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高一的高中孩子的心理疏导不出现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15 09:03 浏览量:44次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学习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话题,但有一部分高中生却厌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容易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怎么进行心理疏导呢?
1、需要了解厌学的原因
一般来说,高中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例如学习内容过于枯燥,课程难度过高,考试分数不尽如人意等等。因此,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我们应该先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2、需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当高中生出现学习不足意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指导和帮助。比如,我们可以找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对于厌学的高中生,情绪上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来帮助他们调整情绪,缓解压力。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事物,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增加心理的愉悦感。
4、需要给予高中生良好的心理支持
厌学的高中生需得到身边人的关心和理解,有意识的去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让他们与更多的人交流,走出厌学的困境,积极面对生活。
5、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厌学的高中生进行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和学习,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和规律,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我们相信,只要给予高中生足够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一定能够重拾学习的信心,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家长们经常会发现,他们的孩子进入高中后开始变得厌学,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主动。这种情况可能会让家长们感到困惑和无力,而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
1、尊重孩子感受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轻易批评和指责孩子。相反,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抱怨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理解的。在聆听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到许多问题的根源,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和孩子多交流
家长应该找到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尽可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家长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候和地点,与孩子进行轻松愉悦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支持的。
3、要陪孩子学习
家长们应该多和孩子一起参与学习。家长可以跟着孩子一起看书、一起讨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解决。
4、安排课外活动
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适当的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家长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家长们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为孩子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5、解决实际问题
家长们需要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有时候,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规划存在一些困惑和疑虑,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家长们应该引导孩子思考人生规划和未来职业选择等问题,帮助孩子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目标,为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6、全面考虑思索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找到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与孩子交流,多陪伴孩子参与学习、安排适当的课外活动,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面行为,而要积极了解孩子的内在情感和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关爱,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近年来,厌学和不想上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中生困扰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了学习,选择离开学校或陷入沉迷于游戏或手机等娱乐活动中,这些问题根植于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能力,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注和关怀,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提供帮助和指导。同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休息时间,减少学习压力和疲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
其次,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尝试更富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例如借助多媒体设备、游戏化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和社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发展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另外,学校也可以采取小班教学,让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然后,调整学习方法与习惯。对于厌学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自己更好地规划学习时间和内容,从而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此外,可以适当调整学习习惯,例如改变学习环境、调整学习时间等,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学习。家长和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如阅读、思考、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
最后,家长和教师应该建立更为开放和互信的沟通模式。对于学生的厌学和不想上学,家长和老师应该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态度变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中,家长和老师要采用正确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支持和激励,让学生重建学习动力。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定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跟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状况。
总之,高中生的厌学和不想上学问题需要借助家长和老师的协同努力来解决。有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最近,您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您高一的孩子似乎不太愿意上学。这可能令您感到很困惑,但不要惊慌,因为这是许多青少年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试图找到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来与我们的孩子建立信任和沟通。下面是一些您可以采用的方法,来帮助您的孩子重新热爱学习。
第一,您需要与您的孩子交流并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您可以通过平静而关心的方式,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询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感到不想上学,并倾听他们的想法、担忧和问题。避免过于严厉或指责性的语言,因为这可能会让孩子进一步关闭他们的情感和沟通。
第二,您可以尝试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在与孩子交流时,可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学校中更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您可以给予孩子鼓励和赞扬,让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出努力,并且您感到骄傲。这种支持和赞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更有动力去继续努力。
第三,您可以考虑与老师或学校顾问交流。老师和学校顾问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见解,帮助您识别孩子在学校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更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他们可以在教室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方式,并将您告知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通过与老师和学校顾问合作,您可以获得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您的孩子重新热爱学习。
第四,您可以为您的孩子设定可以实现的目标。为孩子设定能够达到的小目标,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正在取得进展,并且更加癫狂持续地努力进步。这些目标可以是学术、个人或社交方面的,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兴趣来确定。目标可以是简单的任务,例如每天花费一小时来完成家庭作业或准备考试,或者参加俱乐部或组织。在孩子达到这些目标时,让他们感到自己正在做出贡献,并给予适当的回馈和奖励。
第五,提醒孩子热爱学习的好处。让孩子了解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好成绩,更是为了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热爱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为了帮助孩子意识到这些好处,您可以与他们一起看一些成功的故事,或者与他们分享您自己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帮助孩子重新热爱学习需要时间、耐心和努力。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始终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理,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通过这些方法,您可以帮助您的孩子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并开始在学校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孩子“厌学”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因为该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为了疏导孩子的“厌学”心理,家长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发现并缓解孩子的压力和不安。
首先,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密切的沟通。家长应该试着了解孩子是否遇到了学习难题或者与老师或同学之间出现了交流问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孩子会感到更加自信并愿意向家长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家长需要建立正面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果孩子身处愉快且有积极的动力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就会很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投入学习。建立正面的学习氛围包括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通过与孩子分享你自己学习的经验、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以及困难的克服经历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再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科学的学习方法。部分孩子之所以厌学是因为他们感到学习是繁琐和无趣的,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发现更加有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孩子会更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比如,你可以让孩子试试看使用更加有趣和新颖的工具或教学方式,例如种植植物或者使用手机应用程序学习语言等。
最后,家长应该尽量避免给孩子过大或者过小的压力。孩子感到厌学的原因是可能学习时间过长、任务过繁重或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无聊。为了挑战孩子,家长不应该给孩子过于复杂的学习任务,更不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强迫孩子去掌握不感兴趣的知识点。家长应该通过鼓励和肯定孩子在学习中的进步来调整和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
总之,疏导孩子“厌学”的心理需要家长配合孩子一起合作。家长可以通过密切沟通、建立正面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发现更科学更有趣的学习方法以及避免过大或过小的学习压力来协助孩子摆脱“厌学”的困扰,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积极的心态。
小孩的学习厌烦心理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其表现为不爱学习、不愿意上课、对学校和学科感到厌烦焦虑等。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家长应该设法引导孩子,疏导其心理,尽快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
要解决小孩的学习厌烦心理,首先需要了解其原因。家长一方面需要关注孩子是否存在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例如学校布置的作业量过多,课业压力过大等;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是否适合他们。有时,孩子可能只是因为不喜欢某些学科,或者觉得老师授课方式单一而感到厌烦。
针对不同的原因,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如果是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的不愿学习,家长可以适当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同时鼓励孩子发扬自己的长处,并增强其自信心。家长还可以与老师沟通,了解课业进展情况、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另外,家长还可以适当增加孩子的课外活动,例如健身或者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以提升孩子的兴趣和身体素质。
如果是因为某些学科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导致的不愿学习,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对这些学科的兴趣。例如,如果孩子不喜欢数学,家长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有趣的数学问题等方式帮助孩子发现数学的乐趣,增加他们对这门学科的信心和兴趣。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利用网络和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寻找更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疏导孩子学习厌烦心理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采取积极的方法。如果家长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孤立、批评、贬低等消极态度,反而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沮丧和失落。家长应该通过引导、鼓励、提供帮助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心态,鼓励其逐渐恢复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还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支持和援助。
总之,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了解其真正的需求和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厌烦问题。在疏导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状态,还应该注意通过积极的态度、耐心的引导等方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潜力,帮助孩子成为自主学习者。通过有效的疏导,孩子可以克服学习厌烦,迎来更好的学习状态和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较不稳定,生理上易叛逆现象,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要注意教育方式,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1、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孩子在青春期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我们要以恰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孩子建立友好的朋友关系,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才能够了解孩子的需求,再对需求进行分析,以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
2、给孩子提出建议和意见
家长先学会允许孩子发言,倾听他们坚持或反对的理由。而不是想当然地直接怼回去,激发孩子逆反心理。先让孩子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尽管可能会很糟糕,这时他会考虑你的意见的,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让孩子先自己分析问题与提出解决方案,在从中一起帮忙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缓解厌学情绪。
3、培养正确的观念和认知
我们在任何事情面前,要学会分辨事物认识事物,和解决事物能力。只要是坚持对的,放弃错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良心放在中间总不会错的。还要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做好学习计划,不断丰富知识。成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4、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终身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深远。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母产生崇敬。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
最后,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有一定的耐心,做一个威严的、立志的父亲,做一个善良的、上进的母亲。
上一篇:女儿早恋聪明妈妈这样做 下一篇:孩子脾气大易暴躁怎么教育

导读文|张蔚斐图|pexels来源|成长的可能这段时间,我们的心情都被“胡鑫宇”这个名字牵动着,2月2日,历时106天的“胡鑫宇事件”终于有了定论,越来越多的细节指向一个真相:自杀。性格内向、成绩下降、无法适应高中生活的胡鑫宇出现了严重的身心健...
文|张蔚斐
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这段时间,我们的心情都被“胡鑫宇”这个名字牵动着,2月2日,历时106天的“胡鑫宇事件”终于有了定论,越来越多的细节指向一个真相:自杀。
性格内向、成绩下降、无法适应高中生活的胡鑫宇出现了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呼救几乎都被忽略了,2022年10月14日,他离开学校,在校外几百米外的荒废粮仓里悬一根鞋带自缢身亡。
真相尘埃落定,人们惋惜、痛心的同时,再次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推向热搜前列。近年来,类似的青少年因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新闻屡有发生。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提到,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推荐阅读: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竟达24.6%,这一代孩子怎么了?)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家长必须关注重视的一个话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抑郁症成因,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关心、帮助孩子?
#1
不要让成绩成为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
中考失利的胡鑫宇,在考入致远中学后,逐渐出现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问题。他在书上写有很多,诸如:“终于知道失眠人的痛苦了”“晚上不知想些啥,啥乱七八糟的都有”等类似问题,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
多门功课测试成绩靠后,甚至垫底。书本中有写道,“开了一节课飞机”。多次考试后向同学说想去听,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自己爱发呆,思想飘走了。2022年10月14日,他写道:“整日都没有抬头听课,甚至书都没打开。”
他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曾与母亲三次通话,共43分54秒,其母反映胡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和70后、80后相比,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普遍优越了很多,物质上都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同时,在成长轨迹上,不少父母也给孩子安排好一切。但是,很多父母的安排终点就是到“一所好大学”或者“一份好工作”就结束了。父母对成功的定义过于狭窄,很多青少年直到读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内心是迷茫的。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除此之外,父母、学校相对单一的衡量标准也很容易影响孩子们的自我认知。比如,如何定义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大家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是学习好、表现好等等。往往爸爸妈妈口中的“别人的孩子”,都是成绩好的孩子。成绩成为比较单一的衡量标准,这也就加重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一旦考不好,成绩不好,就会自我质疑。
高考前,成绩往往是唯一衡量标准,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能力、兴趣特长、认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只有“成绩好”的孩子很难适应。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名校大学生也有很多“空心病”的孩子。
前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徕希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在其《青少年抑郁与自我伤害行为:全球性调整和应对策略》的主旨演讲(推荐阅读:青少年抑郁从何而来?你了解这一代孩子吗?徐凯文:家长不能“刻舟求剑”)中指出:
“为什么我们的儿童青少年会有心理问题?第一个方面,学业压力,“双减”政策之所以出台是因为我们此前做了大量的调研,包括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两会的提案的起草,我们现在全社会都非常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双减”的政策背后是因为学业压力已经导致孩子们出现了这么广泛的大面积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了,但是“双减”以后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我觉得光靠“双减”只是客观上减下来。
因为“双减”背后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教育的心态,是家长的心态,如果教育还是那么焦虑和功利,家长还是那么焦虑和茫然的,那么孩子的压力还是会从社会层层的传递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们走向崩溃。”
#2
孩子需要更多维度的心理支柱
胡鑫宇本人性格内向、孤独,内心常有避世想法,却少与家人、朋友做沟通,缺乏情感支持,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初中期间成绩不错,语文曾考班级第一,但中考因生病发挥失常,分数排名倒数。
高中无法适应,出现心理失调,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等功能障碍,存在内疚痛苦、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生理失调。存在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感到恶心想吐等。
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了消极厌世的心情,例如:“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
并在社交软件中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他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如果孩子没有过多的精神支柱和兴趣爱好,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容易在成绩下滑后失去心理支点。
对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同龄人的社交活动,多和其他伙伴一起玩。更多地接触大自然,走到楼房之外去瞧瞧,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了解真实的世界,同龄人之间也更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有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支持,孩子也会更自信。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环节。比如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会带来一系列认知、情绪和发育方面的问题,“双减”后,学校严格规范课后作业量、放学时间、严控课外辅导等措施,都是为了把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休息好。
平时可以带着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运动,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球类运动,在小区、公园里散步,保证每天的运动时间,运动可以通过生理和生化反应改善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
除此之外,为孩子树立长远的价值观也很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接受成长的可能采访曾提到:“大学生专业的选择还是要有一些梦想和激情的,不要总问‘我学这个专业,以后好不好找工作?’这个境界太低了,大学生应该有梦想。”
明确的目标和梦想能帮助孩子找到“自驱力”,一次次在挫折逆境中站起来。如果一个孩子缺乏目标,没有激情,很有可能会陷入对生活失去兴趣的境地之中。
#3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关键
其实,在胡鑫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他曾发出求救。无论是绝望的日记文字,还是与母亲多次的通话内容,无不透露着他渴望被拯救的心情,但遗憾的是,胡鑫宇身边的人大多忽略了他的异常情绪。
无效的亲子沟通,让胡鑫宇无法从抑郁情绪中缓解。
这也是很多家长值得警醒的地方。不少家长对抑郁症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心事?”、“想开点就好了。”
但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会导致自伤、自杀等行为。
怎样才能防治抑郁症呢?家庭端就是很重要的角色。
首先,在亲子关系上,要和孩子平等沟通。有的妈妈会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事都憋着,不愿意和我说心里话?”如果家长有这样的烦恼,可以想一下,是不是过往的亲子对话环节出了问题?是不是某几次孩子在表达无助痛苦时,家长没有引起重视,轻而易举地带过,甚至责怪孩子太脆弱?当孩子多次倾诉得不到解答时,就会产生排斥情绪,不愿再和家长沟通了。
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很有可能是“求助讯号”,他们的内心存在困惑,急需开解,但父母往往忽略了理解和帮助。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陪伴,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积极回应孩子的感情诉求。
“如果孩子和你交流学校里的趣事、糟心事,家长要认真回应,这种回应是‘桥梁’,能帮助亲子对话继续下去,如果家长态度冷淡、敷衍,对话是无法继续的。家庭教育中,回应是很关键的,要对孩子有高质量的正向回应,营造好的亲子关系。”杨杰说。
胡鑫宇的选择令人遗憾,与此同时,也有无数个“胡鑫宇”正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青少年的压力和情绪不该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脆弱”、“矫情”,家长要做的是给他们足够多的关爱和引导,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作出回应,让亲子沟通的桥梁畅通无阻。
同时,家长也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特性,也许他们不是完美的,有些许不足,但他们都值得被爱。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在阳光下。
“胡某宇事件”呼唤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杨维立
2月2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在上饶市铅山县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胡某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会通报,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并披露了事发现场发现的录音笔内两段反映胡某宇生前明显自杀倾向的部分内容。
高一学生胡某宇自缢死亡,令人感到万分痛惜。从发布会通报及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胡某宇在初中阶段成绩不错,进入高中阶段,随着环境改变,学习压力加大,他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就读致远中学后,多科测试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下。他曾向老师同学表示学习吃力、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存在睡眠问题、休息不好,想回家。2022年9月27日,胡某宇曾与母亲通话,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焦虑情绪得不到纾解,一旦超出临界点,便会发生质变,将一个稚嫩的生命压垮。
“胡某宇事件”引发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怎样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布会上,江西上饶铅山县教体局局长陈柯通报:“此次事件也警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不仅是事发地有关方面,其他地方也应从“胡某宇事件”中记取教训,警钟长鸣。
应该说,自杀现象只是极端情况,但自卑、焦虑、暴躁等心理问题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据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明兰介绍,近年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持续上升,她通过调查10万余名重庆市中小学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约40%,有明确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约24%。对此,罗明兰委员今年向重庆市政协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每学年对学生开展不少于一次心理健康筛查,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督导工作内容。
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推进这项工作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标准和配套评估,一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亟待提升,等等。对此需要采取切实措施,进行科学精准的综合治理。当务之急,各地要组织各学校开展“回头看”,从心理健康筛查到日常预警防控,从咨询辅导服务到家校密切配合,全面查找不足,坚持尽力而为,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
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立人必先立心。近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各地应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健全以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实施、学校为主体、多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心理建设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序推动该项工作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祖国的美好未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在面上“织布”,又要在点上“绣花”。各学校要在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妥善应对等方面下功夫,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人”。特别是当学生遭遇考试失利、家庭变故等挫折重压时,要和家长一起想方设法了解当事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锲而不舍送上心理关怀,真正担负好呵护“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的责任。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老漂族”心理健康需重视
近年来,一些老人为帮助远在他乡的子女带孩子而成为“老漂族”,其中不少人由于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心理问题。本市心理咨询师杨秀华提示,子女要高度关注“老漂族”心理健康,多花时间与老人沟通,表现出足够的包容和体谅,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
“老漂族”主要是指那些年龄在50-70岁,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孙辈,或为帮助子女发展事业,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的老人,能够和子女、孙辈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美妙的尽享天伦的画面,但环境的改变、社交的缺失和习俗的不同,以及医疗、出行等多方面的不便,让不少“老漂族”会感觉无所适从,感到孤单寂寞,还可能因育儿观念、生活方式等差异与子女产生矛盾,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杨秀华提示,子女要有足够的包容和体谅,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多花时间与老人沟通交流,给父母足够的关注,给老人一个倾诉的出口。当父母刚从家乡来到新环境,要给老人一个适应的过程,积极帮助老人熟悉今后的生活环境,带着父母多到新地方转一转、走一走,讲讲新地方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市井民情等,让老人心里有数、做事有底。父母帮忙照看孙辈、打理家务,子女不能彻底放手不管、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照顾,而是应该和父母分工合作,全家人一起创造和谐、轻松、幸福的生活。在节假日里,子女应该多带着父母和孩子到户外活动,丰富日常生活,避免父母的生活过于呆板单一;鼓励父母多参与社会活动,多结识新的朋友,拓展朋友圈,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从老人的角度来说,很多“老漂族”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工作和生活,选择背井离乡,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转变旧有的养老观念,积极适应新环境。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遇到烦恼和实际困难,不要憋在心里不说,及时和孩子沟通能解决不少问题。要主动融入周围环境,平时带孩子在社区、公园等地方玩时,多和年龄相仿的邻居、老人聊天,一起锻炼。现在社区经常举办各类活动,还有各类舞蹈、合唱等团队,老人可以多参与活动,在空闲时间学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逐渐积累新的朋友圈子,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平时多关注本地的新闻报道,多关注有关异地医疗、养老落户等方面的政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与子女在理念上出现差异时,多沟通、学习、倾听,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在节假日时,可以回老家探亲、放松身心。(记者刘波)
来源: 今晚报
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听懂孩子的求救?
发现身边人有自杀倾向,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听懂身边人的求救信号?如何帮他们走出困境?戳图重视心理健康,让生命走出灰暗! 心理有压力自测一下(图源:央视新闻)
来源: 四川观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孩子的心理疏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