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爆改20000mah电池后开不了机?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又看到有人在微博胡说八道了,我们一向讨厌这种行为,所以也出来聊聊。

首先要来分析一下,影响手机续航的因素有哪些,我简单罗列了几个:屏幕大小、处理器、声音大小、环境温度、使用习惯、甚至同一个应用的操作方式、屏幕亮度、操作次数等等。

看电影亮度不一样,续航不一样;

听音乐音量不一样,续航不一样;

玩游戏操作不一样,续航不一样;

看抖音内容不一样,续航不一样;

放着不用,温度不一样,续航不一样。

也就是说,基本上 100 个人用同一款手机,很可能会得到 100 个续航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针对同一款手机的续航时间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垃圾,也有人说很好。

我们在手机评测的时候,每次到了续航测试环节,基本上都是按相同的测试内容和时间,得到一个大致的表现数据,然后告诉大家,它的续航相对来说怎么样,但绝对得不到精确的数字(或分数),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两款一样电池容量的手机,在同一个测试中结果如果差了很多,基本上可以判断为系统优化做得不是太好,如:后台没有合理的暂停或清理、整机的性能没有合理的安排、在休眠的时候没有更好的节能措施等等。

功耗优化对手机厂商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哪怕多延长一小时都是极难的。

如果有一天发现,4000mAh 的手机续航还不如 3500mAh 的好,说明这个 4000mAh 的产品没优化好,而不是后者优化得好。

根据这么长时间手机评测经验来看,影响手机续航最明显的地方是个人的使用习惯,下面我们就列出一些最费电的环节:

一、屏幕长时间最亮状态

我们已经发现好几个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他在用手机的时候屏幕永远都是最亮的状态,并且会设置为手动亮度调节,费电你能怪谁呢?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以适当关闭一些功能开关,如:GPS、蓝牙、NFC、WiFi 等等。尤其是 WiFi,虽然深夜你在睡觉,但你的手机可没闲着,除了自动更新一些应用之外,它还会不断的找信号,费电就很正常了(其实优化好的手机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

虽然加微信群不要钱,而且设置为免打扰之后也不影响手机使用,但你可能不知道,微信群是手机所有功能里面耗电最猛的。

即使你放在桌子上不看微信,它也一直在接受各种微信群的内容,如果遇到喜欢 " 斗图 " 的群,不仅掉电快,你手机的空间也会被大量占用。通常你手机里有 5-10 个活跃微信群的话,你的掉电速度能就比别人快一倍。

大家都知道玩游戏是非常耗电的,但你是否知道,如果你开了高清和高帧,你的耗电会非常恐怖,如 " 吃鸡 " 这些游戏,全特效下运行的耗电水平几乎是普通模式下的一倍,主要这些游戏优化并不是太好。

王者荣耀算是网游中优化最好的之一,即使这样开了高清和高帧模式,耗电仍然会明显上升,如果再加上声音很大,屏幕很亮这些因素,基本上 4-5 盘游戏就没电了。

电话对电量的消耗比普通游戏还严重,那些喜欢讲电话时间很长的人应该最有感受,所以一般跑业务的人都会买大电池的手机,否则半天时间就没电关机了。

现在的手机已经不用买回来充 12 个小时以上了,那是早年时候的事了,现在的电池基本都不是 " 记忆 " 体质,随时充电就可以,不过尽量别把电完全耗完,我自己用手机的底限是,不让它低于 15%,因为这时大多手机会为了续航进入缩减性能的模式中,你的体验也不会太好。

另外手机系统的优化是可以改善续航体验的,但绝对不会提升太多,衡量续航能力还是优先以电池容量为首要依据。

如果你在 3300mAh 与 3400mAh 之间纠结,如果容量小的那款机器其它地方都不错,就可以选择 3300mAh 的手机,100mAh 带来的续航差距是可以优化弥补的(假设对方技术够),但 3300mAh 是绝对不可能优化到 4000mAh 或以上这种程度的,如果哪个工程师能厉害到这种程度,都能像 " 熊猫 " 一样保护了。

很多人会留言问我,XXX 手机费电吗?其实这个真的很难回答,如果你的使用习惯是好的,那么续航能力肯定会得到应有的发挥。可如果你有不好的使用习惯,续航就会很糟糕,即使同一步手机,每一个人的续航状况也是不一样的,想要好续航,选择一个大的电池肯定是不会错的。

IDMIX(大麦创新)是国内一家专注于3C配件领域的品牌,旗下针对电子设备充电推出了多款充电器+充电宝二合一的产品,用户只需要携带一个出门就够了。此前曾推出了一款支持30W快充的二合一产品,近日,充电头网编辑部又收到了来自IDMIX的新产品,将充电功率提升到了65W的新高度。 

由IDMIX大麦创新推出的一款多功能充电产品,叫它多功能,是因为它支持作为充电器和充电宝两种充电产品使用,也可以叫做双模充,这是一款内置20000mAh电池容量的充电器充电宝二合一产品。

整个产品外观较为修长,绿色表面搭配黑色外壳环绕四周,在侧面的一角还带有挂绳的设计,方便收纳整理。   

此外产品还自带双USB-C的线材,侧面带有凹槽,可以对线材进行收纳整理,需要用的时候直接取出即可。 

线材并不是固定在产品上面,可以直接取出搭配使用。 

附带的线材长度约为19cm,适合外出携带使用。

检测线材内部的信息,线材支持20V 3A 60W的充电功率。

侧面是双模充的接口面板,带有一个USB-C接口和USB-A接口,下面的PD和QC标识标明了是支持快充的。顶部椭圆形的电源按键,下面是四颗电量指示灯。

其中一颗指示灯除了可以显示剩余电量之外还担当着快充指示灯任务,这样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是否处于快充状态,使用上来说更加的方便。

双模充采用折叠插脚,使用时取出,不用的时候可以放回不影响整体性,方便收纳,出行携带方便。

来看一下双模充外观参数方面的信息,使用卡尺实测双模充的长度约为165.1mm。

整体和iPhone 11 Pro Max直观比较,看上去比手机稍长一些,不过宽度方面更窄。 

将一元硬币附在侧面对比厚度,稍比一元硬币略高一些。   

IDMIX的这款产品外形上和20000mAh的充电宝大小相仿,但却集成了充电器的模块,并且支持65W的大功率输出,出门差旅放在包里既可以作为大功率充电宝又可以作为大功率充电器使用,非常方便。

并且修长的身材一定程度上也不会出现霸插座的现象。

双模充自然是可以作为充电器使用的,至于大家最关系的墙插问题小编实际测试了一下,将双模充插在墙插上面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松动,插脚与插孔之间咬合的还是很紧的。

三、快充协议检测 

双模充,顾名思义,即充电器+充电宝二合一,支持两种使用状态,那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是否支持相同的快充呢,下面实际测试一下。

首先当作为充电宝使用时读取USB-A接口的快充协议,实测支持Apple2.4A、QC2.0、QC3.0等快充协议。

同样状态下读取USB-C接口的快充协议,实测同样支持Apple2.4A、QC2.0、QC3.0等快充协议。

读取充电器模式下USB-A接口的快充协议,实测支持Apple2.4A、QC2.0、QC3.0等快充协议。

读取充电器模式下USB-C接口的快充协议,实测支持QC3.0、QC3.0以及AFC等快充协议。

使用自带的AC插脚为双模充充电,从功率计上可以看到此时的充电功率为16.22W,双模充支持18W的AC自充。  

使用PD充电器通过USB-C为双模充充电,测试表显示功率为0,双模充不支持USB-C输入。

双模充支持两种不同的使用模式,下面分别看看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为不同的设备充电是否存在差异,首先测试双模充作为充电宝使用。

将测试数据汇总成表,对于大多数设备均可以握手相应的快充协议,只是在为小米10 Pro和红米K30 Pro充电时只能握手5V 3A快充。

将测试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大多数设备均可以握手PD快充,暂未发现无法充电的情况。

将作为充电宝使用时的USB-A输出兼容性汇总,华为Mate30握手SCP快充,功率为22.64W,其他多数设备均可以握手相应的快充。 

将测试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华为Mate30的充电功率最高,除此之外其他设备的充电曲线较为平滑,整体的兼容性不错。

Switch带有特殊的底座TV模式,需要15V 3A PDO才可以正常工作,非常挑充电产品。使用USB-C为Switch底座供电,功率为14.98V 0.57A 8.67W,成功握手底座TV模式,底座正常对显示屏输出HDMI信号。 

IDMIX的这款产品作为充电器使用时支持65W的大功率输出,实际测试下来发现可以为大多数设备均可以输出快充,只是在为小米10 Pro和红米K30 Pro充电时只能握手5V 3A快充。

将测试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两台笔记本的功率自然最高,分别为57.91W和57.32W,其他握手快充的设备功率在12W-32W左右。

最后看一下充电器模式下USB-A充电兼容性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充电宝模式还是充电器模式下USB-A均支持SCP快充,对于华为手机来说更好一些。除此之外,为苹果设备可以提供Apple2.4A充电,为安卓设备可以提供QC快充。

和充电宝模式相同,华为Mate30的功率最高,为22.31W,其他握手快充的设备功率在13W左右。

5、充电宝模式双口同时输出

下面来看一下双口同时输出的情况,充电宝模式下使用USB-C为MacBook Pro充电,功率为11.79V 1.45A 17.17W,同时使用USB-A为一台手机充电,功率为8.59V 1.37A 11.82W,充电宝模式下支持双口同时输出且均处于快充状态下,功率分配为18W+18W输出模式,符合参数中的描述。

6、充电器模式双口同时输出

使用EB程控电子负载测试IDMIX双模充充电器模式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以0.1A为电流步进幅度,10秒为时间间隔,最终录得最大输出为19.26V 3.20A 61.6W。

按照额定功率20V 3.25A满载进行稳定性测试,测试时间为一小时,测试过程中电压值呈水平直线,无明显波动情况,长时间满载也十分稳定。 

得益于氮化镓功率器件成功量产商用,大功率充电器小型化得以实现,让消费者可以享受这种新时代科技,很多读者非常关心氮化镓充电器发热量,所以我们加入了温升测试,但首先要明白几个温升测试小知识。

充电器热量跟功率密度、效率值、内部方案设计、环境温度等等有关,功率密度低的产品因为体积大有足够的空间让元件布局隔开,表面温度会较低,但体积往往十分巨大。而功率密度高的产品,内部往往采用了立式插板元件堆叠等设计,尽可能地将充电器做小方便用户携带,理论上温度会比功率密度低的产品热。

另外单口充电器与多口充电器因为电路设计上不同的发热也有区别,单口充电器属于AC to DC直接输出方式,多口充电器则是AC to DC to DC,经过二次压降发热量相对单口充电器会高一点。

作为参照,满载一小时测试中,低功率密度的氮化镓充电器满载温度一般在60-70度之间,而超高功率密度的单口氮化镓充电器一般在70度左右,超高功率密度的多口氮化镓充电器温度一般都会超过70度。

测试环境基于25℃的恒温箱内进行,测试开始前最高温度为27.5℃。 

在以65W的输出功率持续输出一小时后充电器部分的最高温度为67.5℃,温升40℃。 

翻转至另一面,最高温度为65.1℃,温升37.5℃。

充电器部分温升测试小结

IDMIX的这款双模充之所以充电器部分能做到支持65W输出的大功率,是因为其内部采用了氮化镓的元器件,也是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内置氮化镓的双模充,而在大功率输出时由于其内部布局紧凑,整体的最高温度在67℃左右,属于正常的温度水平,且属于温控不错的表现。

IDMIX的这款双模充作为充电器使用时支持65W输出功率,带有1C1A两个输出接口,双口同时输出时功率分配为45W+18W,下面小编将模拟日常使用,使用USB-C为笔记本电脑充电,同时使用USB-A为一台手机充电。 

使用USB-C为笔记本电脑充电,开始时便握手了20V 2.25A输入档位,以41W的功率为笔记本充电,约40分前三大数据平台稳定为笔记本充电,只是在中间抖动了一下。40分后功率下降至33W,47分后功率和电流逐渐下降直至充电结束,全程耗时约1小时54分。

在使用USB-C为笔记本电脑充电的同时使用USB-A为手机充电,测试开始时便握手了9V快充输入档位,但在约19分左右的时候突然停止输出,测试终止。

IDMIX双模充作为充电器使用时支持65W大功率输出,而作为充电宝使用时也支持30W的输出功率,下面来看一下各方面的表现如何。

使用EB程控电子负载测试IDMIX双模充充电宝模式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以0.1A为电流步进幅度,10秒为时间间隔,最终录得最大输出为19.61V 1.50A 29.4W。

按照额定功率20V 1.5A满载进行稳定性测试,测试时间为一小时,测试过程中电压值呈水平直线,无明显波动情况,长时间满载也十分稳定。 

对IDMIX双模充在充电宝模式下满载输出一小时的温升进行测试,测试环境基于25℃的恒温箱内进行,测试开始前双模充的最高温度为29.3℃。 

以30W的输出功率持续输出一小时后,当前最高温度为50.3℃,温升21℃,从热成像图中可以看出内部电池的部分所在。

翻转至另一面,最高温度为49.2℃,温升19.9℃。

下面来看一下作为充电宝使用时的输出效率如何,首先以5V 2A输出档位进行测试,测试全程电压、电流以及功率平台均持稳定的输出状态,只是在中间出现了一下抖动,全程耗时约6小时05分。放出的能量约为60.5051Wh,所以充电宝在以5V 2A档位输出时效率约为60..57% 。 

接下来再以9V 2A档位进行输出效率测试,和10W相同,全程均处于稳定的输出状态,只是在中间抖动了一下,全程耗时约3小时25分。放出的能量约为60.7916Wh,所以充电宝在以9V 2A档位输出时效率约为60..95% 。 

最后以20V 1.5A档位进行测试,测试全程数据都非常稳定,全程耗时约1小时25分。放出的能量约为42.4858Wh,所以充电宝在以20V 1.5A档位输出时效率约为42..17% 。

目前氮化镓元器件在充电器领域可谓是发展的非常火热,它的出现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的充电器,让人们看到即使是大功率的充电器外观体积上也可以很小。而当氮化镓元器件进入到双模充领域同样也影响了产品的发展,在同等体积下可以将充电宝的容量增加,充电器功率变大,IDMIX的这款产品就是如此。

产品外形设计修长,墨绿色的外观配色,自带AC插脚,1C1A双USB输出接口,自带快充指示灯。USB-C支持65W的输出功率,USB-A支持22.5W的输出功率。快充协议方面支持PD、Apple2.4A、QC2.0、QC3.0、AFC、FCP以及SCP等快充协议,充电器模式下支持5V 2.4A、9V 3A、12V 3A、15V 3A以及20V 3.25A五个固定电压档位;充电宝模式下支持5V 2.4A、9V 3A、12V 2.5A、15V 2A以及20V 1.5A五个固定电压档位。在实际的兼容性测试中为大多数设备充电均可以握手相应的快充协议,只是在两种模式下USB-C为小米10 Pro和红米K30 Pro充电时无法握手快充。

多口输出时充电宝模式下遵循18W+18W输出模式;充电器模式下实测为45W+5V 2A输出,这一点与参数描述略有不符。在多口同时输出时USB-A输出接口为手机充电时出现断掉的现象。

温升方面,充电器模式下满功率满载输出一小时温度最高为67.5℃,对于内置氮化镓的充电器来说温控方面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充电宝模式下满载一小时输出温度在50℃左右,也是个不错的成绩。充电宝输出效率方面10W和18W均在78%以上,30W输出的效率在55%以上。对于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内置氮化镓的双模充,IDMIX的这款充电器充电宝二合一产品整体表现不错,只是在充电表现中表现略有不足。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屏手机源于2014年,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发热议,原因是作为“苹果教父”的史蒂夫·乔布斯曾经明确表示:3.5英寸是手机的黄金尺寸,更大的屏幕就是愚蠢至极的设计。但热议归热议,此后包括三星、华为、小米在内的诸多手机品牌纷纷下场大屏手机,即便是苹果旗下的iPhone也是越做越大,还推出了Plus版本、Pro版本、Max版本等等。

因为大屏时代的开启,此后整个行业又开始了全面屏时代,成为行业主流,目前诸多厂商已经开始尝试屏下摄像头技术的商业化,例如小米MIX4、中兴Axon 30等等,不过即便如此依旧有极小一部分消费者在呼吁小屏旗舰,甚至已经到了偏执的程度。

近日,来自海外知名科技媒体91MOBILE爆料,三星即将在8月19日发布新一代的小屏旗舰(也有消息称由于芯片短缺而推迟到10月)的三星Galaxy S21 FE。根据具体的爆料来看,三星Galaxy S21 FE手机的背面带有三重摄像头和LED闪光灯,摄像头模块的颜色与整个机身背部面板颜色一致,而不是Galaxy S21型号上的双色调饰面。

在具体配置方面,三星 Galaxy S21 FE配备6.4 英寸FHD+ AMOLED显示屏,支持120Hz的屏幕刷新率,采用中央挖孔设计理念;搭载高通骁龙888处理器,配备12GB的RAM和256GB的存储空间,预搭载基于Android 11的OneUI 3.1;提供了4500mAh电池,支持高达45W的快速充电(但包装盒中可能只包含25W适配器)。

至于影像方面,三星Galaxy S21 FE将在背面配备三重摄像头,带有一个大型主传感器、一个深度传感器和一个广角镜头,前置10000万像素镜头,具有显示屏内指纹传感器,提供了红色、橙色、白色、薰衣草色、薄荷色和海军色等多种配色可供选择;价格在700000到800000韩元之间,约合人民币4000元到4500元人民币,但预计国行版价格更高。

如果只是看三星Galaxy S21 FE本身的配置,感觉还是不错的,而诸多外媒也将其视为“2021年的小屏机皇”,不过很多网友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国产王牌旗舰魅族18才是2021年绝对的小屏旗舰,原因是魅族18本身更全面。

具体说来,魅族18配备了一块6.2英寸极边四曲面微弧屏,使用第四代·双超线性扬声器;;采用6400W超级防抖全场景影像系统;高通骁龙888旗舰移动处理器,辅以LPDDR5内存+UFS3.1疾速闪存;采用4000mAh电池,支持最高36W Super mCharge超充;中国首发高通超声波屏下指纹;采用Flyme 9 安全纯净系统,0广告、0推送、0预装等等。

小尺寸轻薄设计、满血性能、全场景影像以及舒适易用的操作系统,魅族 18几乎抓住了消费者对于一款小屏安卓旗舰所有的期待,更重要的是魅族没有选择简单地削减配置实现小巧机身,而是将一款高端旗舰该有的极致堆料真正打造了“减重不减质”的满血旗舰,绝对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屏机皇。

从魅族18发布至今,“小屏机皇”、“安卓小屏机皇”这样的称号就始终伴随其左右,而三星Galaxy S21 FE的出现似乎看上去有些能够挑战魅族18的机会,但是在我看来三星Galaxy S21 FE还是缺乏了一些机会,加上其价格与品牌在国内可能并没有优势,所以魅族18的“小屏机皇”称号依旧是稳稳的。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友好讨论!

注:我是侃哥,和你聊聊我想说的科技、互联网趣闻,或许不专业,但希望有所价值;本图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容量手机电池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