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正常退出机制退出机制对于教育行业有什么影响?


香橙聊教育
2022-12-17 12:37 ·辽宁
0
文/香橙聊教育
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退出机制也在各地不断的推进和落实,但其实它真的没有想象那样美好。
教师退出机制的初衷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着想,也是顺应民心和大环境的趋势,教师队伍也确实需要换血以及注入年轻的力量。因为升学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教师的师资力量却不增加,很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宁夏地区实施教师退出机制后,宁波地区也推出了教师退出机制,虽然是征求意见,但和宁夏地区不同的是,宁波的教师退出机制更像是给老师套上了一层枷锁。
让老师的言行更加受限。虽然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是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的,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表面上看是多方共赢的好事,可实际上并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师退出机制并没有那么好,可能退出优秀老师,留下的是外交高手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教师退出机制一般都是针对体制内的教师,因为体制外的教师根本不受管束,也管束不了。宁波的教师退出机制,从字面上来看,每一个都是不利于教师群体的。
但在外人或者家长眼中,却都是可以保证自家学生学习的,还能让老师有危机感,更加认真的教学。但事实上,这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是退出的都是优秀的教师和好老师,而留下的都是外交高手,也就是所谓的不务正业的老师,也是学生和家长们最怕遇到的老师。
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教师别看职业比较特殊,却也离不开社交,因为也得评职称也得升级,这就很考验人际关系。而不善于人际关系的老师都把精力放在了教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如鱼得水的老师,教学水平才是真的一般。如果在教师退出机制下,走的肯定不会是后者,反而会是兢兢业业任教的好老师。这样看来,其实教师退出机制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完美。
教育行业不断改革,对教师的限制也更多,未来还能当老师吗?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笔者是不建议选择当老师的,除非能考上名校又或者家里有人脉资源,否则真的很难当老师。师范专业不是一般的卷,就说学历门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快达到医疗行业的门槛水平了,尽管考研的人数也不少,研究生也很多。可学历达标了,毕业院校和专业也还是有要求的。特别是在大城市当老师,不是头部985基本上都没有机会。
就更不要说普通的211院校了,这是很现实的事情。至于普通的师范生想要当老师,就只能去农村。因此,家中有学生想要当老师的,就需要格外慎重了,当然了也不是不能选择当老师,只不过这条路会很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门学科教师上岸的机会更大,存在一定的缺口,想当老师的可以看看
当老师之路确实不容易,但对于想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而言,也并非没有机会,只不过在学科的选择上就需要注意了。像三大主科尽可能的就别选了,尤其是数学学科。
竞争压力不是一般的大,特别还是中小学的数学。可反观物理和化学这样的学科就很值得选择,虽然难度比较大,但选择的人也不是特别多,且随着新高考的改革,物理、化学的地位不断的上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别的地区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口,是一个很好的当老师的机会。再者体育老师也是一样,虽然不是文化课老师,更多的都是体育生方向,可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育的分值更是上涨不少,但体育老师却十分的有限,缺口还是蛮大的,想要上岸当体育老师难度应该不会太大。最后就是针对初中阶段的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些都不是主科方向,却也是老师,也有正式的编制,平时课程也不少,压力也比较小,别看平时不起眼,可只要中考要考,这些就是重点学科。
一个学期也就只有一段时间相对比较忙,其余的时间还是很自由的。最重要的是,这类老师普遍都紧缺,因此,也是一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教师退出机制眼看着是对学生和家长好,保证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师的质量,但也有可能最后退出的都是优秀的好老师,而留下的都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最不愿意面对的老师。
这点在很多单位都有真实的例子,如鱼得水、人际关系好的人普遍在企业呆的时间最长也最稳定,却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但同时也是最不能得罪的。
教师退出机制,有可能走的是好老师,留下的是外交高手,你认可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前几天看到宁波实行了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即:拟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教师退出渠道包括待岗、转岗、离岗退养、解聘。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和我们高校圈一样了,开始搞非升即走,预聘制,博士后。因为我自己就是个小青椒,所以看到这个消息格外敏感。这就不得不让我思考: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和高校非升即走究竟反映了教育行业的什么问题?未来教育行业将走向何方?
省流:淘汰机制的出现说明教育财政支出压力过大,教育绑定房地产的学区房时代即将落幕。在少子化的未来,教育行业走出公共事业时代,开始寻找事业与产业的平衡点,教育有可能成为未来居民的重要生活支出。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和高校非升即走都是淘汰机制,教育行业为何开始实行淘汰机制?
主要原因就是两条:
一是教师往往都有事业编制,工作十分稳定,只有准入而没有准出,导致乱象迭出。一个人取得教师编就可以躺平,每天教教课就好,这就导致教师序列存在很多乱象。比如一些老师尸位素餐,甚至受论资排辈的影响,资历越老,上课越少。资深教师没有教学动力,年轻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学校看似师资雄厚,收效却很不佳。再比如一些学校的教师惰性成风,尤其是在师资力量不突出的学校,大家存在“不想当校长,我就是校长”“校长也不能辞退我”“每个月就是这点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想法。这时候就需要淘汰机制的出现了。
二是教师行业对于地方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前些年各地的中小学新校区纷纷拔地而起,这和城市化进程和起初的二胎政策有关系。教师队伍的扩大,地方财政开支自然加剧。前几年受口罩事件影响,各地财政情况都不好,公务人员都出现了降薪潮,教师方面的薪资支出自然也是财政头疼的问题。酝酿淘汰机制肯定能降低相关财政支出。
简而言之,为什么要实行教师淘汰机制?因为花了好多钱,养了好多不称职的老师,现在有点养不起了。
其次,思考第二个问题:淘汰机制出台反映了教育行业的什么问题?
先上我的结论:淘汰机制出台反映了教育行业在公共事业普及化与产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说人话就是:教育既要跟上世界步伐,又要惠及全民,这需要花好多钱,但是教育行业不挣钱也不能挣钱。
在我们高校圈有几个档次的名词:之前总说的985和211,现在提出的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提出和高校教师“非升即走”的铺开几乎是同时出现。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又要高等教育普及化,让更多人上大学。这都需要花钱啊,高校的主要经费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这些钱必须花在刀刃上,所以非升即走出现了,高校里不养闲人了。同样,中小学也是一样,既要教育现代化,又要教育普及化。花这么多钱,必须用在刀刃上,中小学教师也不能养闲人。
不过,中小学的教师退出机制更大程度上是财政支出倒逼的结果。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并不需要实现所谓世界一流,基础教育不像高等教育有着突出的世界评判标准,所以归根结底是现在没那么多钱供养教育行业了。
那么为什么之前有钱发展教育,甚至还大举新建中小学?毕竟教育行业不挣钱。
这就必须提到大冤种学区房了。一个城市房价最高的地方不一定是CBD,但绝对是学区房,老破小的学区房都能卖高价。有一种戏说,房地产行业一半是金融行业,一半是教育行业,虽然夸张,但有一定道理。学区绑定房地产,带动地价上涨,进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教育行业不能产生财政收益,但是学区房可以。在房地产大发展的10年代,新建中小学影响周边房地产带来的财政收益,远远高于新建学校本身的财政支出,彼时新建中小学越多,教育行业经费越充足。一定程度上讲,教育绑定房地产形成的经济收益是教育行业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但是随着房地产被按下暂停键,自然就没有充足的钱发展教育了。
最后,思考第三个问题:未来教育行业将走向何方?
其实,未来教育行业想要走下去,关键问题还是在于钱。有钱才能办好教育。
思考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背景:
一是未来的社会大背景是少子化,老龄化。以后接受教育的人会越来越少,那么未来教育资源就需要进行压缩。最近幼儿园一孩难求的现象已经提前预告了这一趋势。
二是目前还有一个社会背景就是阶层日益固化。未来阶层流动是否可以重归活跃难以得知。不过随着近十年来学区房的发展来看,学区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后续对年轻人未来阶层形成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最近流行着“小镇做题家”以及寒门子弟的说法,这些大学生接受小学教育的时间大多在2010年前后,还没有受到明显的学区房冲击。接下来10年,小镇做题家会越来越少,教育也在形成阶层化。
三是目前的教育格局。中考之后就是普高和职高分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途已经开始。由于早年对职业高中的忽视和社会上的固有看法,职业高中目前的发展并不好,基本都在招收成绩不佳的学生。目前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可以说是教育阶层化的一个表现。
四是与教育相关的经济背景。房地产和学区房不能再为教育提供足够的经费。人口负增长,年轻人变少,不再需要过多的学区房,房价不可能继续高歌猛进,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收益产生。未来的教育必然会和房地产解绑,但是未来的教育投入应该从哪里获得?
简而言之,在未来少子化背景下,教育资源会压缩,教育开始分层,教育与房地产解绑,需要新的经济来源。
目前看来,淘汰机制的出台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效率,二是可以减少教育行业的不必要支出。可谓是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但仍是只节流不开源,治标不治本。
高校可以看做教育行业的一个风向标。高校实行非升即走的多年以后,中小学出台了退出机制。现在高校开始去编制化,上调学费,那么中小学的未来会不会也出现去编制化和提高收费的情况出现?
目前教育行业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公共事业和经济产业的身份关系。那么未来无外乎三个方向:持续教育事业化,转向教育产业化,教育事-产平衡化
方向一:持续教育事业化。教育在我国一直作为公共事业发展,大家能够上学,从小学读到大学都是依靠国家的强大财力作为支撑。这个财力早年依靠国家工业化发展,近来依靠房地产腾飞。那么在房地产时代结束后,想要持续教育事业化,这笔巨大的教育开销从何而来?目前可以看到的新能源、碳中和等产业都难以达到之前房地产的经济体量,并且难以实现与教育行业的经济绑定。那么,如果找不到相关产业与教育结合,继续坚持教育事业化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持续背负着巨大的教育支出压力,并非长久之计。之前乡村希望小学的废弃,乡村教师欠薪,现在部分地区的市区教师欠薪降薪,都预示着持续教育事业化之路很难实现。
方向二:转向教育产业化。考虑到未来大概率会出现学校合并,在编教师无校可去的问题,届时教育指出的财政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淘汰机制有可能会演变为去编制化。去编制化后,教育行业成为地方财政甩掉的包袱,教育开支更多依靠教育行业自身收益,自此教育将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也意味着教育不公平情况将加剧。之前教培被叫停,说明我们不能容忍教育行业被资本褫夺。普及教育永远是我们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彻底转向产业化也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方向三:教育事-产平衡化。细说起来,教育绑定房地产的学区房政策本来就是教育事-产平衡的一种模式。教育作为公共事业不产生收益,而是绑定其他产业创造收益,经财政统一调配后用于教育事业。这种模式随着房地产过热发展,掏空六个钱包、捆绑三十年居民负债而走入了死胡同。正如分析方向一提到的,目前没有找到替代房地产与教育绑定的相关产业。想要继续维持教育公共事业,又要增加相关收入以减轻财政压力。这就必须寻找教育行业在事业与产业之间的平衡点。这大概率是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方向。
至于如何寻找这种平衡点,未来不得而知。我们可以大胆假设,比如支持以盈利为目的的民办教育和精英教育发展,将相关教育产业的收入用于补贴公办教育和普及教育。
无论教育行业如何发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教育行业未来必然会接纳产业化因素的加入,届时教育队伍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薪资待遇也有可能大幅提升,但相应的居民的教育支出也将大大增加。
毕竟之前你是负债三十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未来学区房没有了,教育支出不再转嫁给房地产支出,你的教育支出也将更加直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学教师正常退出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