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前赤壁赋重点句翻译12句翻译?

《《兼爱》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兼爱》导学案一等奖

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理解墨子的思想,学习其说理方法。

相篡()不惮()恶衣()牂羊()破碎乱行()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既以非之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3、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理解墨子的思想,学习其说理方法。

相篡()不惮()恶衣()牂羊()破碎乱行()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既以非之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3、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3、《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4、《15短文两篇学案》导学案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 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 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 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本课结束,你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了吗? _ 你的收获是什么?_________ _

个人学习等级评定:☆☆☆☆☆ 小组等级评定:☆☆☆☆☆

5、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6、《短歌行》导学案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内容:《短歌行》 课时安排:2

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

譬( )如 子衿( ) 呦呦( )鹿鸣

阡陌( ) 何时可掇( ) 绕树三匝( )

契(qiè )阔谈讌( ) 2、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加点字):

对酒当( )歌( );去日( )苦多;

但( )为君故;枉( )用相存( );

契( )阔谈宴( );高;周公吐哺( )

(二)了解必要文学常识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1、学会正确看待诗人的“忧”。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

2、请两位同学个读诗歌。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

1、请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你最有启发。

2、本诗第一段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感情?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忧的是什么呢?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这几句是不是体现出了曹操消极的人生态度呢?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当堂检测】背诵本诗。

1、找出诗中用典的诗句,并并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诗中用典的作用。

1、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古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随着文学创作的创新发展,理论上对赋、比、兴大三者的研究与概括也出现了许多新成果,又有许多新的表述,提出了铺叙、直抒胸臆、白苗、夸张、对比、复叠、比喻、比拟、借代、暗示、象征、用典、衬托、通感、点染等。请研读诗歌,鉴赏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阅读《求贤令》及《曹操:颠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贤令》,并结合《短歌行》思考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1、《求贤令》原文及翻译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①选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开国③曷尝:哪有曷,何④闾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叫“闾”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层的人去寻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绰为赵:孟公绰,鲁国大夫,廉士做晋国世卿赵、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没有能力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即齐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齐桓公怎么能称霸当世⑧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贫贱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怀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怀有真才实学的人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为武王起兵伐纣,完成了兴国大业⑨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被魏无知推荐给汉高祖刘邦当谋臣,有人攻击他,说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但刘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陋:狭隘、卑贱,指身份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

2、曹操:颠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贤令

曹操曾颁布三道求贤令,这三道求贤令一举颠覆了中华传统儒教理念的文化思维他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才标准,选拔人才一扫“名节、门第、资历”的旧框框,不是名门大族,即使窃金、盗嫂之徒都可以用曹操不仅郑重推出“唯才是举”的主张,还将这一主张无条件地贯彻到底,使“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选拔了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成就了一番大业,留下了千古佳话

曹操的一位高级谋士去世后,他对当时任侍中、尚书令的荀彧说:“志才死后,没有可以与我共同商谈国家大事之人”并要求荀彧为他推荐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曹操郭嘉与曹操初次见面,就纵论天下大势,探讨国家兴亡,畅谈治国用兵之道,曹操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能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此人!”曹操打败袁绍后,在袁绍的军营里搜到好多自己的部将私通袁绍的信件曹操却看也不看就将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了,并说:“袁绍兵强马壮,我自己有时也打退堂鼓,何况你们呢?”众将无不感激涕零,从此死心塌地跟随曹操,死而后已

曹操非常爱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陈琳写文章把曹操给骂了,而且骂得很难听,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给囊括了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曹操问道:“你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嘿嘿地笑道:“我当时写文章,文思泉涌,骂你骂得兴起,就控制不住把你祖宗也给带上了”曹操素知陈琳是个人才,听罢他的话后哈哈大笑,竟然宽恕了他,并把他留在身边视为好友

曹操很信任魏种当年兖州被吕布夺去,郡县之人多叛曹应吕,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来曹操战败吕布,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送到曹操面前“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从来没有发过誓。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皎洁 机杼 譬如 深远

B、羁鸟 废墟 乌鹊 慷概

C、纤细 子衿 吐哺 泣涕

D、樊笼 阡陌 悠闲 嘉宾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7、《赤壁赋》导学案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内容: 《赤壁赋》 课时:3课时

1、了解作者苏轼,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熟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一、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2、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 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诵读。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三、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

(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 jí)

望: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主谓之间

【学习目标】品读课文,探讨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一、朗读第一段,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二、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提示: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选用秋江风月图。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清风、水波、月 )

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二段,讨论: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四、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

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 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2)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详见《精讲精练》P45页“精读细研”第6小题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2)教师点拨: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吹箫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夯实基础。

【学习任务】完成课堂练习

一、独立完成《精讲精练》P43—44页的练习

3、翻译语句并体会文言句式

8、高二上册《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

【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导学案,方便大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唐代诗人,素称诗圣他不但在诗歌创作上才华横溢,成就卓绝,他还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者《杜甫诗三首》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诗人与祖国和人民息息相关

1.领悟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泸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解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趁隙逃离长安,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的朝廷所在地——风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1)《望岳》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曰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门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

(2)《石壕吏》的艺术构思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及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北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鄜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有人认为从诗中看不出老妇人最后是被吏人捉去的,这自然是误解“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便点明了老妇已被捉去投宿时老汉夫妇双双迎接,临去时却剩下老头一个(这时老翁已悄悄回家),那老妇被捉还用说吗?如果老妇未被捉去,那婆媳二人自应高兴,幽咽的哭声又从何而来呢?又有人认为“天明登前途”是指老妇前往应役,也不对这句正和开首“暮投石壕村”作照应,投宿的是杜甫,登途的也是杜甫

为什么说《石壕吏》是杜甫创作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

《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达到了如高尔基所说的“现实之客观的描写”的地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这首诗中,作者是在场的,却始终是没开腔,只是如实地据事直书,让事实本身去说话,通过事实体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有吏夜捉人”,这是客观叙述,但同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批判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凶暴,兵役怎样黑暗,而这些都自在其中假如说“点兵”或“征兵”,那就要削弱批判的力量捉人就是捉人,老实不客气的说法,正显示了杜甫的态度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也是一样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可恨,老妇怎样可怜,而可恨和可怜也都自在其中

第二是用自传体《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但就它记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

第三是利用人物对话这在《石壕吏》中占着主要的地位,是全诗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对话本身是否写得成功,就看是否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石壕吏》中老妇的那段对话可以说是非常之精当

第四是力求概括含蓄,不说废话一篇论杜诗的艺术性的文章中举出唐彦谦的《宿田家》诗和《石壕吏》作对照,别的且不说,只从诗的一开头便可看出这一特点唐诗开头是:“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用了四句写投宿,下面才说到“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而杜甫只用“暮投石壕村”一句,紧接着就点出主题:“有吏夜捉人”非常概括,非常紧凑唐诗用四句写投宿,没有必要,因为和主题无关,越长越显得松懈,不易集中读者注意力

所谓含蓄,也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含蓄,在《石壕吏》中有时表现在一个字上例如“暮投石壕村”,“投”字便非常含蓄不仅说明了投宿这件事,而且描绘了投宿者在一种急遽的情况下来投宿的形象这样,也就暗示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行路人有更多的“落日恐行人”的感觉又如“如闻泣幽咽”,“如”字也非常含蓄一方面说明了老妇已被捉去,因而年轻的媳妇只有独自啜泣——也许因为家中住有客人(杜甫)而不便号啕大哭吧;另一方面也显露出诗人自己以无限关切的心情侧耳细听的形象这句诗也同样是在如实的客观的叙述中包含了作者主观的同情的

最富有含蓄意味的是诗的最后两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在人家里住了一夜,眼看着人家的老伴被捉去,临别的当儿,就这样心安理得地径自走了,连一句安慰话也没有吗?可是,你叫诗人怎样说呢?这诚然是伤心惨目的事,但又正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你又能说些什么呢?这一家人的命运是看得见的,你安慰安慰又有什么用?所以,从这两句看来似乎很冷漠的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的一种难言之痛和吞声之泪读完这最后两句诗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更高涨,我们的想象更驰骋开了,并没随着诗的完结而完结

《石壕吏》的表现手法,主要的便是这样杜甫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要用这些手法?这和诗的内容题材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都有关一方面客观的事物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使他有可能这样来写;另一方面,如果对兵役公开表示反对,那在当时是不行的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是学习的重点,学习中可以按“读——品——背”的顺序进行,多读多背,以读代品,学习诗歌重在朗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这是朗读诗歌的第一步;体会大意,把握基调在读好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要领会诗歌的大体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从而确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和语速来朗读,是高昂,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忧伤;是宜快,还是宜慢等;领会意境,读出感情读诗,必须感情投入,一边想,一边读,进入诗歌的意境;反复吟诵,熟烂于心

《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练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9、《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2012年1月大学语文(本)自考试题

  导语: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下面和小编来看看2012年1月大学语文(本)自考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

  A.胡适痛骂《西游记》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3.《吃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

  A.巧设陌生化的比喻B.多用反诘性的问句

  C.以寓言化故事开头D.从自身的经验谈起

  4.《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三次弹剑的真正目的是( )

  A.展示才能B.表示不满

  C.试探孟尝君D.争取好待遇

  5.《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郭橐驼形成直接对比关系的人是( )

  A.他植者B.长人者

  C.问者D.豪富人

  6.《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文选自( )

  A.《战国策》B.《史记》

  C.《柳河东集》D.《资治通鉴》

  7.《前赤壁赋》一文中,“客”所起的作用是( )

  A.启发作者的思考B.衬托作者的形象

  C.代表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D.在思想上与作者形成对比

  8.下列传记文章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A.《垓下之围》B.《张中丞传后叙》

  C.《先妣事略》D.《马伶传》

  9.下列《秋夜》语词中,比喻小青虫的是( )

  A.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B.向日葵子似的

  C.苍翠精致的英雄们D.默默地铁似的

  10.据《纪念傅雷》,下列外国作家中,其作品在五十年代初被傅雷翻译的是( )

  A.罗曼罗兰B.显克微支

  C.巴尔扎克D.莎士比亚

  11.《都江堰》中说“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路线遥相呼应”,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B.科学研究可能会有超前性

  C.科学研究没有国界D.三者均代表了文明发展的成果

  12.《蚂蚁大战》末尾分别记载了胡贝尔玛格纳斯和作者所描述的三次蚂蚁大战的具体时间,其真正的用意在于( )

  A.展现蚂蚁进化的历史B.将蚂蚁与人类社会作类比

  C.标示其记载的真实性D.记录人类观察自然的进程

  13.《湘夫人》中以假想的反常景象比况事与愿违,表现人物内心焦虑的诗句是( )

  A.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C.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D.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

  14.《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是( )

  15.下列诗词作品中,抒写了亡国之痛的是( )

  A.《早雁》B.《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秋兴八首》(其一)D.《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16.《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直接抒写羁旅之愁、思乡之情的词句是( )

  A.关河冷落,残照当楼B.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D.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17.《再别康桥》的写作特点之一是( )

  A.首尾呼应B.多用典故

  C.抒情议论结合D.韵脚时有时无

  18.下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意象中,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沉重负载的是( )

  A.淤滩上的驳船B.神话的蛛网

  C.雪被下古莲的胚芽D.飞天袖间的花朵

  19.下列《婴宁》所提到的行为方式中,体现了婴宁反抗礼法束缚的是( )

  A.见人辄笑B.矢不复笑

  C.笑须有时D.笑处嫣然

  20.《苦恼》中不听姚纳倾诉并谩骂姚纳的人是( )

  A.军人B.驼背乘客

  C.看门人D.年轻车夫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认为,“自以为是”与“自高自大”所导致的认识误区有( )

  A.自然中心主义B.自我中心主义

  C.物质中心主义D.民族中心主义

  22.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及其相关意象所象征的对象有( )

  A.母爱B.民族历史

  C.作者命运D.倔强心魂

  23.《陌上桑》运用侧面描写刻画罗敷美貌的诗句有( )

  A.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D.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E.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24.《雨巷》所抒发的感情有( )

  25.下列《宝黛吵架》的人物语言中,表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有( )

  A.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

  B.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连他也奚落起我来

  C.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

  D.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就完了事了

  E.方才不该和他较证,这会子他这样光景,我又替不了他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7.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28.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29.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30.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3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2.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3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4.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35.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赤壁赋重点句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