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阶段专用费审计程序是什么?


学校“科研经费”被我黑了28万
科研经费你黑了没有,想方设法搞科研项目,最终的目的就是能黑一笔科研经费,发家致富就靠科研经费刚刚公布的山东省2011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对省内4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多个科研项目利用假发票和虚假签字单据,套取科研资金。其中有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以差旅费的名义分37次报销到佳木斯的单程车票1505张,金额高达28.36万元,占整个项目经费的近一半。很不客气的说我曾经也参与过这种非常“奢侈”的科研项目,名义上是去谈项目,其实是度假,吃住玩绝对是超五星级标准,回去之后就是想各种办法搜集各种发票,钱就是这么来的,看着不得不让人动心。行业现状已如此,你知道的到底有多少?现在谁还是真正一心只为科研,不黑个几十万都不好意思出门。你黑了多少,敢拿出来和大家比一比吗?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731/080811.shtml
工资低能成为挪用科研经费的理由吗?
10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科技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的专项报告。在反腐败风掀起的当前,科研领域的经费使用也不免成为焦点之一。近期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连用两个“愤怒”,直指当前科研和教育领域经费问题上的屡屡违规问题,触发科技教育界的大讨论。  去年,中科院候补院士段振豪贪污百万科研经费的消息还未消散,今年3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被控贪污千万科研经费的案子又已开庭审理。  追溯科研经费屡屡被挪用的原因,申请立项需“跑关系”、经费使用的管理过于僵化、科研人员薪水低等等是主要因素。种种乱象,让科研体制的改革,比以往更加迫切。===========================================如此心理该不该?
科技部:剩余科研经费可自主支配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前几日谈到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情况时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要让大学和研究所有自主权,经费只要用得合理、规范,课题验收了、合格了,剩余的科研经费可以留在本单位继续从事科研活动,自主支配。
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已陷入恶性博弈,一方面是钱花不动,另一方面是乱花钱,对此,王志刚表示,科研经费管理,过去有一个发票的问题,大家拿发票报销等等,这个事情确实是存在的。
王志刚举例说明,报销发票,到年底这个钱不报销不行,课题一结束,剩下的钱给转走了,这次也变了,经费只要用得合理、规范,课题也验收了、合格了,剩余的科研经费可以留在本单位继续从事科研活动,自主支配。这样就不急于赶紧拿着发票和各种东西去套现,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在这里面要防止个别人套现装口袋,私下套取现金装到口袋,任何政策、任何规定都是不允许的。
对此,版友SH102848评论:没看懂,钱留不留在单位和科研人员套不套现有必然关系吗,自觉地人就算科研经费不留在自己的实验室也无所谓,那些想法设法损公肥私的人当然还是要想法设法套现。详情请查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519/191432.shtml
针对科技部的新政策:剩余科研经费可自由支配,你怎么看?能够减少设法损公肥私的行为吗?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这种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政策管理?
科研经费怎样被乱花的
项目到手后,怎么花是关键,还要花得没有痕迹。  有几种惯用方式:首先是吃回扣,只需 500万价格的仪器设备,以800万或者1000万购买,多余的钱辗转进入个人卡号;其次,以科研需要的名义购置汽车房产,项目结束后就据为己有;再次,自己成立公司,拿科研经费当股份;或者就是以考察的名义出国或到各地旅游消费。  社会科学领域引进课题制后,设备仪器的费用在预算中是小部分支出,交通费、差旅费、资料费和餐费等项开支才是主要开支,常用的借口就是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学术交流;在人文学科领域,查阅文本文献是主要研究形式,重要资料都有图书馆藏,自行购置说不通。为使经费达到一定规模,便将电脑、摄像机、扫描仪等反复填报,而一旦立项,经费包干,这些费用便可以被其他开支替代。考察、学术交流是科研圈最惯用的伎俩,且专门挑没有去过的地方考察。在国外随便找个学会,以考察名义或学术交流方式发个邀请函,太简单了。
中国科研经费三成以上支出不明不白 将建巡视制度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0/16/862212066_small.jpg“在法国科研实验室工作了两年,才明白国内研究机构有多么‘捣糨糊’。”10月13日,在上海社科院攻读博士的宁小燕(化名)不断地向记者“鼓吹”国外科研机构的“纯粹”和“安静”。事实上,国内科研机构这几天确实显得比较“热闹”。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科研经费滥用问题时,连用两个“愤怒”,再次将中国科研的“沉疴”拉回公众视野。关于此类问题的素材是很多的。10月13日下午,新华社盘点了近三年审计署公布的39份“问题科研经费”,10月13日晚间,有媒体曝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近日在公开场合的谈话,“清华大学因科研经费花不完,被罚几千万”。如何惩治科研经费乱象?万钢开出“处方”:正在建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未来将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在宁小燕看来,治理科研经费,首先要搞清楚“科研该如何组织、由谁为其出资、如何出资、出资多少、对科研成果如何做业绩评估”,只有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才能“标本兼治”。开支不明不白中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科研经费占用、挪用问题早已成公开的秘密。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首次破万亿元大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博客指出,如此推算,全国科研经费中6000亿元用于开会、出差等,而国家财政投入的5000多亿元也有3000多亿元没真正用到科研中。“我国科研经费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支出‘不明不白’。”万钢坦言,中国去年整个社会的科研经费投入已达万亿元,就算以三成计算也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从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来看,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间。比如2009年至2011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工资福利费等1278.11万元,其中2011年发生532.3万元。2010年至2012年,交通运输部在没有细化人员经费范围和标准的情况下,从其管理的543项科研项目的15.56亿元预算总额中安排人员经费1.86亿元,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及补贴支出。此外,2008年至2010年,贵州两所高校挤占挪用教学科研等办学经费等1745.4万元,主要用于高校经济适用房建设及投资经营性资产等支出。腐败越来越多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万钢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而其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案子,不过是冰山一角。在中国,科研项目已被视为“圈钱项目”,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大专院校,科研经费已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馍馍”,其中教授更成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今年3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受审,涉嫌将1022万元科研经费占为己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多年以来,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结果都是,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多,形成产业化的少。可以说,中国科研领域因课题而滋生的腐败已成顽疾。“因为其中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间。”该专家告诉记者,在中国,高规格的课题和教育科研系统的评职称、奖励、资助等直接挂钩,甚至还能破格评职称,所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很多人眼中的红利。另外,记者了解到,课题经费也是一块“唐僧肉”,由于管理普遍混乱,课题掌握者肆意使用甚至侵吞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在这条行业腐败链上“游走”的包括教授、财务会计、科研仪器采购人员等。上述专家表示,对于一些课题组成员来说,课题经费就是一顿“饕餮”大餐,尤其是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车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也包括旅游费。“科研经费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该专家告诉记者,请朋友吃饭或者搞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个玩具,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也阻碍了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监督层层加码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针对当前腐败乱象,万钢开出了“药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上海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彭理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善,一方面会降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还会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尤其是腐败,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加强科研经费监管,除了在申报环节等‘源头’把好关,还要考虑把科研成果与结余经费的处理结合起来,并出台相关处罚机制和措施,督促经费真正用在实处。”万钢提出,破题的关键,则是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社会监督。他透露,目前科技部正在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发布。今后,将建科研经费巡视制度,且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单位内部公开。记者注意到,与中国不同,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更为严苛。例如美国的科研经费,其中人员费用约占33%,并不存在五花八门的补贴,此外,对人员工资与福利则要求在预算中明示并接受严格期中检查与事后审计。同时,还实行岗位薪酬制度对个人收入水平进行总量控制,以杜绝科研人员收入过高,甚至以科研经费“自肥”的现象。
中国科研经费60%流失 项目组贪污挪用中饱私
科研经费缺不缺?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报告会上披露:我国科技经费节节攀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年均20%的增长,我国科技基本走出了经费短缺的时代。  科研经费利用率怎么样?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北京市海淀区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堪称学术重镇。海淀区检察院近日调查发现:2003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21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涉案人员不少为高级知识分子等是这一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边走出了“短缺的时代”,一边却走进了“硕鼠的围城”?  给孩子买铅笔都能报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科研经费往往又直接与课题项目挂钩,一项课题的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一些国家、国际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的经费更是源源不断。  科研经费花不完怎么办?北京某高校电气专业的许博士告诉记者,学校制定了科研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但学校每天需要报销的费用庞大,审核人员难以全面审核所有的单据,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核人员看也不看就“大笔一挥”批准了事,有时,为了尽快结项,还会告诉他怎么报才能通过。  海淀检察院的调查印证了这一说法:几乎所有科研单位都会制定严格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但许多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经费不缺,管理不严,资金只要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用不完时,就在发票上大做文章,反正钱是剩不下的什么都能报,大到房与车,小到给孩子买个铅笔,也都要拿回单位报销。  “每次课题结项都是我最忙的时候,到处收集发票。”许博士告诉记者,实在找不到发票时,就说自己为国家、学校节省多少资金,给自己贴金,当然,节省多少,是要在“老板”(导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  今年2月,北京某名牌大学化学学院教师谢昌响、徐佳浩贪污一案被海淀检察院诉至法院。两人以考察为名义,使用化学学院仪器开发制作经费报销自己的旅游花销。如果不是在海淀检察院的一次例行侦查中露出马脚,“两人还不知道这是犯罪”。  不乏“学术权威”的身影  “项目老板”是科研圈流行的叫法。何谓“项目老板”?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利用个人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专门”跑项目,揽课题。  课题项目“跑”下来,“圈钱”接续。项目越多,科研经费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自行车换宝马,工薪阶层变百万富翁。不少“项目老板”开名车、吃大餐,动辄一掷千金,“老板”派头十足。  “风光无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番风景呢?  2003年,“汉芯”发布之后,项目组组长陈进立刻“鸟枪换炮”之前骑的是一辆普通自行车,升级为一辆价值30万元的别克轿车。又过了不到一年,这辆别克又换成了宝马。知情人都知道,买“马”的钱正是陈进骗取的科研经费。  除了“骗”,还有“蒙”。2009年,海淀检察院审查起诉了某科研机构古千秋课题组私分国有资产案。课题组负责人古千秋手握10余项国家课题,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这一领域的“学术权威”。被捕前,该课题组还承担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等两项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为了使节余的经费不被收回,古千秋等人十余次采取与相关协作单位签订虚假“子课题协议”,将科研经费拨付给子课题承担单位,再变现后返还80余万元。去年5月17日,海淀法院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古千秋等4人一年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些人在科研领域非常成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法律素养和职业修养方面却有待提高。”该案主诉检察官叶衍艳对记者说。  小会计如何撬动大资金  时至今日,海淀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张磊对当年办理的一起贪污案依然感慨:“卞中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上级查账,没有旁人监督。”  张磊提到的案子,发生在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卞中贪污、挪用公款案,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2.2亿元的数额,成为当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金额最大的一起贪污、挪用公款案。  1986年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起初,科研经费规模只有8000万元,到2007年,已增长到43.3亿元。就是这样一个向全国上万所科研单位和高校拨款的机构,出现了一名“小吏巨贪”。1995年8月至2003年2月,卞中利用掌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下拨权,采用伪造银行进账单和信汇凭证,编造虚假的银行对账单等手段,逃避审计检查,贪污、挪用公款共计人民币2.2亿元。  “查到最后,感觉偌大的一个机构,拨款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一个会计手中。”张磊告诉记者,“卞中的作案手法并无特别之处,只要有一个环节有所监控,就会暴露。”  如果说,科研经费使用环节的职务犯罪令人“痛心”,那么出现在经费管理环节的职务犯罪不免让人“担心”。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来源实行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个人捐助和单位自行出资为重要补充的资金管理体系。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分散化在许多环节上有被滥用的风险,也同时导致课题数量过多,降低资金投入效率。  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亟须提上日程。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为此写下注脚: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涉及资金数以亿计。
科研经费的15%用于项目负责人消费,你怎么看?
新文化:崔永元说他们小组讨论时多次提到科研经费被浪费的现象,您怎么看?  张杰庭:我也关注过这类现象。按照有关规定,科研经费中的15%用于项目负责人的消费。从国家科委来说,里面400亿的科研经费,15%意味着60亿用于个人消费了,他们买东西全能报销。科研经费这么设立不合理。  现在是有钱的大学太有钱,穷困的学校操场都没有。我去青海玉树,政府投的四所学校没有操场,因为没钱,一个县的财政收入才600多万。教育这块还是要均衡化,包括科研经费也应该均衡化,可以设立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但你不能说谁有关系,谁跑路子多谁就去拿钱。  我到南方一个大学城参观,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国家拨30亿、银行贷30亿,60亿元的投资,算下来是每个学生人均55平方米,毕业后住地下室,怎么适应社会?我看那里全是中央空调,就业之后怎么办?这是对国家经费的严重浪费。公办大学管理是难题,没有人去管。我当时问那个校长,你贷的款怎么还?他说还款不是我的事儿,我是为国家办教育,还款应该是国家的事。这种观点就不对,公办大学就该受到监督,应该公开透明,而不是完全封闭一所高校里,外界都不清楚。否则也不会出现大学一个招办主任严重受贿这种事儿。  我跟国内一所著名大学有合作,这所大学的人跟我讲,他们买一个六千万的设备,放了五年都没动,没拆过包。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说白了,这些实验室应该开放,就你这几个人用,别人不能用,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哪怕你让他有偿使用,没有必要重复购置。所以我觉得中国最主要的还是缺少顶层设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张凤阳:很多高校存在这类情况。我是一个文科的学院,文科科研经费有限,当时拿一个国家的项目也就十几万块钱,重大项目也就60万、80万。可能理工科有些项目很大。这种浪费现象,文科不是很严重,但也不是没有。  葛剑雄:包括科研经费在内的高校经费运行中,出现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存在体制上的因素。这些年国家新增加的教育经费,大多不是合理分配到基层,而是通过行政部门一级级分下去的。  以我自身举个例子,我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前几年复旦大学新校区建了图书馆,我办公室的桌子是大理石的,有人就批评我建设得太奢侈浪费。我就很委屈,因为图书馆的建设跟我没有关系,我做不了主。我也跑去问副校长,结果副校长也说做不了主,因为经费不是由学校出的。我作为馆长,如果我有决定权,我用的桌子肯定是木头的,既温馨又舒服,酒店才喜欢用大理石。要改变大学经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得职责明确,权责清晰。
防止科研经费贪腐,国外有何高招?
美国  监管机制未能完全堵死漏洞  弄虚作假,将面临巨额罚款  去年1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造假申请研究经费的罪名起诉西北大学前癌症研究教授查尔斯·贝内特,指控其曾在2003年至2010年间,用从联邦政府申请到的癌症研究经费来支付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旅行费用,还聘请“不合格”的朋友和亲戚担任研究顾问。最近,贝内特同意向联邦地区法院缴纳47.5万美元的个人罚款来达成和解,而西北大学则向联邦政府赔偿了293万美元。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充裕的科研经费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官方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2015财年的支出总预算约为3.9万亿美元,其中科学研发预算为1394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美国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竞争方式择优支持科研经费发放对象。科研人员一方面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严格、具有说服力的申请报告,另一方面还要经过同行评议,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行评议的好处是,不管申请者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助理教授,只要课题令人信服就可得到经费,而研究水平与成果到底什么样,评议小组成员也都十分清楚,这样就保证资金流向最有创造力或社会最需要的课题。严格的同行评议和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造假或质量较次的科研项目蒙混过关。  在科研经费使用上,美国设计了相应的监督机制。美国联邦法律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则,美国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通过两个重要的政策文件,即第A—11号和第A—21号通告,对联邦研究经费使用提供指导。第A—11号通告提供总体经费管理指南,第A—21号通告提供研究直接花费和器材、管理花费的支出指南,对专利申请、会议、人力、器材维护、利息、发表和印刷、保险、住宿、货物等与科研相关的方方面面支出进行了详细规定。管理费、工资、福利以及其他各种费用都要求在经费预算中说得清清楚楚,每年各种实际支出允许有上下浮动,但浮动范围不得超过15%。另外,联邦政府还通过多种审计方式来监控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规定的遵循情况。  不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仍未能完全避免管理中出现的不足与漏洞。2011年,哥伦比亚大学被检举故意提交错误的艾滋病研究项目人员名单和项目进展信息,拨出经费花在与项目无关的事务上。哥伦比亚大学承认错误。日前,曼哈顿地区法院根据《联邦虚假申报法案》对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处罚,要求其向政府赔偿900多万美元。  此外,美国一些机构还出现将经费大肆挥霍在古怪项目上的情况。最近,拥有300亿美元研究经费的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指责联邦政府削减其财政预算,导致其没能及时开发出埃博拉病毒疫苗。然而,有媒体回顾了该所近10年的经费记录,发现很多宝贵的经费花在了一些听起来并不重要的研究上,比如,花费240万美元用日本折纸开发出了折纸避孕套,花费93万美元研究雄性果蝇是否更喜欢追求年轻的雌性果蝇,甚至花费10万美元发现了绝大多数黑猩猩是右撇子等
有多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论行业潜规则,科研经费去了哪!!!!!(27楼有精彩回复!)
2012年我国社会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增速超过20%,这让中国科技界摆脱了研究经费不足的时代,而如何分配经费成为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中,大头是用来养人的。而我国科研经费90%左右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而真正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这其中各个环节又有多少行业潜规则,比如仪器的采购环节,欢迎曝光内幕!何时才能真正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怎样才能使科研更透明?欢迎大家踊跃讨论!~~~—————————————————————————————————————科技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7%。纵观近几年,这一数据一直以年均高于23%的速度增长。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与日俱增,中国科技界走出了“粮草”短缺的时代。 钱袋鼓了,投入多了,“分蛋糕”成为摆在决策者与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6/c8/201309091458191962.jpg  科研经费分配问题  “不患贫而患不均”。近年来,“富教授”与“穷教授”的争论,数次引发关于科研经费分配的讨论与反思。与此同时,“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也在上演。不容否认的是,科研经费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开始阻碍中国科技界的创新步伐。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但投入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支出在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10%,有的甚至高于20%。科研经费使用中“见物不见人”,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中,大头是用来养人的。而我国科研经费90%左右被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而真正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齐让曾表示,过多的经费分配口袋,使从项目的申报、评审到验收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基础研究为例,就有科技部、中科院、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地方等多个“口袋”。科研经费口袋过多,导致重复立项、设备重复购置现象频发。  跑项目不应比研究更重要  有学者直言,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大量的项目经费,认为“与有权势的官员以及他们钟爱的少数强势科学家拉关系,比做好研究更重要”。这种靠“跑关系”、“主抓人脉”争取项目的现象,偏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科研立项的初衷,致使科研经费申请与审批过程呈现“优不胜,劣不汰”的坏局面。  虽然说,没有钱搞不了科研,但如果掉进钱眼里也搞不好科研。曾经,段振豪事件打开的有关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漏洞至今难以闭合;曾经,浙大教授被控侵吞千万元科研经费的消息,让一位在美华人科学家感慨国内的科学家“真是好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曾表示,完善科研经费的投入分配机制,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同等重要。因此,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真正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国富民强,必须完善我国科研经费分配体系,避免万亿元科研经费沦为“硕鼠的围城”。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逐步弥补历史欠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将国家发展引入到拥有核心科学技术、拥有核心原创能力层面上来;制定每年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目标,逐步实现到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达到10%;继续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研究项目,结合基础研究的长期性、积累性和结果的难以预见性等特点,优化投入结构。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建立“以人为本”模式,扭转“重物轻人”误区。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固然需要科研经费来锦上添花,但初入科学殿堂的科学新兵更需要“及时雨”的滋润。应将人才建设置于科研活动的重要位置,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结合,增加项目资助中对人才培养部分的支出,同时尊重科技工作者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  完善科研经费分配,需要完善竞争体制机制,让项目申请回归科研本位。科技管理体系要从国家需求、科学规律出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避免少数人对科技立项有实质性决定权,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彻底移除“大项目不审,中项目小审,小项目大审”的恶象。科学的“颜色”是诚信。美国很多大学开设科研职业道德课程,芬兰、挪威等国也特别注重科研项目批准时对团队诚信程度的考量。一个团队或者个人一经发现以科研经费自肥,便在同行中身败名裂,吃不上“科学饭”。这值得我们借鉴。  数以万亿元计的科研经费,汇集了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梦想,而经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外加科学人伦的自我约束,科研经费就很难沦为“唐僧肉”。只有让这些宝贵的经费经过科学的决策、透明的分配、合理的使用和严格的监管,使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创新驱动战略才能扎实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梦想才会美丽绽放。
检察官曝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生态链 过程触目惊心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日前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发出警示。  本报近日推出“穷教授VS富教授”系列报道与讨论后,得到了读者的积极响应,不少读者提出,问题不在于教授的穷富,而是穷富的原因,富教授致富路径值得深究。  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以高校集中而闻名。一些检察官告诉记者,高校科研经费腐败已经成为新问题:教授们在科研经费支配上不乏混乱现象,一些课题经费直接变成了个人收入,而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  办案检察官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科研经费监管亟待加强,频频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给科研人才和资金管理敲响了警钟。  “跑冒滴漏,触目惊心”  长达九年时间,学院会计贪污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  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兵对于3年前侦办的一起小会计“乾坤大挪移”的故事记忆犹新。  赵静(化名)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财务部派驻化学学院的会计,所在学院老教授较多,课题资源丰富。由于常年接触,大家对赵静比较信任,只要账户内还有钱不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度,教授们往往不太关注账户金额的变化,一笔钱有时从一个课题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报销,也常委托赵静调整办理。  这给赵静带来了可乘之机。最开始,赵静在教授们的发票中加进一点个人的费用,逐渐发展到别人报销1万元,赵静放进去自己找来的票据数千元,头两年赵静还有所顾忌,每年贪污大约在一两万元。第三年开始,骗取次数不断增多,每年贪污数均在10万元以上,最高一年将近20万元。  最为疯狂的是,有的教授出国了,名下还有课题经费没用完的,竟然变成了她自己的小金库,为了方便报销,她甚至还伪造他人名章,假冒他人签名。  赵静案发后,法院审理查明,在长达9年时间里,赵静贪污了97万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科研经费,涉案达106笔之多。 赵静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其处心积虑所贪污款项也被悉数发还原单位,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小兵说,从这起典型案件可以看出,“高校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手法多样,触目惊心。”  在涉及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调查中,检察官们发现,部分经费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财务报销过程中,先报销后签字、假冒他人签名、代替他人签名的现象不在少数,而利用发票冲账也时有发生。  此外,还有一种更为荒谬的现象:由于当前以一些知名教授名义申报课题更容易,同事或学生在申报课题时往往“拉大旗作虎皮”,可能实际工作这位教授完全没有参与,直到经费使用出了问题找到他们时,这些教授才恍然想起自己曾经在课题申请表上签过名。  据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李思瑶介绍,2006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6件16人,其中,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都是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大肆作案。“其中发生在高校里的案件占了相当比例”。
海南大学副教授科研经费申请为零 发帖请辞硕导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05/21/1337232225_small.jpg张江南每周末在家举办沙龙,与学生们交流他不是好老师?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副教授张江南,今年不但科研经费申请为零,目前也未主持任何课题。在论著发表方面,他从2003年至今9年间,主要发表论文有4篇,写过2本书。今年2月,海南大学研究生处发出确认2012年度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的通知,确认的主要依据是老师的科研情况。为了不交白卷,张江南在第二条中填报了两篇文章(学生参与完成,他署名)。最终,张江南被学院停止了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4月22日,一封“关于取消硕士生导师资格申请”的帖子,把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江南推到了风口浪尖。由于申请的研究经费为零等原因,张江南被学校停止2012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而作为回应,张发出取消自己硕士生导师资格的申请。4月22日凌晨2点54分,张江南在自己的网页“大樗树下”,发出了一封自辞硕导职位的申请信。痛陈以课题经费为依据的弊端千余字的申请信中,张江南只字不提自己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学生和自己教学的情况:已毕业的7名学生中有3位学生获得学校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奖;应邀为艺术、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开课,大都以英文原版文献作教材;学生认为在我的课上能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受到一致好评……张江南在申请信中毫不掩饰愤懑。他痛陈高校科研以课题经费为代表的弊端,对教师以计件工资式的定量考核,“不但对学术、对教育毫无益处,甚至是扼杀学术、败坏教育的祸根。”“课题本身就很无聊。”张江南认为,这种无聊来自课题内容的局限。大多数课题不是研究者出于学术需求希望去研究的问题,而是有所谓指导性的方向,为了申报成功,大家就都往这些方向上靠,但其中真正有研究价值的乏善可陈。康德是张江南最推崇的学者。“写《纯粹理性批判》写了12年,世人还以为他死了。”张江南笑着说,而原本只给康德3年时间的出版社也就等了他12年。“我既然已不能招生了,短期内这个制度也不会改变,那么我何必再担个空头的导师资格呢?”“此举其实很无力”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日内,该帖就有近千人阅读,30余人实名回复。回帖的多是老师和学生。学生表达的情绪大多激烈或伤感,老师的跟帖则涉及高校评价体系。广东某知名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坦言自己早已预测到张江南的命运。“如果是在我们这里,可不只是能不能带研究生的问题,而是收入将大大缩小且面子大失的问题”,会被认为“是无能”,他坦言取消招生资格,跟开除导师资格没有两样,张江南此举其实很无力。课题论文不达标 规定暂停招生成都商报记者两次联系张江南所在的人文传播学院,但相关负责人均不愿对此事做出任何回应。海南大学研究生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学校每年会对硕士生导师资格做一个确认,硕导须同时满足课题和论文方面的两项条件,没有达到标准的老师会暂停招生一年。根据《海南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硕士生指导教师申请者近5年须主持并完成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同时目前也须正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且人文社科类可支配的科研项目经费须达到5000元以上(自然学科为3万元)。同时,人文社科类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5篇以上与申请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2篇为CSSCI来源期刊论文。而张江南不但科研经费申请为零,目前也未主持任何课题。在论著发表方面,张江南从2003年至今9年间,主要发表论文有4篇,写过2本书。该负责人介绍,现在高校实行导师责任制,需要申请课题和经费,但并不是每一年都能申请到,之后有了经费可以再继续招生,并非没有硕导资格。对于张江南申请辞去硕导一职的决定,该负责人表示,这是老师个人的决定,本人申请,学院同意,学校讨论通过是可以的,但目前还没有收到人文传播学院方面的相关信息。张江南也说,他已经开始接受这个结果,但关于课题与任教的话题似乎并未平息。链接
我国科研项目经费实现年初预拨25%
2012-04-06 22: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 磊 针对科技界强烈反映的年初预算到位率低等“老大难”问题,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出台全面“提速”新举措——“一开年经费就到位,这还是头一遭!”今年年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收到了他承担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年度的第一笔经费。比起往年,收到这笔经费的时间提前了将近一个季度。“有了经费,心里踏实了,正常开展科研工作有保障了。项目经费到位晚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李建生欣喜地说。有如此反映的科研人员不止一个。“截至目前,所有科技计划(专项)已按要求开展了在研课题经费预拨工作,完成了全年预算25%的经费拨付,在研课题在年初就能用到经费。”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戴国庆介绍。在人大批复预算前,可以预拨25%的科研项目经费。这正是针对科技界期待和诉求,进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新举措。一直以来,年初预算到位率低、年度预算执行慢,是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戴国庆解释说,由于中央财政预算必须经过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方可执行,所以等到预算下达就已经到4月中旬了。这意味着,科研经费到位整整延迟了一个季度,就可能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年初拿不到经费,而科研工作不能停止,课题组混用其他项目经费,或拿其他自有资金先行垫付;二是项目支出上半年进度放慢,到下半年加快,经费集中后期下达,人为地造成结余,一些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经费年初不够用,年底赶紧用。“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统筹科学安排全年工作。”戴国庆说,针对年初项目经费使用问题,财政部积极研究解决办法,经过努力,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委员长会议同意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之前,预拨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按照新的规定,部门预算批复前,列入新年度部门预算的项目,根据项目进度,可以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一下”预算控制数的1/4左右编报用款计划,办理拨款手续。戴国庆特别强调,预拨的是已经批准立项的项目,也就是财政部前一年已经审查通过的具有延续性的科技计划项目,如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经费。即便预算遇到特殊情况有所增减,也不会影响预算调整。“其实,预拨经费是一种正常的机制,例如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就是年初预拨。预算批复前预拨项目经费也是财政预拨范围的一种拓展。”他认为,这项改革将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行,有利于科技计划平稳执行,还将提高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促进财政支出进度均衡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今年,科研经费预拨制度已经建立,并全面实施。”戴国庆说,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是配套衔接的。近年来,国家科技计划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建立了备选项目库,全面调整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预算管理制度,对科技计划实现提前一个年度细化编制预算,储备项目,为实施经费年初预拨,加快预算执行奠定了基础。建立项目库,就是通过面向全社会和科技界公开征集需求和项目建议,围绕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凝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一批,储备一批,实现预算执行和任务安排相互协调的良好机制。这种制度将预算提前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课题和承担单位。彻底改变了先有预算盘子再去安排项目的传统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如此一来,年初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后,就可以立即启动相关计划拨款程序,减少了财政资金在中间环节的停留,大幅提高科技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了执行预算的主动性。目前,这已成为科技计划预算管理的基本做法。“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衔接,把推进预算执行进度做得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如加快项目的立项批复、任务书签订,并与预算同步下达等,让钱到位的速度更快。”戴国庆表示,2012年度科技计划预算执行将全面“提速”——2月15日前已经完成全年预算的25%,4月30日前争取完成90%,11月30日前达到100%。其实,这只是目前进行的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诸多内容之一。“目的就是使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更加适应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更加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戴国庆说。
引子——人民日报:科研费不能只是采购费!?
人民日报:科研费不能只是采购费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11.gif话谈你们实验室每年可以拿出多少经费购买色谱柱等HPLC上用的耗材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10.gif人民日报:科研费不能只是采购费2012-03-01 19:4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先云受制于现有规定,我国科研项目存在严重的重物轻人的问题。那就是科研预算经费在配置上,绝大部分只能用来购买科研设备,而安排给人员的经费却少之又少。不少科研人员因此把科研经费戏称为“采购费”。现有的规定可避免一些经费滥用的现象,有一定合理性。但我们也要看到,把科研费异化为采购费,忽视了人的因素,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科研工作是高度智力活动,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人员经费过低,不仅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也不符合工作实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规定还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生活压力下,部分科研人员开动脑筋在科研经费上打主意,利用各种票据充抵支出,变换名目套取科研经费。广东省主动大幅提高人员经费占科研预算比例的规定(广东大幅提高人员经费占科研预算比例),对科研人员是一种信任、一种激励。只要管理得当,新规一定能激发科研人员更多智慧的火花,不断为自主创新添砖加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130945_354253_2019107_3.jpg话谈你们实验室每年可以拿出多少经费购买色谱柱等HPLC上用的耗材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10.gif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正在寻找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招聘科研财务助理 职位,坐标广东,谈钱不伤感情!
职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招聘科研财务助理 职位描述/要求:岗位3:科研财务助理 (中国科学院矿物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岗位职责:
1、负责学科组科研经费报销、费用支出统计等工作;
2、负责学科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决算和结题审计等工作;
3、协助团队完善内部经费管理规则,完成学科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聘要求:
1、年龄3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熟悉常用办公软件、了解财务相关知识。
2、认真负责、善于学习,具有很好的服务意识与团队精神。
公司介绍: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查看全部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财务助理 (中国科学院矿物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职位,坐标广东,敢不敢来试试?
职位名称: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财务助理 (中国科学院矿物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职位描述/要求:岗位3:科研财务助理 (中国科学院矿物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岗位职责:
1、负责学科组科研经费报销、费用支出统计等工作;
2、负责学科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决算和结题审计等工作;
3、协助团队完善内部经费管理规则,完成学科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聘要求:
1、年龄3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熟悉常用办公软件、了解财务相关知识。
2、认真负责、善于学习,具有很好的服务意识与团队精神。
公司介绍: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查看全部
【话题】“973”、“863”计划取消,让我们的科研怎么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今年进行了新的整合,“973”计划、“863”计划都取消了,成为了历史名词啊!
那以后的科研怎么办?要什么申请?怎么拿科研经费呀?
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7.gif
【讨论】(转帖)中国已丧失了科研能力
科研经费再高也不可能进入科研大国的行列,因为科研经费可以不用在科学研究,而用在投资和消费方面,中国的科研经费其实早已成为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福利待遇。我们应把国家的基础科研和国家的技术攻关项目,企业的技术研发,专利技术,某些企业的基础研发,以及个人和个体的技术成果区分开。往往人们把这些混为一谈,科研能力指的是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不是技术研发和创新技术,这些都是基础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不管我们的基础科研人员是200万,还是110万;也不管我们大学生数量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世界第一,如果没有一个人全心地投入科学研究,中国怎么会有科研能力?
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科研能力。因为现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论文都是形式化的,数学形式的论文,所有的论文都是主观形式化意识化的产物。科学论文已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说明和论述,已是数学发现,数学演绎的论文。科学已发展成用数学发现世界,创造世界的学问了。专利技术并不能表示任何中国基础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也不能表明有自己的自主的科学理论和体系。每天浩如烟海的科学论文有一项是中国人的科学发现吗?有一项是中国人原创理论吗和理论创新吗?在那个科学领域形成中国人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学派了吗?老一辈数学家创立的中国数论学派,今天也只是形式,吃老本。
中国有3200万科研人员,直接接受科研任务和经费的有约200万人,剩下的是企业科研队伍,这里还没有算上不在职的业余科研人员。这么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却排在世界中下游,排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跟中国男足的世界排位差不多。加拿大的人口不足3200万,科研能力和成果排在世界前6位和7位。我不知道加拿大有多少在职科研人员,不会多于100万吧。中国科研不是真正的科研队伍,它是经济活动队伍。1每个人花在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少的,2出成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产生不了经济效益。3不是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大科学家,而是没有人去追求它。一个跨国公司的科研能力就敢和我们整个的科研队伍叫板,一个小小的韩国到现在还把我们“中国”当成落后的代名词。把中国制造都看成是垃圾产品。现在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研能力比20世纪50年代少了很多,弱了很多。3200万科研人员几乎没有几个是全心的投入科研工作,可以用空白来形容中国的科研工作,没有人搞科研当然就没有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了。
一个三星公司在中国牛的了不得:“我一个公司的自主技术你一个国家都比不了”。在天津的三星公司给中国工人的工资很低,而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是最长的,并无视当地政府和法律。人家有技术和研发能力,你中国离不开我。现在人都争公务员,争官位,把精力和时间全放在人际关系和经济活动上。科研经费绝大部分也用于消费和进贡。科研人员吃经费的现象是普遍的,不吃经费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可研项目没了经费怎样向项目交代呢?编造假数据,假材料,假工时,假机器设备,假厂房和假地点。甚至一开始,科研人员就申请报批假的科研项目。为了加大科研经费申请和报批,除编造一些假的报表外,还要向批准部门和人员进贡一定比列的经费回扣,有时会达到50%。这就是科学界和科研界最主要的活动和工作。这样的科研队伍能出成果才是怪事,不出成果才是正常。一些所谓的大家,专家,学部委员,学术带头人几乎是80年代捞文凭的那一帮人。这些人你说他们没有文化,但是他们有很高的文凭,你说他们有文化,而他们又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党的作风就不正,中央党校4个月就可以给这些人(一天课也不用上)大专文凭,一年本科文凭。一些大学只要交一两万块钱就可以给研究生,博士文凭和学位。也不怪外国宁可承认中国的高自考和成人职大也不承认正牌大学。现在的中国大学几乎成了职业训练场,大学毕业生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能做,没有学到科学文化,更没有学会做学问。90年后分配到我们单位的大学生,工作5,6年都还要师傅带,自己不能单独工作。一个天大建筑结构专业毕业的,师傅带了快5年了,该独立工作了。独立出图就出现差错和事故,使得施工单位无法照图施工。他们不但专业拿不起来,往往还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我们的大学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现在不是呼唤科学大师出现的时候,而是要呼唤思想大师,思想家出现的时候,让他们来拯救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科研队伍。一个顶得上日本人口数的中国大学学历以上的群体,一个超过加拿大人口数的中国科研队伍,这么多庞大的高学历人群,这么庞大的科研力量,却没有一项科学发现,没有一个原创科学理论和学说。中国不是没有科学研究科学发现能力,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是没有人去做科研工作。因为,科学新发现是一个长期探索,实验,测试,观察的积累。不是拿来几个物理概念通过数学方程和数学理论的扩展就能得到的。中国科研人员是耐不住长期科学探索的积累工作,他们急功近利,用数学就可以快速得到“新科学发现”,就可以短时间内爬到专家权威位置,名誉地位待遇三丰收。他们是专门玩理论的专家,他们的“科学发现”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回到理论中。他们从主观意识中探索真理,从数学中发现真理。论文和专著是他们的身份的标志,是通往权利和地位的桥梁。从日本等国家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项目来看,每个项目都是在30年以上的科研工作积累,是两到三代人科研工作传承的结果。中国和韩国都是急功近利的国家,没有一项科研能在30年以上的,也就没有科学发现和自己成功科学理论。在经济利益下,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高,特别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和专利技术是能带来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 ,这些都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而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见到任何成果,他需要几代人的科学接力传承,是一个艰苦劳动和长期不停探索的结果。在全民经商,全民下海,在全社会都向钱看的形式下,中国科学界已没有人能抵得住钱的诱惑,没有人耐得住长期的寂寞和长期的没有经济回报,都纷纷投入急功近利的项目和行业。
【分享】看美国100亿美金经费分布走势?了解发展趋势
据最新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这项总额达7,890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是实现经济复苏战略的第一步。据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报道,这个富有历史性意义的最大经济刺激方案也不忘科学研究,大概奥巴马也相信要振兴经济必须有科学的协助吧。这7,890亿美元将分出210亿用作科研经费,目前明确下来的分配方案如下:100亿美金分给国立卫生研究所(NIH),30亿美金分给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6亿美金分给能源部。那么NIH将如何分配这一100亿美金呢?据The Scientist最新报道,NIH办公室主任称,大部分的经费(大约82亿美金)将持续用在已经通过的项目上。发言人称,NIH将拿出1亿-2亿美金支持这2年内的短期新项目,这项计划称为“Challenge grants”。申请这一计划的研究者必须定期汇报这一申请计划给当地带来多少就业机会,以及对当地的经济有多大的推动作用。关于这一新计划的申请指南书将在未来的2周内出台。NIH执行主任Raynard Kington在新闻发布会上称,NIH还将考虑经费发布的地域性,尽量将经费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地方,尤其是经济遭受重创的地区。NIH的这100亿美金将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比如说一些拿到经费的实验室会招收博士后,技术人员和暑期工,并且会添置实验室设备,这将为生物技术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意。
【话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今年新整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会不会有所减少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
科技计划进行了优化整合,那财政科技投入会不会有所减少?同时,会不会造成国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有所降低呢?
你怎么看?
中国钱太多了,国外学者学普通话来中国抢科研经费来了?!
《研究人员,练好你们的普通话,准备开赴中国吧》……这是英国《卫报》网站6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据说已经有个特别大的项目资金到位了,甚至英国人威利茨开玩笑说,从北京得到资金就像“徒手拨开混凝土”。原文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02/135393.shtml大家看到这条新闻啥感觉?都上来喊一嗓子吧。
【转】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这是一篇点击量非常高的热帖,其中的很多说法发人深省。CE版的很多版友大多正在或者曾经至少接触过科研工作,所以转载跟大家一起分享。也许有些网友会觉得自己不是从事科研工作,不关心这些。其实,科研无处不在,并非科研工作者才是真真正正的在科研,平时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发现小创新,也可以是研究工作的一种。所以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anyway,大家自己看吧。。。。。。----------------------------------------------------------------1.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 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 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E.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
29岁教授谈科研经验
科研就是做好四样东西:1.看看文献,刚开始进入课题要看几本相关的专著,一定要吃透,哪怕是自己的教材也一样,要有系统全面的认识,然后阅读综述,一般只看外文,不看学生写的,一定要看他导师写的!因为学生的观点难免有片面的地方。然后以综述后面的重要文献为线索,不断拓展,其中以5年以内的文献最佳,太久的可以不看!然后看一般的文献,一般只看摘要和结论,像我们做工科的不需要看很详细,看看结果就行,看人家做得怎么样!因为那些讨论意义不太,大部分都是自圆其说。。。好的文献前言一定要精读,可以理清本课题方向的进展和问题所在。。。2.写一定要有好的科研素养,思路清晰严密,语言简洁而不简单。比如申请书之类的东西内行外行都能看的懂,内行看有东西,外行看有水平,字句要斟酌好!!!可以试着看一些经典的小说来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因为老师深有感触,他的申请书几乎都能上,没有说写的不好的,现在科研经费2000万以上,参与的项目经费接近1个亿,其中申请到过863。。。重点实验室评估。。。国家工程中心评估报告等等。。。他曾今主动要求自己给相关的老师义务写申请资料,来锻炼自己!3.做做实验的时候要整理数据,要有实验大纲!他博士2.5年毕业,其中实验时间不超过6个月~~~关键是有思路~!白天实验,晚上思考~4.讲理解深刻才会讲的简单,比如院士、大家的报告很多人都能听懂,而且句句说到点子上就是这个道理。你可以试试能否用五分钟时间给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讲清楚你研究的东西。比如你的毕业论文要5分钟讲完,你会怎么讲?如果给你3个小时讲,你有没有东西讲?别人愿不愿意听,等等!除此之外,提醒各位博士,少花点时间在网上,其实电脑上面看文献的效率并不高,最好还是建议打印出来,整理成册,自己做好目录和读书笔记~~~因为网络的诱惑太多,我们的心情又很浮躁,难免影响效率,所以请大家做好时间安排,一天上网的时间不要超过2个小时~~~~
经济学人:中国特色的科研腐败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4/03/23/B1395397711_small.jpg3 月 20 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名为《研究与贪污》的评论文章。文章称,在中国备受关注的腐败案件中,一项对某省科技官员的调查似乎并不引人瞩目。但这一案件凸显中国以国家为主导的科技系统的腐败和浪费规模。与中国僵化的教育体系相比,腐败对创新的阻碍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虽然它同样重要。3 月 14 日,广东省纪委证实,广东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张明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在因收受企业和研究人员贿赂换取政府科研拨款和补贴而落马的 50 多名官员中,张是最新的一个。有报道称,这些官员和中间人将科研拨款的 30% 截留。2000 年至 2012 年,中国科研支出金额从 108 亿美元增长至 1680 亿美元。据经合组织估计,2012 年,中国政府将 1.98% 的 GDP 用于科研,首次超过欧盟(1.97%)。但有专家表示,分配科研经费的官僚体系正在扼杀创新。2010 年,北京大学的饶毅和清华大学的施一公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撰文称:"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有权的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这一状况有望很快得到改善,中央政府似乎对科研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带来的回报感到不满意。3 月 12 日,国务院发布有关改进科研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让公众发挥监督作用。诺丁汉大学的曹聪(Cong Cao)说,鉴于中国政府决心根除腐败,研究经费分配将会越来越透明。作为正在进行的反腐运动的一部分,中纪委 3 月 15 日宣布,将开展新一轮巡视,其中包括对科技部进行专项巡视。
科研人员崇拜论文不亚于政府追求GDP 功利色彩强【转自半月谈】
科研人员崇拜论文不亚于政府追求GDP 功利色彩强让改革捅破“论文强国”的科技“泡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期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去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共16.47万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与庞大的论文数量相比,我国距离科技论文强国乃至科技强国还有多少距离,更值得我们探究。在当前科技投入大大增强、科技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的背后,其成色究竟几何?科技论文多而不强现状尚待改观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10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了国际论文114.3万篇,总数排在世界第2位。与此同时,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仍有不小差距。更有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9.9%,居世界第5位,比2010年上升1位,同期热点论文排名第一的美国数量达到1070篇。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而当年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我国科技论文质、量发展不同步现状从中可见一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更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35%以上是零引用论文。如此之多含金量较低的科技论文势必直接影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增长很快,然而,囿于科技论文质量不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差距甚远。数量全球居第二,科研论文泡沫多目前,我国科研资源高度集中,科研经费主要掌握在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手中,而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相对单一,成为引导科研人员和机构的“指挥棒”,论文数量,尤其是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论文数量,成为极为重要的标准。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SCI论文的崇拜程度,丝毫不亚于地方政府对GDP的崇拜,科技论文数量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它不仅与科研机构所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挂钩,还与个人的学位、职称、经费、评奖、晋升密切相关。一些弄虚作假、浮躁现象由此催生,科学研究染上了极强的功利色彩,职称、项目、奖金催生了大量的论文泡沫。这不仅使得我国科技效率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还大大损害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恶化了科研圈子的生态。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科技领域原本是沉得住气的,现在也沉不住气了。”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曾多次表达对我国科技论文现状的不满。他表示,若论重要论文,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科学家已取得了4至6个诺奖级的成果,而中国诺奖级的成果要追溯到几十年前青蒿素这样的原创成果。饶毅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反映出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科技评估体系亟待改革业内专家向半月谈记者反映,我国科研论文泡沫泛滥与唯论文倾向的人才选拔模式有着密切关系。搞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行的评估体系下,只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估,这种生硬的评估体系造成了人们对论文的追逐。当前我国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也过分强调科技论文的影响因素。有专家认为,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SCI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但不应该成为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任何评价机制都有缺陷,在目前缺乏有效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应改进SCI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各学科的不同性质,不搞一刀切,也可以增加论文影响因素考核,突出引用率等衡量论文质量的因素。相关学者建议,应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转化、重实践等方向发展,改变目前不能完全体现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尤其要破除论文泡沫背后的利益链条,使论文回归科技正途。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广东省人民医院AIE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助理职位,坐标广东,敢不敢来试试?
职位名称:广东省人民医院AIE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助理职位描述/要求:本中心正在筹建中,主要从事高性能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成像,检测,示踪,诊疗等等。岗位要求1.
硕士及以上学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化学、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背景优先2.
富有责任心,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科研项目(基地)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的优先。3.
具有优秀的中文写作能力以及较强的英文读写能力,熟悉PPT的制作及美化,发表过研究论文或撰写过研究报告优先;4.
有1年以上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科研服务工作经验优先;5.
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验者优先。6.
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岁。岗位职责负责实验室各类科研事务相关工作及部分宣传工作,包括:1、各类国家、省、市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申报工作2、各类科研项目的过程和验收管理3、专利申报和管理相关工作4、各类科研奖励申报工作5、科研成果数据统计、科研文件归档和管理等科研信息管理工作6、协助领导管理实验室仪器,器材安排事项7、负责其他与科研相关的未尽事宜的组织、管理。注:该岗位也可转科研岗,表现优秀者硕士可推荐至华南理工或香港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可转博士后,待遇优厚!公司介绍: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查看全部
高校科研院所刚刚发布了有机化学方向博士后—北理工杨小会团队【解决北京户口】-北京市职位,坐标北京市,敢不敢来试试?
立即投递该职位职位名称:有机化学方向博士后—北理工杨小会团队【解决北京户口】-北京市职位描述/要求:本课题组常年招聘博士后杨老师的课题组:https://www.x-mol.com/groups/Xiaohui_Yang1、薪酬特立博士后:税前 30-50+万元/年;团队岗博士后:税前 25+万元/年;如入选“博新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者,学校额外配套资助 20万/年。博士后在站期间如发表高水平文章,或取得重大应用成果,课题组将进行额外的绩效奖励,上不封顶。2、博士后出站在站期间按学校规定参照教职工享受相关福利待遇。按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协助解决本人及配偶、子女在京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按学校有关规定提供博士后公寓。3、科研配套课题组科研经费充足。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科研经费 20万元;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等项目科研经费 5-18万元。4、生活待遇博士后人员根据国家及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相关规定可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研究系列);在站期间取得突出成绩者可申报“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后”;满足学校公开招聘专任教师任职条件者,可优先聘任至相应岗位。博士后的详细招聘情况请参见学校的博士后招聘公告:https://renshichu.bit.edu.cn/gbzpxx/6a89e3bc5d6a4e18b1d7f9fbc2806036.htm5、简历投递请应聘者将完整的个人简历(科研兴趣、技能、成果和奖项等),1-2页个人研究总结公司介绍: 清华大学生物微流控与药物分析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微纳流体操控的新原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尺度的输运、组装和生物制造,模拟组织器官的微结构和微环境,结合原位光谱成像分析和质谱联用分析等检测技术,构建生命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模型,发展微流控生命分析的原理、方法及装置,参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服务于药品质量与安全、新药研发、临床检测等国家重大需求。课题组负责人梁琼麟教授,于2000年、2005...查看全部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扫描二维码,关注“仪职派”公众号即可获取高薪职位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职位,坐标南京市,敢不敢来试试?
职位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职位描述/要求:一、申请条件
1.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思维,且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2.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且第一次进站时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二、相关待遇
1. 学校提供不低于20万元年薪,其中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者,学校提供不低于30万年薪,并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提供20万元科研经费。
2.参照国家事业编制,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并协助解决子女入托问题。
3.学校为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提供2室1厅精装修公寓,自租房者按照2000元/月给予住房补贴。
4.博士后在站期间满足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文件规定的资历、业务条件,可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定。
5.鼓励博士后通过国际交流派出计划、香江学者等项目进行国际交流。
6.优秀博士后出站后可优先申请留校。公司介绍: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查看全部
搞分析的怎么申请课题?
搞分析的科技人员怎么申请课题,争取点科研经费呢,晋职称时也好有点成果,请各位指点指点,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