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成就为什么这么高?

雷军作为中国资历比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老的人,为什么成就没有两马高呢?小米八成股份可以看出,雷军此人还是没有气魄。谨慎有余。

“100年后人们评价小米,希望他们认为小米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卖出了多少设备,赚回了多少利润 。而是小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小米香港上市前夜,雷军的公开信里透露了他的愿景。

作为创始人,其在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后写下以《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为主题的公开信中就曾指出,小米已经改变了几亿人的生活,未来将成为全球几十亿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小米上市之际,作为“米粉”的分析师西南证券电子首席陈杭也表示在雷军的新征程起点之际,也许因为大部分人还是对小米的商业模式,对小米的护城河,对小米的边界还是缺乏理解,小米的股票短期会出现波动,但长期来看,小米的股票应该和其产品一样“感动人心、价格公道”,让看的懂的投资者获得长期回报。

在小米即将上市之际,作为米粉,也是市场最早研究和跟踪小米的分析师之一的我,总觉的应该写点什么,mark一下雷老板的新征程。

几经修改,本文集中讨论小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小米关注度还仅限于米粉圈和“低收入人群”之时,我就开始研究小米,从买第一部小米手机起,到不知不觉已经有了100个米家SKU,是什么促使我成为了“米粉”,到底小米的魔力在哪里,这就触发我思考小米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他的商业内核是什么?他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小米的护城河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仔细研究过小米所有的新品发布会,特别是2016年春季米家发布会,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因为我看到了一个新物种的诞生,我终于明白,小米对标的不是苹果,小米的商业内核跟苹果有着本质的区别,小米的星辰大海是亚马逊,小米的护城河也是亚马逊。

我坚信行业分析师存在的价值是发现这个时代最好的公司,并将复杂的商业模式化繁为简,用最通俗的文字传达出去,还原伟大公司的本色。

亚马逊作为最近十年美股涨幅最大的股票之一,但是由于亚马逊商业模式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传统估值和定价体系无法丈量这家专注于客户体验和长期价值的新物种,所以大部分都是被动投资者,很少有投资者敢主动重仓,所以作为一个有情怀的分析师,我觉得有必要把小米的商业模式梳理清楚,跟踪小米的业务发展,见证小米在中国商业史上的这次伟大的商业实践,

非常庆幸自己的职业是行业研究,研究小米不仅是我个人的爱好,也成了我职业的一部分。也许因为大部分人还是对小米的商业模式,对小米的护城河,对小米的边界还是缺乏理解,小米的股票短期会出现波动,但长期来看,小米的股票应该和其产品一样“感动人心、价格公道”,让看的懂的投资者获得长期回报。

本文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

3、小米未来的边界在哪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证券分析历史上非常奇特的一幕

同时有8个行业的分析师来认领同一家公司,小米:

1、电子行业分析师从智能手机的视角分析了其营收天花板和上游产业链;

2、零售行业分析师从新零售的视角,对比研究了网易严选和美国好市多;

3、纺服行业以开润为切入点,从单品爆款的角度演绎出未来行业的趋势;

4、轻工行业分析师以生态链的家居和轻生活消费品为切入点分析其竞争力;

5、家电行业通过五力模型分析出小米的智能家居对美的格力的潜在冲击;

6、计算机分析师从小米生态背后的AI和云计算布局分析其竞争优势;

7、传媒行业分析师从流量变现和内容生态角度分析了小米未来的盈利模式;

8、通信行业从IoT的视角分析了小米所布局的物联网生态和其背后的技术平台。

在回答小米是什么之前,先简单的给小米来个定义:

『小米是由雷军创立的,以智能手机起家,以生态链和新零售壮大,应用IOT、AI、互联网三大思维方式形成了竞争优势,并不断扩张边界的科技新物种』

理解小米,首先要理解雷军,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了公司的未来。

雷军早年的经历赋予了小米四种基因:软件服务、电商渠道、风险创投、移动互联

1995年,雷军任北京金山总经理之时,马云还在折腾中国黄页,马化腾刚从学校毕业,李彦宏还在美国布法罗念书。

1998年,互联网大潮起来的时候,雷军忙着做WPS、金山词霸、金山毒霸,忙着在软件服务这个不可能成功的赛道上对抗微软,无暇顾及正在开启的互联网时代。

2003年,当雷军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了,此时的互联网作为全国第四大电商是小米初期成功的主要流量来源,后续为了拉拢更多的不同喜好的长尾客户,开辟了米家.COM成为小米后续流量的主要来源

线下:小米之家选址在市中心黄金地段,是MUJI(高品质)和星巴克(高频可达)的合体,最大化获得流量,

口碑营销:亲朋好友的口碑营销极其高效且廉价,而且比明星代言更具可靠度,所以来小米之家的人基本上都能找到信得过的产品,自然转化率高。

爆款单品: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小米的成功七字诀,通过专注来获得差异化优势,通过极致来货得产品的超高体验,最后通过大量单品的巨大销量形成成本优势和良性循环。

大数据选品:为何小米生态链有几百个SKU,而拿到小米之家线下店的只有几十个SKU,这就是大数据选品,20%的商品提供了80%的收入,为何要花上供应链、库存和店面成本来摆放那另外的20%呢?

3、最大化复购率: 

高频带动低频:从到2年一换的手机及其零配件,到1年一换的家用生活小家电,到半年一换的生活方式类;品类换时间:同一品类扩大其SKU,购频不够品类来凑!

全渠道:线上的极大SKU展示为线下带来流量,线下的高品质体验为线上带来流量,高频低频相互协同,当然口碑和参与感功不可没。

与客户共成长:新零售的要义肯定是要抓取最大化,每个单品都在向上手机,从屌丝用户->中产用户->高品质用户,毕竟小米的客户也在成长,8年前那帮追谁米1的米粉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需要更高的品质,所以小米的客单价肯定是往上走的。

增加连带感:通过一致的设计美学来形成潜移默化的品牌认同,通过泛互联的硬件生态来增加商品之间的关联度,形成硬件生态圈,最终形成了捆绑销售,隐形的提高了客单价。

第二问题,小米靠什么成功?

也就是小米的护城河是什么?一般情况,护城河来自于三个:价格、网络效应、规模效应。

1、价格:互联网的核心是免费,价格就是最大的护城河。

护城河的解释很多种,但最终都会以对价格的控制表现出来,分两种:

控制高价,苹果和茅台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依靠的是极强的品牌效应。人人都想成为茅台苹果,价格高高在上,依旧卖的好,但这种定价权靠的是差异化,差异化的产品和品牌。

控制低价,优衣库好市多、滴滴饿了么都是运用低价,甚至是免费价格的佼佼者,这代表的是一种效率革命,是最具杀伤性的策略。

2、网络效应:物联网的核心就是泛互联,也就是将原本没有,这种目前还是短链接,后面是强链接,比如小米的产品之间通过小爱同学和小米的IOT框架链接,多个节点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

3、自我进化:知错能改才是人工智能的学习,从产品功能上看,从产品上看,从公司战略上看,都具备这种。自我进化(迭代)这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同样的,小米公司的战略也在不断自我进化。

所以,我将价格、网络效应、自我进化,这三种护城河抽象成三个横向贯穿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IoT思维、AI思维),回答了小米靠什么成功?

主要是三个方面:免费、快速迭代、口碑营销

软件服务的免费好理解,当年eBay占据中国电商大半江山,但是淘宝后来居上通过持续的免费,最终后来居上;微信、QQ和百度也正是靠着免费集聚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形成了坚不可摧护城河。

但是硬件的免费就比较难理解,硬件的免费="低毛利",同样的商品,小米用成本来定价,好比美国的Costco,极大化消费者剩余CS,用雷军的话说“卖手机不赚钱,只是交个朋友”,免费来聚拢客户,团结可以团结的所有群众,最大化产品节点数,那至于靠什么赚钱呢?7年前免费的淘宝也不知道靠啥赚钱,10年前免费的QQ也不知道靠啥赚钱,但是互联网的奥秘就在于,有了用户和流量,至于后面怎么赚钱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互联网的思维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很困难,相较于传统工业社会产品的升级换代非常缓慢,某系宝马车的大换代可能要10年,但互联网的思维就是不怕犯错,快速修正错误和止损,快速迭代需求,早期的MIUI一个星期升级一次,用极快的迭代打磨产品,最终形成优质的产品体验。小米的竹林模式就可以理解为其应用快速迭代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同样的快速迭代可以应用到团队管理,如果一个团队在某个产品持续不给力,那么就快速淘汰,让其他人上,快速止损,快速响应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的崛起,是人们自我表达的渠道枢纽,病毒式传播的力量远远超过传统的营销,所以识别并引导这种口碑,是理解互联网思维的关键一点。小米独创的粉丝和参与感,采用『做爆品』的产品战略、『做粉丝』的用户战略、『做自媒体』的内容战略,通过开放参与节点、设计全新的交互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三个战术来执行。Are you OK?本应该是小米发布会的重大事故,但是米粉的热情硬是将事故转化为小米营销史上最成功的案例,口碑和参与感在r u ok得到完美诠释!

1、泛智能化:翻译成大白话就是AI,人工智能,但小米将AI理解成产品的一种属性,而不是一种炫技的壁垒,在其产品设计中,都渗透着泛智能化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大量的光学和声学模块及其后面的算法接口,将产品尽可能的智能化,将之前认为不适合智能化也进行改造,创造出之前无法想象的组合,大家都说乔布斯对苹果所营造的是一种现实扭曲力场,我觉得这个表述不对,苹果更多的是科技美学力场,而雷军为小米营造出的才是一种现实扭曲力场,想象中未来智能生活应有的样子被雷军带入现实,普通老百姓也能体验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家。

2、主动学习:真正的科技是让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是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再通俗的理解就是通过泛智能化的思维来做出让人感动的产品。比如小米的抽油烟机,通过其摄像头可以事实判断油烟大小,从而自动控制抽力大小,如果炒油锅,那么自动加到最大风力,如果煮小米粥,那么自动调到最小风力,细节中无微不至的关怀;比如小米的洗衣机,通过语音交互(比如说我要洗三件衬衫),洗衣机自动设定最好的水量、柔顺剂量和滚筒的力度;当然还有小米扫地机器人的设定,主人在家的话机器人是不会出来打搅的,当系统检测到房间里没人了,机器人才会自动出来打扫,结果就是主人看不到它工作,但是地都是干净的。

AI不是炫技,不是护城河,而仅仅是是一种科技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

IOT不是一种核心技术,而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创新

1、泛互联化:就是将万物都进行互联,腾讯阿里百度解决了人、财、物、信息的多方互联,各自成就了自己坚不可摧的护城河。那留给雷军的只能是人财物之外的互联,所以雷军将灯泡、电风扇、洗衣机、烤箱、插线板、电饭煲、温度计、门锁都上网互联了。这样就有三大好处:成为产品的一个卖点、单个产品具有了网络化经济效益,形成了用户粘性、产生了互联的数据。从而拿到了下一个时代IOT的船票!

2、去中心化:在物联网时代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人都号称他们的产品是物联网的中心入口,但是我要说的是,在物联网时代没有中心。IOT的思维方式之一就是去中心化,没有谁是中心入口,大家都是入口。所以你会看到小米的电冰箱能控制热水器,小米的抽油烟机能控制净水器,小米的音响能控制小米洗衣机,这样的好处就是单个节点的效用都最大化,而且能适用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

移动互联时代的关系是扁平化的,那互联网的时代的关系是去中心化的,只有深刻理解去中心化才能在产品设计、组织设计中站在时代的浪潮之巅!

三、小米的边界在哪里?

小米手机4年做成中国第一,随后经历深V反弹,建立的生态链似乎无所不能,再造N个小米的神话在各个行业上演,那小米杂货铺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在研究小米的边界之前,我们先看看BAT的边界在哪里。

看起来包罗万象的BAT其实也有边界,而决定他们边界的是他们的内核:

1、百度也曾推出百度空间布局SNS、也曾推出百度有啊布局电商,结果都是铩羽而归,最后确立了以搜索为内核的人工智能边界!

2、阿里也曾推出阿里来往布局SNS、也曾收购雅虎中国布局搜索,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最后确立了以电商渠道为内核的云计算边界!

3、腾讯也曾推出腾讯搜搜布局搜索、也曾推出腾讯拍拍布局电商,结果也是一败涂地,最后形成了以社交为内核的泛互联边界!

看似啥都做的小米,其实也有边界。

本章将从三个角度来讨论小米的边界:

三、从平台经济学的角度。

一、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小米的边界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其对标的是苹果。

穿透小米IoT和新零售的外衣,小米的现有商业模式可以非常简单的理解成:硬件导流 + 内容变现。

那小米的内核就是内容承载类产品,这是小米模式赚钱的核心,『MAU』*『ARPU』是整个模式的根本。

那小米的边界就是只要能最大化『MAU』和『ARPU』,都是小米要扩展边界的业务。

小米的内核本质上就是最大化『MAU』,就是要最大化能产生MAU的产品,也就是小米的自产核心产品:手机、电视、电脑、VR、音响。 

小米的边界本质上是要扩大引流类的硬件产品,一切能为内容承载类产品导流的产品,小米都会做,因为这样才能做到MAU最大化,比如白电、厨电、服饰、箱包、食品、出行工具、文具、玩具!

按商业模式的视角,小米的边界就是一切能为内容承载类产品引流的产品,都是小米要扩展的边界。

二、从价值观看小米的边界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其对标的是好市多。

小米的价值观:“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看似朴实,但杀伤力巨大,因为只要是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小米将要革命的对象。

比如戴森,比如飞利浦、松下、Braun、苹果、irobot、乐高。

小米的这次商业尝试,可以说是在互联网思维武装下对传统制造业的效率革命,特别是对被欧美日韩把持的高毛利细分消费品行业的一次系统性降维打击。

1、“产品既不感动人心,价格也不厚道”

翻译一下就是:产品烂,价格还贵。

这就是所谓的“蚂蚁市场”,是要率先被降维打击的对象,是小米边界扩张的第一步。

插线板和充电宝就是最典型的,在小米进入之前,这两个市场被小厂垄断,市场杂乱无章,市面上的产品价格昂贵,质量劣质,而且毫无设计美感。

比如插线板,价格昂贵,大量采用低廉材质有重大安全隐患,且没有挡板防小孩误触,小米的率先拿这两个行业开刀,做出了感动人心且价格公道的产品,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效率,真正的推动了产业和社会的进步。

2、“产品感动人心、但价格不公道”

翻译一下就是:产品很好,就是太贵

这就是欧美日韩巨头把持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他们通过品牌和设计的优势,把持这些高毛利市场,使这些感动人心的产品没法服务更多的人,这是小米边界扩张的第二步。

飞利浦的电动牙刷价位段在1000元左右,小米电动牙刷直接干到200元左右。

Fitbit的运动手环价格在1000元左右,小米手环直接杀到150元附近。

iRobot的扫地机器人价格在3000元,小米扫地机器人只要1500元。

日本象印的IH压力电饭煲价格过万元,小米IH电饭煲只要999元。

3、“产品不感动人心、但价格厚道”

大白话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这就是国内很多品牌所盘踞的低端市场,他们通过效率优势,价格低廉,但是产品配置(设计和功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是小米边界扩展的第三步。

比如某家的圆珠笔,确实价格公道,但是产品的设计和功能不能打动人心,有改善空间

比如某家的电饭煲,确实价格公道,但是产品的功能不行,不能打动人心,还有改善空间

比如某家的电风扇,确实价格公道,但是产品的设计不行,不能打动人心,有改善空间

按价值观的视角,能帮助所有行业做到“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这也许就是小米的边界。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其对标的是亚马逊!

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学术界一般分为两派:

从资源、能力、效率等角度研究边界的企业战略管理学派,他们认为企业的规模由效率决定。

从交易成本和信息传递角度研究边界的新制度经济学学派,他们认为企业的边界在于交易成本。

罗纳德科斯预见了技术进步对于企业扩大边界的影响。“倾向于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倾向于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的技术变革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都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小米以低成本为生态链平台输出用户研究、产品定义、工业设计、渠道、供应链、资本、AI和IOT技术接口,这种赋能平台效应的边际效用能支撑更为广义的公司组织!

所以小米不是新物种,小米的本质是个平台,但不是一个普通的平台,而是一个赋能的开放式平台,是一个在物联网时代前夜孕育的新平台。

所以从平台的角度看小米,

小米的内核就是小米自己的这个IoT生态链所产生的平台,

小米的边界就是基于生态链这个平台所能产生的生态共荣圈!

那如何理解这个平台的边界?

平台不是随风而至的,不是只要搭个台,大家就会来唱戏。

按照商业逻辑,平台是创立者必须要在这个平台上先成功的打造一个基本盘,形成外部向心力吸引第三方,才能形成平台效应。

1、桌面计算时代,微软创始之初的生态圈还未成型,面对着Macintosh的强力竞争,后面依靠自家极其成功的Offices形成软件小生态,最后向外扩张形成了Windows生态共荣圈。

2、移动互联时代,Google的安卓和苹果的iOS都各自在其OS平台上,依靠爆款应用和资源形成了小生态,最后向外开放吸引第三方,最终形成了Android和iOS生态平台。

3、云计算时代,亚马逊的核心电商业务系统跑在AWS上,形成平台的基本盘,最后技术外溢平台开放,向外输出算力成为了AWS云计算平台。当然阿里的云平台也是类似逻辑。

4、IoT时代,是不是也会出现某家公司,依靠自身的先发优势和领先的商业模式,建立起一个IoT生态圈的基本盘,最后逐步成为一个生态共荣平台呢?

答案肯定是有的,那IoT时代的这家平台公司会是谁呢?也许是BAT、也许是华为、也许是美的海尔,当然也许是即将登陆港股开启新篇章的 小米

写在最后,很多朋友问小米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小米到底对标的是谁?

也许护城河是留给守势的,攻势的小米不需要护城河,但是我眼中的小米已经有了一条无与伦比的护城河。

这是一条南美洲的大河,千千万万的支流汇聚成一条无与伦比的生态之河,河道上的每一棵植被都有着超高速的新陈代谢,水气快速蒸发,然后快速的变成暴雨滋润着整个流域,最终整个生态异常的繁盛。

没错,而这条大河就叫亚马逊!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

学习不好的人在社会上反而混得比学习好的人好,貌似挺普遍的一个现象

看到数据处理,发现情况的确复杂。我觉得可以替自己和几位朋友做个现身说法供大家分析。我们的成绩都不错,可能都不算成功。

一好友,中文系,现在法国学习人文,信教,专事人文研究。我对其评价是超凡脱俗。

一好友,新闻系,后进入媒体,目前为止都不做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专门写文化报道。

另有两位熟人。一位北大哲学后转法国高师哲学,另一位交大电信后转高师语言学。两位和很多留法学生一样,蜗居在一个小房间里,都在专心学术。

认识一人,中文系,弹得一手好古筝。毕业后放弃所有优厚工作,在苏州某小学教书。

同学数理的朋友若干,成绩最好的几位多在研究领域,而其他很多同学都已转投金融。

老婆学生化,成绩优异,决然放弃已经熟悉的课题,转物理领域,从头学习。

本人目前也在研究领域。家人常问何时得以安定,答曰正是年轻闯荡时。亲戚常问是否有房,答曰四海为家。

无房无车,无三年以上固定住所,收入低。这兴许就是失败吧。但过得很惬意。

这个问题中支持率最高的几个回答都认为,lz的问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事实可能更加复杂。

请从pdf的37页读至41页,你可以发现,Low GPA的工资水平,竟然高于High GPA那么多。当然,收入高不能完全代表lz问题中的“混得好”,但说他是最关键变量也不过分。

这个数据是清华数据中心收集的,覆盖100个高等院校,并在2010至2011年进行了两次调查,我相信这个数据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去年年底,李宏彬在Stanford做了一场报告,提到了这个数据,也就是以上pdf。这只是一个初步报告,我记得高低GPA都是在每个学校内划分的(谁听了那场讲座请帮忙确认),因此控制住了学校质量和打分松紧的相关性(越好的学校可能打分越严格,会造成GPA低与收入高的现象),但没有控制分学科的打分松紧和平均工资,也许会造成一定的问题。

但无论他对数据的初步处理到了什么程度,这仍然是很惊人的现象,在一个学校中,GPA更低的那批人竟然收入更高!经济学研究中,特别是劳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拿GPA做能力的代理变量来研究收入的研究不少见,正相关,很正常;相关性很弱,也好解释;但相关性显著为负,只好瞠目结舌了,感慨中国奇迹多呀。

看到有答案质疑数据来源,可以参考这个网页  

造成反例的特殊情况是的确存在的,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个现象仅在中国出现,可谓独一无二。这时任何特殊反例的效果都会减弱,因为需要证明这些特殊反例,包括成绩好的都去做研究了,或者女生成绩显著高于男生等,在别的国家不存在,否则必定会出现和中国一样的例子。

【陈思荣的回答(68票)】:

首先针对chenqin回答中给出的一份PPT,给一下我的看法。

chenqin答案中: “GPA和工资相关性显著为负”,指的就是上图左半部分,但这个图中的数据是月工资的平均数,得不出之GPA和工资之间相关性的关系。我不知道chenqin是不是知道数据处理者是具体怎么处理数据的,可能他有更详细的信息来源,但光靠这个图得不出负相关性这个结论。

是否存在隐含参数?比如PPT中43页提到,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平均工资低400,远高于GPA参数导致的250工资差。

那么如下情况会不会发生呢,比如High GPA部分的大部分是女性,Low GPA里大部分是男性?

虽然总体来看或许是GPA和Wage负相关,但若将数据按照性别分类,说不定GPA和Wage在男性分组和女性分组中就都是正相关的了。

这里感谢@chenqin在留言及答案中给的一个““中国学习与发展”调研报告”的网页:,其中第六页的第一段中明确提到了: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教育仍然是“实现平等与发展目标”的重要、可信赖的工具。例如,不论在何种类型院校中学习,女生的GPA(平均学分绩点)都显著高于男生; 

也就是说,该假设的确成立了,High GPA中很多是女生,Low GPA很多是男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会有那张Low GPA比High GPA平均工资多的柱状图。

所以,首先,从那份报告中无法得出GPA与毕业收入负相关,第二,即使负相关,那很可能只是性别差异造成的数据误读。我们该反思的并非中国教育的奇葩,而是当下中国社会,为什么女性工资普遍比男性低那么多?这个是另一个大议题。

那么,上述统计数据推不出“GPA越高,工资越低”,怎么来解释 “学习不好的人在社会上反而混得比学习好的人好,貌似挺普遍的一个现象” 呢?(有人说成功的定义很多,这里不谈,因为题主的重点是似乎在金钱上。)

假设世界上一共100个人,学习好的20人,学习不好的80人(一般我们也确实这么分吧),那么在20人中有10个人成功了,成功率50%,学习不好的80人中有20个人成功了,成功率25%。我们看到30个成功人士,其中10个读书好的,20个读书不好的。于是就出现了提问中的现象。综上,学习好的人成功率高不等于学习好的人群中成功总人数多,基数本身就不一样。

如果题主是想问个例,那么任何理由都有可能,比如:成功有家庭背景关系;学习能力只代表单打独斗能力而成功要合作(弱问一句...大学里不是有需要做team project的课吗?).....

如果题主是问说普遍现象,并觉得学习能力和成功能力有直接的负关系,那么这可能只是个数字上的错觉。

我觉得这道题的问法非常严谨,各位没有注意到“一些”吗?也就是个个别现象啊,个别现象是什么呢?可以是小概率事件啊,小概率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什么呢?大样本空间啊。

【伏地猫的回答(27票)】:

在一个很烂的教育体系里,如果一个人能做的很出色有两种可能:

毕业后,很烂的那些被你发现了

首先,这不一定是个普遍的现象。

然后,混得好的定义是赚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还是取得更好的学术成就?不同的评价系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其实老师常说,学习中等的同学可能以后比学习好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这是一个历史现象,其本质并不是学习高低,而是能力差异。但我们不能说所有学习成绩好的能力一定差,但确实有差的。

【钱文斌的回答(17票)】:

同意陈然。很久以前(出处已不可考)看过一篇文章,专门研究这种说法的。结果统计表明,那些成绩越好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所谓“年级第一工作平平”只是大家的意淫或只存在于个别人身上并因其巨大的反差被人“津津乐道”聊以自慰罢了。所以第一,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获得高GPA、高奖学金、高荣誉的人,同样懂得利用环境获得各种成功,拥有“第一”的,也并不像个别人一样拥有太大压力,反而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好的资源,比如家庭教育,也将继续拥有更多。当然了,如果认为创业挣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些不愿守规则的人大多不是学习最好的人,我们不应该拿一个群体的最差与另一个群体的最优去比(例如,成绩好,出来做研究,大多在中上等,成绩中,出来踏踏实实,各种分布都有,成绩差,有多少是因为思想独立而不是“连学习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他们之中出了若干企业老板,能填补更多人城市最低工资的差距么?)。第二,还有一篇文章,说了很多人辛苦的极限到什么地步,我们所有人都说相比之下我们太慵懒了。所以,与其以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奋斗吧!即使是那些工作平平但成绩好的人,也至少有他的学问可钻!

【李水的回答(13票)】:

人是群居动物,你成功程度不取决于你“个体力量”,取决于“你能支配的力量”,学校成绩往往反映的是“单个个体的力量”。

好些人单打独斗很强,但不能搭建一个庞大系统。

不同的评价体系,很正常。

【丁棘的回答(9票)】:

而成功包含的要素要远多于成绩。

在学校,作业按时做、上课按时去、听老师话、论文多写字、考试认真准备基本就能弄个高分。但成功没那么简单吧~

【大雨的回答(10票)】:

中国现有的教育,对人的摧残远远大于培养。表面上灌输了一些知识,但实际上损失的更多。

无论做任何事情,根本都是身体机能以及身心运作模式。但中国的应试教育下,得高分、取得好名次的学生,往往是以极大的身体损耗为代价的。十年寒窗之后,基本已是强弩之末,身体机能被破坏的已经差不多了,身心气机运作模式和能量水平都会大打折扣。而那些不怎么把全副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学生,自己的“有生力量”反而得到极大的保存,参加工作后的后发能力更强,因此成功率更高。

其实,真正成功率高,混的好的,应该是中上等学生。因为他们在保存自己能量的同时,能够轻易取得不错的成绩,智商悟性肯定也不俗。身体好,能量足,悟性高,自然成功率更高。一些“差生”,要么是过人的胆识魄力取胜,要么是走歪门邪道,在当前中国的现实环境下,成功率可能也稍微高一些。只不过,一些“李云龙”式的人物成功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轰动效果。

学生时代,主要和核心应该是身体的正常成长,其次是心智的成熟,而现在的教育,起不到根本的启蒙和开智……

看看吧,现在乱七八糟的各种特长培训,双语幼儿园,其实,都是在摧残……不让开心的玩,不让安心的吃饭睡觉,脏腑机体得不到机会充分的生长,气血自小就亏损,还盲目的被比这比那,身心俱损……这如果不是摧残,是什么……跟法西斯有的一比了……

看看我们这一代吧,十年,每天的白天时间,多长时间是坐着的,多少人的颈椎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健康……过了三四十岁,应该井喷了吧……医院赚钱……

【曾迪的回答(8票)】:

提供一份个人在大四的反思:最近写ps,觉得自己无话可写,只有一点奖学金和一点社团活动。反而是寝室成绩最不好的女生,她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实习,去牛津、去上海贸仲、参加国际比赛、去支教等等。突然觉得自己很失败。成绩比我还好的那个同学就更失败了,只有一个个奖学金,没有任何其他的课外活动。

要保持高GPA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如果你去国外交流一段时间,那么回来转换GPA,会发现很难看。比如你怕老师点名导致你得分不高,你要每堂课都去,即使你觉得老师讲得是一坨狗屎。安安稳稳的性格可以给你一个高GPA,但是要成功,这种性格反而是缺点。成功需要执行力,想到什么就去做,但是很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而其中GPA高的人一般会有“这会不会影响我的GPA”这种顾虑。

我提供我的一点想法,我想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车三七的回答(7票)】:

有许多人拿这个做借口,经过我仔细研究发现:所谓成功人士更多的定义是商业上的成功,名校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最终都走了搞学术的路,所以在商业上成就不明显。

而“成功人士”即使在校成绩一般或很差,也是上的名校。所以初中学历、高中学历、普通本科学历,最好不要被这话忽悠。还是要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才能跟名校的中等学生竞争。

拿马云和史玉柱来说,都说史玉柱是粗人但他学历是深圳大学研究生院,微软科学硕士。马云虽然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但他是学生会主席及杭州学联主席。

这是我最近的出来的结论,总觉得可以适用在这个问题上!

我觉得吧,在学校成绩好的人,他的近期很中期目标肯定就是GPA。

而压力也源于GPA,在种种繁忙和被标签好的目标让他忘了以后人生的走向和自己的兴趣。

当然也有些是牛逼的人那种就不多说了,兴趣学习两不误,而且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清晰。

在学校里面那些成绩不好的人,总归在某天意识到自己的弱处,就是成绩不好,慢慢的他开始发现他的压力源于生活。

在这种压力之下他可能就会对自己未来看得更重要,分析好自己的未来想要走哪条路,然后再针对性的去实施,其实成功率会比只知道学习而对未来盲目的人要高很多。

【刘宏程的回答(4票)】:

如果成绩优异的学生占所有学生比例的十分之一。那么成绩一般或者成绩差的学生就占了十分之九。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跟成绩没有一丁点关系,那么毫无疑问,十分之九的人中成功的人更多。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跟成功有一点点关系,在校的成绩占了一定权重,那么成绩优异的人中有更大比例的人获得成功,而成绩一般或者成绩差的人中有稍低比例的人获得成功。

但是,毕竟成绩优异的人只是少数,所以产生成功的人也是少数中的一部分。而依靠“人数的优势”,成绩一般跟成绩差的同学产生了更多的成功人士。

我们揪住个别在校优等生的落魄职业生涯来对比吊车尾的逆袭,这仅仅是个例的对比。没读懂概率跟数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先定义一下混得好吧,也许差的觉得他比好的混得好,好的觉得他比差的混得好,因为每个人追求的生活和价值不一样。

如果提到的好是赚钱多,那我觉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我还是喜欢更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虽然有些弯路子挣了更多钱,但是活得很没自尊

【邱轶信的回答(2票)】:

学习好只是一个方面,毕业后的能力不只是学习,还有别的好多方面

一个人在任何方面做得出色了,都值得尊敬。无论是善于学习,还是善于考试,抑或善于经商赚钱。

不应见到一些读书很普通而事业仕途一帆风顺的人,而立即归纳出读书无用论。

需要包容,需要多角度的审视自己。

少一点浮躁,多一分沉着。

1. 是不是学习好的只知道学习?

2. 只知道学习又有什么不好呢?学术成就高。

3. 学术成就高难道就不是一种出色吗?

不要进行无限制的比较。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社会也是多元的。你以为的成功和出色可能在他人眼里就是shit。

【袁祖庆的回答(2票)】:

很多人成绩好是因为家里环境不行,必须要好好学习,但家里环境不行已经成为了出来社会竞争的坏基因,往往竞争不过那些家里环境好而不用必须好好读书的同学了。

【潘欣的回答(1票)】:

普遍吗?我估计没人真正计算过,只是刻意突出了学习不好的事业更好的一些人,然后就得出了一个未经调查的结论。学习好事业好的人的例子也有很多很多。

简单说,人有很多种能力,学习是一方面能力。学习好坏和事业好坏没有绝对的充要关系。

【吕卓斌的回答(1票)】:

如果这两类人的等级是高中的话,或许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高中更多是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一些偏才漏网不出奇,不过这也不会是普遍现象。到了大学,评价体系就不会那么单一了,除了学习成绩,还得有社会成就,例如投稿、参加志愿工作等等。这样下来,没有学生单靠学习可以出色的。

因此,问题中所述的现象,前提是要十分单一的评价体系,才有可能发生。感觉是普遍,也只是因为接触到的媒介传递这样的个别案例。

【尹欣的回答(1票)】:

如果不存在这种现象,那就必然存在“毕业后发展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在校时的成绩”,这显然是荒谬的,所以必然存在“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这种现象。

至于有人觉得学业好坏与事业好坏完全无关、甚至完全相反,那只能说是把个例放大了,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学习好事业应该也好”的观念,所以与之相反的个例显得尤为突兀,甚至被当做了普遍现象。简单地说,中学学历群体和研究生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后者相对前者的优势是巨大的,并不会因为部分相反的个例而改变。

中国也确确实实存在大量的低学历富豪,这一方面是社会多样性的必然结果,学业并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与中国社会转型时的利益分配方式有关,性格、胆略、关系等等与学业无关的因素作用暂时性地被放大了。当然,中国僵化的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因为与教育模式的不匹配而被错误地判定为了“差”,然后社会又重新证明了他们的优秀。

个人认为接受教育水平、学业能力与个人整体能力、事业发展是具有很大正相关性的,虽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良好的教育对个人的成功存在不可否认的帮助。因为个人能力限制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能力的缺乏,而不是用来自慰“学业不成事业必成”的借口,虽然这并不足以在成功之路上给人判死刑,但毫无疑问是一种先天不良。

【陈昱全的回答(1票)】:

这个问题问的太不严谨了,反而顺应了众多普通大众们集体鄙视学习好的童鞋们的偏嫉妒心理(包括我),这个问题就和骂党仇富一样,如果你有个案的话比如某某某,大家会集体而批斗之,进而变成批判教育的问题了。

具体到这个问题上,首先我觉得没有数据支持,你的结论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另外某一些成绩好的混的差有以下几个原因:

2、迈不出文化人的尊严观,好多事情不敢做比如拍马屁,送礼等

3、情商较低,很多时候自视颇高,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基本和身边的人合不来

4、确实只会读死书,很多东西除了死记硬背木有啥能力体现

【谭希晨的回答(1票)】:

其实这是个辩证的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其实绝大部分成绩好的人还是比成绩不好的人混的好。一个,起点更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平台。第二,成绩好的人更努力,比成绩稍微差点的人成熟更早,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第三,学习好的人往往更高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可能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

再者,学习好的人也有比学习不好的人过得差。1.中国这样教育体质下很多学习好的人并没有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往往只是简单的累积时间,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2.很多学习好的人往往更加清高,在我们这个大背景下往往许多“聪明人”更能获取机会。。。

其实这个问题也有可说之处。往往学习好=有前途这个等式在我们的思维里面是个定式。突然有某个别或者少部分例子有“学习好不如学习不好的情况发生,我们会更有印象。况且人天性有“懒”的一面,觉得学习更前途不划等号就更有不学习的理由了!

做人处事比考试成绩重要多了。

【黄轶明的回答(1票)】:

身边的两个高中同学,小Z是二本的CS本科生,大学时候酷爱计算机安全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普通的游戏公司工作半年,之后去到腾讯做游戏安全,当年获得腾讯优秀员工。之后,虽有几次起伏,但是现在的收入,比起大多数同辈,已然是非常丰厚。

另外一个同学小M,高中毕业后考取中科大,然后在中科大读研究生,中间换过两次专业,毕业之后,工作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虽然底子好,且很努力,但是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科班训练,曾向我抱怨,有些知识,比不上我们这些科班出身。

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想说“为什么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而是,小Z,在大学的时候就找到了,他想要的;而小M可能并没有(当然也可能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妥协了,毕竟要吃饭),所以,现在看起来,小Z的生活和收入是好于小M的。

大学是培养“三观”的重要阶段,这个时间,你成绩好,成绩坏,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不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毕业等待就业。

介是反智文化虚构的结论吧...   成绩不优异的绝对是大多数,成绩优异出路不好也能找到例子,大家原本对成绩好的同学期待是出路也不错,但一旦出现反差反而就更易让大家惊讶、注意以致流传   从小学开始我就注意到成绩优秀可能是贬义词~另外,成绩优秀?是指什么时候的成绩呢?小学?中学or大学?又是什么层次教育的成绩呢?中专?博士后?

喜欢看笑话是社会的心态,自然会出现楼主所说的“普遍现象”。

【左城熏的回答(0票)】:

读了这么多年书,其实要把成绩弄好,下点苦功夫,每天保持足够量的学习时间加上一般水平的智商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工作以后,事情远远没这么简单吧,要考虑权衡的东西太多了,情商更重要吧~

【吕伟强的回答(0票)】:

“钱赚得多少”或“职位的高低”可以作为一个量化的指标,但“好”与“不好”是你的标准还是隔壁三宫六婆的标准?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张鹏的回答(0票)】:

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成绩优异者,总是沉浸在曾经过去的辉煌当中,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高,把自己在学校取得的那些荣誉看的很重。

  当他们觉得被冷落的时候,就会像刺猬把自己保护起来。慢慢的他们也就不再为这样的处境奋斗了,没有了斗志,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还有一些人是真的只会死读书  ,会学习但不会做事。这样的人多半是应试教育给害的 ,给人太多的假象

【夏晨的回答(0票)】:

假设这个现象是成立的,那么可以分析下原因。

上什么学校是分数决定的,上同一学校的同学间必然存在着学习勤奋和不勤奋两种人。既然上同一学校那么也就是说在高考时分数接近,那么不可否认不勤奋的那部分学生无疑天赋更高。上了大学之后学习没什么压力不勤奋的学生很可能更加不认真学习,则成绩就会有差距。

而在社会上其实是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也就是说多数是分数不能考核的。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天赋的体现。

所以这一现象并不是成绩好的混得差,而是很简单的天赋更好的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已。

【蔡肖英的回答(0票)】: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涉世能力高。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处事能力高。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运气一定好。

会学习知识,不代表你能狠拼爹。

会学习知识,往往会陷入知识给予的精神满足感,而降低自身对物质和名利的需求,可能会变成主流认为的“不成功”。

现代主流价值观成谓的“成功”需要各种客观主观因素一起揉和才能造就,并不是单单一个“成绩优异”的单一因素能完成的。运气、情商、对成功的向往、涉世能力、解决事情的思维、甚至家庭背景啥啥的,都可能会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独独不会是“在校成绩好”,这个在国内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沈杰的回答(0票)】:

这应该纯属个别现象,另外,判断一个人混的好与不好的依据不一定非得是赚钱的多少,一个人有稳定的收入,拥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知识水平,我习惯于把这类人归位成功人士,最典型的就是国外的大学教授。比尔盖茨可能是最富裕的人,但是个人观点,他还是没有那些获得诺贝尔,菲尔兹,图灵奖的人成功。

在校学习好的人当然不一定混的比学习差的人好,但我相信在一个正常的知识形社会,这应该是个别现象。

【克雷多的回答(0票)】:

因为成绩优秀的人出路比较多,而一般的选择是最稳定的那一条,所以成绩优秀的人一般是高级打工仔,创业者很少。

成绩不佳的人则必须要自己到社会上打拼,混不出来的自然是默默无名,混出来的一般都当了老板。别看老板在校成绩都不好,在校成绩都不好的人可不都是老板。

【姜吉超的回答(0票)】:

为什么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

 我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在校成绩优秀,如何理解,是指成绩吗?

然后毕业后的成绩你是指的什么呢?

是工资,还是资产,还是对生活的评价。

貌似在国内现在真的只能以金钱去评价一个人存活在世界的价值观吗?人生仅仅只有短暂的数十年,如果你生活追求的是什么都没搞懂,那才是最彻底的失败。

所以生活的抉择便是,其实活的有存在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自我,那便是成功。

这真的成绩不优秀,在我的眼里只是等你在老时,回头一望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一辈子在胡思乱想,以及定制目标后又偷懒这不去行动。

另外如果说到社会金钱的话,我任然相信,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在校成绩优秀,而且没在学校虚度光阴的人,金钱会比普通学校出来的人高.至于为什么提问者为什么有这个观点,要么是问的人不多,自己看到的不够全,还有就是中国的"媒"体.但是在就业3-5年之后,会出现变化,因为真正书本上的东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真用的不多,毕竟你是进入了另外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更为重要的是 对做事的态度,以及人及关系.公司企业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而去放弃团队里面其他人.这点企业,和学校是有差距的.

不知道这答案和这问题相符不。=_=!!! 我就一俗人,如果有和议论可以评价,欢迎评价.!!!

【简单的回答(0票)】:

学校和社会的竞争机制不一样,所需要的特长自然也不一样。很多时候,胜负是游戏规则决定的,你让姚明去踢足球,他也不见得能赢是吧。

【蝙蝠的回答(0票)】:

好与坏的评价方法不同。

学习好,是指成绩好,这些人更善于学习书本知识。

社会中运用的书本知识有多少?

【何荷的回答(0票)】:

信息,知识,技能。三者互相转化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能够产生的。

只有掌握了技能并且应用才能够生存。分数高或许可以说明知识学得好(充分不必要条件。)

【赵飞林的回答(0票)】:

个人觉得还是如何评价“混得好”这标准  如果只是以商业上的成功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岂非太片面了?

 王小波您觉得成功么?但他同样没房没车,但他的思想确实影响了许多人。

   就如同我佩服乔布斯的地方绝不是他的性格其他什么,而是他为人类做创新产品的信念。

  无论在体育、学术、科研、商业获得成就的成功都是值得赞赏的。现代社会确实金钱利益心太重了,这也是为何现在中国大学普遍重商而不重学的原因。

  读过无数伟人的自传证明,成功的道路许多种,但凡能帮助到身边的人,或是影响一批人,帮助一些人的那类人,我都会把他归类为成功人,无论是哪一职业,哪一学历,这都是值得我敬仰的人,因为他们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

【吉祥的回答(0票)】:

嗯 我毕业3年 也发现这样的现象 学习好真的不能代表什么 出了社会你就知道了  本来学校教育环境就会说好好学习 结果大多数普通的家庭教育也仅仅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 结果就造成很多学习好的人杯具了,迷茫了。

【江南刀客的回答(0票)】:

大学里只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自修就能拿高分,特别是文科专业用我一个女学霸同学的经验就是背多分,只要啃书对智力的要求比高中低。为了拿奖学金保研出国的每一门课都很认真。

专业课一般差距都不大,我总排名很后面,但专业课分数比最好的差距也就十分左右。但毛概之类差距就海得去了。我也不热衷与参加有道德加分的活动,也不献血。

因此专业能力未必最强的就是拿一等奖学金的那几个。我有个同学没拿过奖学金,但专业课很强。最后工作找的比拿一等的都好。

成绩太优异的人太过于专业或者说过于执着,想问题时有时反而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而成绩一般的人或者说很差的人通常会情商高些或者说想问题通达些。另外,成绩优秀者有时做学问只是为了做学问,他们走过的地方较少,经历的事情较单一,思路较窄,而成绩一般的人经历的事情多,思路宽,反而能做自己喜欢与有特长的事情,从而做出独特的贡献来。

【老宫的回答(0票)】:

如果说高GPA意味着专业化很强,而低GPA意味着比较多面手的话。

其实可以套用我最近看的一猎鹿博弈模型来看。

“猎鹿博弈”源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个村庄有两个猎人。当地的猎物主要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一个猎人单兵作战,一天最多只能打到4只兔子。只有两个猎人一起去才能猎获一只鹿。从填饱肚子的角度来说,4只兔子能保证一个人4天不挨饿,而1只鹿却能使两个人吃上10天。这样,两个人的行为决策就可以形成两个博弈结局: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合作,每人得10。 

这个模型说明,在专业性很强的人互补合作的条件下,会使得其获得的收益要大于单干的人的收益,拿到这个案例里也就是说,按道理来讲,专业化强的人在合作的条件下是要比单干的人的所获得的收益大,但事实是相反的,这也是为什么当结果出现相反的条件下时人们会有那么大的诧异。

但这里其实是有条件的,因为当专业化强的人在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收益是10,但是一旦联系不到一起,那么收益就成为了0,如果说某一个行业中某一专业化的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提下,也就说合作的成本比较低,相对机率就比较高,那么这样人的收入应该是很高的,但是如果说某一专业供求关系不是那么的紧张,那么寻找合作的成本就很高,相对机率就比较低,所以这样人专业化越强的人,实际上在初期的获得合作的可能性越低,有可能逐渐的向多面手靠拢,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

不过还应该考虑的是,合作机会(机率)很有可能大部分掌握在公司手里的,另外由于我国人才并不是那么的流通,很多时候是被户口栓在了土地上的,工会也不大有真正的实力,从而使得公司可以以稳定和低工资与普通劳动者进行产品收益上的博弈。这里有个猜测是不知国企是否是这样的?

【严重的回答(1票)】:

先不说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先说一下我的看法,未必切合本题目:

1、历史上能给人类留下价值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点,不是在现有规则下拿100分,而是打破现有规则。

2、打破现有规则,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注定只能考分很低。

3、在中国,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符合好学生的标准,只不过是符合现有的高校老师们的"私有标准",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是没有标准的。

4、在中国,尊师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在中国传承比创新更重要,老师比真理更重要,所以经常有关门子弟之说,这牵涉到利益。

5、中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老师认可的对错标准,形成了应激性思维,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品,十几年的僵化思维训练,削弱了创新能力。

6、创新才是一个人和国家长远的价值,而成绩,只是代表一个人快速学习的能力。

7、截止目前的观察可以负责任和有资格来讲,看到的是中国教育极大的失败。

【赵必玉的回答(0票)】:

成绩和能力是两码事。或许就像人们说的,书呆子不灵活。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国家的那些考试啥的成绩好不代表真的好。

【李小二的回答(0票)】:

荒谬'好大学出来的人才多还是垃圾大学出来的人才多?好大学出人才多不就是靠成绩么'至少中国如此'你不能说北大有个卖肉的北大学生就干得不好吧?

写了一大篇觉得这问题太大不好回答,就说几点想说的,不代表赞同题目的假设,而且有点偏:

世俗的假定一下:混的好以赚钱多少来衡量,以在企业工作为例。

1 体制内优秀的人趋向于满足体制规定的优秀标准。往往有一个看似合理的KPI让你朝着努力,但是往往只考虑这个KPI会让事情跑偏。有些体制内的聪明人知道这一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往偏了跑。这个大家应该多少都有所体会吧,没体会过的可以参考经济追求GDP。

2 体制内优秀的人有能力在体制内低风险享受不错的收益,这个收益是体制规定的,一般而言不会带给你跳出体制的能力,但是它又有足够吸引力让你舍不得丢掉。

3 体制内不优秀的人就好说了,创新性、主观能动性都强,要么所谓”成功”,要么混死了再回到体制内。

什么是“体制”? 我觉得是资本主义(用词可能不准)、私有制、自利性、人与人之间平衡对金钱和权力欲望的规则

【夏寅的回答(0票)】:

上帝是公平的,他们风头出够了…

【齐伟的回答(1票)】:

首先,不能认为问题所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不能作为一个什么规律来运用。

第二,学校的学习和后来的工作(或者说社会生活)所运用的是不同的个人能力。学校学习,主要是应付考试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是有固定答案的,并且问题的环境比较单一,而且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以自己的智能为主。后来的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是开放的无固定标准答案的,甚至是无法预知可能结果的。并且,也不是简单以智能就可以解决的。比如个人环境/机遇等等。比学校学习复杂了很多。一个官二代,学校学习可能不好,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他的环境和机遇会弥补很多自己在学习上曾经的不足。

推荐希望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同学去看看《异类》这本书,就基本上明白,成功(问题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考虑成功的问题,谁能成功或者成功有什么条件?),是多项因素的集合。哪个因素有决定作用,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知道,只有等候上帝的安排。

【林沁尧的回答(0票)】:

其实,这个问题要分类讨论就很清楚了,如果一个人某几个成绩在校非常优秀,其他成绩平平,那他基本上以后会混得很好,而在大学中,基本所有学科都能优秀的,这类人在社会上混的会很一般,因为他没有真正认识到读书是为了什么,在他们这类人的眼里,成绩好,就是读书的目标,这在学校里是成立的,但是,在社会中确并非如此,在踏上社会成长的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对事情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往往任何成绩都优秀的这类人正是缺乏主见的一种表现,但是他们又非常想得到别人的认可,继而在踏上社会中处于非常被动的阶段,或许,在入职阶段他们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他如果们还是以“分数”的思想来面对工作,那提高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唐彭壮的回答(0票)】:

应该是对比上造成的心理差异,放大了这样的结果。宏观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靠的还是成功的精英人才。总体趋势来看,还是成绩优异的同学发展到成功的机会比较大。只是大家都认为成绩优异,又走向成功,是理所当然,所以心理上的预期导致了我们有时候会发生误判。至于一些个案,我们都可以做很有逻辑的原因分析,但最终,形势强于人,像雷军老师分享的:在台风口上,一头猪都能飞起来。就是这个道理。把握好形式,顺势而为,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祝文祥的回答(0票)】:

简单来说,不具备拼爹条件的人转而去求GPA高,拼爹的人根本不在乎,而这正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第1-10名成功的概率是50%,第11-100名成功的概率是20%。最后前者期望有5人成功,后者会有18人成功。然后你就会有这个错觉了。

【方博睿的回答(0票)】: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分析,成绩好的部分同学,他们只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得到了高分.而这样的高分无法代表他们综合能力拔尖.有时候反而是适得其反,因为应试能力这个社会在很多地方并不需要.

对于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发展的好,我认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找准了发展方向.因此反而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发展自己.

【陆元泽的回答(1票)】:

1、自视甚高,择业挑剔性大。

2、情商低,自我为中心。

3、经验匮乏,实践能力弱。长期埋头于书本造成思维定势。

【席韩的回答(7票)】:

让我告诉你一个现实,中国教育体质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具有以下特点:

7)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从挫折中成长的能力太差

8)受党多年教育,多少沾染党的一些恶习,比如虚伪,钻营

很多学习好的人,只是应付考试的技能强而已,进入社会以后,社会不是考试,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学习不好的人,就一定综合能力强,这是胡说。不过有趣的是,学习不好,很多再其他方面素质就高,貌似上帝真的是公平的),所以到了社会这所学校,才能真正检验学习成果。当然,在这所学校,我们依然可以继续学习然后成长。Day's not ov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军说错过的成本更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