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三题怎么写(解析)?

  自2017年开始,全国卷对论说文文本知识的强化在考题中日益凸显,由原来的以选择题2对“论证的相关论述”的全方位考查到2021年以主客观题目的形式全面关涉论证特征、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这一变化提醒考生,以圈点勾画的方式理清文脉,提炼核心论点,识别论证方法,整体把握论证结构,已经成为此类文本的常规阅读思维。在此基础上,2021年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论说文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要在理解文本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相关理论来赏析某一现象。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客观题的方式呈现,【例一】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主观题的方式呈现,【例二】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5. 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这种题型在其他版块中也频繁出现,如【例三】2020年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第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例四】2018年北京市高考诗歌第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一)明晰理论内涵。四道题目中例一最简单,对理论有明确概念所指,只需回归文本仔细研读“诗画异质”这一观点在文本中的具体内涵即可。例三、例四同等难度,例三在题干中运用类比手法解析“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没有文学储备的考生,只能充分运用已知题干,“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即在情节处理上作者“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了八分之七的情节,并思考如此处理的效果。例四需要结合以往学习调动关于辛弃疾的相关知识储备,并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破解“龙吟虎啸”“多少和缓”这一比喻手法的本体内涵。两道题都考查了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例二难度更高,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回归文本寻找理论依据,这就涉及梳理文本、筛选论点的过程。

  (二)明确理论侧重点。如《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使用了8个例子,事例侧重点为三处:所举人物皆为“倜傥非常之人”,共同经历皆为“意有所郁结”,“通其道”的方式皆为著书立说。八个例子论证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一观点。“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对应“郁结”,“文采”对应著书立说,表达了司马迁渴望成为“倜傥非常之人”的强烈愿望。

  客观题中,理论的侧重点就是我们筛选论据的标准。如例一,回归文本: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根据文本,我们找到了莱辛“诗画异质”理论的侧重点,理论陈述对象分别为“诗”“画”,“异质”指画只宜于描写在空间中相并立的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在时间上相承续的动作。由此判断,A强调诗之“空灵”“入画”,只有一个对象;B对象为“文”“画”,“异迹而同趣”强调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趣味相同,侧重在“同质”。C落脚于“诗和画”的“圆满结合”,也在“同质”。D正是“诗画异质”的具体表现,“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中“瞄准”是空间中“相并立”的静态方位关系,“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中“射中”则是动态的时间上的相承续,故答案为D。

  (三)文本与理论侧重点相契合,此环节针对主观题。【例二】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5. 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第一步,理清文脉。如例二,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4题是完成本道题目的基础。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4.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这也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常规思维,即使没有设置相应的题目,我们第一遍通读文章时也要理清文脉,即文章在何种背景下如何提出怎样的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哪些角度按照怎样的顺序论证观点;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考生应熟记并快速识别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常规的论证方法。这一环节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理论,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颇或者以偏概全,也避免了我们对理论提炼的错漏。经过这一步明确文章出现了互补的两种理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

  第二步,界定并筛选理论。材料一核心理论为莱辛的“诗画异质”,通过第3题我们已经明确了其内涵。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我们回归文本,需要明确中国古人的观点: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止能画一声”,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 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在界定概念内涵后,需筛选与文本相契合的理论。“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落脚点在“诗”,“顾恺之说画……”落脚点在“画”。莱辛的“诗画异质”理论指出画只宜于描写在空间中相并立的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在时间上相承续的动作。古人言论强调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第一层次的筛选,判断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皆属于“时间”概念。第二层次判断为何“画”两者一难一易,文本已经列举了同质的事例,“止能画一声”,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由此判断,“手挥五弦”中的“挥”字在方寸之弦上过,展现的是最小限度的时间;“目送归鸿”包含归鸿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野中的动态过程,不只“三声”,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第三步,组织语言整合答案。依据上文分析,答案分三点,第一点对“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做理论定性,二三点分别回答“难”“易”的理论依据。【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答案在表述时,要注意文本与理论的侧重点相契合,如“理论”部分强调绘画难于表现“在时间上相承续”,文本解析部分就要说明“目送归鸿”中的“送”是一个持续的动作。

  以此之论,证彼之文,贵在论点提炼得准确,论据展现得典型。

众所周知,教师资格证面试的题目都来源于教材之中,想要复习好教师资格面试,就要先学好教材。学霸君准备了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九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希望能对各位考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三年级《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点儿都不 想吃饭。

“英英,吃饭了!”妈妈的噪门又大了许多。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一对了,鸟窝!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你好!”妈妈向我点了点头,“请问我可以住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吗?”

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 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它们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啧吧啧吧地吃了起来。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

“咦,下雨了。”小狐狸抬头望了望,可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小鳄鱼问小松鼠。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小白兔发现了树干上不断往下滴的水珠。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小馋猫,肚子饿了, 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 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谜底:狐)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 “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秘”的“ 必”卧钩短且向右下倾斜,撇上伸且稍长。

“密”中间的“必”稍扁。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bèi:后背 背井离乡

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②希望达到的某种 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

③希 望所寄托的对象。

傍晚:时间词。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7)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 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状态 狐狸 丁当 零食 轻巧

克服 香肠 继续 抬头 秘密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啧吧啧吧、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

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内容。

明确: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 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体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答疑解惑:添加小编微信个人号【ks233wx3】,进入微信学习群,或关注微信公众号【jiaoshi_233】搜索微信公众号“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关注即可一对一答疑解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错题分析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