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一小是谁题写的名字?

中关村一小(本部)对口初中有哪些?

  中关村一小(本部)对口初中有哪些?新东方小编整理了海淀区中关村学区中关村一小(本部)对口初中学校名单,供大家查看。

  中关村学区中关村一小(本部)对口初中学校名单:

  北京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

  中关村中学知春分校

东政20215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也是东城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打造“五个东城”的重要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城园(以下简称“中关村东城园”)作为首都核心区分园承担着抓好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机遇、培育数字经济等发展新动能,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贡献发力的艰巨任务。“十四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崇文争先”理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文化科技产业、创新型总部经济,科技赋能助推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创新融合,提高空间产出效率,营造园区创新生态,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东城区构建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2035年)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本规划范围中关村东城园管理区域。

本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十三五”时期回顾5

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7

(一)巩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3

(二)构建高精产业结构13

(三)提高空间利用效能17

(四)推动商务楼宇提质增效18

(五)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19

(六)打造创新生态体系19

(七)推动创新能力建设20

(八)提升创新人才服务水平22

(一)强化部门协调23

(二)政策支持23

优化营商环境23

提升园区市场化运营能力24

(五)加强运行监测评考核24

   (一)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末,中关村东城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8亿元,总体规模是2014年中关村扩园以来的1.8倍,年均增速6.3%,比全区高1.3个百分点,占东城区比重从36.7%提升到38.2%,对东城区GDP增量贡献达到51%新冠疫情、减税降费、营改增等因素影响,实现全口径税收161亿元,年均增速-1.3%;实现区级税收42亿元,占全区区级税收总量23%,年均增速1.5%中关村东城园全口径税收亿元以上企业32家;区级税收亿元以上企业9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3000亿元,地均收入498亿元/平方公里,居中关村示范区首位。

(二)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

20207月,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中关村东城园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数据、一代通和网络)1个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文化科技(含体育科技)1个特色产业;引导以研发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总部企业入驻,发展总部经济。“十三五”期末,中关村东城园新一代信息技术收入、文化科技收入、总部企业收入占东城园收入比重达到27.7%18.6%45%,为中关村东城园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商务楼宇加快提质增效

围绕产业高精尖、产出高强度、物业高回报、企业高效益的目标,与16家重点商务楼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试点合作招商,园区30座重点商务楼宇入驻单位3832户,“十三五”期末,实现全口径税收90亿元,区级税收22亿元,单位面积全口径税收贡献3932/平米/年,单位面积区级税收贡献855/平米/拥有全口径税收亿元以上楼宇21座。

(四)创新孵化体系日臻完善

“十三五”期末中关村东城园共有创新孵化运营机构17家,在孵企业2105家,实现全口径税收18亿元,区级税收5亿元。已培育出光线传媒等上市公司55家(含新三板),视联动力等成长型企业306家,独角兽企业3家。集聚创新创业辅导专家456人,留学回国人才162人,入孵企业取得发明专利307项,著作权564项。创新孵化服务从物业租赁转向商务服务、辅导培训等同步增值服务。

(五)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依托雍和航星海创园和瀚海智业海外人才创业园2个中关村海创园,推动中关村东城园国际化发展,累计孵化海外人才创业企业12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累计取得知识产权133项、发明专利29项,挂牌上市企业2家。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与瑞典合作建设中瑞创新基地,中瑞创新联合创造论坛纳入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

(六)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依托产业基地、留学创业园、孵化器集聚培养一批高精尖产业领军人才,通过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和资源,组织实施人才项目,营造人才聚集生态,累计服务各类人才375人次。

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层面看,全球新冠肺炎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分工深入调整。从国家和北京层面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四个中心功能不断强化,正处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科技园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从东城区层面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落地实施,体现了中央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东城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遵循,也对中关村东城园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园区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1.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中之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最多、应用前景最广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创新工具。同时,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数字经济带动下的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有利于中关村东城园聚集产业链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持续深耕已形成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内容创作、文化辅助4个特色产业板块,加快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打造经济增长点

2.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催生强大发展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国内看,随着国内循环格局加快建设,国内市场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将迎来调整和优化,国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释放。从国际看,随着对外开放政策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渠道更加丰富。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两区”建设,已经成为北京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关村东城园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着力点,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换构建更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扩大开放新格局,提供了上位支撑、激发了市场活力

3.城市更新有序推进,为业态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土壤

近年来,东城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既是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由依靠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又为中关村东城园更好集约节约利用腾退空间资源、盘活园区存量建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契机。同时,城市更新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补齐区域产业公共服务短板、有机融合创新要素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为园区的业态布局更好贴近市场、回归都市,带动老城复兴和民生改善,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

4.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创新融合发展的支撑基础

作为核心区,东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发达,教育、医疗资源丰富,金融、商务等服务业发达,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6%。特别是中央部委和央企众多总部聚集优势明显,中关村东城园拥有总部企业174家,占东城区的50%,其中央企总部87家,有利于更好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创新型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引进创新型、规模型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更好实现存量总部企业业务重组、股权重组新公司落地。

1.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阵痛仍将持续较长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防范疫情反弹的风险和压力长期存在科技创新发展任重道远,创新发展动能仍需培育,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压力大。

2.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亟待强化。随着核心区控规落地实施,按照减量发展要求,必须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降低人口密度,实现“双控四降”。因此,在受到土地空间制约、土地资源紧缺且限制条件多的情况下,中关村东城园借助空间资源外延式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必须加强空间资源统筹能力。但当前园区存量空间资源权属多元,协调整合难度大,刚刚成立的园区运营公司,资本运作、市场招商、企业培育、产业服务等市场化运营能力不强,存量空间利用效率有待加强。

3.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需要提升。中关村东城园大型科技企业少,集群优势不突出,科技特色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文化资源归属层级多,文化科技应用场景提供难度大文化等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主导产业在中关村示范区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缺少能够带动产业聚集发展的平台型、创新型企业,依托头部企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尚未形成,持续性提升综合经济贡献和就业保障能力后劲不足。

园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东城区缺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氛围不浓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数量少,孵化运营机构仍主要依靠房租和中介服务生存,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成本交通和职住平衡问题突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需要加强,园区城市形象、生活品质、人文体验对比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紧抓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机遇,“科技回归都市、带动老城复兴”为发展路径,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高质量发展,借力街区有机更新,优化空间布局,实现集约化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巩固中关村东城园东城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打造“五个东城”、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提供强大支撑

立足核心区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以科技赋能助力园区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精准发力、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文化科技产业创新型总部经济业态,有效提升园区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打造创新融合发展新标杆以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为着力点,完善产业发展格局,继续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增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优势构建宜居宜业的新典范。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统筹腾退空间利用引导商务楼宇提升品质,推动楼宇经济发展健全创新生态体系,加大人才保障力度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完善园区生活服务、公共服务配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园区软硬件条件。

1.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巩固中关村东城园东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地位,“十四五”期间中关村东城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增速1.5个百分点、区级税收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增速1个百分点

2.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十四五”期间,中关村东城园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到2025年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速5%,到2025年突破38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635亿元/平方公里,人均产出达到340万元/人,地均产出和人均产出在中关村示范区排名保持前列。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期末实现园区企业专利申请500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3000件以上、国际专利申请PCT5件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以上。

4.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收入1100亿元,年均增速6.5%,达到中关村示范区主导产业收入规模目标要求;文化科技产业实现收入820亿元,年均增速8%

5.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2025年,完成6家创新型孵化集聚区转型升级,建成3产业特色园区。

“十四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主要经济指标

高于全区1.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及增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收入

国际专利申请(PCT)数

(一)巩固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与企业、楼宇、协会、中介机构的联系,利用市场手段招优引强,持续提升综合经济贡献能力

1.支持总部型规模型企业建立并保持与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基金公司、重点楼宇、重点项目的密切联系,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第一时间掌握企业改组改制、业务重组信息,稳住存量税源,促成新项目落户东城。

2.稳固风险型企业加大对流动性强风险型企业的联系频度和服务力度,及时了解企业动向,及时提供注册地址、办公地址,帮助企业解决区内办公用房。

3.提高企业在地贡献。结合楼宇管家、紫金服务管家“驻区专员”等工作机制,密切政企关系,综合施策,提高园区企业综合经济贡献

4.增强招优引强力度。借助专业服务机构、产业联盟、企业协会等市场化力量,加强“以企招商”,拓宽招商渠道,强化招商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未来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1.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中关村东城园5G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建设,聚焦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发展需求,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及“信息+文化”“信息+金融”“信息+医疗”“信息+城市”等新型业态支持园区企业加强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元数据处理、实时动作捕捉、实时定位跟踪、快速渲染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丰富虚拟现实内容和场景的有效供给。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强化场景引领带动,支持园区企业积极融入东城区城市运营和生产生活,创新生产范式,助力提升城市能级。

大数据应用场景。支持园区企业在交通、能源、电信、信用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业务集成与协同决策支撑、行业数据管理分析、远程控制平台、信息安全等大数据应用。支持园区企业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探索推动特定行业人工智能平台试点工程建设,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赋能。

智慧医疗应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身份认证企业,推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整合应用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新模式。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养等健康服务环节,开展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管理体系和智慧医院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数字化大健康服务体系,发展智慧医疗、智慧养老业态。

智能空间应用场景。加快推动重点商务楼宇智慧化改造提升,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5G+8K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新永外城创意园、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等产业园区中粮置地广场、信达中心等重点商务楼宇光纤网络覆盖和接入能力升级优化产业生态和协同创新服务,有效提升产业载体的空间品质和产业集群能级。

消费科技应用场景。围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零售、出行等领域支持园区企业发挥平台优势有效利用数据资源形成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能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网络电商、大宗商品线上交易、网络团购、无人配送、智能出行等数字化生活服务新业态。

2.培育壮大文化科技产业。以科技赋能东城区文化优势领域,推动优质资源要素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实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互联网+文化娱乐、创意设计、科技媒体、在线教育等相关领域,引导涵盖文学、影视、游戏、动漫、音乐、演出、衍生品等多元文化娱乐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营造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开放型创新生态,推进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数字内容板块。发挥中关村东城园影视游戏企业的集聚优势,培育数字交互娱乐、AR/VR应用场景、沉浸式体验服务等新兴业态,打造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涵盖影视游戏内容创作、传播发行、衍生品开发等大文娱行业全产业链的共性关键技术平台,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引导数字出版行业提高内容创制能力和提升内容品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付费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用,在文化娱乐领域率先形成价值互联网

创意设计板块加快视觉创意、时尚设计创意设计产业与5G、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应用落地,加快促进创意设计产业的升级换代,扩大创意设计产品消费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持续打造创意点亮北京等品牌活动,引入国内外优质创意设计企业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互联网教育板块。基于优质数据采集和加工能力的不断突破利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推动有代表性的学校与优秀互联网教育企业开展合作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教育产品。

3.发展体育科技产业以迎接冬奥会为契机,持续丰富体育产业业态,强化科技应用,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广告传媒、金融保险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与总部结合的国家级体育协会总部、国际体育组织区域总部,支持体育与金融结合的体育资源市场、赛事结算中心发展。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传媒、赛事转播、竞赛表演等场景的实践和应用,推动体育科技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4.巩固总部经济。结合核心区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城市有机更新、商务楼宇腾笼换鸟,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吸引有实体业务的总部企业,加大总部功能配套保障,巩固总部经济业态

提高空间利用效能

认真落实核心区控规,坚持不求所属、但求所用,综合考虑产业禁限、环保、投资、税收、产出、人口等准入标准,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规模效应,引导特色化发展,提高产出效率,促进产业功能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中关村东城园综合经济贡献率和产业承载能力。

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2035年)》要求,推动中关村东城园组团雍和园片区、东二环片区、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预留发展区及经评估可纳入中关村示范区政策范围的小规模创新发展区建设。

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兼顾老城保护,优化存量空间深化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建设,积极推动青龙地块项目入市,探索育树、炮局区域及周边院落等腾退空间的有效利用,集聚数字传媒和创意设计产业。以航星园三期项目为载体,引入飞航技术、文化、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和高成长创业企业,形成数字经济、传统文化、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产业聚集地

集聚总部企业,发展创新研发,做好配套保障。统筹东二环商务楼宇发展和空间利用,以信达中心复建弘通科技大厦地块等项目载体,发挥集聚服务功能及领军企业引领作用,引导总部型企业入驻,发展创新型、实体化总部经济。做好产业配套,培育资产管理、金融科技新业态,突出文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特色品牌,巩固壮大东二环总部经济集聚区。

抢抓冬奥机遇,发展高端体育,将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58公顷用地作为中关村东城园预留发展区,推动金天坛、东四块玉南街、双玉中街地块入市。推动天坛体育文化中心、天坛体育文化园、体育报业总社等存量空间转型升级,吸引聚集体育组织、体育科技、体育健康、体育赛事、体育传媒等机构。支持市场主体运营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满足广大市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市场方式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促进文化体育消费,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结合老城保护、老旧厂房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创意文化街区、老旧厂房腾退空间利用,优化文化产业园区、胡同创意工厂转型升级,拓展政策空间。在北电科林107号院文创园、人民美术文化园、尚8远东文创园、东外56号等具有较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基础的产业空间,建设中关村东城园小规模创新发展区对通过考核评估的小规模创新发展区纳入中关村示范区政策覆盖范围。

按照商务楼宇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引导商务楼宇业态调整优化,实现梯次提质增效。

1.打造主题楼宇和亿元楼宇联合楼宇业主、物业管理单位和运营机构,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引导形成产业特征明显的主题特色楼宇持续提高楼宇入驻企业在地纳税率2025提升至85%重点楼宇单位面积区级税收贡献达到1050//平方米。

2.增强政企合作黏性。完成10座商务楼宇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对标中关村东城园产业发展定位,引导楼宇业主合理利用空置资源。落实东城区双楼长工作机制,帮助楼宇业主解决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落实楼宇招商激励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楼宇推介、客户推荐等政策服务,增强与楼宇业主的合作黏性,支持楼宇业主引进符合东城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成长和高效益企业实现合作共赢。

)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

链接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积极吸引和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拟上市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创新型和研发型企业总部,整合财务、法律、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资源对接企业需求,搭建创新成长型企业与政府部门、投资机构、服务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平台,提供政策、资金、空间、平台等个性化服务,支持独角兽企业稳健发展,支持隐形冠军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瞪羚企业和拟上市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形成发展梯次。

打造创新生态体系

引导创新孵化集聚区打造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投资、人才和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特色园区。

1.推动创新孵化集聚区升级。推进产业发展面积3万平方米以下的综合型单体楼宇,整合人才、空间、资本等市场资源,强化运营机构创业增值服务能力,集成创业辅导、资本对接、产业对接、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高端多元孵化服务,提升专业孵化水平,建设6家创新型孵化器,每年新入孵企业100家,每年培养具有成长型中小企业20家。支持创新孵化运营机构举办成长型企业上市路演和沙龙活动,发掘、培育、服务、落地一批有潜力高成长的企业,提升创新孵化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贡献水平。

2.打造特色园区。推进产业发展面积3-15万平方米的可利用空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文化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突出主导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加强产业服务、公共配套、新型基础设施等协同联动发展,优化特色园区配套服务,利用中关村政策重点支持建设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等3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管理运营智能、配套服务成熟的中关村东城园特色产业园。

推动创新能力建设

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高效配置,有效利用科技服务业的创新支撑作用,提升创新能力

1.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传力度和资格认定力度,提高政策落实效率,对中关村东城园高新技术企业及时纳统

2.提升园区创新能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技术研发,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与小米、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建立以互联网科技创新头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合作、上下游衔接的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众包、众筹、专利导航、网络技术交易、社交化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鼓励企业文化科技、大数据、新一代通信和网络领域申报发明专利、商标、制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形成1-2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标准。

3.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主动对接高校院所,整合创新资源,鼓励在中关村东城园设立开放实验室和成果转化机构,支持科学家与园区企业家联合推动早期科技成果产业化,丰富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有效供给积极争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支持国际、国内其他地区知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落地。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微科创企业原始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4.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国外专利申请支持政策和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加大对园区企业申请国外专利的支持力度。鼓励园区企业独立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发挥各类市场化知识产权机构的作用,深化知识产权申请运用、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作。建立1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

5.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支持组建和引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创新型组织协同开展技术标准创制、共性技术攻关、专利池共建和国际合作。支持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信息咨询技术创新服务;协助提供资本推介、项目展示、创业辅导、政策宣讲、网络评选等创新资源链接服务

6.提升国际化科技合作水平支持园区企业主办国际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园区企业与国外科技园区、创新伙伴开展双向合作,搭建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应用推广以及创新服务。依托中关村海创园,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入园孵化,引导和帮助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创业。支持园区企业设立海外孵化器,对接海外项目投融资、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海外创新载体。

7.激发园区创新活力。积极参与、承办国家双创周”“中关村论坛”、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意点亮北京等品牌活动。支持园区企业和创新型组织举办创新成果转化对接会项目推介会项目签约等宣传活动。支持园区企业承办和参加重大国际会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论坛;支持园区企业参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展会和大型活动,推动东城园产业集聚和品牌提升。

(八)提升创新人才服务水平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集聚培养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所需人才,实现人才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1.建设中关村东城园人才高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结合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集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新型产业人才高精尖产业领军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科创氛围浓厚、科技人才涌现、成果转化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2.加强人才管理与服务建立中关村东城园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信息,挖掘人才价值,推动人才工作向纵深开展。探索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事业单位、留创园、孵化器等新型组织吸纳培育高水平人才依托中关村示范区和东城区各类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入园、医疗保健、集中疗养、公租房等服务,吸引聚集优质人才。

(一)强化部门协调。细化分解十四五专项规划重点任务,明确重点工作、重要项目、时间进度,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建立项目调度工作机制,跟进工作进展,协调解决任务落实中的难点问题;成立场景应用落地工作组、项目资源整合工作组,建立多部门会商机制,强化跨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项目落地的统筹推进。

(二)保障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两区建设政策、中关村示范区政策和东城区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支持中关村东城园创新发展若干措施。

(三)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认真落实紫金服务管家、商务楼宇楼长、政企联络服务等工作机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了解诉求、协同解决困难、实现共驻共赢。

(四)提升园区市场化运营能力。提升园区运营公司在土地开发利用、资产运营管理、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运作、服务产业招商、特色园区建设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化运营能力,破解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市场手段匮乏和市场运营能力不足难题。

(五)加强运行监测评估考核。建立和完善统计监测运行评估工作机制,定期监测分析规划落实情况,加强监测结果应用。按照要求开展规划落实中期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强化监督考核问责,确保规划落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关村新开的ktv叫什么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