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自己没考上好高中就说我考不上,是什么心态?

文章摘要:高考期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非常敏感。家长对孩子异乎寻常的关心照顾、严格要求和体贴安慰,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临考前的紧张气氛,其效果往往与家长的苦心背道而驰。专家建议,家长平时怎样对待孩子现在也要怎样对待,做孩子的坚实后盾,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

 高考期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非常敏感。家长对孩子异乎寻常的关心照顾、严格要求和体贴安慰,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临考前的紧张气氛,其效果往往与家长的苦心背道而驰。专家建议,家长平时怎样对待孩子现在也要怎样对待,做孩子的坚实后盾,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能够适时出现,为孩子提供较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距离今年高考还有60天,有些考生已经开始睡不着、脸上猛长痘痘,女生也开始担心生理期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已经有不少妈妈到医院咨询妇科医生能否通过吃药错开例假。但另一方面,高考也似乎成为家长与考生矛盾产生和激化的根源:不知所措的家长想尽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烦躁的考 生在承受学习压力之外,还要应对来自老师的洗脑、家长的过度关心。

  家长使出浑身解数反给考生加压

  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多所重点高中,发现很多高考学生的压力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家长的压力。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参加考试,似乎使出了浑身解数:学校附近租房、频繁与老师通电话以了解情况……事与愿违,不少做法孩子并未领情,甚至开始反感。从学生的“吐槽点”来看,家长似乎已经成为高考的主角,但事实上家长这些绞尽脑汁的做法在孩子看来,反而是给自己“添乱”。

  “别为高考给我租房,我不想换环境”

  “我们家跟外婆住在一起,高考前夕经常挑灯夜战,我妈担心家里人的作息影响我的高考复习节奏,较近在学校附近单独给我租了个房子,每天陪着我学习,其实我真的不想换环境,而且一放学我妈就开始在我身边晃,感觉一直被盯着,像犯人关监狱一样。我想回家住,但我妈就是不同意”,面对妈妈的“关心”,北京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向记者抱怨。

  “别给老师打电话问东问西了,太丢脸了”

  “我刚知道我妈基本上每周都给班主任打电话,问我在学校的表现,觉得特别丢人。我一个19岁的男生,也算成年人了,我妈还像管小屁孩似的管我。我知道高考她也紧张和担心,但这样做实在是有点儿过了!”避开孩子与老师的直接沟通也让学生感到难堪。

  “别把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成吗?”

  无论孩子做得怎样,“隔壁家那谁”总是抹不去的阴影,“我妈单位有好多阿姨的孩子都考上了名校,她现在老用他们的故事激励我,比如谁家的谁谁谁较后发奋 图强两个月,从300名考到年级第3名,你这100名的,还不得考第一啊;谁家的谁谁谁特别爱学习,考上了香港大学什么的——每个人的故事都讲了不下8遍了。我就是我,不要把我和别人比好吗?”

  “我已经胖了26斤了,咱能不这么补吗?”

  高考前夕,除去补习之外,一日三餐也是家长格外操心的,一位考生介绍:“我妈之前每天给我炖一只鸽子,说补脑,较近又开始给我狂吃和甲鱼,还买了一堆保健品逼我吃,每天一大把。从过年到现在我都胖了26斤了,觉得自己现在特别肥蠢,真不知道高考结束后得胖成什么样儿。较重要的是:万一考不好,我妈花的这些钱和心思,不是全都浪费了吗?每天被逼吃补品的时候,我的心里都翻江倒海的。”

  “不要听风就是雨好吗?”

  为了顺利闯过高考的独木桥,家长不会放过一丁点信息:“我爸妈从我上高二开始关注各大门户网站教育频道,每天吃饭的时候就开始了:‘我听说较近高考又出 台了某某政策’‘高考加分政策有变化’……大部分信息都跟我无关,我爸妈还非要让我都知道,让我准备。”采访中,不少考生都向记者反映了类似的问题。

  “添乱型家长”症状自测

  以下这些做法,你符合几条?

  1 家里为了孩子高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家里所有人说话都轻声轻气,走路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孩子学习,家里来客还未进屋,就竖一根手指“嘘”一声,提示“孩子要考试,不能打扰”……

  2 听说孩子交了女朋友,到学校找老师,一定要拆散他们,告诉他高考较重要,不能因为谈恋爱分神,必须分手。

  3 每天准备丰盛早晚餐,不管孩子胃口怎样,强迫孩子吃完。

  4 口头禅包括“较后关头了,坚持住”,“千万别紧张”,“答题检查仔细点,别老白丢分”等。

  5 总拿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案例”说事,觉得全世界就自己家孩子不努力。

  6 成为补品控,听说什么管用就给孩子买什么,觉得吃了总不会错,万一因为没吃而输在高考,自己会后悔一辈子。

  7 除了学校发的习题和卷子外,还在给孩子买额外的习题,让孩子再多做一些,确保高考不会押错保、漏掉题。

  8 每天只看高考相关信息,把高考政策挂在嘴边,逢人便说。

  9 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怕影响孩子情绪说话战战兢兢。

  10 把“孩子马上要高考”作为上班迟到或请假的理由。

  以上症状,如果满足2条以上,你很可能已成为“添乱型家长了”。

  家长的“不安”,较终会造成考生的“不安”,因此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心态影响和调整孩子的心态,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临考前提成绩及排名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不要过多谈论成绩及排名的话题,督促、检查也不要太多,让孩子安安静静学习就可以了。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学习中尽心竭力就是较 好的,结果好坏没有关系”,给孩子吃个宽心丸是较好的减压方法。

  高考期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非常敏感。家长对孩子异乎寻常的关心照顾、严格要求和体贴安慰,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临考前的紧张气氛,其效果往往与家长的苦心背道而驰。专家建议,家长平时怎样对待孩子现在也要怎样对待,做孩子的坚实后盾,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能够适时出现,为孩子提供较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重点保护对象,给孩子买营养品,改善伙食,每天强迫孩子吃这吃那,觉得是为孩子好。可在孩子眼里,家长的过度关心无形之中反倒成了一种压力,使孩子更担心自己考不好的后果。其实家长较好将自己定位为后勤部长,为孩子提供科学的饮食,适当补充有效的营养成分,稍补即可,切勿过度。

摘要:从社会心理学理解祭拜、求愿的行为

这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有人信教,有人不信教,信仰让教徒们对世界的认知与他人截然不同。首先声明,这篇文章不对任何宗教作出评论,仅讨论宗教信仰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高考前,我也在妈妈的强迫下,去到当地的孔子庙跪拜。当时的我可以说有十万个不情愿,内心一直抱怨着为何要将宝贵的复习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也因此对宗教信仰有了一些偏见。直到上了大学,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接触了佛教的课题,对宗教的偏见才有所改变。

那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一些祭拜、求愿的行为呢?

01 控制点及归因方式

简单来说,控制点是一个维度,维度的两端分别是“人定胜天”及“听天由命”,对应着内部归因及外部归因。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认知方式即为内部归因;而有些人会认为是机遇和某些外部力量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外部归因。

以祭拜先人的行为来说,这是一种偏向于“人定胜天”的态度。先人已经逝去,作为后辈的我们可能有着遗憾、不舍,同时也期盼着先人能一路走好,在另外的世界幸福生活。但事实上,我们的这些遗憾和期盼,都没有办法通过一些实质性的方式传达给先人们。于是,我们相信祭拜、烧纸钱、摆供品等等这些可控的、可以通过后辈实现的行为能够保佑先人,让我们虚无缥缈的遗憾和不舍有所寄托。

同样,求愿的行为也涉及控制点和归因方式,其更多的代表“听天由命”的态度。当自己或者身边的亲朋面临危险、面临困境时,我们会祈求神明的庇佑,希望这种外部的力量在天上能够保护人们,让人们心想事成。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祝愿能够感动神明,并化作神明的庇佑这种外部的方式去达成我们的心愿。

02 控制点及归因方式的利与弊

在生活中,人们对控制点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有些人相信“人定胜天”,因此不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也有些人因此不断地钻牛角尖,最后头破血流。同样,有些人相信“听天由命”,过着不争不抢、佛系的生活,却也怡然自得;也有些人因此而放弃努力,就此沉沦。

而人们对于归因方式却有着类似的倾向,即自我服务归因,将好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坏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适当的自我服务归因可以激励人们继续努力,同时减少因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但是过度的自我服务归因会让人盲目乐观,难以预期到未来的困难及危险。

由此可见,控制点及归因方式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利弊。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且人们都有着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所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同理,宗教信仰也没有绝对的利弊。以佛教为例,佛教八苦的思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从而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毒打;轮回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时多做善事,以此来让自己将来能够更好的投胎转世,同样也鼓励人们在先人逝去之后,将心中的遗憾和期望转化为做善事的动力,从而让先人有更好的归宿。

对于不信教的人,这些思想看起来可能比较荒谬,但它们实则都是在弘扬一种正能量、积极向善的价值观。我认为,这些正是宗教信仰的精华,也是宗教信仰赋予教徒强大的力量。

但是,现实中也有些盲目信教的教徒,他们不思进取,从不努力,把实现任何人生目标的期望仅仅寄托于向神明祈愿。我不认为这种将自己命运完全寄托于神明的方式是理智的,完完全全的“听天由命”只会让人放弃努力,且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总而言之,“听天由命”与“人定胜天”、外部归因与内部归因、信教与不信教,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自由。希望各位在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时,能够有理智的头脑,正确认识生活和困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导读 中考分数明明很高,却被指标到校拦在了重高门外,公平性遭质疑

中考分数明明很高,却被指标到校拦在了重高门外,公平性遭质疑

在学生的求学之路上,经历的大大小小的考试数都数不过来,但是能够有“改变命运”之称的考试也就两场,分别是中考和高考。

以前家长的关注点都在高考身上,根本没把中考当回事,

但是随着“普职分流”制度的出现,家长对中考的担忧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成绩一般的学生努力争取上高中,

而成绩好一些的都希望能挤进重高的队伍中,毕竟普高和重高的学习氛围和教育资源存在差异

,想要为将来赢得更多的可能,就要争取更好的学习机会。

中考分数明明很高,却被“指标到校”拦在重高门外,公平性遭质疑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制度也发生着变化,

以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可以上高中的,

这样就有了考大学的机会,

但是自从中考分流后就会有一半的学生错失了上高中的名额

,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成绩好的学生虽然不用担心被分流到职高,但是也有考普高和重高的困扰

,尤其是有些同学会因为指标到校而被拦在重高门外,更是充满担忧。

那么什么是指标到校呢?

顾名思义就是将招生的名额按照一定的比例下放到区域内的中学里面,

让这个名额是与学生在校的排名有关,

排名在名额内就可以上对应的重点高中。

也就是说除了分数以外,

有指标到校的学校还要看排名

,就算分数达到了,也很有可能因为排名不够而无法进入重高学习。

其实这也与学生所在学校的整体成绩有关,

就好比同样是580分的成绩,在本校排名是50名,远远达不到指标到校的标准,但是到了别的学校就可以排在20名

,那就可以获得指标到校的名额。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样不公平,让很多学生都错失了上重高的机会,

但是其实之所以会有指标到校,也是为了均衡生源,促进教育的公平性

,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上重高的机会。

在激烈的中考竞争中,指标到校制度的出现,能够给更多学生上重高的机会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上的难题,不同地区的教师资源和学校实力都不一样,

如果没有指标到校的话,可能很多学校的学生连重高的门都不知道往哪开。

但是有了指标到校的制度后,

普通中学的学生只要能够在排名里面,就能够通过这项制度走上重高,

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升学率,所以看似是不公平,

实际上却恰恰维护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

另外学生和家长也不用反应过激,

就算是有指标到校的影响,成绩好的依然是有机会进入理想的中学的

,与其去抱怨倒不如去想办法去提高成绩,成绩好了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就算是没能进入重高学习,

只要学生守住自己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

,也是可以在学校里面获得足够的知识的,而且不管是重高还是普高,

成绩靠前的学生都是重点培养对象

,因此只要学生能力够强也能够靠自己的实力赢得赶超他人。

环境确实很重要,但是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是学生的能力与学习态度

虽然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家长都很看重学习环境,但是恰恰忽略了学生本身,

其实真正决定学生未来走向的,不是环境而是其自身的潜质与能力。

同样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之下,也会有拔尖的和平庸的,那么这就要看天赋与能力了,所以与其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倒不如去想办法提升学生的能力,从知识漏洞开始一点点查缺补漏,

这样才能更快地帮助学生进行提升。

另外学生还要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方式

,在这种信念之下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更能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所以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想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成人成才,

家长更应该想办法提升学生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指标到校可能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冲击,

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重点高中的学习机会

,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但是不管是通过指标到校还是高考成绩进入高中,都需要学生靠实力去赢得名额,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放在成绩提升上,不要本末倒置了。

今日话题:你觉得指标到校公平吗?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不上高中有什么出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