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这样的话用英语怎么说?

有女孩聊天的吗??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吧。

当然是阴历的啦,算命人根据你的阴历的生辰,天干地支来推算你的生辰八字,来算你一生的命运

我和他,分开了半年,有一天我突然喜欢上他了,我应该怎样做?或许这就是缘分吧。

我知道沉淀的太久,越是没有勇气跟你说话,哪怕是一句,呵呵,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这就是缘分吧,!

也许这就是缘分吧,用英语怎么说

是不是缘分都是天注定?

缘分天注定这种说法,其实虽然不很科学,但是生活中确实如此,两个人如果没有缘分,走到一起也是有缘无份了

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珍惜每一次遇见,善待每一份缘分?

特别喜欢大冰说过的这段话“我在路上走着,遇到了你,大家点头微笑,结伴一程。缘深缘浅,缘聚缘散,该分手时分手,该重逢时重逢。惜缘即可,必攀缘,随缘即可,无须强求。其实,我舍不得你走,但是,我什么都没说。愿日后的我们还会偶尔想起彼此,愿我们都能在没有彼此的日子里享受各自人生的悲喜欢愉。愿我们在“失散”后的未来,都能活成一个更坦荡也更值得被爱的自己。”

真的假的 反正我不信 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一个人遇见谁都是天意,相聚是缘分离别也是注定 ,有人说缘分是一本书 ,翻过会不经意错过,翻的太认真会流泪,这世间的相遇都是使然,聚有聚的理由散有散的原因,留有留的缘故 走有走的借口,有缘的相伴无缘的走远,相欠的偿还不欠的离散,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日的擦肩而过!

人生是一场错过,愿你别蹉跎!不要试图去理解所有事,有时我们不需理解,只需接受。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那么我愿意一直等下去,是一年,抑或是一生。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有些东西是你一直想要的想付出一切去争取的...只不过是一个你一厢情愿的梦境。人和事都一样,都是因为缘分这个很奇怪的东西所链接,缘深缘浅并不是你能左右。不要改变自己,不要想太多,慢慢的向前走,容纳过去,接纳将来,你会觉得好像幸福你已经得到了很多很多。

7月19日到8月8日,我作为领队,参加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教法研究中心2017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教师赴英国项目,和22位高校外语教师一道驾临利物浦,在利物浦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英语教师培训。

我也不怕不好意思,跟大家实话说,这是我第一次出国。没错,此前就连汉城、东京这样近的地方,都只是听说过,照片看过,实地没去过——当然现在还是没去过……北京倒是去过。南京也去过了!

——作为一个项目,利物浦之行已经结束,而此行对我英语口语学习的促进,我想才刚刚开始。

上周,说起我“只要在英美国家生活六个月就能达到native speaker水平,并且perfect”的《》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

什么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学来干什么?教别人学英语!

跟朋友们开玩笑呢,大家表示,我们就是需要这样帮我们卸下心理负担的好文章!当然,也有高人微微一笑,表示这都不算啥,他早已看穿一切:

我一看这条消息,就知道碰上了大拿,也顿觉自己实在鲁钝:我从12岁开始学英语,如今40多,好几十个“六个月”都过去了,每天朗读三小时英语的学习热情也维持了好几年,别说听BBC三小时了——再说我听得最狠的时候平均一天六小时肯定有的,就这样竟然还是要出国六个月才够,还有同学质疑“你真的以为在英语国家住六个月就能达到native speaker水平?”

……苍天呐,大地呀,学英语的还有比我更低能的吗?

好在,我心理素质一向强大,被击倒后爬起来绝不超过“数到十下”。很快我又在快活地想:还有一个perfect呀,Jack说我能学到perfect,相当于《天龙八部》里段誉磕头一千遍,就拿到了凌波微步的图谱!

算了,不开心的不去想它,多想些开心的!整理整理本次英国之行的收获,来跟大家聊聊“英语口语实现质的飞跃所需要的那一点点催化剂”是什么,该怎么拿到、怎么用!

一、出发之前,我有多年的积累,基础不错

在《》这篇文章中,我讲述过自己很年轻时拼命努力听BBC、VOA英文广播的事迹,以及我英语口语屈指可数的几次实际应用。尽管我的英语口语并不很好,但我一直在努力学英语,希望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万一哪天条件具备了,我还是能把口语学好。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上述“努力学英语”,包括如下几条:

1、我有一定天赋,只要努力,考学一向顺利。2005年我以总分、英美文学史和基础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读硕士,即是明证。

2、读研期间,各门课程所要求读的书我都读了,课外书我也读了一些,这两项加起来,我总共读了差不多200本英文原著。

3、从2004年5月到2013年,我平均每天朗读英语两个小时,基本上没有间断过。后来虽然不能坚持每天读,但平均每天朗读仍然将近两小时。

有了以上几条,应该说我的准备是相对比较充分的。前两年我在网上测试过自己的词汇量,大约25000词,基本达到受过良好教育的英美人的一般水平。

二、我已经选定了自己练习英语口语的模仿对象,但遇到了瓶颈

我们都知道学英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听英语,但要说提高英语口语水平该听什么,可能就不一定人人都清楚了。

一般来说,英语口语水平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日常口语交际,需要快速对答的生活场景;

2、兴趣、专业等方面相对深入的探讨,也需要对答,但陈述长度加大,对知识基础的要求提高;

3、个人陈述,如讲座、面试答题等。

要提高这三个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先听相应的内容。也即:

1、生活类广播、电视节目,如广播剧、电视剧(英剧、美剧)等;

2、电台、电视台专题节目;

事实上,国内目前英语听力练习的主要做法却不是听上述这些,而是先从新闻听力开始,按道理应该继续下去,进展到上述三部分,不过往往还没开始进展,就告一段落了。

听新闻英语,这没问题,新闻嘛,囊括大千世界,什么都报道的,是通用英语,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我们也都知道,新闻节目主要是播音员在播报,他们的语音语调,尤其是语调,和日常生活的口语基本上是两样的。想想也不难明白,如果生活中有人像播音员那样,那我们转过脸去还不喷死他!

也即,新闻英语肯定是要听的,但听到后来,通用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听得差不多都懂了,就要逐步进展到生活类广播电视节目和专题节目,锻炼对日常口语交际和相对深入探讨的听解能力。至于说个人陈述能力、讲座节目,现在TED Talks等系列如此流行,我也就不专门提了。

有的朋友就要问了,为什么不是英剧、美剧呢?其实,如果不配字幕,就是看看、听听,那么英剧、美剧也很好,但现在字幕(组)这么发达,想找不配字幕的英剧、美剧,那可真不容易!

——其实,明白说吧,是我们绝大部分人舍不得字幕,也不愿意经受没有字幕、拼命“啃生肉”的痛苦……

基于上述考虑,我选择了BBC的一档广播剧《The Archers》。这是我能够接触到的唯一的日常生活类英文广播剧——以前BBC Asian Network还有一档《Silver Street》,不过已经完结,我也没有录音备份,白瞎了。

我是在2011年接触到这个节目的,当时也是在BBC的播客目录里逛来逛去,偶然看到这玩意,感觉好不错,就听了听,但因为语速快、噪音大、背景不了解,没怎么听进去。后来断断续续又听了一些,随着BBC相关网页的完善,我又了解了一些背景情况,逐渐听进去一些。等到2015、2016年再听,发现里面的个别角色换了演员,我还勃然大怒过——新换的演员的声音实在是太老了,这怎么行!

至此,我算是进入了Archers的世界,进入了Ambridge小村。

因为是广播剧,看不到演员讲话的样子,只能在脑海里想象。这时问题就来了:我想象不出谁是谁,想象不出这个角色是怎么说这句话的

我看过英剧、美剧,每个人的声音都属于具体的演员,不能随便挪动给别人;图片上的英美人,我想象不出他们讲英语的样子。

对的,现场感。这就是英语口语实现质的飞跃的那一点点催化剂:在英语环境中现场感受英语口语的生成、英语语言的交流,培养出对英语口语交流的想象力,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各类听力材料,做好、做足英语口语大飞跃的内容准备和心理准备,一旦有需要、有条件,就都能及时起飞。(现场感不一定非要去英美才能实现,后面我会说,朋友们别着急

可是,我不是就缺这点感觉嘛!这就是我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瓶颈。该如何突破?我囤积了三四年的Archers听力素材,却始终不能坚持深入地听,这种无力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两家酒吧(pubs),解开了这个结

我们到了利物浦,开始在利物浦大学上课。但是,这仍然不是我想要的语言环境。这是教学用语言(classroom language),和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仍然大不相同。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知道我们是英语教师(好拗口。。),是来学习英语教学的,他们谈论的是英语教学,他们的语言为此做了调整——比如他们肯定不会用俗语(thingy这个词也是作为教学需要而教给我们的,不是老师自然说出来的)。这不是真实的、我想要了解的语言。

到哪里去找我想要的语言呢?去商场、去超市?去餐馆?也不行,这些地方都是消费类场所,花了钱,最多跟营业员说两句,很少有形成持续对话的机会。人家也没空呀!再说了,说不定就会花一些冤枉钱,买什么本不打算买的东西。算了!

也是巧,7月30日,我在英语语言中心遇到一位健谈的朋友,是负责活动组织的,名叫Catie,比我大一岁,女儿都已经上大学了。我们聊了蛮久,甚是投机。为了加深印象,我向Catie吹嘘说,“山人每年总收入60000英镑,主持一数万人关注的社交媒体账号,可谓八面威风”!Catie果然动容,对我自然也刮目相看了。

没过两天,我们去参观披头士纪念馆。作为领队,我要和Catie密切协作。参观到出口处,Catie提出:“要不你先回学校吧,我去找剩下的每一位团员,告诉他们可以自由活动了。”我一想算了,我还是不要先回,路盲的我还是赖着跟Catie一起回学校。可是我不能这么跟Catie说呀,于是我慷慨激昂地宣布:

Catie,没关系的,我留下来跟你一起找走散的羔羊们,完了咱们一起回学校去。我对这帮家伙(these guys)人头熟,一看就知道谁是谁,这样咱们完成任务不是快些嘛!

Catie自然是颇感动。咱们一起重回甲壳虫纪念馆,找到了所有失散的姐妹(唯一的兄弟已经回去了),然后一起回学校。不用自己找路了,我实在是好开心!不过Catie话多,我还没来得及怎么开心,就被别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为了感谢我对她工作的帮助,Catie把我带到利物浦的仓储区(warehouse area),艺术家村(artists' village)等地方参观。虽说是绕了些路,但毕竟人家盛情难却,我也只好跟着一路走。

路途上,为了显示我对英国文化多少也懂一些,我告诉Catie,过两天我准备请团里唯一的一位男士(the boy)去利物浦大学校园里的the Augustus John酒吧喝艾尔酒(ale)。ale这个词其实是我上半年在多看阅读App的每日限免里找到的一本关于各国啤酒的书里看到的,正好这次用上了。

Kavanagh's,还有一家在中间,是门窗上放了花的,名字没告诉我。Catie带着我走到PK's的门口,随后还进了Caledonia。她告诉我,你进酒吧买一杯啤酒(就是前面说的ale),会有人来找你聊天,爱聊多久聊多久

我和Catie分手后,站在街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实我是不爱喝啤酒的,乐天派妈对此还颇有微词;但机会来了,喝一杯啤酒就能跟英国朋友聊上一晚,这比去超市、去商场、去餐馆都划算多了。这酒我得喝!

当天晚上,我就毅然决然地出发了。临走前我还搜索了一把,看了看“Do's and Don'ts in an Irish pub”,里面第一条:不要点Guinness,这玩意太俗。第二条:男人喝酒用pint,不要像女人一样用glass;第三条:如果你是一个人,那就不要占据单独的桌子,干脆趴吧台上。上述观点为转述,不代表本人观点。其实第一条我是不太懂的,但反正有人这么说了,我也就这么做吧!

走在路上,我的心里在打小鼓:这万一要是一个劫财劫色的黑店,我该如何自处?!可不要把自己送到虎口里去呀!

不知不觉进了Caledonia,点了酒,坐下来,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多虑。我跟邻桌的一位老先生聊了一会,有一搭没一搭,意思不大。9点钟到了,乐队开始演奏,这支乐队名叫Donkey Hokey,歌唱得不错,音乐也有出彩的部分,但这对我的英语口语练习大业没什么帮助,现场已经太吵,我还是走开了。

第一晚出征,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星期三晚上,我第二次出征了。我来到了Peter Kavanagh's,老远看到门口有几位英国人士在抽烟聊天,看着就不像良善之人,我的心里好怕怕!但没办法,来都来了,还能不进门看看!于是,我就进了pub的小门。

大家都看到了哈,我说它是小门没冤枉它吧!

进门之后首先当然是买酒,我仍然要traditional ale,跟店员MM聊了几句ale酒的相关话题,旁边一位老者听了颇感兴趣,主动跟我攀谈起来。

我们聊了蛮久,差不多有一个半小时。中间这老先生Tony还给我买了一杯酒——在我不知道他是给我买的情况下买的。我们聊到柏林墙、The O Level (Ordinary Level,相对于A Level,Advanced Level而言),Kuomintang(国民党),诸如此类。Tony的历史知识之丰富令我惊异,不过这些都不重要,要紧的是我在酒吧里跟Tony聊过,看到那么多当地人来来去去,老顾客们(regulars)像老朋友一样见了面相互拥抱。

四、我找到了所有能找到的Archers节目存档,准备大干一场

从KP's出来,我实在是充满了自信。英语世界在我面前一片澄明,谁说了什么话,说这话是什么样子,已经是一目了然。之前不太愿意听的Archers广播剧,此时似乎有了活力和灵性,我也忽然明白,那个节目里一直在提到的the Bull,其实是一家酒吧的名字,就跟the Caledonia、PK's一样!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两次酒吧之行——尤其是KP's之行——固然是重新点燃我英语口语学习热情的关键点,在英国的整个19天时间也都很重要,那些点点滴滴的观察和感悟使以前学过的、在书面上看过的东西慢慢复活了,用英语说,come alive。

在英国,能够访问到Google、Dropbox等多种网络服务,我就利用利物浦大学的WIFI网络,找到了2009年The Archers Omnibus开播以来的所有Podcast存档(朋友们不要问,我会择机发出来)。有了实地体验,这些广播剧节目对我的英语口语学习得有多大的帮助!

五、如果近期没有机会去英美,难道就学不好英语口语?

我想这是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心里一直在纳闷的一个问题。如果英语口语的飞跃一定要英美国家去一趟才能达成,那成本岂不是太高了?

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又想到了这幅截图:

“不用出国六个月,听BBC六个月,每天听三小时,练习复述一小时就够了。”

第一眼看到这个说法,其实我内心是抗拒的。开什么玩笑?!但随后转念一想,也对呀!作为老师,我不是经常让学生练习复述吗?这种方法对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只是懒得自己去那么做罢了!

是呀,其实说来说去就一个“”字,横亘在我和英语口语水平的大飞跃之间。

即便我不去英国,只要能多参加英语角,多听英文广播剧,多看不带字幕的英剧、美剧,多看英文纪录片,多复述……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的英语口语水平。特别是,多开口讲,能够消除因为讲得少而难以避免的紧张感。在自己练习的时候讲错,总比跟英美朋友沟通的时候讲错要好些吧!

这样看来,事情就简单了:

有条件的,就(带孩子)到英美澳加这样的英语国家去玩玩,让孩子现场体验一下说英语的人都是怎么说英语的;

暂时没条件,或者暂时没有计划出国,那么就在家、在学校多练:英语角、结伴练习、英文广播剧、英剧、美剧、英文纪录片、复述……尤其是英语角,能够给人提供那种无可替代的现场感。大家都说英语,这是最难的!

当然,对这件事,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也不要盲目乐观。收听、观看容易,主动开口说就比较难。要让一个人在没有鼓励、没有督促的情况下长期坚持主动开口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武功那么高,在绝情谷底不也快变成哑巴、说话都说不利索了吗?我看她也没坚持复述!

所以,要想(让孩子)练好口语,不是一件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像上图中那位老师所说的那么简单。如果“不用出国六个月,听BBC六个月,每天听三小时,练习复述一小时就够了”,那为什么练到native speaker水平的人还是那么少呢?这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艺高妙的老师来指导,还需要家长的长期督促、鼓励

好在,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症结所在,英语口语水平的大飞跃也就有指望了。

不怕远征难,不怕目标在天边;

不怕银河宽,只怕织女没在对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这样的话的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