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考研报录比世界史考研经验分享?

考研考法律史的同学看过来,学姐推荐法律史考研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大家可以做个参考,根据自身能力谨慎择校,以下是“法律史考研学校有哪些推荐?”的全部内容,更多考研简章,考研大纲内容,请大家登陆

法律史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等。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 法律史考研院校推荐有: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简称“法大”,位于北京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立格联盟”成员,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政治学和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位于中国上海,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是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五院四系成员,亚洲法律学会、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是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简称“西政”,位于重庆市,是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政法类高等学府,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法学为主,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位于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以上就是学姐为大家整理的“法律史考研学校推荐”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关于考研的相关信息,请关注高顿考研官网查询,祝大家考研成功。


分享用户:琉璃娃娃 分享时间: 浏览次数:

   2017年3月31日,人大公布考研拟录取名单,得知自己名列其中,内心还是有些许兴奋,心想:一定是“八大处”的诸神们显灵了。从去年7月初决定考研开始备考到如今尘埃落定,感慨之余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自己收获的一点经验和大量的教训。

   以下内容皆一家之言,各位朋友姑且看看。

   本人,男。本科就读于人大,专业历史学。相比于“明德四少”之一的新闻学院,这是一个只能和文学、哲学、马院蜗居在一栋大楼里的贫苦少年。喜欢历史,也钟爱新闻,但为了能多一条活路,最终选择考研新闻。

   我考的是新闻学学硕,初试390,排名第三。政治:79;英语:76;实务:116;史论:119。总分还凑合,单科成绩就比较平庸了。复试295分。最终排名第二,得偿所愿。

 相较于国内各新传院系以“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院”等等高大上的名字来命名,人大新闻仍旧“固执”地钟情于“新闻学院”的称呼,而这一点却也足以反映出她的江湖地位。她是人大九个王牌专业之一,她是最近一次教育部学科排名中新闻学一级学科排名榜首的专业,她是拥有“胡百精”、“常江(已去清华任教)”等一众“少女杀手”的学院,她在微信指数上正秒杀着清华、北大,稳坐京城top

   当然,她也正在经历着新老更替的阵痛,一批名师或退休或转任他校,包括“惊艳了时光”的陈力丹、“温柔了岁月”的喻国明。未来境况如何,大家拭目以待吧。

   那么,考人大新闻的研究生难度如何呢?先来看一组数据。

图表2  人大新闻学院学术硕士统考报录情况

   注:表中数据整理自网络公开数据,不保证全部准确。其中统考录取人数包括援藏计划、少干、大学生士兵退役等等特殊类招生项目。且由于人大13年后不再公布往年硕士生统考报考人数、学历层次等信息,所以报录比无从得知。

   由上表可知:人大新闻近年来统考招生人数越来越少,今年更是锐减到21人。考研难度大家自行感觉。

   不过,还是送大家一句话:就算只招一个人,那个人为什么不可能是你呢?

   言归正传,简单介绍一下人大新闻考研流程等注意事项。

  (1)初试专业课考试范围

新闻传播实务含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广告、公关、传媒经济和广播电视实务;新闻传播史论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理论。

    中国新闻史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史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等:《外国新闻史纲要》

    新闻理论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传播理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基础版);陈力丹等:《传播学纲要》(通俗版);刘海龙:《大众传播的范式与流派》(高阶版);彭兰:《网络传播概论》(补充版)

传媒经济学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

    以上书单是我使用的基本教材,至于版本,大家尽量选择最新版。

   此外,像陈力丹老师每年都出的《解析新闻传播学》、喻国明老师的《传媒变革力》等等,大家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至于其他的一些专业著作,大家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当做课外书来看,对于综合提升眼界和能力都会有所帮助。这里我不再列书单,自行Google“新闻传播学必读的×本书”。

  (3)初试题型及各科比重

新闻传播史论从题型来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为基本题型,近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各题型的分值、数量上下浮动。其中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无疑是大头,中外新史则相对占比较小。简单来说大致是:传播理论≥新闻理论≥中外新史≥传媒经济≥时事热点,后三者的占比往往有变化,谁多谁少暂无定论。

新闻传播实务的构成板块比较多,采写编评、公关、广告、传媒经济、广播电视、时事热点等等。所以,150分有时候就显得不够分。因此,一份试卷中可能不会涉及所有的考核方向。比如,连续两年评论都没有考,今年也没有涉及公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板块之间轻重有别,我的看法是:任意一个版块都可以出大题,毕竟实务考察太灵活了。

外语+新闻学综合(200分)

外语+传播学综合(200分)

外语+广播电视学综合(200分)

外语+传媒经济学综合(200分)

注:复试范围与初试相同。近两年复试线都是370.

   至于公共课:政治和英语,我就不多说了。政治的话,建议大家跟上肖大大就行,今年考完政治,隐隐感觉肖老师要在“号子”里过年了,五道大题竟然都押中,除了佩服还是佩服。英语的话,本人英语比较渣,说经验恐怕只会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大家根据自身特点因人制宜吧。

   想必大家第一次看见人大新闻考研初试不论专业都要考这么多书的时候,都和我一样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毕竟,买教材都要花好多人民币啊,有木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啃完这些书,确实是一大挑战。不过,你也不要担心,因为大家都一样嘛。我先来说说我的备考过程吧:

七月中旬决定考研,花了一天时间收集各种资料、信息。7月12日正式开始复习,啃书从中新史开始,边读边写,至八月上旬看完中外新史两门。紧接着是新闻理论,读陈力丹老师的《新闻理论十讲》,文字轻松幽默,两三天看完。传播理论,看的是刘海龙老师的《大众传播的范式与流派》,深感智商不够用,耗时较多,看完却脑子一片空空如也。传媒经济看的是喻国明老师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在不知道书中经济学部分不考的情况下,对着书本苦苦思索了好多天。好在,到八月下旬回家过暑假前,把史论的主要书籍看了一遍。(只是后来才发现收获不大)。七月、八月在校的复习作息基本是:七点起床,吃早饭,八点开始复习,早上学英语。中午午睡至两点,下午复习史论,晚上学习至8点,跑步健身,刷剧睡觉。白白浪费了好多时间。

九月开学后,复习正式进入轨道。史论部分,深感自己前期看书走马观花,没学到东西,重新调整计划。开始自己做笔记,对照着课本将自己视为重点的部分整理到笔记本上,起初的整理范围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传媒经济。实务部分,重点在练习与总结。举一个例子,我练习新闻评论,基本上是早上拿一份新京报,看完二版评论的题目,了解完新闻背景后,合上报纸,自己写一篇同名评论,然后再和报纸作比较,找差距。两天写一篇,坚持了一个多月。消息、标题、导语的复习方法也基本如此,重在坚持动手练习。练习范围包括:新闻消息、导语、标题、评论、公关文案、广告文案等。练习方法: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向名作看齐。再举一例,当初三星boom7出事后,我在练习公关稿写作时就以此为背景,然后与三星公关部的官方通告对照,找自己的差距,也分析它的问题。

   这轮复习一直持续到十月中旬。基本上熟悉了新闻实务各部分的套路。

   第三轮复习从十月下旬开始,主要目标:整理,形成自身的知识框架。

史论部分,前期我已经整理了新闻、传播理论和传媒经济,这一阶段主要精力放在两本“史”上,虽然自己是学历史的,但面对两本新闻史仍然是束手无策。之前,觉得新闻史内容太多,没有整理,这一阶段还是调整了思路,做起了笔记。中新史以时间为轴,以名词解释形式来整理重要知识点,同时将重要的问题如:三次国人办报高潮、申报的百年发展、党报的改版、共产党办报思想的流变等都整理出自己的答案。老实说,这真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很多次都想着要放弃了,不过还是厚着脸皮又写了下去。外新史,我是按照专题来整理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公司、新闻人、新闻自由确立过程、新闻法制现状等等。这样背起来,什么ABC、BBC、NBC、CBS就不容易混淆了。

   实务部分,我开始以题型来整理归纳。比如,新闻编辑,它可能涉及的题型有:新闻报道方案策划(纸媒、网媒、广电)、新闻改写、新闻组合等等,考试时我们遇到的材料可能会千变万化,但基本套路不会变。所以,我就按题型分类,将每类题型的答题步骤、注意事项整理出来。

十一月下旬,我开始最后一轮复习。目标:巩固、拓展。方法:以题代练+热点整理归纳。我找出人大新闻考研的历年真题以及一部分其他高校的真题,打印出来,拿一个小本,看题来写答案。然后,自己整理分析,史论、实务都是这样。新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学科,新热点、新业态往往会成为考试重点,所以要考新闻,千万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我的基本方法是:业界热点通过手机所关注的公号,遇到重要的问题一定记下来。可能不会很系统,但是随手记省时间啊。学界热点主要依靠整理知名学者近年来的文章,这方面我只整理了喻国明、陈力丹两位老师的论文,其实还差的很远。

   进入十二月份后,原计划开始冲刺。无奈生了一场病,一个周才好,缓过来时距离考试也就十多天了。这十多天里,我就对着自己笔记中标红的部分理解、记忆,查漏补缺。并在最后五天内在规定时间内练习了两套真题,找找感觉。

   回顾自己的考研过程,处处都是教训。分享给大家。

   第一,计划。一定要早点制定计划。我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毫无计划性。大到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小到每天的复习计划,最好都能制定出清晰的时间表。明确自己的to do list、done list。

   第二,如果自己不是一个自律非常强的人。可以考虑找一个研友,或者报辅导班,跟班学习。本人备考时,一直是一个人,虽然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但是随意性太强。

第三,理性对待各种考研辅导材料、笔记。一定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第四,管理好你的情绪,不要让她成为阻碍你持续学习、保持状态的绊脚石。

   复试时,我是吸取教训,师姐们也很nice,对我帮助很大。

   我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很反对鸡汤的,大概是高中时喝得太多,伤了脑子。但是,考研路漫漫,也许还是需要一些能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东西,或为理想,或为信仰。至于会不会中毒身亡,那就要看各位的免疫力了。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家能看完我的一席废话。如有打扰,敬请谅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考研报录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