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力最强的国有企业有哪些?

1、顶层设计保障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

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给人类实体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也为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提出迫切而现实的需求。2020年3月,党中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要求。未来几年,我国会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新基建示范项目和工程。国家层面已出台的各项指导意见及各省市区为落实中央精神即将出台的各项行动方案,必将为我国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特别是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业,是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装备行业产值高、供应链广,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也代表着我国工业最高的科学技术、工艺水平、质量要求。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领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管理提升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

21世纪以来,美国“工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引起了全球制造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模式和制造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不仅是把握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多棱镜”,而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深层次阶段的一种崭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随着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传感网络、工业网络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技术正从最初的点对点远程控制与运维向更深度的网络化、智能化、开放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往往通过增加资源投入来实现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这种粗放模式使其综合能力提升不大,面临着效益不高的困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制造业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必须依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协同的设计、供应链、生产与产品服务,置身于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之中,应用互联网实现互联网+智能工厂[4]。从产业经济角度看,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应用,创新驱动新增长与服务价值链延伸的发展模式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其转型升级的方向。

随着国内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过去依赖人力、资源和能源的要素驱动式的发展方式已经到达瓶颈,急需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重视产品、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是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逐步实现由对标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环节。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过去往往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设备场地投资重,投资经济效益不高。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未来经济增长点将是综合保障增值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型制造。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采集智能装备产品的海量运行数据,应用工业大数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并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态进行管控。通过制造、服务一体化,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价值链延伸转变。

随着客户对产品功能、性能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研制和生产周期要求越来越短,产品价格要求越来越低,高端装备产品的复杂度、制造工艺的难度和高定制化的程度成为企业的巨大挑战。面对随之而来的“多品种、小批量、高复杂”的制造特征与“高质量、短周期、低成本”的矛盾,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贯穿于高端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的最为复杂的制造问题——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率和充分柔性。

3、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快速渗透,传统行业在多方面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对工业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界合作、融合创新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智能传感技术、移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在此过程中也得以与传统行业快速融合发展

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将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管理创新相融合,以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延展产品增值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典型应用涵盖了产品的销售、研发、运营和产品服务各个环节,包括利用嵌入物联技术和工业大数据实现产品创新、通过“端—管—云”形式实现智能产品远程运维、基于知识工程的智慧创成技术、基于MBD(模型定义)的设计研发、生产过程复杂的人工智能决策、自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等。

3.1  基于嵌入式物联技术与工业大数据的产品创新

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产品,实现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对自身状态及周边环境的自感知,可实现故障的预警、诊断等功能。通过标准和开放的数据接口,能够对产品在运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实现创新性应用等。各种数据挖掘的智能方法可以用于发现这些信息中所隐含的设计提升需求,使设计概念的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2  通过“端—管—云”形式,实现智能产品远程运维

远程运维服务在工业互联网体系中往往以“端—管—云”形式出现,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远程运维服务也正在向更多的领域渗透。远程安全读取工业机器人数据,分析生产现场的运行状态,提供了一个非常安全的网络通道,使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读取生产现场工业机器人的实时运行状态信息,为运维和性能优化工作提供支撑。

3.3  基于知识工程的智慧创成技术

产品研发设计过程的智能化实现,主要体现在客户需求经过设计转化为概念方案的阶段,这一阶段在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后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基于知识工程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知识的智能化获取与结构化表达两方面,其中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知识流分析方法、基于语义网络的方法等。将这些基于知识工程的方法应用到设计需求转化为概念方案的过程,再借助自然语言识别、语义检索和人工检索等技术,利用效应库、专业库及专利库等外部知识,分析当前技术趋势,可帮助设计员识别问题、快速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进而实现概念设计的智能化。

随着VR、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成熟,采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可在数字孪生的CPS系统中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近年来花费较高的物理性能试验被高性能仿真取代,这不但可以缩短研发周期,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成本。企业在面对越来越高的产品性能要求的客户时,仿真数据优化、高效试验设计、智能优化等技术将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提高产品性能上。

3.5  生产过程复杂问题的人工智能决策

在先进的计划与调度、图像识别、过程质量控制等领域,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要比人类更高,与人类主要依赖经验进行判断相比,其可更快地给出更准确的解决方案。智能设备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采集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物料等数据,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预测模型和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对生产状态的预测分析,可提前预警设备停工、质量事故、设备效率下降等状况,提醒相关人员及时纠正,避免问题对生产计划的影响。

单件小批量生产是当今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其需要在一次性且产量较小的生产中仍能保持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及优化的制造周期。因此,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柔性线、机器人、AGV等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提高生产的柔性,可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通过快速的产线调整、资源重组搭建自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可应对这种挑战。

智能工具是工业互联网体系中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形态最丰富、技术集成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工具可通过内部集成的软硬件系统对生产环境和状态进行实时判断,并可随时与操作者进行人机交互,以促进生产全过程的提质增效。

4、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工业互联网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4.1  建立国家级智能制造联合应用开发创新中心

依托中立的第三方科研机构建立跨行业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联合应用开发创新中心,集中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提供公益性质的公共开发、测试与验证环境。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测试验证方法,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起到产业孵化器的推动作用。

4.2  企业全面开展精益管控体系搭建与系统的智能制造规划

智能制造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建设前开展大量前置工作。前置工作主要有:一是拥有一套完整的目标导向的精益管控体系,使用精益方法以实现制造体系的全面协同;二是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并对制造装备改造升级,使制造装备具有智能化特点,使大部分生产过程不再依赖人工,保证生产效率与质量的一致性,以适应产品定制化、制造服务化的发展方向。

工厂规划有完整的、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并以精益思想为原则的方法论。整个规划以企业业务需求为出发点,配备适度的自动化,并使用专业的工厂仿真软件对建设效果进行验证,以保证规划效果。系统的工厂规划方法是业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实现灵活高效、柔性化、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基本条件。科学的规划不但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果、优化发展方式。

4.3  开展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示范实践

高端装备企业想要切实有效地智能制造投资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通过建设精益体系、规划智能制造体系、工艺改善和智能车间示范实践几个阶段。以产品制造全生命周期为对象,以产品制造过程与生产环境融合为目标,开展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车间规划、基于数据的分析与决策、基于IT驱动的质量管理、基于动态混流精准管控的制造执行、基于先进的项目管理和计划排程功能的企业资源计划、基于统一和结构化数据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基于知识驱动的结构化工艺设计,实现高效协同的精准管控。通过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间的互联与数据采集,并与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实现对制造过程工艺参数实时优化、误差自动补偿、智能监控等应用,最终形成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智能车间系统。

原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融合创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杨菠、华业长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雄飞等 

原标题:国有企业要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云办公”“线上经营”“智能化制造”“无接触生产”,“互联网+”、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这既是疫情倒逼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结果,也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为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在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排头兵。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牢牢把握当前机遇,大力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工作,早在2000年福建任职期间,就高瞻远瞩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积极回应实践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目标,并多次就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协同攻关,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是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抢抓科技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的重大举措。历史表明,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谁能把握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谁就能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未来发展。以发明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以使用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美国迅速赶上并超过欧洲强国,因上个世纪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地位。当前,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性技术和前沿热点技术加快迭代演进,深度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不断迸发创新活力,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作为谋求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5G、量子通信、语音识别、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正在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在线购物、机器人制造等蓬勃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进步。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关键核心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产业支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步伐,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共享,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数字化智能化优势凸显,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纠治、物资调配、居民生活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中央企业充分运用数字智能技术快速发现密接人员、开展疫情防控监测预警、调度医疗物资生产,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 这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力武器不应该局限于疫情防控期间,必须坚持“平战结合”,既要充分总结利用信息技术有力有效防控疫情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刻反思这次疫情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行动中的中坚作用

近年来,国有企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参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打造骨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努力在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行动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着力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5G建设为抓手,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努力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骨干产业互联网,打造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深入推进能源、交通、物流、制造业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生态圈,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更加适应数字经济、智慧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

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应用牵引、体系推进,紧紧牵住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及关键应用软件等短板,加快梳理“卡脖子”问题清单,尽快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积极构建产学研用系统创新集群,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国产化替代步伐,为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着力打造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密跟踪疫情后公众认知和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尽快形成体系化布局。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有效应对国际分工调整和全球产业链日益复杂的趋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维护产业链稳定、安全。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骨干龙头企业,加强各类所有制企业互利合作,推动数字产业链整合及自主品牌推广应用,开展产业联盟建设,切实发挥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和“乘数效应”,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着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积极应用“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增强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挖掘能力,打破内部“信息壁垒”,全面提升数据资源应用广度深度和共享服务水平。优化传统业务流程,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实现与“云办公”等数字化管理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转型,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决策链、生产制造链、客户服务链反应更加敏捷高效精准,加快数字企业、智慧企业建设。

着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要求,切实助推公共卫生、教育、交通、生活服务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补齐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创新民生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特色数据与政府大数据资源整合,支持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在线监管平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城市”大脑工程,不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和水平。

努力形成共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良好格局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

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全面领导,完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各相关领域工作机制,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切实增强运用数据推进工作的本领,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人才规模,提高专业素质,为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强化战略引领。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总体行动计划,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编制并推进“十四五”时期基础平台建设、核心应用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等专项规划及有关重大项目。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及时为有关重大决策、政策实施提供咨询。

强化政策支持。着眼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大局,积极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清理制约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充分发挥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支持全社会围绕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对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从财税优惠、资金补贴、人才引入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协调联动。加强国家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定期研究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职责分工,统筹推进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推动建立信息共享、处理、反馈的有效渠道,促进跨部门、跨区域系统对接,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

强化法律保障。针对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完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出台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着力平衡好技术创新与风险、网络开放与安全、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数据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有利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坚决查处数据滥用、数据泄露等违法行为,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守法律伦理底线,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要举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数字化的重点体现,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实现新发展的焦点所在。

工业领域存在行业技术壁垒高、核心技术纵深大、核心数据共享难等掣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入融合需要与各行业的生产实践、行业特性、知识经验紧密结合。加之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存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话语体系不一致、对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不量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实施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速度仍有待提升,也制约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前进步伐。

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趋势变革,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中国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作将迎来重要机遇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中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同时还指出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产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健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赋能的大趋势下,市场空间巨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工业设计软件、高端通用芯片、机器人高精度减速器等诸多领域仍有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突破。

为此,工信部积极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和工业软件五大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应用牵引、整体带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组织攻关,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弹性,提升中国基础制造能力。

面对当前中国亟需进一步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局面,赛迪专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以智能化手段推进制造工艺层面的原发性创新

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工艺结合,加快工艺创新,从工艺参数优化、反馈补偿、智能迭代、工艺仿真、数值模拟、方案比较、复合工艺等方面入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工艺原发性创新的赋能,从而降低工艺研发成本,缩短工艺创新周期,提升工艺创新成功率。

坚持边云协同,聚焦边缘智能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一方面瞄准生产现场边缘侧设备及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强化数据采集、数据流通和数据价值挖掘能力;另一方面是优化上云环境,通过立法等手段加速保障数据安全,量化企业上云效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有序上云,杜绝盲目跟风。

从制造业全链条出发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要从上游设计研发、中游制造、下游物流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对制造业进行赋能,积极拓展协同设计、远程运维、C2M、工业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从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源丨赛迪研究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