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什么时候会很忙?

  18日,记者在学校见到了一对大学生新婚燕尔。两年前,二人在一个家教中心相识,后发展成恋人,彼此感情上有共鸣,生活上也能相互体谅,当吕琴提出领结婚证时,吴元点头同意。吕琴说,“我们认定了对方,愿意为对方全身心付出。”二人目前没有举行婚礼。“因为需要请的人太多,我们都没钱,还请不起客。据了解,二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家里,另外有点微薄的家教补贴。(《华西都市报》  4月19日)

  随着2005年9月1日,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并解除了高校结婚禁令,大学生结婚已经获得“合法”身份。大学生结婚似乎成为一项无关他人痛痒的“权利”,而社会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宽容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可以说,在校大学生结婚,不仅在法律上获得了认可,也在一部分人的观念中取得了“尊重”。

  然而,在校大学生结婚真的就无可厚非吗?笔者以为大学生结婚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乃至道德伦理问题,且就其实现个人权利的私权价值而言,对于社会、家庭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等公共利益的破坏是巨大的。两者较之,疏重孰轻,应当成为我们权衡、考虑、乃至反思大学生结婚的落脚点。

  大学生结婚,首先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问题。结婚是天赋人权,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经济收入尚未完全独立,衣食住行仍靠家庭资助的大学生,在享受结婚权利的同时,有完全婚姻履行义务的能力吗?诸如夫妻同居、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等等由夫妻关系衍生而来的义务的履行,无不建立于双方成熟的智识和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这种压力是现实的、巨大的、迫切的,绝非凭借浪漫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能克服。对于尚未跨出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当面临种种压力而无法解脱的时候,父母必然成为责任转嫁的“首选”,而大学生的婚姻也将为“三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大学生结婚,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同样也会牵扯到社会。结婚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应运而生,比如大学生婚假产假、计划生育管理、生育子女落户、在校期间同居等,这些细枝末节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地方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和财政支出。在现行法律之下,很多问题都是无章可循的空白点,且基于大学生的流动性等不确定因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很难从实体上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长效的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结婚热盛行开来,必将大大地加重政府部门的管理压力,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些,显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

  大学生结婚,也将引出一系列的道德伦理问题。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年龄一般不大,且大多一直没有脱离校园环境,与生理成熟相比,心理成熟度偏低,对于婚姻关系的责、权、利概念模糊、认识不足。基于这种认知上的不成熟,其婚姻关系必然处于一种脆弱的不稳定状态。大学生结婚热盛行的背后,会不会出现大学生“离婚热”,以及“婚外情”、“包二奶”等等道德伦理问题,笔者甚为担忧。因为,随着当今大学生性取向的多元化和性观念的日趋开放,“同居热”、“分手热”等道德伦理问题已经初露端倪。“一斑可窥全豹”,通过对未婚大学生“感情走向”分析,不难判断出大学生婚姻所隐含的道德伦理危机。

  基于以上的分析判断,笔者以为大学生结婚实在是利少弊多。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高校结婚禁令,是充分尊重公民个人权利的体现,但不禁止并不等同于支持、鼓励。想结婚的大学生,真是有三思而后行的必要……

32年前,我怀着人生梦想来到清华,从此就一直浸润在这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园子里。今天,你们像当年的我一样,怀揣梦想、憧憬未来。如果你们要问我:“大学有多大?”我会告诉你们,“清华足够大,就看你的梦想有多大。”——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邱勇

  • 本科专业 87个,开放辅修学位专业 41个

  • 在校国际学生(学位生)3200余人

  • 学生体育代表队共54支队伍

    学生艺术团共12支队伍

  • 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

  • 校园面积(不含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附属医院面积)

  • 全校公共教室311间,座位数22866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什么时候最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