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期间怎么样才能给孩子精神上支持?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情商虽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更重要是后天发展的。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如何提高孩子心理素质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篇1

  一、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块糖,并告诉他们:“现在吃,就只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以后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这在心理学叫延时效应,或延时满足。许多孩子办事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长大以后事业上也少有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忍耐力呢?比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会成功的。

  二、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长大后易敏感、退缩。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又叫脱敏。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三、教育孩子学会生存能力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11岁的伊芙雷站了出来,“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森林。也许人们会认为,像伊芙雷这样的女孩生来就有才能,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的教育。目前西方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跌到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四、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可是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甚至会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这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不但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会扼杀了他的积极性,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跑他玩。

  一个男孩子因为腿短而无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级台阶,他央求妈妈把(未完待续) 他抱上去,母亲告诉他:“动动脑筋你就会有办法的。”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小推车拖到那儿,然后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母亲说。小男孩这样做了,一切变得十分容易了。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总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

  六、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败,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错事或坏东西在所难免的,不要老是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也要克制自己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某样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开。

  八、给予鼓励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泼冷水。尽管他们的梦想对你来说是那么稀奇古怪,你应高兴的是他们拥有较强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创造的导师。

  九、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意识

  社会是一个群体,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这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并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亲爱的家长,你的孩子是否都具备这些品质呢?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篇2

  1、学会全面的看待自己

  家长最先应当做的是教导孩子能够全面的看待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

  2、培养自主性和自立意识

  当孩子不管遇见什么事时都要学会让其思考,并且判断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千万不要对孩子各种迁就和溺爱,要从小培养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才能够得到自我锻炼的机会。不能让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才有利于独立发展,另外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3、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孩子对外界刺激最初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开始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甚至会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这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不但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会扼杀了他的积极性,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玩。

  4、给孩子适当的挫折

  有的孩子从小就很出色,经常被表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只能在顺境中生活,而不喜欢批评,有时候孩子会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就造成消极的心理。所以,生活中适当的挫折可以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5、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因素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影响是非常大的,一般生活在和谐的家庭里面孩子就会变得更加的文明、勤奋好学。若是生活在正常的家庭中孩子,性格暴躁并且放纵、缺乏安全感,所以作为父母要处理好家庭之间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有利于身心健康。

  6、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败,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7、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

  孩子迟早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然后独立的生长和生活,作为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学会适应新的环境,鼓励他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处理好各种矛盾。

  8、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远离自卑的心理,多发现自己的发光点。当孩子做错事时千万不能一味的指责,要跟着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来源并且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积极的辅助孩子改正。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篇3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书,你就能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登高自然能一览众山,小事小非何足道哉?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不会低。

  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在一些通用的素质方面也非常优秀,比如,他们通常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很强。了解这方面的故事,有侧重地和孩子讨论,让他从中得到启发。

  当遇到问题时,孩子会不自觉的调用相关的人的处理办法,心理难关自然通关。在名人的成名故事中,常常充斥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现实却并不单一,要让孩子学会价值评判的方法,懂得放弃,不能一根筋。

  二、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竞争,如考试,要指导孩子树立胜不骄,败不馁,以正确平和的态度面对做后的结果。鼓励孩子发扬自己的长处,多多表现自己,这样以后才能做到不怯场,不紧张。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家长对孩子要多多宽容,对他们的犯错要谅解,并进行教育使他们改正,方式要得当。还有要教育孩子尊重其他小朋友,这样他们才能很好地玩耍。

  三、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欢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

  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这样,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自尊心,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

  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信心,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写好一个字,画好一幅面,或随手检起一张废纸等事情。

  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当老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生活方面,能自己做的不要让别人帮忙去做,比如自己的衣服,吃饭后自己的碗筷,自己生活中需用的物品,自己收拾好,不要等着父母去帮着收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去做,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习惯。

  学习方面也是如此,每天放学后自己主动的去做作业,把不会的难点先空下来,每天放学预习明天的课程,学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的习惯,不要等着别人去支配自己,那样会更累,对孩子礼节,礼仪,教养的教育。懂礼貌,尊重别人,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孔孟之道一直延续到今天,教育孩子就要从小做起。对待别人方面,不要大喊大叫,不要用手指指着别人,不要外公共场合大闹大喊,不要对别人说不礼貌的话,要懂得谦让,给老人让座,给小朋友让玩具,让好吃的东西,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坐,不大声说话。

  对待问题的态度,对人对事的心态。教育孩子认真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用平静的心态去认知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自己的心意,即使失败也是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是对孩子的磨炼和锻炼,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积极的去处理所遇到的事情。

  五、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

  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相关文章:


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大力助推素质教育

——2018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向纵深推进。高考语文科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大力助推素质教育。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自主命制5份,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总结并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进一步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探索,从而更好地彰显和发挥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立德树人: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

高考语文命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命题。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

1.融会新思想,增强“四个自信”

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充分调动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整个试卷之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试题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更创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更切实地感受到“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2.讲好改革故事,定位历史坐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语文科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以全国III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为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三条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初告别贫穷与大锅饭、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渴望与激情;“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新世纪后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追求科学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态度;“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则显示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这个比以往更接近“中国梦”光明前景的重要时刻,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强调与召唤。组合起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3.唤起青春理想,奋起追梦圆梦

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他们成长于中国崛起、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几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都将在他们的青壮年时期得以实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他们继往开来,既是“追梦”的主力,又是“圆梦”的主角。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高考则是他们开启这段人生新征程的“成人礼”。今年高考语文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

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心选取7个年份,以年表的形式列举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规划,但在2000年和2018年两个年份,却以“世纪宝宝”的出生和成年作为当年的主要内容,并在试题的引导语中明确指出“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试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直接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直接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他们深刻思考自身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际遇与机缘,把追梦、圆梦的时代主潮落到实处。尤其是,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即由“世纪宝宝”发起一场两代青年在成人之际的跨时空对话,实则是要求考生想象自己成为代际接力奋斗中的主体,放眼未来,关注、思考下一代青年的成长际遇和追梦旅程,进而自觉思考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北京市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的命制也以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为切入点。另外,全国高考语文Ⅲ卷作文题“改革开放三部曲”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引导考生回顾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同时,激发考生深入思考如何走好自己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将青春梦想融入追梦旅程。

二、育才成人:聚焦关键能力,深化内容改革,助推素质教育

2018高考语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尤其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重点体现语文科考查的内容改革,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关注信息处理、倡导主动学习,融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育才成人,助推素质教育

1.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

2018高考语文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广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一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如语用题的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更加突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启事与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作为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事迹曾感动和影响过几代人。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全国II卷作文“幸存者偏差”是一道取材新颖的经典材料作文题,以小见大,又有现实指向,需要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内在思想的本质把握,或浅或深或由浅入深,结合不同情境展开论述,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以为作文就是要“大”的片面认识,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如全国II卷第6题要求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全国III卷第6题“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古代诗歌赏析艺术特色,都着眼于考查考生鉴赏的关键能力。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全国卷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附以一组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实用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也赋予“实用”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三是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全国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突出在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中,如何理解建构社会弹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三则新闻报道,要求简要概括“《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这既是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也从“新闻立场”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2.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独立思考

2018年高考语文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测查。

首先,深化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以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为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材料直观、饶有趣味,但又耐人寻思;叙述严谨,又有一定的“留白”;含意明确,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立论方面,学生可以紧扣“幸存者偏差”这一概念展开论述,还可以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如:全面综合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隐藏在表面背后的事实等等。学生在写作时也可涉及一些其他观点,如:敢于质疑;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细节决定成败等等。另外,“幸存者偏差”注意的是关键少数、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但不能将其推到极端进而否定一切合乎情境的理性推理,这一角度的立论能体现出更强的思辨色彩。本题体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展水平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探究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上海卷作文试题“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便于集中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天津卷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另外,全国卷试题还以背景知识的方式完成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例如,全国I卷第2题A选项所涉及的考点,就是课文《师说》中运用的正反对比手法。

其次,聚焦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重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方式呈现美,层层设问,考查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选择老舍《有声电影》,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对诸多人物形象进行了精细刻画。考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家老舍的写作风格已有初步了解,试题对小说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等分别进行了考查。全国I卷的作文试题也特别加强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并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学生要在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直觉体验和想象力,与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进行跨时空对话。

3.关注信息处理,强化探究意识

2018高考语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从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了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文本的类型不同,所提供信息的形式、密度及设题的方式也不同。论述类文本主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考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独立见解;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进一步整合加工。

二是重视考生面对信息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浙江卷第6题要求针对给定文段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全国II卷实用类文本四则材料内容围绕“知识产权”主题展开,第9题要求考生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方的作用进行简述,考生要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认识到高校在大力倡导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应为与可为的巨大空间。通过对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的全面深入考查,也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4.引导自主学习,凸显创新导向

2018高考语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

首先,创新内容与题型,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刷题、宿构。全国III卷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这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语用题第20题变换题型,采用主观题的方式,要求考生在判断得体与否之后作出修改。全国I卷、III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需要读懂构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从“解答题目”转向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全国III卷《精卫词》主观题设置开放性答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为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即可视为正确。

三、以文化人:彰显文化优势,突出引领功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以文化人”列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科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包罗万象,蕴含丰富,在落实“以文化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匠心独具,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1.萃取思想精华,以优秀的文化传统浸润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润泽后世,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化人之本。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

优秀历史人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前贤先哲的垂范是感召后世的重要方式。今年全国高考语文三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节选东汉王涣、魏晋鲁芝、北宋范纯礼三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集中赞美他们清忠履正、沉毅刚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陈宠知人善任、任峻勇于为政、羊祜谦逊推让等美德。范纯礼的传记中还提及他是范仲淹之子,有助于唤起考生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记忆。此外,全国语文Ⅱ卷、Ⅲ卷“名篇名句默写”部分对《孟子鱼我所欲也》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考查,也触发考生联想中国历史上众多“不食嗟来之食”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三套试卷立足考查范围,回应教材内容,或实或虚,或正面或侧面,为考生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古代优秀人物群像图。考生在答题时犹如对话前贤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古代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和创新当代思想、文化的精神之源。全国高考语文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当代映射及其重要价值,寄意深远。另外,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部分,也是当代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除从正面考查《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中的名句外,I卷的“名篇名句默写”还在相邻两题的题干之中将“李蟠的儒学素养”和“周瑜的儒将装束”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的全面、深刻影响。

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系。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除大量利用优秀历史人物的崇高美德来感染、引导学生之外,还特别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推崇与宣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国高考语文I卷在“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直接考查《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师说》中的相关内容;全国高考语文Ⅲ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考生对一封书信进行修改,书信的内容是学生对老师从教五十周年的致敬。三套试卷或详或略,或显或隐,多方面涉及师德师道,春风化雨,引导考生尊师重教。

2.博采古今名篇,以精彩的文学作品感召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今年高考语文三套试卷通过博采古今名篇,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目标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全国高考语文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精心选取李贺《野歌》、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和王建《精卫词》。陆游的诗歌中,既有“欲试无路空峥嵘”的苦闷,又有“酒为旗鼓笔刀槊”的豪壮,还在“如见万里烟尘清”中寄寓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使考生在艺术审美中体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贺《野歌》即景抒怀,以“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将诗人不得意的苦闷、对命运的不甘不屈转换为对未来的信心与乐观,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考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王建《精卫词》中,精卫“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誓言本身动人心魄,又能引发考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及内涵的联想,可谓言外有意,韵外有旨。

全国高考语文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节选自老舍《有声电影》、阿成《赵一曼女士》以及刘慈欣《微纪元》。《有声电影》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小说幽默风趣,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将当时市井妇女面对新生事物的保守心理、在公共场合的无知无畏刻画得淋漓尽致,不少细节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能引导考生对公共意识进行深入思考。《赵一曼女士》重点展示赵一曼女士“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同时也极为细腻地表现了她作为女性的浪漫、作为革命者的智慧和作为母亲的柔情,更好地激发了考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微纪元》虚构了人类文明历劫复生的悲喜变奏,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对人类文明的信心是始终贯彻的主题,小说结尾的“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给人以强烈震撼。

3.精心选材设题,以优雅的语言文字引导人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意义重大。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语料,巧妙设题,引导考生在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祖国文化精神的厚重博大,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在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试题中,巧妙融入相关内容,使考生在答题的同时直接感受、领会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全国Ⅱ卷第21题以“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为示例,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仿写与续写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二者与示例联合后呈现的最终答案是“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一连串的排比句气势磅礴,直击人心,其内容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所赞美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显然,这类试题不仅测试了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给考生以精神、思想熏陶。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赖以存续的精神符码,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影响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在语料的选取上,着意选择了蕴意丰富、涵义相近的词汇,一方面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促使考生深入思考近似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例如,全国Ⅰ、Ⅱ、Ⅲ卷均有成语辨识内容,要求考生不仅正确把握“名噪一时”与“名垂青史”、“照猫画虎”与“按图索骥”、“随波逐流”与“随遇而安”等成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甚至道德倾向细细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

训练考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中国语言文字,促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得体、优雅,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也是“以文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国高考语文Ⅰ、Ⅱ、Ⅲ卷第20题均要求对文段中的词语进行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段语体风格保持一致,并突出了对优雅语言文字的方向性引导。考生在将“教书”改为“从教”、“征询”改为“征集”、“惠赠”改为“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斧正”的过程中,可以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优雅语言文字的魅力,油然而生向往之意。

2018年高考语文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考命题,并找准它们与语文考查的契合点,优选考核内容,优化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命题坚持问题导向,释放明确信息,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高校科学选才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2018年高考英语科试题特点

201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英语学科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要求,依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命制了4套英语试卷供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

纵观各套试卷可以发现,今年高考英语命题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目标,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考查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助力引导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高考育人功能和价值导向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的选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取材广泛、体裁多样、时代性强,考查能力全面,充分体现了高考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1.增强中华文化浸润,引导增强“四个自信”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写作部分第二节设置了外国朋友将到中国家庭做客的情境,要求考生写一封邮件告知在中国家庭做客的基本习俗;全国II卷语言知识运用部分第二节语篇介绍中国近年来根据人民膳食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全国III卷阅读理解部分一篇文章报道中国建筑设计师在其作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国际奖项,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消息。这些语篇的选择和题目设置在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宣传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

2.融入人文知识介绍,引导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一篇关于世界语言种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逐渐减少的文章,倡导保护人类历史与文明;全国III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一篇加拿大城市道森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文章,倡导和谐自然;全国I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一篇关于烹饪省钱而又美味食物的新闻报道和一篇介绍新旧电器使用与能源消耗调查的文章,倡导节约和环保。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性发展。

3.重视思维品质培养,倡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2018年全国II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一篇研究报道,介绍在社交过程中适当寒暄和闲谈可成为人际间相互理解沟通的基础;全国III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一篇介绍作者引导孩子主动捐献玩具,并从玩耍简单玩具中获得快乐的做法;全国II卷、III卷完形填空文章分别介绍一位父亲碰巧营救了自己的儿子以及一位男子在收到陌生短信时礼貌回复并到医院探望新生婴儿的故事,引发强烈的亲情共鸣和满满的善意;这些文章让考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深入思考在生活日趋便利的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人文情怀。

二、体现高考评价体系总体要求,考查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在深入理解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的同时,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强调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加强了对听说读写结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1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关键能力的考查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质量进一步提升,试卷结构进一步巩固,各种题型搭配科学合理,全面考查考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恰当的选材和巧妙的设问,不仅考查考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还渗透对考生交际能力、思辨精神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要求。高考英语科既考查理解英语口语和书面英语的能力,也考查运用相关词汇和语法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2.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

2018年高考英语各套试卷在试卷结构设计上既有针对各单项语言技能的专门考查,如听力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和写作部分,又有针对综合语言技能的考查,如语言知识运用部分,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上,既有需要考生进行真实的口语和书面交际的任务,又有需要考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写作任务,体现了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三、试卷内容设计科学,试题质量不断提升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继续采用“一纲多卷”形式,各套试卷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群体的能力水平,合理控制试卷难度,进一步提高试题区分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2018年高考英语各套试卷所采用篇章材料的难度水平呈阶梯分布,在材料话题难度、题型搭配以及考点设置等方面,难易搭配合理,题目类型多样,考查要点覆盖面广,试卷中难、较难、较易和容易各难度层级试题比例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合理设置选择题的干扰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试题的区分能力。

总体来看,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在稳定中求发展,各套试卷质量整体跨上新台阶,充分体现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和精神,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素养导向新举措 能力考查新突破

2018年高考数学科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将高考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有机结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强调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重视数学应用,关注创新意识,渗透数学文化,强化素养导向,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数学应用、数学阅读和表达等关键能力。注重数学思维的考查,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将其作为考查重点,围绕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通过高考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把高考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中,将数据准备阶段的步骤减少,给考生呈现比较规范的数据格式或数据的回归模型。采取“重心后移”的策略,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II卷第18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试题采用真实数据,增强了试题情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III卷第18题减少了繁琐的数据整理步骤,将考查重点放在运用概率统计思想方法分析和解释数据之上,突出了考查重点。

数学试题体现鲜明的创新导向,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的张力,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采取多样的形式、多角度的提问、不唯一的答案,降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的收益,从而起到减负的作用。真实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是训练技巧,引导基础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如文科数学I卷第17题在所求数列中加入了讨论,判断问题,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设问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充满了探究的味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型学习的理念。

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立德树人、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蕴含强大感召力的文化积淀。数学试题把其中的精华引入到高考的内容中,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如III卷第3题以优秀的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从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理科数学I卷第10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

2018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

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贯彻落实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把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聚焦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彰显素质教育的鲜明导向,引导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助推发展素质教育。

一、遵循考试大纲,聚焦主干内容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高考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2018年高考物理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高中物理学科主干内容和要求,以主干的、学生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设计试题,避免超纲、过难过繁的内容。试卷必考部分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两部分内容,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等重要内容为主线,选考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主要内容。各套试卷中考试内容比例和分数权重,高中物理主干内容都是重点。各套试卷中较难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都是主干内容,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二、凸显学科特点,强化关键能力

物理学科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物理考查的五种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高考物理着重考查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培育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全国II卷第16题利用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所发现的毫秒脉冲星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等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给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全国III卷第19题利用竖直矿井中装矿石的矿车在两次提升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全国I卷第18题考查动能定理、机械能等力学的基本规律,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三、突出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高考物理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突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各套试卷中增加定性理解的试题,适当减少复杂的运算,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要求学生从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整体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能清晰、系统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全国II卷第14题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观念来解决问题,全国I卷第15题要求考生对物体的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念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今年高考物理加大源于教材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比例,引导教学回归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比如,全国I卷第16题考查库仑定律,全国II卷第17题考查光电效应,全国III卷第14题考查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第24题考查质谱仪的基本原理等,这些情境都来源于教材或学生熟悉的情境,都是基本的、典型的问题,但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在设问方式上进行创新,引导教学重视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打牢问题解决的基础。

四、增强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今年高考物理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20题以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为素材,要求学生利用高中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全国II卷第15题贴近生活,要求考生估算鸡蛋坠落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

五、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全国I卷第23题以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为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II卷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所给器材,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设计实验电路,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全国III卷第22题要求考生给出一条能够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让考生在反思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鼓励考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体现了考生的创新意识。

贯彻改革要求推动素质教育

——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

2018年高考化学命题贯彻落实发展素质教育和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考查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1][2],贯彻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一、依据大纲,回归教材,考查学科必备知识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主干知识,紧紧围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常见典型物质等基础内容和要求,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有利保障了基础教育化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试题设计的具体理念如下。

1.转换呈现方式。通过对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在教学过程开设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例如全国II第9题考查学生判断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实验现象。教材中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为“试管内其他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在试题设计中将实验现象以图示方式给出,要求学生判断正确的实验现象。

2.转变考查方式。对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基础的知识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I卷35题考查电离能、键能以及晶格能等基本概念,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以Born-Haber循环的形式给出能量变化图,要求学生根据基本概念的定义分析各种能量变化的数值。

3.调整考查物质。今年的高考化学涉及的元素主要为应用广泛的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丰富的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些元素包括铁、铜、锌、硫、硅、氯等。例如I卷含硫的焦亚硫酸钠、II卷26题考查常见的锌单质的工业生产,III卷的食盐的中的碘酸钾。不仅元素化合物试题涉及的物质是典型和常见的,对于实验试题和反应原理试题涉及的物质也是生活和实验室常见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利于增加熟悉感、降低学生对物质的陌生度,回归中学化学元素化学教学的本质。

二、形式多样,数据详实,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等关键能力。今年的化学试题在测评关键能力方面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主要特点。

1.创新设问方式,考查独立思考能力

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依据考查内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设问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相对熟悉的内容,增加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II卷27题提供了两种合成碘酸钾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独立地从中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对于陌生的内容,在主观题中设置选择题,考查独立判断分析的能力。例如I卷28题给出五氧化二氮的分解历程,让学生根据历程的三个步骤,判断反应过程的机理等,从微观过程认识化学反应。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在信息加工能力考查形式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供量化数据关系。例如II卷27题提供沉积碳生成速率与甲烷以及二氧化碳压强的关系方程,要求学生分析积碳量与反应压强的之间关系,判断选择反应的具体条件。再如III卷28题提供反应速率方程,让学生定量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从微观和整体认识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

②提供转化流程信息。物质转化流程信息常见于化工工艺图中。这些工业流程来自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在试题中简化为生产流程或技术单元,要求学生分析流程图中的物质变化及操作,从中分析或选择反应条件、解读并挑选工艺参数,产物分离操作方法等信息,结合已经学过的元素知识、反应原理等知识回答相关问题。例如II卷第26题以锌的冶炼为背景,通过工艺流程图和数据表格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将生产生活实际与中学化学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常见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电化学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③提供新颖反应信息。在题中提供陌生的反应方程式或转化关系,要求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反应具体的细节,并与已有的有机反应相结合,构建一个可解决问题的反应知识体系。例如Ⅰ卷36题,要求学生分析理解整个合成路线,现场学习乙腈水解新反应。最后一问要求学生利用题目提供的腈基水解新反应信息和以及学过的有机反应,设计一条合成苯乙酸苄酯的路线。再如III卷36题引入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官能团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用近年发表的有机化学研究论文作为背景材料,提供一个新偶联反应作为反应信息,让学生将此新反应与烷基取代反应、炔烃加成反应、氯代烃取代反应以及羟醛缩合反应相融合为一体,进而解决问题。

3.证据具体详实,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证据推理是逻辑推理能力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证据,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推理,揭示数据和现象的本质特征。①考查基于数据的推理。反应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以及呈现的图表是重要的证据,可以考查学生通过分析、转化图形曲线的数据关系,结合化学基本反应理论,推演在不同条件下物质转化规律。例如II卷27题、III卷28题均以物质反应转化为题材,呈现不同类型的数据随时间或温度变化图形,加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②考查基于实验现象的推理。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其典型的反应现象特征。根据不同物质的特征反应现象可以推理物质的组成。③考查基于规律的推理。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科中重要规律,也是指导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理论,利用其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例如I卷的12题、II卷的10题、III卷的13题均是以周期律和结构知识推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三、情境真实,应用导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情境来源生产、生活、社会及科研实际,将化学学科联系紧密的环保、医药、材料、能源等交叉学科内容作为试题素材,考查合理正确地使用化学原理与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

1.呈现环境保护的素材,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污染及防治中的化学基本原理,体现化学学科是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的巨大作用。雾霾的形成和治理过程渗透着化学科学的知识、原理和应用。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既可以减少雾霾的形成,还可以研究揭示雾霾形成机理,进一步控制雾霾、治理雾霾。II卷第8题和IV卷12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雾霾形成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雾霾形成过程中无机颗粒物的化学基本概念,分析雾霾酸度增大的催化过程和机理。I卷7题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之一的磷酸亚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湿法冶金工艺处理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回收其中的金属,体现了化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2.提供绿色生产技术试题,让学生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方法和技术,体现化学科学为绿色生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如I卷13题以协同去除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新型电化学转化装置背景考查电化学的基本原理。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II卷27题是以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为背景,考查反应平衡和反应速率等基本原理。近年来,随着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可再生且污染相对较少的生物质来替代煤和石油去合成人们需要的化学品,这一类化合物往往被称作生物质转化平台化合物。如II卷36以葡萄糖以及用葡萄糖为原料制得的山梨醇和异山梨醇等生物质转化平台化合物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以各种药物和食品添加剂等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为背景,考查基本化学知识和概念,体现化学在确保食品安全、守护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例如II卷36题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硝酸异山梨酯,IV卷的抗心律失常药——盐酸美西律,这些试题的素材展示了化学在治疗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守护人类健康的贡献。在试题体现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高考化学试题中普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传递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巨大价值和神奇魅力。

四、展现成果,突出贡献,发挥科学育人功能

今年的高考化学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例如II卷26题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III卷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呈现我国化学领域最近取得的重大创新科研成果。例如I、II卷中选取了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化学顶级刊物上的“一种对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高效协同去除转化装置”“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钠、二氧化碳二次电池”,在考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精神,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注重能力考查,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特点

2018年高考生物科学设计试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促进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健康生活观。展现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试卷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试题亲切感强。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重视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多方位考查,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用好高考“指挥棒”,积极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实验操作、科学语言表达等能力,助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1立德树人,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

1.1树立生态文明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考生物注重对生态学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有利于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全国III卷第32题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态农业对物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突出优势。高考生物试题对生态学内容的多方位考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有利于正确生态文明观的建立,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感。

1.2加强文化浸润,提升民族自豪感

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选取我国杰出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为素材进行设计,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全国III卷第1题考查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引入1965年由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的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先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加强了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2依纲命题,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2.1基于必备知识命题,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

高考生物优化考试内容,精选命题素材,从学科主干知识出发进行命题,着重考查学科必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导引基础教育抓住核心、稳住基础,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开展教学,促进基础教育实施,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全国I卷第1题围绕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设计,考查生物膜结构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效。以学科主干知识为基础,加强对知识的综合理解,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引导学生注重对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加强知识内容间的综合。

2.2着重关键能力考查,体现应用性

高考生物试题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的积极导向作用,着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立足当下实际情况,着眼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材施测。高考生物试题在加强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注重考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与信息加工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全国II卷第3题以人体体液调节等问题为情境,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所给现象描述进行判断与推理,考查逻辑推理与信息加工能力。

对生物学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科视域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学以致用,以加强学习生物学的触摸感与获得感。高考生物试题精选命题素材,创设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探究等问题情境,考查以生物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科综合素养水平。全国II卷第32题选取高产蛋家禽遗传育种与遗传分析为素材,考查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与综合以及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将豁眼与正常眼这一清晰易辨的表现型巧妙地应用于雏禽性别的区分,实现在雏禽阶段通过眼睑性状准确辨认雏禽性别并得到较多的高产蛋雌禽,此举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收益。

2.3聚焦学科素养立意,体现创新性

高考生物试题关注生物学科素养立意,体现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注重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维度的考查。在生物学科长期学习与思考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科学思维,对于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关键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全国I卷第38题选取基因工程经典研究工作为素材,考查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用到的核心技术及研究设计方案,还考查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概括总结能力,在科学探究情境中考查科学思维的素养水平。

高考生物试题关注开放性设计,不限定唯一答案,注重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全国I卷第37题围绕马铃薯浸出液为背景进行设计,开放问题设置并明确作答要求,摆脱唯一答案的束缚,留给考生充分思考与发挥的空间,体现创新性的考查方式。

3引导教学,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高考要充分发挥引导教学“一面旗”的导引作用,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帮助教学纠偏,助力推进素质教育。

3.1考查实验探究,引导加强实验教学

高考生物继续加强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改善当下存在的“黑板上做实验”等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全国II卷29题呈现相对完整的实验流程,要求补充关键实验步骤。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客观上可引导重视实验教学,以推进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

3.2考查思考深度,引导重视语言表达

对生物学事实及规律的深度思考反映了生物学科综合素养层次。在生物学课程的长期学习过程以及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自觉运用生物学知识对接触可及的生物学问题进行思考与解释,体悟科学研究过程与思维方法,科学精准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与交流,是实现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之一。高考生物对生命现象思考深度的考查有利于不同学科综合能力水平考生的区分,有助于高校的梯度选才,还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全国II卷第31题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动物的影响为素材,考查生态学内容以及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此类解释与分析的考查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3.3考查主干知识,引导教学回归本质

生物学科具有丰硕的学科知识体系,扎实严谨的主干知识框架是学习生物学课程的根基。牢牢把握学科主干,才能使整体学科知识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加强对生物学科核心主干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的考查,有利于改善偏离教学本质、脱离教学规律、盲目刷题的现象,引导教学回归本质。全国III卷第32题考查生物方法在处理生活垃中如何发挥作用。将貌似远离却有相通之处的主干知识进行整合考查,有助于引导教学聚焦主干、深入联系、综合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评析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科命题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高考评价体系框架理念,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 突出重大主题,体现学科促进素质教育的育人导向作用

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1.1 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促进发展政治认同素养

突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融入命题,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39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有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大论断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试题选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其中深刻的哲学方法。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2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相关论述,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安排,而且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2紧扣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扎实培养宪法意识

高考以2018年宪法修改为契机,通过试题激发、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宪法。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39题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宪法修改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助力学生增强宪法意识。

1.3紧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着力增强文化自信

高考命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试题试卷的文化感染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以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素材,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思想政治全国Ⅳ卷第25题以我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博,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推动中国运载火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事迹为素材,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学习航天人的创造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2聚焦关键能力,深入考查学科思维品质

突出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2.1注重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

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的重要目标。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0题,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

2.2加强对法治思维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加强对学生法治思维的考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主动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6题,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化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颁布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国歌法对于保障公民依法使用国歌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3强调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考查,助力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40题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命题能否实现考查目的和意图,依赖于考试内容和考查方法的正确选择。考试内容的优化,考查方式的恰当,对于构造一个好的考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围绕学科主干,突出基础考查,体现基础性要求

思想政治科高考试题的基础性主要指向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加强学科主干考查,也即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是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教学、避免超纲超量学习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试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意在引导中学的“教”与“学”打牢知识基础,关注灵活运用,摆脱反复刷题、机械训练的沉重负担。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12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知识,厘清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表格信息量大且简洁清晰,便于学生比较;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2题,用需求曲线的移动考查甲、乙、丙三种相关商品的替代互补关系,将基础知识图形化,考查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5题,用某国2013~2017年对外贸易差额变化图为材料引导考生思考该国平衡总体贸易收支的政策,考查学生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2聚焦问题解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要求

高考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围绕解决现实问题、聚焦问题解决展开的。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4题,通过构建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的场景,要求考生思考应对措施。试题考查学生从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3.3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突出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要求

通过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多角度提问、鼓励创造性作答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中解放出来。

思想政治全国Ⅳ卷第24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行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的契机,选取一个海南传统产业为例,分析其依托的区位优势,并就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促进其优化升级提出建议。试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把握,从旅游业、热带农业等行业中任选一个作答,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

激扬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聚焦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综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又如文综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具体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认识能力。

2.激励考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科试题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启迪学生成为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如文综Ⅱ卷第41题以大豆在古代中国及19世纪以后在美国的种植利用为情境,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人类文明交流等内容,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又如Ⅱ卷第45题考查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意义等,使考生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历史意义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认识。

3. 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

历史学科在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选取上都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考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文综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4.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向基础教育界释放出强烈信号,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文综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1.强调必备知识,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无论主观题问题设计还是选择题选项设置无不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必备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了宋代的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了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2.找准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

历史试题考查多种关键能力,包括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独立思考等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多数题目都不局限于考查某一种能力,如文综Ⅰ卷第46题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为素材,要求考生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的变化及其国际背景,考生需要运用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等能力进行综合思考。

3. 注重学科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历史学科坚持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文综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三、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夯实学习基础,考查学科主干内容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如文综Ⅰ卷第26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Ⅱ卷第26题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考点,考查考生对三省六部制度演变的认识等。

2. 古今贯通,中外结合,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如文综Ⅱ卷第29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3.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关照,以史为鉴

历史学科以试题为载体,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如文综Ⅰ卷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

4. 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水平

历史科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文综Ⅰ卷第42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了空间,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推进素质教育新征程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8年高等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主干内容,以能力考查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通过人地关系,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培养可持续发展观,促进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凸显。

1.1 传承生态文化,树立动态平衡的人地协调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蕴含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1.2 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全国II卷第44题,以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为案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考查白洋淀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

1.3 倡导绿色发展,树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观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如全国IV第24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表明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

2 突出学科关键能力考查,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

2018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2.1 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018年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归纳。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地理学科独特视角。例如全国II卷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的运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考查的综合性得到增强。

2.2 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

2018年地理试卷扩大开放性试题比例,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多样性,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保证学生思维的发散,充分表达;同时又能使所考查的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例如全国II卷43题第2小题要学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考生通过信息提取和加工,可以从旅游的游览、饮食、购物等多方面思考,旨在引导考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策略、建议等。该题设问及作答要求指向不唯一答案,留给考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2.3 提高试题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材料,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全国Ⅱ卷9~11题以汾川河流域异常降水为切入点,提供气象、水文资料,探究在极端条件下,水、沙、植被平衡关系被打破后,降水、径流、含沙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意在对通过地理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命题,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升华。

3 优化材料选取情境创设,引导教学重基础重应用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根据考查要求裁剪素材、选择主干内容,不刻意回避热点,也不刻意追求新奇,力求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紧密相连。

3.1 围绕主干内容选材,发掘地理内涵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既不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考查学生的水平,也不超出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情境。引导教学重视课堂,让认真学习的考生面对试题似曾相识有获得感。例如全国Ⅲ卷第37题,涉及的锋、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考生比较熟悉。但本题在一般模式外,将来自西北、快速东移南下的冷锋与气旋相叠加,要求考生不但掌握所学的气旋知识,同时还必须有空间想象力,对目前气旋中锋面分布特征异常进行解释。内涵丰富,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

3.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地理实践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设计中突出反映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素养。力求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避免考试和学生生活脱节。如全国Ⅰ卷9~11题,以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为情景,其中提及的线路分布、走向及里程信息均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如全国Ⅱ卷4~5题,选择澳门半岛地图信息为主创设情境,文字材料介绍了澳门半岛的地形特点和不断填海造陆的事实,地图重点显示澳门半岛山丘、街道分布和几条街道的名称,引导考生认识地名蕴涵的历史发展、环境变迁等信息。

3.3 紧扣新时代主旋律,开阔地理视野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学科实际,通过精心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如全国Ⅰ第36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创设情境。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考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地理意义,体现地理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全国II卷文综43题、全国III卷文综3~5题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等精准扶贫举措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能力。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考试紧张家长应如何疏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