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计算一疑问?

Q: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如何注册?

A:强基计划报名前,需要首先在阳光高考网进行注册,具体注册流程如下:

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网,首次点击注册账号后,请注意跳转新页面为“中国高中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在此页面注册账号信息,然后返回首页登录账号。

△ 特殊类型招生服务平台官网首页

△ 特殊类型招生服务平台注册界面

账号注册请务必使用考生本人身份证信息。注册成功后,安全邮箱会收到相关链接,则报名完成。重新输入考生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即可登录报名系统。

自主选拔在线提醒:还没有注册账号的考生/家长,可优先完成此步骤。

△ 特殊类型招生服务平台登录界面

Q:已有学信网账号还需要重新注册吗?以后这个号还有用吗

A:不需要,用一个账号就可以。强基报名结束后,入围、考试安排等信息可能在系统内发布通知。此外,学信档案查询、研究生报名、征兵入伍等也是在该平台进行。。

Q:强基计划需要准备哪些报名材料?

A:从2021年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强基计划不需要单独提交报名材料。但仍有北航等校需要上传个人陈述等报名材料;北大、清华需要平时成绩、个人陈述和获奖证书等全套材料。2022年情况以各校当年实际相关要求为准。

Q:强基计划报名需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吗?

A:根据往年情况,强基计划报名不需要推荐信。但2021年清华、北大、北航等部分高校要求上传自荐信。2022年具体情况以当年各校实际要求为准。

Q:强基计划的入围标准是什么?

A:入围基本分为两类,一凭高考成绩;二凭学科竞赛奖项。第二类即我们说的破格入围,一般要求五大学科奥赛银牌及以上奖项。

Q:强基校测确认后,不参加校测有什么影响?

A:如果确认了又不去参加,可能会影响考生诚信档案。

Q:2022年强基计划的综合成绩怎么算?

A:综合成绩=高考成绩85%+校考成绩15%,具体计算公式以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Q: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强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大多数院校基本是在校测面试环节参考,部分高校甚至将此纳为校测成绩的主要依据。。

Q:没有建立省级统一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的省份,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如何提交?

A:一般也是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统一提交。具体以各校简章中实际要求为准。

Q: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和高校专项可以同时报吗?

A:只要符合相应的报名条件,都可以同时报考,如果考生同时通过多个招生项目,校测时间可能会“撞车”,需要做出取舍。

Q: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和高校专项谁先录取?

A:强基计划的录取是在所有批次之前,综合评价和高校专项一般是在提前批或特殊招生批次录取。

Q:强基计划什么时候填志愿?未录取对后续有什么影响?

A:强基计划报名即为志愿填报,高考后不需要单独填报志愿。如果未被强基计划录取,则可以正常参加后续其他批次志愿填报和录取。

这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第 1 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第 2 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正确无误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两串金苹果要奖给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和表现突出的小朋友。看到这个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能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提出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刚才小朋友举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数学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根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参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动,我们再去看看可爱的小动物在着美丽的春天里干些什么?

  1、出示做一做的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再次看图:提问:图中的小动物有什么变化?

  鱼有集中寻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

  3、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呢?

  4、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妈妈提三个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解答。

  这是一堂公开课,我的意图是: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课的设计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设计了上面这样一个课例:从实际物品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根据自身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能根据图片自己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我的愿望并没有如我的愿。在实际教学后这堂课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告诉我好的思路和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第 3 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第 4 篇

  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 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过转化的策略,想一想,在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策略?(可适当提示不同领域的转化)

  a、 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过形的转化。(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圆柱长方体;圆锥圆柱)

  b、 计算中用过数的转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整

  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C、简便计算中用过的式的转化。

  2、初步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的新问题为熟悉的问题)

  板书:新问题熟悉的问题

  师:以后你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

  (评析:学生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过程进行回忆,从策略的角度重建相关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他们理解转化的共同点)

概率论,可以说是在机器学习当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了。Taoye对概率论知识的掌握目前也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本科期间所接触到的,而且还都已经忘了不少。快速的复习回顾一下之后,用来理解机器学习中的贝叶斯算法,还是足够的。

手撕机器学习系列文章目前已经更新了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K-近邻(KNN),现在我们来玩玩贝叶斯算法,其他机器学习系列文章可根据自己需求来食用(持续更新中):

本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 到底啥是贝叶斯,很厉害嘛???主要介绍了贝叶斯的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写了下笔者对贝叶斯的个人看法,这个部分的内容不难,认真阅读应该都能理解
  • 介绍贝叶斯决策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其中包括条件概率、全概率、贝叶斯推断等内容,并且通过几个比较生动的案例或是题目帮助大家对理论的理解。这里需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案例(罐子和石头)务必要理解清楚贝叶斯真正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
  • 这第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个西瓜的案例来给大伙进行一下贝叶斯实战,Taoye命名为:“吃瓜群众”应该恰好瓜还是坏瓜。此“吃瓜群众”就单纯字面上的意思,而非网络用语之“梗”。另外,在这部分内容里面,还会详细介绍标称型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具体处理方式,以及常用的“平滑”处理——拉普拉斯修正。当然了,这部分内容还是会照常给大家通过代码的形式来实战这个案例。

一、到底啥是贝叶斯,很厉害嘛???

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18世纪英国神学家、数学家、数理统计学家和哲学家,概率论理论创始人,贝叶斯统计的创立者,“归纳地”运用数学概率,“从特殊推论一般、从样本推论全体”的第一人。

放一张大佬的图片镇文:

对于贝叶斯算法来讲,其优点是在简单易懂,学习效率高,数据较少的情况下仍然有效,并且可以处理多分类问题。

至于缺点嘛,在贝叶斯算法中,假设属性与属性之间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这个时候计算量相对会比较复杂,而且处理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容易。所以就衍生出了朴素贝叶斯来降低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一句话,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属性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但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属性之间很难做到完全独立。即使这样,朴素贝叶斯依然会有广的应用。

上面所提到的属性之间是独立的,这句话应该怎么来理解呢???

独立性可以说是概率论当中的常客了。就是说,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任何关系,我不管你,请你也不要管我,你过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光道,单人做的事情都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的影响。(需要重点理解)

关于对上述的理解,如有些许疑惑也没关系,Taoye会在下面通过案例来详细介绍的,以帮助大家对独立性的理解。

另外,在《机器学习实战》这本书中,还提到了该算法的适用数据类型为标称型数据。但从实际来讲,除了适用标称型数据来之外,还能适用数值型数据。

这里稍微解释下标称型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标称型数据一般用来表示离散属性,比如身高我们不对其做具体的多少cm,而是高和矮两种结果。而数值型数据一般针对于连续属性,比如身高我们可以具体到:170cm、175cm、180cm等等。

在贝叶斯算法中,不同类型的数据,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方式来处理。对于标称型数据来讲,可以直接通过频率来处理,高的人有几个???矮的人有几个???而对于数值型数据或者说是连续性数据来讲,我们一般考虑概率密度函数来处理,假设连续性数据满足高斯分布。(这里不理解也没关系,我们后面会详细来抠抠高斯分布在这里的应用)

以上就是关于贝叶斯算法所涉及到的一些基础概念了,Taoye尽可能做到白话了,对于有基础的读者来讲应该不是很难理解。有些许疑问也没关系,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贝叶斯究竟是何方神圣???

二、贝叶斯决策相关理论

关于条件概率,其实早在中学时期就有接触过吧,我还犹新记得当时Taoye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贼起劲,上课总是与老师疯狂互动。

先这样,再那样,最后再这样搞一下不就解决了嘛,小意思啦

Taoye还特意给大家找出了这本书,就是数学 选修2-3。如果有机会再夕拾这本书的话,一定会非常的有意思,想想就有点刺激。总共分为A、B版两本,喏,就是紫色皮皮和蓝色皮皮的这本“神书”(有机会一定要夕拾一哈):

好了,好了,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条件概率吧!

上图的术语,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文氏图、Venn图、温氏图、维恩图、范氏图,都行。它主要用来帮助我们理解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B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不明的话可以把它理解成面积,是不是秒懂???):


为了表达对“神书”的敬意,我们从其中抽一道题目来看看吧~~~

题目来源: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选修2-3

Q:抛掷红、蓝两颗骰子,设事件B=“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事件A=“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那么问题来了,在已知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的时候,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每颗筛子有6种可能,抛掷两颗筛子总共有36种可能(6x6=36),对吧?而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可能有5种,即 ,而事件A发生的可能有12种,所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解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