动力学、柔性支撑高速在线动平衡技术等的学科技术发展。四、企校合作深度融合

项目的实施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存在诸多契合点,合作过程中蕴含着诸多发展机遇,助推了企校合作深度融合:一是研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零部件加工与生产,优先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车间生产完成;二是产业化过程中,该企业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三是项目后期产业化生产与销售,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就业开辟了新道路;四是待公司实现销售利润后,由公司设立2000万的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用以支持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学院的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双高办组织召开“双高计划”推进情况汇报会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双高办组织召开“双高计划”推进情况汇报会。学校全体领导班子,各项目牵头部门负责人,双高建设办公室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邵波同志主持。

会上,双高办、计划财务处对“双高计划”项目推进情况和资金执行情况的汇报,各项目牵头部门、专业群负责人对年双高项目的建设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问题梳理,密切联系学校发展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与实施举措。

院长张之湘提出双高项目建设的三要,一要认识双高,明确建设目标;二要推进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任务调整机制、任务推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三要提升能力建设,提高政策解读能力,提高对标竞进能力,提高落实、管理、协调、执行的能力。

邵波书记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要再次明确管理体制和职能职责,双高建设计划中相关任务要落实到相应职能部门、相应学院,具体到责任人。特别强调职能部门要转型发展要加快落实学校+二级学院的两级管理模式。二是任务要再分解,项目再落实,建设情况一定要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的进行对标。三是严格投资项目的管理,要进一步明确细化项目流程。四是进行全面预算,建立专项台帐,实施动态管理。

●召开四川省“双高计划”项目申报专题会

我校召开了四川省“双高计划”项目申报专题会,学院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邵波同志主持。

会上双高建设办公室对《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川教〔2021〕24号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进行了解读,各部门(单位)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各建设项目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

邵波书记对此次双高申报工作做了任务部署,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统一要求及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填报工作。同时,提出工作要求,一要认真研究相关文件,积极与省教育厅沟通,做到读懂吃透;二要协调好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此次申报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市联合技工学校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