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转专业可以走后门吗我能花钱毕业吗

 本人,丁学芳,1988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农村家庭。乡村淳朴的生活环境,让我从小无忧无虑的成长,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那时候的世界很小,就村子那么大,我以为全天下的人都跟我是一样的快乐。记忆中村子里很少有人得病,都是小毛小病,挺一挺,或者稍微处理一下就好了,老人都是到八九十岁自然死亡。直到有一天,村子里开始有人得了癌症,打破了村子的宁静。那是我的一位远房姑姑,她是个哑巴,但是心地善良,对村子里的人都很好,大家也都很喜欢她。她得的是肝癌,晚期的时候肝硬化,肝腹水,很痛苦。妈妈去看的时候,姑姑人骨瘦如柴,肚子大大的,还吐了很多血。妈妈拉着姑姑的手,姑姑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但是疼的眼泪直流,嗷嗷直叫,撕心裂肺。最终姑姑离开了人世,全村人都很惋惜,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癌症呢,人们开始恐慌,开始害怕疾病。从人们的议论中,我才知道,原来我跟姐姐不是一个爸爸,姐姐的爸爸当年也是因为劳累过度,得了尿毒症而离开了人世。本来勤劳致富,他们盖起了村里的第一栋二层楼的房子,过着幸福生活。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妈妈还向村里借了很多钱,最终也没有挽回他的生命。因病致贫,姐姐的爸爸走后妈妈欠了很多钱,每天干完活回家,家里一贫如洗,她只能拿着碗去邻居家借米。后来村子里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那些好像只是听说的原来离我们很遥远的疾病一个个都发生在自己身边,人们谈癌色变,人们不再像从前一样幸福。这让小时候的我,知道了什么是不幸。其实那时候我还小,对疾病,死亡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但是对爸爸妈妈的反应我很清晰。每当有不幸发生的时候,爸爸妈妈的那种难过,特别是那双眼神,让我不能忘怀。病痛的折磨,亲人的离去,那种感同身受,深深触动了我。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心里还可以装着别人,甚至是“不相干的人”。或许那个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如果我能让人们的疾病和痛苦减轻,爸爸妈妈就不会难过了。记忆里爸爸妈妈很少为自己,所以觉得要让他们开心就得让他们关心的人都好了,他们才会好。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因为读书成绩一直不错,村里人老是夸我爸,说我爸生了个聪明的女儿。可是我爸说了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他说,是国家出钱在培养人才。我从来没有想过,九年义务制教育,是国家为我们花的钱。我也没有想过所有的老师,教育我们是为国家在培养人才,是希望将来我们能成才,能为国家做贡献,报效祖国。至此,我才明白,读书,是为了祖国。

或许那一幕幕,一瞬间,发生了也就过去了,父母也不记得了,但是在我还未懂事的年龄,在我的心里已经种下一颗种子,希望人们不要遭受疾病带来的苦难,希望为国家做贡献。

等到再大一点,成了一名共青团员。因为是嘉兴人,老师带领我们去党的诞生地之一,嘉兴南湖的红船前宣誓。那份庄严至今记忆犹新。后来上了省重点中学,参加了高考。当填志愿的时候,小时候的种子仿佛已经发芽,成长,所以就报考了有“药学清华”之称的中国药科大学,学习医药。

至今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录取通知书依然保留着。因为上面赫然写着“祖国赋我重托,人民健康所系”的字眼。开学的时候,我们进行了集体宣誓:祖国赋我重托,人民健康所系,我志愿献身于崇高的医药事业。弘扬神农伟业,建树万世之功,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而努力奋斗。至此,满含热泪,满含激情,这是一个医药学人的庄严承诺,这是对祖国母亲的爱和拥抱。这是进入大学后,梦想学习“大人之学”,能真的长大成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希望。在校期间,学习也比较努力,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亚洲基金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等的荣誉,并早早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可是,当同学们毕业了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之时。我却踌躇了,我已经学完了吗?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当初的承诺兑现了吗?回首四年,学习了药化,药理,药剂,药分,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学了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等。可是我学的如何让人们远离疾病。我给自己打个问号,我觉得我还不懂疾病真相,只是学了点皮毛。所以,我加入了考研队伍,希望继续深入研究。到了研究生才知道,研究生的研究课题都是比较粗浅的,要更加深入就得继续读博。于是,一咬牙,又转博了。风华正茂的年纪,9年的青春,献给了实验室,无数个奋战了日日夜夜,无数的实验数据,188页的毕业论文,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攻读,完成了红尘中的最高学历。老师同学们为我欣喜,为我祝贺。因为同一届的11名博士同学,只有4个按时毕业了,其他都延期了。可我的内心是非常沉重的,或者说是沉痛的。因为我难过的发现,药,不治病。这是一个药学博士的悲哀和可笑。从满怀希望的踏入大学校门,到近乎绝望的博士毕业。从当初举手宣誓:为了人类健康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到毕业后大家唯一的想法就是到哪找工作,努力赚钱,梦想已经变成奢望。

通过学习我知道,疾病是人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但是不是疾病本身。可是所有的治疗都是针对症状的,阻断这种症状发生的神经传导。如高血压病人血压高是表现出的一种症状,但是高血压药物往往要么阻断受体,要么阻止血管收缩以使症状消失。所以一停药,症状就又开始了,所以医生说要终身服药。再如高胆固醇患者,看似用药以后胆固醇指标马上下去了,但实际上胆固醇指标测的是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当服药以后,血液中胆固醇会沉降到血管壁上,更难以被清除,所以实际上症状没有了,但是病情严重了。或者是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但是一旦停药,血脂又升高了。再如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受体出了问题,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先吃一种药,不行就增加到2种3种,再不行就上胰岛素,胰岛素再不断增加剂量和频率。但是糖尿病的药物要么是抑制血糖生成,要么是增加胰岛素分泌,但病因是胰岛素受体,锁坏了却拼命修钥匙,难怪糖尿病治不好。所以博士毕业,学完本领才发现,自己学的都是拖地的工作,水龙头不关,地永远也拖不干。

所以,曾经跟我一起豪情万丈的博士同学,也都渐渐迷失了方向。大家虽然做着实验,写着paper,但是内心当中仿佛都默认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不可能解决健康问题的。现实的生活让人们为了毕业,为了职称,而在做。而医药公司花大量的资金在科研上,实际也是出于利益的角度,希望研发出“重磅炸弹”(每年的销售额都超过10亿美元)。所以,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疾病几乎无人问津,无人去研发。大家都在往癌症,慢性病等方面研究。

我只问我自己,所学能为我所用吗?看到人们面临的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仅糖尿病人就从30年前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转专业可以走后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